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关于社会主义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毛主席、党中央早就有过明确的规定,现在要进一步狠抓落实。要使党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领导干部就不能满足于会议上的布置、口头上的号召,而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倾向,使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落实党的政策的过程中,有两条路线斗争。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不断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克服各种私心杂念,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各项无产阶级政策。 ——编者
一项项检查 一条条落实
辽宁省凤城县边门公社张家大队党支部,自觉地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经常深入群众,对政策落实的情况,一项一项地仔细检查,一条一条地认真落实,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
前年春天,党支部副书记姜德财到第二生产队去,看到社员为了多打粮食,积极向集体投肥,平均每户投了十五车,可是生产队没有给予合理的报酬。他想,这样做不符合党的政策,发展下去会挫伤群众的集体生产积极性。他就和二队干部一起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要认真注意政策”的教导,提高了二队干部的路线觉悟,增强了政策观念,对社员投肥采取了“按质分等,合理付酬”的办法,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积肥的积极性,社员争先把最好的肥投到集体。这件事使大队党支部受到深刻教育,他们又一次检查了以前落实政策的情况,发现存在着“口头上讲得多,具体落实少;会议上布置多,具体指导少”的现象,因此一些违反政策的偏向不能及时纠正。于是,党支部联系实际,又一次学习了毛主席有关政策的教导,认识到,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是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落实党的政策不能是坐着喊,必须扎扎实实地一条一条照着办。
以后,党支部的同志经常深入各生产队,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还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召开社员座谈会,发动群众摆党支部在工作中违背政策的表现,挖思想根源,及时解决问题,使党的政策逐条得到落实。
去年秋季,大队为了治理境内的一条河,从各生产队抽调劳力成立了专业队,可是劳动效率不高,两个多月只修石坝三、四百米。党支部的同志深入治河工地,一边劳动,一边调查,终于弄清进度缓慢的原因,是没有根据互助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办事,不管受益队和不受益队,一律按人口比例抽调劳动力,结果有些生产队有意见。原因找到后,党支部认真作了自我批评,重新进行研究,作了妥善处理,从而调动了各生产队治河的积极性。自去冬以来,修坝三里长,备石料二千七百多立方米,还兴修了一座蓄水五万多立方米的水库。
张家大队党支部为了把党的政策一条一条地落到实处,注意抓住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深入一点,总结经验,推动全面。党支部针对全大队在劳动计酬上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决定由党支部书记李长福到第六生产队蹲点,创造经验,推动全盘。李长福从社员群众中发现,这个队在批判了“工分挂帅”、“物质刺激”的修正主义路线之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干大帮活”,评“大概分”的现象,因而挫伤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于是,他便帮助干部、社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有关防止“左”右两种倾向的论述,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右的和形“左”实右的修正主义路线,分清了“工分挂帅”和“按劳付酬”的界限,摸索出一套合理的评工记分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党支部及时总结了这个队落实政策的经验,在全大队推广,使“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得以较好的落实,社员的干劲更足了。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生动的一课
编织莞席,是江苏兴化县戴南公社罗西大队的一项传统家庭副业。这里百分之九十五的男女社员会这手艺。
一次,有个社员对第一生产队编织莞席提出了批评,说他们是搞资本主义。队长杭春胜心想:原来抓了农业没有抓副业,不对;现在抓了副业又有人说是资本主义倾向,又不对。今年干脆不编了。
到底要不要编?事情引起了大队党支部的注意。支部决定把这事交给群众讨论。在讨论中,有的说要搞,有的说不要搞,争论比较激烈。这时,大队革委会副主任杭春旺讲了两个生产队的情况:第五生产队,在积极搞好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社员编织莞席,前年,向国家出售莞席七千一百五十条,收益四千二百元,用来添置了一只大水泥船和一头大水牛,给发展农业生产添了一把力,同时增加了社员收入。第三生产队原来和五队的自然条件、生产水平大体相同,可是他们怕抓了副业影响农业,搞“单打一”,结果粮食亩产比五队少一百一十三斤,副业收入只有他们的六成。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两个事例使大家认识到,问题不在莞席该不该编,而在执行政策偏不偏。在搞好集体农业生产的前提下,社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搞些家庭副业,这样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丰富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
“要不要编莞席”这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以后,有人又这么说:“编莞席,搞副业,好是好,就是有人一编几百条,数量冒了尖,资本主义倾向就抬了头。”原来,第六生产队的一个富农分子家里一年编了六百条。第五生产队有一户社员一年也编了六百条。
编席编多了,就是资本主义倾向吗?大队党支部书记杭长富又请两个队把两个“六百条”的事情,分别给大伙作了介绍。
六队说的“六百条”的情况是:有一个富农分子,从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埋头编席子,还雇了三个小女孩做帮手。编出来的席子不是卖给国家,而是投机倒把,高价出售。
五队讲的“六百条”情况却大不一样:贫农女社员叶粉玲,一家六口。她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全队妇女劳力出勤最多的一个。她利用农闲和早晚空余时间编织莞席,统统出售给国家。
一谈一比,是非分明。“编席不光看数量,而要看思想。”大家都认为,应该提倡象叶粉玲那样爱国家、爱集体的好思想,批判富农分子那种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倾向。
从此,罗西大队的社员利用劳动空余和农闲时间,积极编莞席供应国家需要。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总结经验 落实政策
贵州省兴义县坪东公社栗坪大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政策教育,增强了大家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多快好省地发展了农业生产。
以前,栗坪大队有的人对路线和政策的关系认识不清,在执行农村经济政策的时候,往往有片面性,忽
“左”忽右。例如,在强调以粮为纲时,忽视了发展多种经营;在强调政治挂帅时,忽视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强调国家统一计划时,忽视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在强调社会主义协作时,忽略了等价交换,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大队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举办学习班,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政策的论述,联系本大队的实际,认真总结在执行政策中的经验教训,增强了政策观念。一九六九年,这个大队由于受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政策不能落实,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一九七○年,在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他们认真落实各项无产阶级政策,深入开展农村斗、批、改,粮食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九七一年虽然遭受了四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由于严肃认真执行党的各项经济政策,进一步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同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粮食产量比前年增加百分之十五。从执行路线和政策的“好——差——好”,出现粮食生产的“高——低——高”的经验教训中,大家深刻认识到,党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体现,只有不断地抓紧路线教育,加强政策学习,把党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政策才能落到实处。以后,他们坚持用党的政策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他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抓住典型进行政策教育。雷打田生产队,过去在农业生产上有光搞粮食的“单打一”思想,造成生产资金不足。后来,他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金,一年就打了翻身仗。去年这个队受灾最重,农业生产增长的幅度却最大,粮食产量比前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三,多种经营也有了很大发展。党支部及时总结了这个队的经验,在全大队宣传推广,使大家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政策教育。
二、“有比较才能鉴别。”他们抓住相同条件、不同结果的典型进行对比,深入进行政策教育。栗坪和黄泥箐两个生产队,自然条件基本一样。栗坪生产队由于认真执行党的经济政策,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人心齐,干劲大,一九六六年以来,粮食产量成倍增加。而黄泥箐生产队,由于没有正确执行党的经济政策,粮食生产搞不上去,多种经营开展不起来。通过分析比较,大家深刻认识到,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政策。黄泥箐生产队的干部和群众记取了这个教训,坚持执行党的经济政策,生产面貌开始发生了变化。
三、抓住落实政策中遇到的新问题,反复进行政策教育。栗坪大队党支部在执行政策中,不满足于会上的“落实”。他们经常深入群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去年秋收分配,公社党委事先召开了三级干部会,学习了党的分配政策,有的队干部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支部成员分头到各队去检查分配政策落实情况时,发现有的队在处理国家、集体、社员三者关系上,没有完全按政策办事。于是,党支部又举办了队干部学习班,统一了思想认识,很快在全大队落实了分配政策。
在执行政策中,公与私的斗争是经常发生的。例如,在顺利时就积极执行,在遇到阻力时就放任自流;对自己有利的就积极执行,对自己利益不大的就不积极执行。遇到这种情况,党支部就引导大家斗私批修,逐步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做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带头人。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后来居上
——广东省徐闻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跨进了先进行列
在雷州半岛的南端,出现了一个大步赶昔阳的先进单位——徐闻县。这个县在广东以干旱闻名,过去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一九七○年以来,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县委领导成员开展路线教育,解决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初步改变了落后面貌。去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四十四,亩产从六百六十斤猛增至九百六十斤,半数社队亩产超千斤,一跃跨进了先进行列。
解决根本问题
一九七○年秋,徐闻县委对如何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为什么徐闻县农业生产总是上不去?”“要改变落后面貌,根本问题是什么?”有些同志认为,徐闻干旱缺水,要改变面貌,就要首先抓水。有些同志说,水固然重要,但根本问题还在于执行什么路线,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先抓好路线教育。他们回顾了本县两条路线斗争史,找出了徐闻落后的根本原因。
一九五八年,徐闻县人民在三面红旗的指引下,生产有所发展。后来在刘少奇一伙推行的“三自一包”、“以钱为纲”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旧县委的一些人,把种植赚钱的香茅(香料作物)作为改变徐闻面貌的根本出路,说什么“要把徐闻变成香的世界”。全县种植香茅的面积,几年间猛增二十五倍,占耕作坡地面积的一半。结果,滋长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有人认为“有钱就有粮”,“种粮不如买粮”。由于用大量劳动力搞香茅,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甘蔗的种植面积也减少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批判了这种资本主义倾向后,又受到从“左”的方面进行干扰,由盲目种植香茅一变而为不准种植,从一个极端偏到另一极端,同样违反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集体经济和社员的收入都受到影响。
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两条路线斗争教育,认识到,只有排除“左”右干扰,正确执行毛主席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正确领导生产,从根本上改变徐闻的落后面貌。
遵照毛主席关于“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指示,县委举办了各级干部学习班,进行路线教育,多次开门整风,放手发动群众揭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盖子,摆资本主义倾向的各种表现,狠批刘少奇一伙所鼓吹的“重钱轻粮”、“自由种植”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从领导思想上首先解决问题,使党的政策得到了落实。
曲界公社过去种植香茅最多,全社七万亩坡地,种了五万四千亩香茅,不但挤掉了甘蔗、杂粮,连一万二千亩旱稻也挤掉了。后来在刘少奇一类骗子形“左”实右路线的干扰下,又反过来认为“抓粮食保险,抓多种经营危险”,一下子又砍掉五万亩香茅。通过路线教育,他们批判了右的和“左”的倾向,“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得到了落实,一九七一年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十八,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猪平均每人一头多。
新寮公社在海岛上,在路线教育中,公社干部和群众,通过“两条海堤”、“两片海滩”的事例,深入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一九五八年,这个公社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发动群众堵海造田。后来,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丢掉粮食生产去捕鱼摸虾。围起的两片海滩不利用,还嫌西边大堤不美观,叫贫下中农搬掉,另修一条笔直的新堤,白白向大海让出了七百多亩土地。在批判会上,贫下中农气愤地说:“正确的路线向海要田,错误的路线向海让田。”路线教育,激发了贫下中农的革命干劲,他们重新修复了旧堤,把让出的七百亩土地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在原来围起的两片海滩上,又开出了一千六百多亩旱地。他们还趟过海峡,挑回泥土,改造土壤,打井取水,造出了四百多亩水田。经过一年的奋战,这个生产落后的海岛,获得了从未有过的丰收。
抓住生产关键
徐闻县革委会领导班子认识到,要更好地改变徐闻面貌,还必须抓住生产中的关键,解决缺水的问题。县委领导成员,分头深入基层蹲点,进行调查研究。他们组织了“农业学大寨规划普查队”,对全县山山水水进行了全面调查。
“普查队”的同志们背着背包,扛着测量仪器,顶烈日,冒风沙,跋山涉水,走过了一千二百多个村庄,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查清了全县的荒山、海滩以及山势、水源等。经过普查,县委对改变徐闻面貌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群众中解决缺水困难的各种创造,给了他们信心和力量。他们分析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作出了全县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规划,哪里开荒,哪里堵海,哪里建水库,哪里修水渠,都画出了蓝图。一九七○年冬,全县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浩浩荡荡的水利大军开赴水利工地,开山塘,修水库,截流挖渠,打井提水,呈现出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
在那战斗的日日夜夜,县委、县革委会领导成员都深入第一线,用心发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指导全面工作。县革委会主任高作秀,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走遍了全县每个公社和半数以上的大队。一次,高作秀踩着烂泥,走过海滩,来到最偏僻的北莉岛,见到岛上人民发扬大寨精神,在荒岛之间修造长堤堵海造田,使他很受启发。他在县东北部普遍推广北莉岛堵海造田的经验,扩大了耕地面积。
一九七一年七月完工的鲤鱼潭引水工程,是徐闻县水利建设的一曲凯歌。这个工程,全长三十六里,穿过四个山头,把徐闻北部三条流向北部湾的河拦腰截断,南下引向鲤鱼潭水库。这个水库原是一九五八年开始修建的。由于水源不足,库容经常不满,天旱水少流不出渠。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天下雨。县革委会下决心解决这个水库吃不饱的问题。经过仔细勘测流量、地势,提出了引水入库的规划,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迈陈、西连两个受益公社八千名民工,在三十里长的工程线上,安营扎寨,进行紧张的施工。
开凿英利埚隧道是这个工程最艰巨的部分,要凿穿八百米的坚石层和五百多米的黄泥层。在硬石层打洞,首先要从地面打下五十多个通天井,从井底向左右开凿隧道。这里全是坚硬的牛肝石,凿一个炮眼,要泡在水中作业,打一千多次大锤。在困难面前,民工们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塌方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于胜利竣工,使水库容量增加一倍,扩大了灌溉面积四万亩,迈陈、西连两个公社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大丰收。
在无河可堵、无法建水库的地区,徐闻人民顽强奋战,向地下要水。迈陈公社北街大队一个生产队,喝水也要到两公里以外去挑。一九七○年底开始打井,石层坚硬,他们就用炸药一层一层地炸。井中浓烟排不出去,就用风车对着井底吹。他们终于打出了一口八十多米深的自流水井,使稻田增加两倍,早晚两造都获得丰收。
一年多来,全县兴修蓄水引水工程一百四十二项,打井六千多口,共完成二百八十多万土石方任务。这些水利建设,使全县灌溉面积扩大了五万多亩,大大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一九七一年虽然大旱,但由于水利工程发挥了效益,仍然夺得了丰收。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