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南京长江大桥上
朝鲜新闻工作者代表团
我们在中国有名的古都南京,参观了飞架在城北长江上的大桥。
在大桥管理局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搭乘桥头堡的电梯登上观望台,宏伟优雅的大桥全景就立即收入眼底。
讲解员同志讲述说,这座长江大桥是中国英雄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创造的大纪念碑,是他们发挥自力更生革命精神取得的伟大成果。接着讲解员详细给我们介绍了大桥的规模、结构和建设的过程。
连接中国南北大动脉的长江大桥,横跨江面的正桥就有一千五百七十多米,建桥使用了十万吨钢材和一百万吨水泥。一听介绍,即使没有看过大桥的人们也能推测到这座大桥是多么宏伟和牢固。
南京长江大桥由正桥和向江两岸远处伸延的引桥构成。正桥分上下两层。下层行驶火车,上层通行汽车和行人。
正桥下层的铁道是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对开。
我们走到大桥中央停步俯瞰,只见一个个桥墩,好象巨大的堤坝一样,深深插在碧波回旋的江水之中。
长江大桥管理局的一位负责人指着这横断面足有四百平方米的桥墩,讲起了下面的故事。
原来,桥墩的水下作业是桥梁建设中最艰巨的工程。长江水深有四十米。因为水流湍急,水下作业便更加困难得多了。
建设工人没有在这样深水中工作的经验。就当时所知,如果不进口外国的特殊设备,就不能在深水中进行潜水作业。
但是,用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牢牢武装起来的中国桥梁工人,决心要用本国的设备进行水下作业。
工程师王超柱和胡宝玲潜水作业组的组员一马当先,创造了水下作业的新纪录。他们不管水压引起的头晕呕吐,深深潜入水底,为建造适合水下地质的桥墩,测出了水下的地质状态。
大桥管理局的领导同志又说,桥墩建设工地的建桥工人,在沉井被急流冲走的危险时刻,他们高喊着:“豁出命来也要保住沉井”的口号,摇着舢板战斗在狂风恶浪之中。他们在水上连续奋战了四十多天,用延长锚绳,接长电线的办法,终于保住了沉井,加速了大桥的建设。
我们在听介绍的时候,满载货物的火车正络绎不绝地从大桥上通过。
讲解员同志说,为了减轻对铁桥的震动和保证大桥的安全,加固了铁路的底基,并把铁轨焊接成长达四百八十米的长轨。解放前,一节节笨重的车厢用轮船装运过江要用两个小时,现在有了大桥,只用两分钟就可以过江了。
解放前,船夫在惊涛骇浪中受尽了苦处,把旅客、货物和车辆渡运过江。江畔不时传来船夫们的长吁短叹和凄惨的哀声。今天,愉快的劳动歌声响彻在长江两岸。
这时,满帆的木船,吐着浓烟的轮船,不时地在桥墩之间上下穿梭而过,仿佛是在证明讲解员讲述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桥高一百二十米,即使在洪水最大的时期,万吨巨轮也能从桥下自由穿过。
我们通过桥头堡,来到了大桥的上层。
公路桥比铁桥显得更加宽阔。两侧有宽敞的人行道,两旁骑着自行车的人们象流水一样接踵而过,中间汽车和马车奔驰不绝。
解放前的长江,充满了工、农劳苦大众的怨声。在监狱般的工厂里作工的南京市区工人,不易挣得寥寥几分的船钱,不能遂愿探望住在对岸浦口的年老父母;对岸的农民抱着急病患儿奔到空荡无船的渡口,通宵惘然地望着南京街市的灯火,一个本来只要过江打一针就可以得救的生命便在江边夭折。
而今天的长江,一桥飞架,可以自由自在地来往,即使走步,一会儿工夫就到对岸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
在毛泽东主席一九六七年夏天亲自视察工地时所作指示的巨大鼓舞下,享受着今天喜悦的南京市民和全国劳动人民,在大桥建设进入高潮时,更加积极地支援大桥建设。
几万名南京市民不分昼夜地来到大桥建设工地,工地上熙熙攘攘,连来南京出差或探亲的工人、公社社员、职员和军人也都争先恐后地来到工地帮忙,使得工程进度大大加快。
从第一个桥墩下水后的九年中,人们都在工地上留连忘返,建设工地每天都呈现出一派沸腾的景象。
万修成同志是个技术熟练的工人。他参加了大桥引桥的建设。当时医生诊断:他不能参加高空作业。但是在实现人民愿望的光荣工地上,他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情,一心想着多干一些活儿。他把医生的诊断书悄悄地塞进了口袋,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活。不仅如此,人民解放军勇士在离地面七十六米高的地方建筑构件。当遭到象要吞没一切的台风袭击的时候,他们就背靠着背继续作业;在雨夜,他们支起雨衣当帐篷坚持劳动。
建筑工地上的这种故事,写几本书也写不完。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建造沟通国家基本动脉的大桥,为的是丰富人民生活,进一步发展国家经济,加强战备,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他们的斗争是多么高尚啊!
南京市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在大桥建设工地上,开展劳动斗争的同时,展开了桥梁建筑材料生产的空前的群众运动。因此,竣工的时间比最初计划提前了很多。一九六八年十月一日,铁路桥通车;第二年元旦,迎来了公路桥通车的大喜日子。
他接着说,南京地处中国的中部,自古以来就是风土宜人,景色优美的地方。几代封建王朝在这里建筑了宫殿,蒋介石匪帮也曾在这里“定都”。
当时,他们就是眼看着这样的现实:北方的穷人饿断肠,南方的粮堆发了芽;南方的工厂和居民急着等煤烧,而北方的煤炭无法装运过江。他们在梦里也不想去造长江大桥。
只有在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具有发达的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下决心要消除人民历代所受的痛苦,要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他们在粉碎国内外敌人的一切阴谋活动的同时建设了大桥。
因此,建设长江大桥的工人和从全国各地来支援的劳动人民,在耸立大桥两端桥头堡的顶端,竖起了光芒四射、迎风招展的红旗模型。这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红旗下,还建起了努力促进革命和生产的工农兵的塑像。
我们仰望了这些塑像。他真实地反映着无限忠于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概和不屈的斗志。然后,我们接着参观了装饰在大桥栏杆上的浮雕。
这些浮雕约有数十种画面。其中有描写由中国工人阶级建设起来的北京市和大庆油田的画面,有反映以文化农村而闻名的大寨和充满新生活气息的西藏的画面。
我们从这些浮雕中看到了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出现的伟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很有实感地欣赏了他们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生活面貌。
长达一两公里的铁路和公路引桥,从正桥分四路向南北延伸。桥洞都造成拱型,附近的建筑物和江边的大道、公路还原样保存,显得十分经济美观。
引桥大大小小的拱型桥洞一个个消失在视野的尽头,给予人们一种轻快的感觉。这些桥洞同庄重的大桥和谐一致,使大桥显得更为宏伟、雅致。
长江大桥的夜景更是蔚为壮观。
我们穿过不夜城南京的夜市,来到了长江大桥的中央,只见江边的华灯夜景掩映在流动的江面上,一盏盏船灯好象天上的银河一样,倒映在水中,用无数盏路灯和一万五千多盏彩灯装饰起来的大桥全景,斜照江面,使江面上也出现了一个不夜城。
远处隐隐传来了轮船的机器声,仿佛是在歌颂这壮丽的画面;从大桥上驶过的火车的汽笛声、汽车喇叭声,听起来十分悦耳。劳动人民在大桥上徜徉欣赏夜景,从他们那里不时地传来了充满幸福的笑声和歌声。
夜更深了。然而长江大桥上劳动人民的创造性的斗争在继续,满怀希望的生活在跃动。
我们和中国战友一道怀着喜悦的心情观看了南京长江大桥,衷心祝贺中国英雄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建造大桥的斗争中取得的成就。
(新华社发,此文原载于一九七一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朝鲜《劳动新闻》)


第4版()
专栏:

门巴人之歌
地处雅鲁藏布江畔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地东乡,是门巴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解放前,门巴族人民常年生活在不见天日的深山老林里,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解放后,他们经过民主改革,埋葬了腐朽、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一九六九年春天,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喜讯传到了地东乡。广大翻身农奴在乡长东升的带领下,热烈响应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决心迅速改变这里的面貌。大家说:大寨贫下中农能开山造田,我们也能跨过雅鲁藏布江,到对岸去向荒山要粮。于是,一场架藤索、过大江的战斗打响了。乡亲们纷纷背着新砍下的粗藤来到江边,拧藤索,绑木筏,忙得热火朝天。东升和其他乡干部也战斗在第一线。他鼓励乡亲们说:“一根藤子不能挑百斤,几根藤子拧成一股绳就能挑千斤。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是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经过艰苦奋战,门巴族人民终于战胜了急流险阻,把粗大的藤索横架在大江上。第二天,他们就溜过藤索,去开发对岸的荒山。这一年,由于扩大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倍增,全乡共收获了四十三万多斤粮食,其中稻谷就有十二万三千多斤。门巴族人民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以后他们继续战天斗地,又开出了几百亩土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现在全乡每人每年平均能分到粮食九百余斤。
一九七一年春天,门巴族人民为了更好地抓革命、促生产,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提出搬家移居,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的建议。墨脱县革委会同意了翻身农奴的要求,决定把分散在山上的住户移居到土地宽阔、水草丰盛、交通便利的木邦地区。广大翻身农奴兴高采烈,立即投入了建设新村的战斗。当地驻军指战员也前来支援,帮助每家每户盖起粮仓,修好畜棚。一个新兴的山村很快出现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木邦。清晨,男女社员背篓挎刀,迎着朝阳,在田野里愉快地劳动。夜晚,山村灯火闪闪,书声琅琅,翻身农奴在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整个山村,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兴旺景象。
门巴新村建立不久,一个好消息又传到了地东乡:党和政府给门巴族人民运来了发电机。乡长东升带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发电机抬进了山村。广大翻身农奴欢欣鼓舞。一位双目失明的老阿妈双手抚摸着机器,热泪直流。她说:“我的眼睛虽然看不见,我的心里可十分亮堂啊。”在解放军的支援下,地东乡的门巴族人民开山凿石,积极修建发电站。为了腾出更多的男劳力修建电站,乡革委会女委员爱武带领妇女们,溜索过江,担负起田间管理的任务。地东乡的门巴族人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满怀信心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门巴族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全乡五十七个男女青年,三十二个人加入了共青团,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乡长东升,原来一字不识。民主改革后,他一边学文化,一边学习毛泽东思想,现在已经能读书、看报、做笔记了。全乡有两个青年到首都北京见过毛主席。门巴族人民看到今日的幸福生活,尽情地唱道:
毛主席话儿记心间,
大寨红花开边疆,
社会主义道路宽又广,
幸福的日子万年长。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贫苦牧民出身的藏族共产党员红讯,是西藏安多县新华书店营业员。他在工作中,肩扛背包,翻山越岭,几乎走遍了全县三十六个乡,行程几万里,把毛主席著作和毛主席画像送到广大群众中去。群众热情地称他是“毛泽东思想宣传员”。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阮文广大使举行记者招待会
纪念“越南全国反美日”二十二周年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七日讯 为纪念“越南全国反美日”二十二周年,越南南方共和驻中国大使阮文广今天在大使馆举行记者招待会。
越南民主共和国驻中国大使吴船出席了记者招待会。
阮文广大使回顾了西贡人民在一九五○年三月十九日奋起反对美帝国主义干涉和侵略活动的英勇斗争。他指出,这场斗争已经把越南人民同美帝国主义进行的第一次激烈的较量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纪录了下来。它显示了越南人民誓把抗美救国战争进行到底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大使说,二十二年来,美帝国主义施展各种阴谋和手段,妄图把越南变为它的军事基地和新型殖民地,对越南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阮文广大使揭露了美国政府的所谓“八点和平建议”的欺骗性。他指出,美帝国主义仍然在继续强化对越南南方和北方的轰炸,继续延长战争“越南化”,强化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
阮文广大使强调说,尼克松政府必须严肃地响应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提出的“七点和平倡议”和对其中两个关键问题的说明。
阮文广大使表示,越南人民决心遵循胡志明主席的神圣遗嘱,进一步加强同老挝人民和柬埔寨人民的团结,坚持和大力促进神圣的抗战事业,赶走美帝,推翻伪政权,解放南方,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北方,进而和平统一祖国,为保卫东南亚和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出席今天记者招待会的有: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总书记查禾多和书记处成员;我国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陆维钊,新闻司副司长张颖等。


第4版()
专栏:

格夫里列斯库大使举行记者招待会
庆祝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五十周年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七日讯 为庆祝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五十周年,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格夫里列斯库今天在大使馆举行记者招待会。
大使在招待会上介绍了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自一九二二年三月成立以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和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说,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共产主义青年团不遗余力地加强其成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战斗精神,以便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主义道德、高度的公民觉悟、具有丰富文化知识的新人。
格夫里列斯库大使说,罗马尼亚青年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和青年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正义斗争,坚决谴责美国对印度支那人民的侵略,积极支持印度支那人民的战斗,支持阿拉伯各国人民和青年反对帝国主义、争取自由民主的斗争。
大使转达了罗马尼亚青年对中国青年的友好的感情。他说,在庆祝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五十周年这一光荣节日的时候,罗马尼亚青年向兄弟的中国青年致以同志式的热烈敬意,并祝愿他们与全体中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胜利的旗帜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王明修、新闻司副司长肖特等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第4版()
专栏:

中朝男女排球队再一次进行友谊比赛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七日讯 朝鲜男女排球队同中国男女排球队,今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再一次进行了友谊比赛,受到首都一万五千名观众的热烈欢迎。
朝鲜男女排球代表团团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排球协会委员长金相福和副团长、平壤体育大学学部部长朴炳哲,朝鲜水产代表团团长、水产省副相康善斌,朝鲜驻中国大使玄峻极,以及在北京的其他朝鲜同志,观看了友谊比赛。
我国有关方面负责人王猛、刁炳章、姚晓程、李青川、赵正洪等,观看了友谊比赛。
在今晚的友谊比赛中,双方运动员都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战术,打得紧张、热烈,全场观众对两国运动员表现出的良好体育风格和精彩球艺,报以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体育馆里充满着中朝两国人民和两国运动员之间的革命情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