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如东县狠抓后进队的转化工作
江苏省如东县去年战胜了严重干旱、病虫等自然灾害,取得了粮食亩产一千一百斤、皮棉亩产一百一十斤的好收成,比前年分别增长百分之二十六和百分之三十一。对国家的贡献和集体储备、社员分配,都有了增加。全县所以能够这样大幅度增产,重要原因之一,是县委狠抓了后进队的转化工作,使一大批后进队改变了面貌。
要“推”必须“抓”
如东县委有计划地抓后进队的转化工作是从一九七○年开始的。这个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狠抓先进典型,指导面上工作,一九六七年粮棉亩产量就分别达到和接近《纲要》规定的指标。到一九六九年底,全县粮食亩产过千斤、皮棉亩产过百斤的大队,成批涌现。可是,全县粮、棉平均亩产量却比一九六七年的水平上升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调查发现,在全县七百零四个农业生产大队中,还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大队,粮食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皮棉亩产只有五、六十斤,大大低于《纲要》规定指标,使全县的平均产量不能大幅度上升。
县委对这些后进社队进行了摸底,发现这些生产比较后进的大队,政治、经济、思想领域里的阶级斗争都比较尖锐复杂。过去总认为落后的是少数,碍不了大局。实际上局部落后了,就影响全局。县委认识到,过去光抓先进的一头,不抓后进的一头,这是毛主席早就批评过的那种以为靠政治影响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片面观点,也是在工作中怕艰苦、不深入的表现。只有在狠抓先进的同时,深入后进,狠抓后进,切实解决后进队的问题,先进单位的经验才能在后进队开花结果。
县委专门举办了区、社领导干部学习班,引导大家认识改造后进队的重要性,研究狠抓后进队的具体措施;并组织专门力量帮助后进队。县委负责同志也深入后进队解剖“麻雀”,结合“一打三反”运动,一个队一个队地做转化工作。
抓路线 抓班子
后进队的问题有各种各样,但都没有抓路线这个纲,关键又在于领导班子。对这个根本问题,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得清楚的。许多同志到了后进队,发现问题很多:有的是阶级敌人破坏,有的是社会主义方向不明,有的是歪风邪气抬头,有的是生产上因循守旧,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一开始大家解决问题的劲头很足,改变后进面貌心切。但是,他们见什么抓什么,抓了一段起色不大,又产生了畏难情绪。县委及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要使后进队得到转化,必须牢牢抓住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这个纲,认真改造领导班子。
他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了思想路线教育。
抓典型事例,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洋口公社十一大队是个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的“老落后”单位。这个大队的第五生产队,在四夏大忙中,有部分麦子因无人及时收割、脱粒,损失上千斤,棉田也无人管。驻队同志就组织干部群众讨论:快到手的粮食为什么无人收割脱粒?原来是很多劳力搞个人副业去了。对这种情况,有的大队干部还认为,有了“活钱”,工作好做,再说这也不是投机倒把,不好多管。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只顾个人,不管集体,以副伤农,这种错误倾向发展下去,就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接着,全大队展开了“摆问题、查路线”的活动,使干部、群众普遍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
抓后进单位的先进经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抓后进队的积极因素进行路线教育,正面引导,就能使后进队的干部群众方向明,信心足。红旗公社十大队是个长期落后的“老大难”单位,粮、棉产量一直很低。但这个大队的第十二生产队,却年年粮过千、棉过百。原来,这个队的领导班子经过整顿,克服了“好人主义”思想,带领群众揭露和打击阶级敌人,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这个经验一总结,其他队的干部豁然开朗,他们说:“过去所以落后,就是对坏人坏事不斗争,好人好事不支持,忘了阶级斗争,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抓住新问题,反复进行路线教育。路线斗争是长期的,老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要经常进行路线教育,及时解决新的问题,才能不断前进。靖海公社五大队的干部群众经过一段时间的路线教育,觉悟有了提高,决心改变落后面貌。但在一九七一年旱田改水田的时候,有些干部群众却信心不足,思想摇摆了,提出:水咸地碱,从没长过水稻,不懂技术怎么办?大片土地要平整,劳力不足怎么办?灌溉没有机器怎么办?阶级敌人也趁机散布流言蜚语。驻队同志便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教导。经过学习和讨论,大家认识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依赖外援、向上伸手;是敢闯敢干、大胆革新,还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经过路线教育,开展革命大批判,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对改变落后面貌充满了信心。这一年,他们不但在四百多亩盐碱滩上第一次种水稻成功,产量比旱地作物翻了一番,还试种成功七十多亩双季稻。
经过步步深入的路线教育,整顿了领导班子,这些后进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断深入发展。
团结大多数
后进队之所以后进,基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因此,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不能贯彻执行,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不起来。后进队的问题揭露后,有人要求撤换和处理那些犯错误的干部。到底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干部?县委引导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和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路线,使大家认识到:除了少数坏人外,对大多数犯了错误的干部,必须坚决执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这样有利于把后进队抓上去。
驻队同志一方面放手发动群众,批斗混进领导班子的一小撮坏人,一方面帮助领导班子开门整风,帮助犯错误的干部从思想上、政治上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及其对革命的危害,让干部到群众中斗私批修。通过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大多数犯错误的干部,有了悔改的决心和表现,得到了群众的谅解。在这个基础上,领导班子得到了较好的整顿。全县一百四十八个后进大队的绝大部分干部,仍然担任了不同的领导工作,撤职处分的只占极少数。
领导班子经过整顿,干部们都深切地体会到毛主席的关怀,党的政策的温暖,朝气蓬勃地投入了改变落后面貌的斗争。潮桥公社二大队原党支部书记傅有贵,是个参加革命较早的老干部,近几年来革命朝气不足,在整顿领导班子时,调任为支部副书记。由于他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焕发了革命朝气,不仅没有怨言,并且主动配合和帮助新支部书记抓革命、促生产,带头苦干实干。经过他和其他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个大队很快跃入了先进行列。石甸公社五大队,过去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不能深入开展,经过整顿领导班子,狠抓路线教育,一年就变为先进大队。
如东县委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后进队的转化,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要不断深入开展。先进与后进是相比较而言的,一批后进队前进了,又会有新的后进队出现。要把抓后进作为学大寨运动中的一项长期任务来抓,才能不断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江苏铜山县柳泉公社的向阳渠。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短评

“推”和“抓”
江苏省如东县狠抓后进队的转化工作,促进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断深入发展。他们的经验给人以启发。
这个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成批涌现,但由于一批后进队没有跟上来,影响全县农业生产水平上升不快。经过狠抓后进队的工作,全县就大幅度增产。这说明,狠抓后进队的转化工作,已成为推开大寨经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个县曾有人认为,后进是少数,碍不了大局,只要有了典型,靠榜样的政治影响,不必再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大寨经验自然而然就推开了。后来他们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认识到先进典型是为了带动面,面上上不去,全局就很难改观。以后,各级干部深入后进队,狠抓思想政治路线教育,狠抓领导班子的整顿工作,局面才为之改观。
如东的情况说明:要“推”必须“抓”。必须到后进队里去,抓路线,抓班子,抓人的思想革命化。要领导亲自去抓,一个一个地抓。只有这样,大寨经验才能推开。如果不到后进队里去“抓”,只是在外边高喊“推”,不通过内在因素发挥作用,再用劲也推不动,推不开。
农业学大寨运动本身就是一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一个单位的领导权不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就不会去学大寨;领导人不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也学不好大寨。昔阳县用了三个冬春的时间,结合整党和“一打三反”,分期分批、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了基层领导班子和路线问题,才把大寨经验在全县推开,使昔阳变成大寨式的县。其他大寨式的县也无例外。可以这样说,不在基层领导班子上下功夫,不到后进队去改造领导班子,进行思想政治路线教育,大寨的先进经验就很难推开。
许多后进队生产落后、经济落后是现象,政治落后是实质,不抓阶级斗争,才是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能指望开几次会,作几次报告,发几次号召就能把大寨经验推开。领导必须深入到后进队去,进行路线教育,大揭阶级斗争盖子,整顿、改造领导班子。这不只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是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农村每一个基层单位的问题。
如何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以较快的速度把大寨经验推开,这是当前深入学大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推”,必须“抓”,这是一条重要经验。后进队上来了,就会促进中间队,震动先进队,你追我赶,一浪推一浪,把学大寨运动步步引向深入。


第2版()
专栏:

塞北小江南
塞北燕山岭上的兴隆县大山大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治山治水,把一个乱石滚滚的穷大山,变成一个“荒山披绿装,梯田满沟堂,有水又有电,粮谷堆满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里的粮食亩产一九六五年是六百多斤,一九七一年战胜严重干旱,平均亩产达九百七十多斤,连续五年跨“长江”,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大山大队,平均每人不到六分山地,分布在深山峡谷之中,是个有名的乱石沟。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他们决心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彻底改变落后面貌。但也有人说:咱们这里是个乱石坡,治到那年是个头?大队党支部针对这种思想,引导干部群众反复学习《愚公移山》,对照大寨,联系自己:是胸怀大志创新业,还是无所作为守旧摊?大家认识到:创新业,能叫山河换新颜;守旧摊,山河依旧难改变。于是,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有计划地治山治沟,掀起了改天换地的热潮。这里每修一道梯田,都要经过挖基、凿石、垒坝、垫土的几道工序,工程量很大。在山坡上打坝需要到沟底运石,沟底造地需要到山上运土。由于沟深坡陡,运石倒土只能靠人背、肩扛。在困难面前,党支部的领导成员以身作则,带动群众,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沟坡都得到了治理。
沟坡治了,水还很缺。下雨洪水满沟流,天旱要水贵如油。经过闸沟打坝,拦住了洪水。可是由于这里山高谷深,断层多,溪水漏入地下,有水用不上。于是,群众又提出兴修水利的计划。有些人听了摇头,认为很难办到。大队党支部便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水利问题不解决,大山就不能彻底改变面貌。他们立志向山要水,向水要电、要粮。经过勘测规划,他们决定在东山脚下修拦水坝、办电站。
严冬季节,地冻石头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大山大队的干部、党员和群众。挖坝基需要跳到冰渣水里干,他们也毫不畏惧。经过连续奋战,终于把拦水坝筑出水面。他们就是这样,以“敢擒龙王斗倒天”的英雄气概,崩山开石,拦河筑坝,修渠引水,装机架线,苦战了二年,在大山的主沟上,筑起两道总长五十米、高四米的拦水坝,开出两条长四百米,深、宽各两米的引水渠,建成水轮机、水轮泵发电站各一处,小山村跨进了用电抽水上山的新时代。全大队扩大水浇地一百多亩。粮食加工、饲料粉碎等实现了机械化。去年虽然在庄稼抽穗、扬花的季节遇到四十天的“掐脖”旱,仍获得比一九七○年平均每亩增产五十多斤的好收成。
河北兴隆县报道组


第2版()
专栏:

金碧公社整顿后进队前后
云南省大姚县金碧公社近两年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一批后进队较快地赶上了学大寨的先进行列。全公社三十三个后进生产队,其中二十二个队两年大变样,粮食亩产量达到八百斤以上,林、牧、副、渔也都有较大发展。
这些后进队为什么能较快地改变面貌呢?金碧公社的同志们在斗争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是:加强了党的领导,针对一个队一个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使大寨经验在这些“老大难”单位生根开花。
一个村为什么两个样?
一九六八年,陆家生产队的粮食亩产一千斤;同在一个村的吴家生产队,革命和生产却很落后。一个村为啥两个样?公社革委会主任王怀民带领宣传队在这个村里蹲下来,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当时,吴家生产队正在“闹分队”。为什么要分?经过调查,用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观点进行分析,才把问题弄清楚了。原来,这个队前几年在共产党员、老贫农李德煌带领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打击资本主义活动,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生活不断提高,对国家的贡献也不断增长。一小撮阶级敌人眼看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不能得逞,便勾结起来,利用宗族关系和部分社员中的小私有心理,采取两面派手法,进行挑拨离间活动,煽起“分队风”,妄图趁机篡夺生产队的领导权。这就是“闹分队”的实质。
公社的同志们弄清情况之后,就放手发动群众和干部大揭吴家生产队的阶级斗争盖子,揪出了一小撮反革命分子,揭穿了他们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阴谋。那些上当受骗的人,勇敢地站出来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随着阶级敌人反革命阴谋的破产,全队干部和社员群众就在新的基础上团结起来。
吴家生产队的干部,经过这场现实的阶级斗争,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他们绝大多数人都重新被选进队委会。新队委会的成员捏成一个拳头,抓革命,促生产,开展了“远学大寨,近学陆家”的群众运动,去年粮食总产量由十九万多斤猛增到二十六万多斤,亩产量达到九百多斤。两个生产队并肩前进了。
一个“马鞍形”的教训
泗溪大队的张家龙潭生产队,过去是全公社有名的“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生产靠支援”的“三靠队”。一九六四年,泗溪大队党支部书记祁忠能帮助生产队长、共产党员张继明,认真组织干部、社员学大寨,立志要把张家龙潭的穷锅底翻个身。他们带领着社员苦干了两年,粮食总产量由二万多斤增加到八万多斤。集体的储备粮和现金也多起来了。
情况好起来,又出现了新矛盾。有些人手上有了点积累,就想丢开农活去找赚钱的捷径。阶级敌人乘机策动,新选的队长上了阶级敌人的当,提出“靠泥巴赚钱,靠国家吃粮”的主张,把全队半数以上的劳动力,放在烧砖窑、拉生意上,弄得土地荒芜,粮食减产,把原有的储备、积累耗尽,还借了外债。贫下中农气愤地批评新队长走的是资本主义的死胡同。
一九六九年冬天,公社领导干部和大队党支部书记来到这个队。他们发动全队的干部、社员联系本队两届领导班子执行路线的情况,总结本队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使大家认识到:路线决定一切。大家帮助张继明认清错误,并重新推选他担任生产队长。他勇敢地站出来,决心和全队干部群众一起战斗,开辟新局面。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坚持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鼓足干劲,苦干加巧干,修水库,改造低产田,绿化荒山。一九七○年,粮食总产比一九六九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二,一九七一年又比一九七○年增产。
从撂挑子到挑重担
金碧公社在整顿后进队领导班子的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激烈展开以后,有些后进队的干部看到自己摔了跟头,就产生了“当干部吃亏”、“当干部危险”的念头,想撂挑子。怎样正确对待这些干部?
高家屯生产队曾是全公社有名的“老大难”。对这个队的领导班子,过去有的领导人不作具体的阶级分析,采取错误的方针,生产队每出一点问题,就撤换一批队干部。这样,新当选的干部也不安心,这个队的后进面貌仍然不能根本改观。
公社的领导干部来到后进的小葫芦邑生产队。队长何秀芝,是个老贫农、老党员、老干部,过去带领群众斗地主、分田地,走农业集体化道路,表现很好。随着社会主义革命深入发展,她背上了“三老”包袱,阶级斗争观念淡薄了,私心杂念多起来,参加劳动少了,和群众疏远了。阶级敌人乘虚而入,向她进攻,她上了一些当。在群众运动中,贫下中农和社员给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她想不通,产生了退坡的思想。这时,公社领导干部和大队干部不是撇开她,而是让她参加揭发和批判阶级敌人的斗争。在实践中,她终于看清了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觉察到自己确实中了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的流毒,提高了路线觉悟。她一再在干部和群众中斗私批修,表示坚决站到毛主席革命路线上来。贫下中农说:“生锈的砍刀磨了就发亮,改正了错误的好干部我们就欢迎。”重新选她担任了生产队的领导工作。何秀芝又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带领群众奋勇前进了。一九七一年这个队的粮食总产量比两年前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多,农田基本建设和多种经营也很有成绩。
两种指导思想,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这个公社运用小葫芦邑的经验,对何秀芝这种类型的干部进行路线教育。全公社经过整顿的三十三个后进队,领导班子中的坏人被清除出去了,犯错误的好人得到了挽救,不称职的干部作了调整,绝大多数的干部重新当选。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