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抓政治思想工作的
  新乡七里营公社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 史来贺
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是大寨经验最根本的一条。我们党支部曾经几次派人去大寨学习,初步学到了大寨抓根本的一些经验。我们做的很不够,比起大寨和其他先进兄弟单位,还有很大差距。下边谈谈我们是怎样抓政治思想工作的:
抓忆苦思甜,激发阶级感情
根据我们的体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首先就是要用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教导来进行教育。阶级教育是个基础,忆苦思甜是阶级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一直狠抓回忆对比,激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感情。没有这个感情,学习毛主席著作就学不好、用不上,就起不到改造思想的作用。俺刘庄在旧社会是这一带最穷的村庄,“方圆大小乡,论穷数刘庄”。贫下中农每人都有一肚子黄连水。共产党和毛主席把俺们从火坑里救了出来,我们的一切都是党和毛主席给的。一忆旧社会的苦就激起阶级感情,变成革命动力。每年春节,俺们大队全体贫下中农一起忆苦,吃忆苦饭,通过“一个篮”、“一把刀”等实物,回忆对比新旧社会的变化。生产队、家庭也经常忆。忆苦思甜在俺刘庄已成为群众性的活动。
忆苦思甜不能停留在个人“报恩”阶段,要提高成为阶级觉悟;不能停留在朴素的阶级感情上,要上升到路线觉悟的高度。忆苦要找苦根,想想苦从何来,激发对旧社会的阶级仇恨,找到穷人受苦的根源;思甜要找甜源,想想甜从何来,激发对毛主席革命路线、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忆苦思甜要根据群众思想状况,联系当前形势,引向远大目标,不能空讲。农民是讲实际的,忆苦思甜一定要结合实际,由事到理,由理到事,使农民从现实生活中受到教育。我们经常分析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不断提出新课题。当阶级斗争观念模糊时,经过忆苦思甜,教育群众认识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当贪图享受的思想露头时,经过忆苦思甜,教育群众破除思想上的小天地,心里经常想着全国七亿人民、全世界三十亿人民。
俺刘庄抓忆苦思甜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一人忆了一阵子苦,大家跟着难受一阵子,随后又象没事一样了。这样搞上几次,有人就说:“老一套,不灵了!”有的老人说:“过去的事啦,还说它干啥!”有的年轻人说:“反正就是那些,老说有啥意思!”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结合实际。忆苦思甜要同当前国内国际的斗争联系起来,把阶级教育和时事教育结合起来,让群众明白,忆苦是为了不忘阶级苦,不吃二遍苦,思甜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样经常有新内容,就容易把思想境界提高。
抓路线教育,明确方向道路
俺刘庄,过去在两条路线斗争中经受过不少考验。我们顶住过砍合作社的妖风,抵制过“三自一包”的黑货。这些路线斗争都是比较大、比较明显的。可是,当前路线斗争有哪些表现,有的干部就看不大清楚。群众对什么人掌权看得清楚,对掌权人执行什么路线,有时就看不清。我们体会到:在农村,一些事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支持哪些事,抵制哪些事,依靠哪些人,执行啥政策,这些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问题。凡事按毛主席的教导去做,都符合革命路线;违背毛主席教导的事,都服务于反动路线。遇事要划划线,看看立足点,想想是有利于社会主义,还是有利于资本主义。路线斗争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在农村进行路线教育,归根到底,是要解决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俺刘庄,这几年工作有一点成绩,有人就说,先进队里还有什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有的说,刘庄的干部是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闭着眼也走不了岔道。有的说,刘庄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是比较高的,一心跟定毛主席,走不上邪道。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
这几年遇到的比较大的事,象种植计划的制定,国家、集体、社员三者关系的处理,农副业的安排,都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去年安排种植计划时,队里计划在棉田套种小麦,争取多向国家贡献粮棉。可是有人主张套种葱头,说种葱头比套种小麦一亩能多收入一百多元,还说收入多了归集体,又不归个人腰包,有啥问题?经过争论,决定套种小麦。过去在讨论“棉农能不能粮棉双贡献”时,有人就说,“咱就这些人,种这些地,双贡献不好办”,主张砍掉三百亩棉花种粮食。经过争论,决定棉田一亩也不砍,粮食还要增产。还有人主张,拖拉机多搞运输少耕地。……我们党支部经常注意抓住这些思想倾向,开展大批判,象“到底套种什么?”“拖拉机往哪里开?”这些问题,都交给群众辩论,由群众自己教育自己。通过辩论,不光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提高了大家的路线觉悟。
农村经常的工作是搞生产,在生产领域中,也经常有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从全队的生产方针、经营方针,到社员的劳动态度,要经常分析,经常抓。有人说,抓路线教育要注意抓大的有关方向道路的问题,日常小事不必纠缠。这话当然对,但也要具体分析。大事一定要抓,有些事虽小,也可由小见大。我们不仅注重大方向的教育,而且还经常从一些细小的萌芽状态的事情来看大的动向,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抓世界观改造,不断破私立公
从刘庄当前的情况看,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政治上、经济上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还是存在的。但大量的斗争,是反映在思想领域里的斗争。如:生活好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产量高了还能不能继续前进?自己日子好过了还要不要想到全国、全世界的阶级弟兄?农村虽然实现集体化已经这么多年了,可是旧社会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私有意识和小生产者的思想,还是经常地流露出来。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公与私的矛盾上。农村的政治思想工作,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为什么种田的问题,解决种田人的世界观问题。
刘庄现在已经做到了吃穿有余,很多家有缝纫机、自行车,日子过得都挺舒坦。有人说:“咱刘庄躺下睡二年,也够别村赶的!”有这种思想,怎能继续前进?这种思想问题不解决,慢慢就会怕苦怕累,贪图享受,走下坡路。有个社员从小也挺苦的,现在家里是大瓦房,水泥地,生活过得挺美,但他不想劳动,不爱学习,干活懒洋洋的,觉着个人“革命已经成功”了。这种思想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冲击集体经济。针对这种思想,我们经常举办学习班,学习毛主席教导,把农民的眼界打开,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提高继续革命的觉悟,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
毛主席教导说:“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当前阶级斗争的情况还是很复杂的,它在人们思想上经常都有反映。思想思想,天天在想,不是想公,就是想私,不走正道,就走邪道。世界观的改造是长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要不断灌输,经常灌输,大造舆论,形成风气,只靠几次学习、几次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要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政治思想工作要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强制活动。不能用形式主义的东西,或是一些过“左”的行动,来代替思想工作。做思想工作就是要启发人的思想觉悟,发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做到干革命自觉自愿。俺刘庄经常组织干部、社员读毛主席的书,学革命道理。干一件事的时候,他懂得为什么干,干起来劲头就足。地是靠人种的,人是靠思想支配的,他内心没那股劲,干活也是出工不出力。做思想工作就要解决思想问题,把工作真正做到人心里。
比方在农忙时,有人主张送饭到田,说这样能表示干劲。要是地远需要送饭,当然也可以送;象我们队里的地就在村边,社员干劲都很足,吃完饭你不用催,他就往地里跑,根本用不着送饭。有人就说:“刘庄还算先进哩,为啥饭也不往地里送?”我们说,先进后进,干劲大小,不在送不送饭上。干劲要往实处鼓,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
当前刘庄社员不是干劲不足,而是有些拉也拉不住。社员越是干劲足,干部越要关心群众生活。头几年经常搞加班加点,春节不放假,还用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压人,搞来搞去生产也没上去。这几年注意抓思想教育,适当安排群众生活,该加班就加班,该放假就放假,群众思想觉悟高了,干劲更大了,产量也上去了。俺刘庄一到冬季,棉花柴一拔净,就给妇女们安排下做针线活的时间。过去不注意这些,只管用制度卡,用批评压,弄得一些女社员人在地里心在家。现在妇女们自己提出:“农闲做针线,农忙多贡献。”农活一忙,她们一心奔向集体,和过去相反,是人在家里心在地。有些人半夜听到刮风下雨,就操心地里的庄稼。
在政治思想工作中,搞形“左”实右还是实事求是?是讲求实效还是追求形式?这不仅是个作风问题,也有个思想路线问题。


第2版()
专栏:

刘庄,过去是毛主席亲自视察过的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的一个穷队,现在成为全县学大寨的一个先进集体。说它先进,不仅仅是因为它改造了自然,创造了棉过双百、粮过千斤的高产,还在于它改造了人,一批用毛泽东思想培育起来的新型农民正在成长。下边记载的只是一小部分。
力量的源泉
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这是学大寨的一条根本经验。究竟怎么教育?刘庄把阶级教育当作根本,常联系实际忆苦思甜。忆苦思甜激发了广大贫下中农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成为鼓舞他们前进的力量源泉。
刘庄人常说:“俺刘庄过去最苦最穷,讲过去那些苦难,治思想病也最灵。”的确,在刘庄我们听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故事,这里记述的只是其中的几个。
团支部副书记刘华中,原来在大队木业修配组学做木匠活,他勤恳好学,心灵手巧,不久就掌握了一些木工技术。他想,在农村当个木匠,耍点手艺,工分不少拿,钱也不少挣,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走哪吃哪,可是个“铁饭碗”!
大队党支部看华中是个好苗苗,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让他当干部,可是咋说他也不干。他想:当干部吃苦受累又得罪人,那胜当个木匠!他打定主意,不干,并一再向党支部说,自己年轻没经验,不会做工作,还是让别人干吧。
党支部书记有些纳闷:华中平时一股子干劲,为什么不愿当干部呢?经过访问,才了解到他不愿当干部的真实思想。
一天,党支部书记史来贺来到华中的家里,先和他一起学习《为人民服务》,又和他全家人共同忆苦思甜。老史说:“华中呵!你还小,不记得过去吧!你家几口人住了一间破草房,灾荒年饿死了你爷爷,你奶奶领着你一家逃荒要饭,你姑姑给人家当了童养媳。现在毛主席领导咱翻了身,过上了好时光,可得好好听毛主席的话,为人民服务呀!”一提起往事,华中的妈眼泪汪汪地接着说:“说起这呀,叫干啥就得干啥!要不是毛主席领导,要不是集体,咱一家的骨头还不知到哪里去找呢!不听毛主席的话,光打自己的小算盘就是忘本。大家信任咱,咱可得给贫下中农争口气!”
苦难的家史,支书的帮助,母亲的劝说,说得华中低下了头。他想,自己是贫农的孩子,怎能满脑袋装着“私”字?……想到这里,他爽朗地说:“我要好好斗私批修,党让干啥就干啥!”
华中担任团支部副书记后,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人们都说,“小木匠”变得真快!
在刘庄,象刘华中这样的人,并不是个别的。说起刘桂英的爱人刘长运,队上没人不夸他。自从桂英当了队干部,家中孩子多,活又忙,长运不声不响地管起家务来,尽量让桂英多去干工作。有时桂英开会不能回家做饭,长运就把热汤热饭准备好;孩子在桂英怀里睡着了,长运到会场把孩子抱回来,从没埋怨什么。
文化大革命中,一些觉悟不高的社员,受阶级敌人的挑动,一度无中生有地给桂英提了些意见。桂英还不怎么的,长运却沉不住气了。他向桂英说:“以后别当干部啦!这算图啥哩?没明没夜干,落了个这!”从此后,看到桂英出去工作,他总是不高兴。
一天晚上,桂英和丈夫、孩子围坐在一起,开了个家庭忆苦思甜会。桂英回忆着悲惨的过去:自幼跟着爹娘逃荒要饭走了四个省,哥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姐姐卖给了人家,解放了才见了太阳……。
桂英的忆苦,引起了长运的阵阵心酸,他说:咱俩是一个藤上的苦瓜,俺爹给地主扛了一辈子长工,顾不了一家人的口,最后上吊了。娘领着我,跟你一样逃荒要饭过时光……他说不下去了。桂英接着说:毛主席把咱拉出了火坑,咱撂下挑子不干,咋能对得起毛主席,对得起贫下中农!长运点点头说:我错了,你还是好好干吧!
从这以后,长运更主动地支持桂英工作,桂英把整个心思都放在集体上。去年夏季一个深夜,瓢泼大雨把她惊醒了。她翻来复去地想,哪块地高,哪块地低,棉花正要开花坐桃,下这大雨怎么得了!雨下了一夜,她想了一夜,天还不亮,她就拿起铁锹去排水。一出门,夜漆黑,雷鸣电闪,大雨如注,她扛着铁锹向棉田跑去,挖沟排水,一直干到天明,雨水搅着汗水,桂英完全成了个泥人了!
在刘庄,还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经过忆苦思甜,经过思想斗争,逐步克服着小私有者的思想,逐步树立起无产阶级思想。


第2版()
专栏:

家庭里的斗争
在农村,“公”与“私”的斗争是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刘庄的贫下中农斗私批修已经成风,在家庭中,父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见私就斗,见修就批,全村形成了一种群众性的自觉的改造世界观的活动。这里说的虽然只是些家庭琐事,但也可以由小见大。
我们到刘庄,正碰上年终评分。一个叫刘殿合的社员,被减了两分。他二十多岁,大个子,好劳力,为啥减分?社员们在会上评,他爱人冯瑞琴晚上在家也给他评:“你那么大个子,锄棉花连腰也不弯,锄得还不如俺们妇女,你就不想想这花是支援国家的?就凭你这个态度,我看这分就该减,减得对!”
刘殿合小时也是挺苦的,解放后也挺积极;如今家里大瓦房,小座钟,日子过好了,可思想下坡了。他学习不积极,干活不出力,有点小毛病就请假,呆在家里。经过这次评分中的教育,他开始觉悟了。人家说,他爱人把他说哭了,思想也通了。
象这样的家庭里的斗争是很多的。一天,刘庄街上围着一群人,议论纷纷。原来是哥俩发生了争执,大家在评理。
这一天,王志邦与王兴邦弟兄二人,各赶着一辆大车往地里送粪,遇到一个过路人掰刘庄的玉米棒。王兴邦前头走,看见了没有吭声就过去了。王志邦走过来,马上把玉米要过来,教训了那人一顿,并责问哥哥为啥不管?王兴邦脱口而出说:“你管那么多干啥?”志邦一听哥哥的话,就说:“看见损害集体的事你不管,净充老好人!”兴邦不服气。两人一路走一路吵,一直吵到支部书记那里,让支书评理。支书说:“让大家评评吧!”下了工的社员们围拢来,你一言我一语,一致对王兴邦提出了批评,说志邦管的对,是关心集体的表现;说兴邦看到损害集体的事不管,是“好人主义”。经过群众评议,兴邦认了错。
小孩们学了毛主席著作,懂得了些革命道理,遇事特别认真,斗争不留情面。一天,刘树民的小女儿拿回队里分的一筐小冬瓜。老刘看到就说:“你怎么净要些瓜孙(小瓜)?”晚上家里人一起学《纪念白求恩》,大家习惯地互相对照找差距。老刘早把冬瓜的事忘了,小女儿却对着父亲说:你就缺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今天咱分的冬瓜小一点,你就说净要些瓜孙!你光想挑大的,小的让别人要,这是什么思想?
老刘一边听着孩子的批评,一边回想早上说的话,就说:“你批评得对!”
不少家庭里都能做到见私就斗,不管你是谁,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就支持,不符合的就批评,让毛泽东思想当家,不是哪个人当家。


第2版()
专栏:

无形的感染
在刘庄,毛泽东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农村的风气、舆论,以至生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刘明周的爱人赵云梅是外县人,两年前嫁到刘庄来。她刚当新媳妇的那一阵,对刘庄的情况觉得很别扭。她不了解这里的人为啥都那样积极,干活不知什么叫累,好象有使不完的劲;学习又那么认真,不分男女老少都那样。
一天,学习的钟声一响,只见她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把正在洗刷的锅碗一放,就夹着个小凳子走了。她就说:“七八十的人了,还积极个啥呀!”她看不惯,呆不住,经常回娘家住。她说:这个村开不完的会,干不完的活,太紧张!
过了一段时间,赵云梅慢慢变了,她也积极起来,对这种紧张的生活有了兴趣和感情。每天学习、出工,一次不缺,回娘家也很少了。逢年过节,娘家几次捎信来人叫她,她回去一两天就转回来了。她说,回娘家才真是呆不住,看不惯!
两个看不惯,反映了两种观点,说明了人的思想在变。不仅青年人在变,老年人也在变。
前几年,队上经常组织年轻人学习,世兰很积极,经常出去参加。她娘一看世兰往外走,就满心眼的不乐意,不断嘟嘟囔囔,说什么:“小闺女家疯跑啥呀!也不学着纺个花,织个布,做个针线,以后到人家家里去,掂不起针,缝不成片,拿起棉花古卷儿也抽不出根线,妯娌姐妹们人家都会,看你咋办?”为这事,娘儿俩经常闹矛盾。
后来,刘庄学大寨运动深入了,也经常组织老年人参加学习,世兰娘慢慢变了。她说,学习就是好,开脑筋,懂道理,知道国家大事。老人一积极,对世兰的态度也变了。过去一见世兰出去,就说:“又走呀!”现在,有时还不到学习时间就催世兰:“快些去!”当人们问到,你现在还拦阻世兰吗?老人不好意思地说:还能拦她?我还要去学习哩!
新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着。刘庄的干部谈到这样一件事:那是刘少奇一伙在农村大搞
“三自一包”、“工分挂帅”的时候,老贫农黄玉成家添了个儿子。奶奶说:咱就靠工分过活呀!孩子起名叫个“治分”吧,长大好给咱家挣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刘庄不断开展革命大批判,进行路线教育,人们狠批了“三自一包”、“工分挂帅”等修正主义流毒,小“治分”也懂得了他的名字的来由,心里很不高兴。有一天,他找到队长刘桂英说,“治分”不好听,给我改个名字吧!桂英说:对!“治分”是
“刘毒”,咱现在要破旧立新,你就叫“立新”吧!可是有人一时还叫不惯,一见他还叫“治分”。小立新就说,谁要再叫“治分”我就不理他,这是刘少奇的流毒。咱现在是为革命种田,谁还为
“治分”。以后,“立新”的名字慢慢叫开了。
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普照下,千百年来遗留在农民头脑里的旧思想、旧意识正在退位,一代新人正在成长。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