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社会主义时代伟大风貌的缩影
——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
洪周 康彤
正当我们满怀革命豪情,迎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伟大历史文献发表三十周年的前夕,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一九七二年演出本发表了。这朵社会主义文艺新花的出现,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又一个新胜利。
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以三大革命运动为背景,以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为指导,通过堵江抗旱斗争中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我国农村的基层干部、党支部书记江水英的光辉形象,颂扬了广大贫下中农顾全大局的崇高风格,歌颂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龙江颂》以饱满的革命激情,突出地歌颂了以江水英为代表的广大贫下中农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揭示了共产主义风格的深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毛主席教导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龙江颂》中的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正是按照这个标准行动的。她“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把毛主席的教导、党的决定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在跟一切旧思想、旧势力以及和敌对阶级的斗争中,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剧本抓住了江水英性格中最本质的东西,随着堵江抗旱中矛盾冲突的层层深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共产主义光辉。
堵江送水,抢救后山九万亩干旱的大田,龙江大队首先要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三百亩高产田。江水英懂得“甘蔗没有两头甜,我们应当作出必要的牺牲!”的道理,坚决主张“丢卒保车”。
为了打通虎头岩,急需大批民工。在县委没有给龙江大队分配任务的情况下,江水英主动请战,争挑重担。她不顾连续苦战的劳累,亲自率领民工赶到后山参加战斗。
即将合龙的拦水坝突然塌方,需要献出窑上烧砖用的柴草。江水英果断地决定停火,“虽然是停火搬柴砖报废,大坝上危险局面得挽回”。
最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把江水英推到了更严峻的考验面前:是“关闸”还是开足闸门?如果依着生产大队队长李志田的主意关闸,后山九万亩田的旱情就无法解救;如果开足闸门,龙江大队就要承担更大的牺牲。江水英在这关键时刻,没有半点迟疑,毅然决定开足闸门,提高水位,终于夺得了堵江抗旱的全面胜利。
这一个又一个严峻考验,生动地表现了江水英以局部服从全局的高度自觉、主动、坚定、彻底的革命精神。
剧本从这些不同的侧面,突出了江水英的一个根本点——坚决执行党的决定的高度的无产阶级党性,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高度的全局观念。
集中体现在江水英身上的共产主义风格,决不是一两个先进人物的孤立的行动。恰恰相反,它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反映着党领导下的亿万贫下中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因而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在江水英的周围,有许多闪耀着共产主义风格光彩的贫下中农。是人老心红的党支部委员阿坚伯,始终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与江水英并肩作战,在“关闸”还是“开闸”的关键时刻,挺身登上闸门台阶拦住李志田;是朝气蓬勃的团支部书记阿莲,协助江水英说通了不肯献柴的阿更,取得了抢险合龙的胜利;是后山的老贫农盼水妈,用自己解放前的悲惨遭遇和对龙江风格水的深厚情意,激励着江水英为取得堵江抗旱的胜利而更勇猛的战斗;是盼水妈的孙女——可爱的小红,把奶奶连夜编成的几对畚箕赶送到龙江大队,转达了后山群众坚定不移的抗旱决心……。特别是在“抢险合龙”的战斗中,龙江大队的社员、后山的民工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在江水英的带领下,纷纷跳入江心,用英雄的身躯挡住了滚滚激流。这一切,显示了共产主义风格的雄厚威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同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无产阶级和广大贫下中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前进的伟大力量。
共产主义风格,是在社会主义时代,用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从江水英的一段回忆对比中,我们看到了龙江村的一段不平常的经历。三年前,龙江大队山洪迸发,地淹房毁,要不是“毛主席派三军来救江村”,要不是“后山人不惜牺牲抢担重任”,哪里会有今天欣欣向荣的龙江村?从《龙江颂》的“尾声”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感人的场景。几个“龙江大队”一齐涌进粮站争交公粮。原来是前山、后山的贫下中农在战胜灾荒中互相支援,夺得了丰收,到粮站争交公粮来了。要不是共产主义风格大发扬,干旱年哪里能变成丰收年?这几个大队哪里能喜气洋洋地争交公粮?《龙江颂》通过“万人合力重建龙江村”的动人景象,通过龙江大队宁淹本队三百亩也要救后山九万亩的感人场面,热情地颂扬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江水英要实现县委关于堵江抗旱的决定,把滔滔龙江水送到后山,必须克服三种互相关联的矛盾:同掉队战友的矛盾,同自发资本主义势力的矛盾,同隐藏的阶级敌人的矛盾。其中,江水英的共产主义风格同生产大队队长李志田本位主义思想的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贯穿全剧的主线。剧本在展示江、李之间这场激烈的思想冲突的时候,把共产主义风格和本位主义思想的斗争,提高到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还是用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的高度来解剖,热情地歌颂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胜利,深刻地揭示了本位主义思想的危害。
毛主席教导我们:“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江、李在堵江送水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首先表现在如何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究竟是以全党、全国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还是以小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江水英深深懂得,“一花独放”只是“红一点”,“百花盛开”才能“春满园”,“一花”与“百花”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为了社会主义百花的盛开,她在堵江送水的斗争中,把兄弟地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支援兄弟单位当作自己的责任,不管碰到什么风浪,承担多大牺牲,始终是一个想法:为了全局的需要,“我们应当作出必要的牺牲”。舍三百亩保九万亩,她想的是党的决定,算的是革命的大账;开足闸门,承担最大牺牲,她想的是毛主席的教导,看的是全党、全国人民利益的大局。而大队长李志田的态度则与江水英相反。他不算大账算小账,对三百亩高产田被淹心疼;他不管全局只顾局部,在暗藏敌人的煽动下,对开足闸门承担牺牲竭力反对。江水英和李志田在堵江送水斗争中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一个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体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一个念念不忘他的“高产指标”、他的“超产分红”,说的是为“公”,实际上包含了极狭隘的个人主义。
江、李之间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还表现在为顾全大局作出必要的牺牲以后,究竟怎么办?是消极气馁地无所作为,还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争为革命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江、李的态度又是绝然不同的。在丢三百亩保九万亩的问题上,当李志田费了好大劲才勉强说出“那就丢吧”的时候,江水英的回答却是一个意外的“不!”。这个“不”字,划出了江、李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李志田从本位主义思想出发,关心的只是小集体的利益,而不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利益。因此,在对待“丢”与“保”的问题上,他要么是顾虑重重,不肯为全局的需要作出必要的牺牲;要么是消极被动,一丢了之,而不是积极想办法补回或减少损失,为国家贡献更大的力量。而江水英懂得顾全大局的道理,因此当全局需要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承担各种必要的牺牲。她又懂得社会主义全局的胜利要靠发挥各个局部的积极性来实现的道理,因此在对待“丢”和“保”这对矛盾上,她不同意李志田用一个简单的“丢”字来解决,而是把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同巩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牺牲三百亩的情况下,立即提出积极的补救措施,决心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把丢掉的东西争回来,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多作贡献。从全局利益出发,丢得坚决,争得主动,江水英的一言一行,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忠实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崇高品质。
不同的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江水英从无产阶级世界观出发,在堵江送水的斗争中既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又对战友和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既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又有高度的政策观念;既扎根于群众,又带领群众前进。江水英所走的道路,是领导群众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而李志田呢?由于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公私溶化论”的毒害,结果在暗藏敌人的蒙蔽和挑动下,不知不觉地在堵江送水的斗争中成了革命事业的阻力。由此可见,共产主义风格和本位主义思想的斗争,实质上是按照那个阶级的面貌改造世界的斗争。“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龙江颂》通过李志田在江水英帮助下的迅速转变,堵江抗旱的胜利,显示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的强大威力。

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的过程,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过程。《龙江颂》通过江水英同掉队战友、自发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阶级敌人这三种不同类型人物的斗争,揭示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思想战线的斗争同政治战线、经济战线的斗争的内在联系,突出了江水英高度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
江水英高度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表现在她始终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对阶级斗争的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尽管阶级敌人阴一套、阳一套,耍尽了两面派手法,江水英却明察秋毫,识破了敌人的各种伪装。狡猾的黄国忠以水流不过虎头岩煽动李志田阻止堵江抗旱,江水英的头脑里立即打了个问号:为什么黄国忠对后山这么熟悉?带着这个问题,她发现挑动阿更提前烧窑的又是黄国忠。她把这一件件可疑的迹象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深刻地认识到“风浪要征服,暗礁尤须防”。阶级敌人正躲在背后,利用本位主义思想和自发资本主义势力,暗暗地把它们串连在一起,作为破坏堵江送水斗争、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武器。在这层层风雨层层浪的复杂斗争面前,江水英高屋建瓴,斗志昂扬。为了彻底粉碎阶级敌人的进攻,她在到后山支援的同时,查清了黄国忠的罪恶历史,并在开闸放水之前,准确地估计到阶级敌人必然要作垂死的挣扎,因而预先作了周密的布置,及时发现和粉碎了黄国忠的破坏活动,取得了对敌斗争的胜利。江水英在这场激烈的对敌斗争中,始终处于斗争的第一线,密切地注视着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牢牢地掌握着斗争的主动权,表现了她对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刻理解和善于识别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本领。
江水英高度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也表现在她把私有观念和本位主义提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高度来解剖,因而在堵江抗旱斗争中表现了坚定的无产阶级原则精神。江水英深深懂得,堵江送水不仅是人与自然的斗争,而且是一场公私交锋仗。从这一点出发,她对一切旧思想、旧势力,特别是本位主义思想的批判是毫不容情的。同战友恳谈时,她提醒李志田不要“净想我的,我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本位主义不过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启发群众时,她中肯地指出:“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远”,点明了私有观念和本位主义对革命事业的离心作用;闸上斗争时,她毫不含糊地指出本位主义同党的决定、毛主席的教导是“背道而驰”的。更可贵的是,她不是孤立地看待本位主义思想的危害性,而是把它和社会上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起来,看到了本位主义、自发资本主义势力和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看到了思想战线的斗争和政治战线、经济战线的斗争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公字闸前,江水英语重心长地对李志田说:“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公与私,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公私观。志田,敌人利用了你的私字,私字掩护了敌人!”事实正是这样。李志田的本位主义思想,不是投合了富裕中农常富的自私心理吗?在李志田关闸断水和阿更留柴烧砖的背后,不是有着阶级敌人黄国忠的欺骗和挑动吗?黄国忠不是把常富的个人主义要求拿来,打着“群众利益”的旗号,去蒙蔽李志田,以达到他破坏堵江送水斗争、破坏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目的吗?江水英敏锐地看到了堵江抗旱斗争中各种矛盾的联结,自觉地通过抓好阶级斗争来推动抗旱斗争,表现了她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高度自觉性。
江水英高度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还表现在她能够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上。她既看到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联系,同时也看到了二者的原则区别,并根据不同的矛盾、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她看到了李志田、阿更本位主义思想的严重危害,因而在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的问题上,毫不含糊,寸步不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无产阶级党性和原则精神。同时,她也看到了李志田、阿更身上的本质和主流:他们并不是坏干部,他们是自己同一岗位上的战友,是和贫下中农骨肉相联的阶级兄弟,他们无疑是愿意走党所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尽管矛盾冲突那样尖锐,江水英对他们仍然是热情、恳切地帮助,耐心、反复地诱导,晓以局部服从全局之理,动以无产阶级之情,伸出同志的手,挽着掉队的战友共同前进。就是对个人主义非常浓厚的常富,江水英认识到他经过教育也还有能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面,仍然对他进行耐心的教育。对于阶级敌人黄国忠,江水英则毫不留情,坚决斗争,并用这个反面教员擦亮了群众的眼睛,提高了群众的阶级斗争觉悟。在江水英的带领下,龙江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和后山的贫下中农一起,奏出了一曲战天斗地夺丰收的胜利凯歌!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让我们在《讲话》的光辉指引下,乘胜前进,创造出更多的反映我们伟大时代面貌的好作品来!


第4版()
专栏:

一壶水见深情
——赞《龙江颂》的细节描写
成志伟 杨建堂
一壶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但是,在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里,由于剧作者的巧妙安排,一壶水,对塑造高大丰满的英雄形象、推动戏剧冲突的开展、表达与深化主题,却起到了相当突出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水壶的第一次出现,是江水英开完抗旱会回到龙江村的时候。大伙催她快说旱区情况,江水英没有马上从正面回答,只见她取出水壶,把水倒在大家的杯子里。李志田猛喝一口,随即吐出:“噗!噗!嗬,又苦又涩!”当众人知道“这是从旱区井底打出来的水”时不由惊愕地“啊!”了一声。这一细节,既生动地说明了旱区灾情的严重,又激发起大家对旱区阶级兄弟的深切关怀。面对着这奔流不息的九龙江,回味着那又苦又涩的水,人们仿佛看到了后山九万亩旱裂了缝的土地上的小苗,仿佛听到了旱区的阶级兄弟急切盼水的心声……。大家心里不由焦急地思考着:有什么办法能给旱区解决水的问题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党是怎样指示的?这壶水,把龙江大队广大社员同旱区的阶级兄弟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水壶的第二次出现,是在窑场斗争的关键时刻。在江水英击败阶级敌人煽动提前开窑、阻挠停火、破坏大坝合龙的阴谋之后,当阿更等人出于本位主义思想,对停火搬柴抢救塌方的正确做法还不理解时,后山盼水妈的孙女小红拿着奶奶编的几对畚箕,气喘吁吁地来到龙江大队。江水英递过水壶让她喝一点水,小红喝了一口随即停住,把清甜的龙江水一滴一滴地倒回了水壶内。江水英问她:“怎么不喝了?”小红说:“我奶奶说,一碗水也能救活几棵秧苗。”这一句话道出了后山几代人之所急,流露出了后山贫下中农之所盼,使江水英和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这壶水的出现,促使阿更等人从想不通停火搬柴的道理,迅速转变为积极主动与江水英一起投入了搬柴救坝的战斗,及时地挽救了大坝上的危险局面。这个细节对戏剧冲突的发展与解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当我们看到熟悉的、盛着龙江风格水的水壶,再次出现在舞台上时,是在盼水妈的手中。江水英访旱来后山,正遇上盼水妈来工地送水。当盼水妈听江水英说“龙江大队送水的责任还没尽到”时,老人很不高兴,在她心中谁也不能对龙江大队说半点不是,她深刻体会到龙江风格所饱含的深情厚谊。这时她还不知道在她面前的就是江水英。她提起水壶充满感情地说:“你瞧,他们江书记还给我送来了这壶风格水。我一直舍不得喝,看一看就浑身是劲哪!”江水英激动地听着,看着,情不自禁地说:“您是盼水妈?”“你,你是江书记?”“盼水妈,您就叫我水英吧。”“水英!孩子!”……盼水妈满含热泪扑向江水英。这个细节,不仅热情地歌颂了以江水英为代表的贫下中农的共产主义风格,同时也为盼水妈回忆对比,揭发批判暗藏的反革命分子黄国忠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三个细节,都是紧紧围绕着“堵江救旱”这个中心事件设计的,都是为塑造江水英这个主要英雄形象服务的。《龙江颂》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戏里,细节描写运用得好,可以收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一个细节,看来很简单,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