1972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关于当前农村普及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浙江省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
一月中旬,我们召开了全省各地区教育办公室负责同志参加的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遵照毛主席关于“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教导,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并联系我省普及教育的实际,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制定规划。
会议学习了毛主席和党中央有关教育革命的指示,分析了我省普及农村小学教育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情况,交流经验,使大家进一步体会到:“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农村教育事业就能多快好省地发展,就能更好地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瑞安、常山、余姚、桐乡、江山、绍兴等县同志的共同体会是:要执行好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大力普及教育,扫除文盲,必须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克服那种认为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无关紧要”、“没有时间抓”、“差不多了”等错误思想,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地抓起来;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社办、队办学校问题,有条件的应该允许办”的指示,放手发动群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根据农村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必须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抓紧教师队伍的整顿和建设,调动教师的革命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普及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以学为主”与“兼学别样”、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等关系,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使学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会议遵照毛主席关于“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教导,分析了我省普及教育工作几起几落的原因,联系当前实际情况,认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解决好普及教育中的路线和政策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当前,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与发展中学的关系。
各地反映,目前有的地方存在着“一口想吃两个桃,一手想抓两条鱼”的思想,想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普及中学教育。如果这种思想不克服,势必妨碍小学五年教育的普及。毛主席早就指出:“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根据当前情况,应当把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国家给教育战线的人力、财力、物力,应首先用于保证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山区、海岛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发展中学教育;师资、经费条件不具备的地方,首先要认真办好现有的初中和七年制学校。一些地方举办中学夜班,满足青少年学习的要求,应该大力推广。
第二,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的关系。
各地反映,目前有的地方认为反正“国家补助是主要的”,因此计划订得高了一点,向国家要求多了一点;有的地方则采取“上面给多少人、多少钱,我们办多少事”的态度。这不符合统筹兼顾、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家认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要适当增加,但必须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要充分挖掘潜力,少花钱,多办事,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来吸收更多的学生;全省中小学教师每人多教一个学生,就能解决二十万少年儿童的入学问题。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各方面多节约一点,因陋就简地解决校舍、设备等问题。要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不得加重社员对教育经费的负担,同时要适当收取学杂费。要开展勤工俭学,有条件的学校争取逐步做到不要国家一分钱。对民办公助的学校,国家补助为主,这是既定的方针,但只能是逐步实现。增加民办教师,必须根据国家教育经费和社队集体负担的可能,严格控制。一定要把革命干劲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
第三,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大力办好多种形式学校。
毛主席指出:“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在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大力办好多种形式的学校,有利于生产,方便群众,是广大贫下中农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多种形式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路线觉悟和业务水平;针对多种形式学校的特点,研究解决这类学校的学制、课程、教学要求、教材等问题,并建立必要的教学制度,不断巩固和提高。
第四,坚持不懈地抓好普及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
大家认为,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满足于一轰而起,抓抓停停,就不能巩固,巩固了以后,只要一松劲,又可能垮台。因此,要克服“发动学生入学容易巩固难”的畏难情绪,发扬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地抓好巩固提高工作,不断扩大普及教育、扫除文盲的成果。各级领导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反复落实,一年抓几次。要帮助社、队基层领导正确处理教育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在抓好中心工作的同时,抓好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对各类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要抓紧研究,抓出成果来。
通过座谈讨论,大家对普及教育、扫除文盲的方向更加明确,对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更加胸中有“数”,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更加自觉。一致表示:一定要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争取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
浙江省教育局


第2版()
专栏:短评

短评普及小学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点
目前农村普及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摆在哪里?是普及小学五年教育,还是着重发展中学,普及七年教育?有些地区的同志在思想上不是很清楚的。
一些同志认为,现在学龄儿童大部分都上了学,小学教育已经“普及到顶”了,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发展中学。也有的同志说,群众要求发展中学的心情十分迫切,劲头也大,应当在发展中学方面多下功夫。因此,在教师的调配和教育经费的使用上,多着眼于中学,不利小学五年教育的普及。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毛主席发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伟大号召以后,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中、小学教育有了进一步普及。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干扰和破坏,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和边远地区,小学五年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不仅还有少数学龄儿童没有入学,而且要使已入学的学生巩固下来,坚持受完五年教育,也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据山西平顺县的调查:一九六○年全县入学儿童真正读完五年的占入学人数的百分比相当低;一九七一年读完五年的人数比文化大革命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只有百分之七十三。这说明,要使学生坚持受完五年小学教育,象解决学龄儿童入学问题一样,需要做很多细致、艰巨的工作。因此,当前农村普及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上,首先满足广大贫下中农子女上小学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那种“普及到顶”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在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把学校办在家门口,让农民子女就近上学。对那些中途停学的学生,要给他们重新入学或补习的机会。各地还要特别注意发动和组织女孩子入学。要教育农民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残余作斗争,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女孩子同男孩子一样上学读书。
文化大革命前,在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下,贫下中农子女上小学不易,上中学更难,因此他们要求发展中学的迫切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学的发展,一定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与可能,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群众的负担能力,以及师资力量等条件,有步骤地发展。欲速则不达。不能“一口想吃两个桃”,不能同时把普及小学五年教育和普及七年教育一下子都解决。如果在发展中学上过多地占用人力、物力、财力,那就会妨碍小学五年教育的普及,这是不符合广大贫下中农的利益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由于各地条件的不同,普及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小学五年教育基本普及,师资力量、经济条件许可,而又不增加贫下中农负担的情况下,也应当积极地逐步地普及七年教育。
在广大农村普及教育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各地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我们应当再接再厉,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把普及教育工作搞好。


第2版()
专栏:

抓住路线这个纲 普及教育有方向
去年十月,我们组织了三千多人,结合“三秋”工作,就普及小学教育问题进行了普查,发现全县有很多小的自然村没有学校,有些学龄儿童没有入学,青年中还有不少文盲。联系这些实际情况,重新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的教导,使我们对普及教育中两条路线的斗争和当前教育战线上的主要倾向,看得更加清楚了。
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是当务之急
平顺县是个大山区。由于刘少奇一伙竭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重城市轻农村,重平川轻山区,借口“正规化”、“集中办学”,把广大群众几度掀起的普及教育高潮都压了下去,砍掉了不少分散的村学和小学,使很大一部分贫下中农子女失去了学习机会。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教育要革命”的战斗号令,广大革命群众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农村小学教育迅速发展。五年制学校由文化大革命前的七十所增加到二百五十所,还设立了二百零三个巡回教学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是,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有些同志便产生了“普及到顶”的思想,盲目乐观,把主要力量放在普及初中和办高中上去了,没有把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作为重点。
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当前农村教育战线的工作重点呢?我们调查的情况是这样:一九六○年,全县入学儿童受完普及小学教育的百分比相当低。一九七一年,上完小学五年的人数比文化大革命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只有入学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途辍学学生和流动生绝大多数是贫下中农子女。他们或者因家庭拖累大而上不了学,或者因经济困难而半途退学,或者因学校太远上学不便而辍学。因此,解决贫下中农子女入学问题,保证他们普遍受完五年教育,这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
“普及到顶”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有些同志满足于学龄儿童入学的百分比,认为学龄儿童基本上入了学就算普及教育了。其实,学龄儿童入了学,并不等于受完五年小学教育。即使就入学率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少数学龄儿童不能入学。而这部分未能入学的学生,正是普及工作的难点,需要采取多种办学形式,花更多的力量,才能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提高路线斗争觉悟的基础上,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作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既要做好学龄儿童的入学工作,更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在校学生的巩固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三点:一是每年普查一次,既查入学率、毕业率,也查各年级的巩固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流动问题;二是全面落实《五·七指示》,开展勤工俭学,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减轻贫下中农负担;三是搞好学校的布局工作。
学校布局要从实际出发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在文化大革命前,在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下,平顺县的学校只设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村,全县占多数的山庄窝铺没有学校。经过文化大革命,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但有些同志的思想并没有彻底解放出来,老觉得几户人家不值得办学校,山庄学校不象个样子,因此又划了一个新框框:二十户以下的村庄不宜设学校。
平顺全县二十户以下的山庄窝铺有一千五百零三个,占所有村庄的百分之七十点八。羊老岩公社只有一个二十户的村庄,其余的都在二十户以下。西桥沟大队方圆四五十里,四十多个自然村,都是三户五户、十户八户。这样的公社,全县有三分之一,这样的大队,全县有二分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平顺县广大贫下中农分居山区,就近种地,修建大寨梯田,改造童山秃岭,这完全是革命的需要。而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迫切需要文化科学知识,迫切需要开办自己的学校。在这样一个地区规定“二十户以下的村庄不宜设学校”,是关系到执行什么路线,为什么人的大问题。
在县委常委会上,同志们反复考虑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离开了农民,普及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有些同志却那样看不惯分散的小学、村学?大家分析的结果,认为主要原因是过去在教育这条战线上没有抓好路线教育。资产阶级的“正规化”虽然被批判了,但它的余毒还在危害着我们一些路线觉悟不高的同志。因此,搞好普及教育,一定要抓路线教育这个纲。
大家提高了认识之后,就毫不犹豫地废除了那个框框,采取一般按生产队设学校的原则。杏城公社的圪了沟,是六户人家的一个生产队,二十多口人,耕种着分为千把块的四十多亩地,生产搞得热气腾腾,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达到七百一十斤。生产大队在这里办起一所村学,教师实行民办,白天教八个儿童,晚上教十多个成年人,还担任队里的记工员、读报员、卫生保健员。群众对这样的村学、这样的教师十分满意。一九七一年冬季全县就办起三百多所这样的学校。
注意做好教师工作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广大革命教师的精神面貌比文化大革命前有了显著变化。但是由于长期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有些教师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分不清两条教育路线的界限。为此,我们在去年秋季举办了教师学习班,着重解决了为谁办学和怎样办学的问题。通过学习毛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聘请老贫农诉说旧社会没文化的苦,使大家深刻地懂得了面向山区,学校布点下伸,多种形式办学,让孩子们就近上学,坚持学完五年,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才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学方向才是正确的。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刻苦改造世界观,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通过这次学习,教师的路线斗争觉悟有了显著提高,四百多位教师自愿报名到山区为贫下中农办学。有个教师到关东山大队,跑遍全大队十二个自然村,挨门逐户进行访问,激起了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痛恨,增强了普及山区教育的决心。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他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利用破窑洞建起四个教学点,三个包教组。过去学生上学要走七八里路,现在只走二里多,为十多个失学儿童创造了学习的条件。
目前,平顺县教育战线的形势很好,根本一条,就是各级党委抓了教育战线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对教育工作重视起来。对工作了解多了,研究多了,检查多了,领导也具体了。县委书记李顺达同志,一直重视教育工作。他经常给干部、群众讲:庄稼人爱田禾,更要爱后代;荒了苗是一茬,荒了人是一代。由于县委重视,基层党委也都把教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中共山西省平顺县委员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