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上山下乡是一条洒满阳光的宽广道路
广东省四会县大旺农场下乡知识青年 吴丽云
一九六九年,我初中毕业后,从广州市来到四会县大旺农场插队落户。两年多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越走心里越宽广,越走心里越亮堂。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可是,刘少奇一类骗子,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却公然与毛主席的伟大教导相对抗,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什么“变相劳改”。这是无耻的谰言,绝顶的谬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同的阶级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体力劳动,不同的立场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解放前,地主资产阶级把广大劳动人民看作是天生的“下等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天生的“上等人”。他们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统治经”愚弄劳动人民,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今天,刘少奇一类骗子继承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衣钵,又搬出这套破烂货,煽阴风,点邪火,妄图实现他们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黄粱美梦,用心何其毒也!我们广大下乡知识青年,对于刘少奇一类骗子极端恶毒地攻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丧心病狂地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挖空心思地污蔑我们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表示极大的愤慨。
两年多来,我和广大知识青年一样,通过三大革命斗争实践的锻炼,对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教导,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一、农村是个好课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我们这些青年学生,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有的成了“书呆子”,有的滑到修正主义的边缘。我虽然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但在旧学校里也中了“读书做官论”的毒,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劳动。来到农场后,在贫下中农的带领下,我投入了兴修水利、垦荒扩种和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起初,我对血吸虫病很害怕,劳动时鞋袜不敢脱,逢水不敢下。心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怎能坚持下去?又想,自己是个年青姑娘,万一患了“大肚病”该怎么办?
农场党组织发现我思想上有顾虑,就组织我们学习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和《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光辉著作,请老贫农、老工人给大家讲家史、村史、血吸虫病害史。这些教育使我懂得了:在解放前,广大贫下中农都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特别是疫区的贫下中农,既受政治上的“瘟神”的压迫,又受自然界的“瘟神”的摧残。解放后,消灭血吸虫病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的破坏,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的落实一直受到干扰。对于这些,我过去知道得很少,很肤浅。在我的记忆里,只知道父亲讲过,爷爷给资本家干活,从有力被折磨到无力,从无力折磨到乞食,最后活活饿死的悲惨情景。到农村以后,通过老贫农的教育,才知道广大贫下中农和我家一样,在旧社会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而自己参加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就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具体行动。
思想觉悟提高了,我就和知识青年战友一道,积极投入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一次,我被撞伤了,领导和同志们都关切地劝我回去休息。当时我认为问题不大,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消灭血吸虫病的力量,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仍然坚持战斗。可是,到第二天早上,伤势发作,身上又红又肿,战友们谁也不让我到工地上去。我想,解放军战士打仗时受了伤还坚持战斗,自己受这么点轻伤,怎能下火线呢?战友们劝不住我,就干脆把我关到房里,强迫我休息。我人在房里,心却惦念着火热的战斗,总想为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多贡献点力量。我设法打开房门,跑到工地上,又和战友们投入了紧张的战斗。通过参加这次战斗,磨练了我的革命意志,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不难看出,刘少奇一类骗子所以恶毒地攻击上山下乡运动,就是妄图不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去经受锻炼,永远在城里过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变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好逸恶劳的资产阶级少爷和小姐,充当他们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我们广大知识青年就会滑到修正主义的深渊;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红色江山,就会改变颜色;广大劳动人民就会重新变为剥削阶级的奴隶。我们决不可上当受骗。
二、上山下乡投身三大革命斗争,是知识青年改造世界观、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光明大道。
在实践中我还逐步体会到,我们知识青年只有把三大革命斗争中的每一个考验,都当作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有效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我们大旺农场有片草塘,地势低洼,经常受绥、北两江洪水的威胁。要开拓这片草塘,首先就得筑大堤,拦截两江洪水。我们全体知识青年,在贫下中农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劳动,一锹一锹地筑起了二十多公里长的绥、北江大堤,从而使千年沉睡的荒滩,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谈到这个巨变,知识青年战友们都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仅筑起了二十多公里长的防洪大堤,而且在战斗中用汗水洗刷了地主资产阶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腐朽观念,在思想上筑起了一道反修防修的‘精神大堤’。”
保卫大堤,是我们经常向大自然作斗争,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战场。一九七○年五月,北江洪水急剧上涨,袭击大堤。我们和贫下中农、革命职工一起,以战斗的姿态奔赴防洪第一线。指挥部分配我们知识青年小组担负抢运沙石的任务。满载沙石的船只,靠在洪水刚淹没的外洲地,要把沙石运上堤围,必须挑担趟过水深没膝、七十米宽、高低不平的外洲地。当时,雷鸣电闪、风雨交加,淋得我们连眼都睁不开。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我和战友们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冒着风雨,抢挑满筐沙石,趟着洪水,直往堤面上冲。坡陡,地滑,摔倒了,我们爬起来又继续前进。经过奋战,终于制服洪水,确保了大堤安全。参加这样紧张的战斗,虽说艰苦一点,但想到为党为人民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可是,刘少奇一类骗子,却把我们知识青年自觉的劳动,污蔑为“变相劳改”。这恰恰暴露了他们害怕劳动、厌恶劳动,是不劳而获的地主资产阶级的代理人。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广阔天地里充分发挥作用,大有作为。
我们大旺农场自一九五八年以来,经常有知识青年来安家落户。广大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革命职工并肩战斗,为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作出了显著成绩。
过去,大旺草塘荆棘丛生,钉螺密布,毒水横流。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革命职工一起,用勤劳的双手,把这个“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贫困地方,改造成了富饶兴旺的鱼米之乡。现在,全场挖凿了排水渠三百三十多条,总长三百一十六华里。填平毒水濠沟三十五条,长达四十二华里,先后完成一千多万土石方。垦荒面积达六万多亩,其中种植水稻三万五千多亩,甘蔗一万六千多亩,还种了大批花生、黄麻等经济作物,夺得了一个接一个的大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建场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搞好大面积甘蔗生产的同时,我们知识青年小组还种了四亩甘蔗科学试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一万三千四百五十斤的纪录。通过直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没有广大工农群众的辛勤劳动,就根本没有今天的新大旺。正如《国际歌》中所说的:“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两年多来,我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刚迈出了一步,党和人民就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先后让我代表集体出席了县、地、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去年还让我当了生产队副队长。当了干部以后,我坚持做到身份变,接受再教育的决心不变,经常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努力改造世界观。扎根农场干一辈子革命的志向越来越坚定。今后,我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更有力地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动谬论,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锤炼一颗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红心,为革命作出新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科学种田的一支生力军
黑龙江畔,五星山麓,人们赞誉一支扎根边疆的育种新兵,这就是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四连农业科研小组的知识青年。几年来,他们为建设边疆,改造荒原,夺取粮食高产,培育出了大量的优良品种,还成功地进行了移种南方瓜菜的试验。在实践中,他们坚持把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紧密地结合起来,迅速成长为科学种田的一支生力军。
只争朝夕
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北大荒,春日来得迟,冬日来得早,旱涝无常,无霜期短。在这里种田,怎样夺取高产?科研小组的知识青年们细心领会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心明眼亮,决心不辜负毛主席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斗争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党支部的鼓励下,他们积极投入了改造大自然的战斗,逐步在一百多亩土地上办起了良种试验田,繁殖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亲自培育杂交新品种,力争早日为大田提供稳产高产的良种。
初夏,小麦抽穗开花的时节,科研小组的知识青年们,到兄弟连队学习参观小区试验,发现有个小麦品种“波引大粒”,具有穗大、粒多、籽饱满等特征,看了以后个个喜上心窝。然而据介绍,这个品种却有晚熟、易倒伏等缺点。他们分析,如果改掉它的缺点,发扬它的优点,就可能培育出一种高产、早熟的良种。他们认定,这是个有价值的杂交父本。可是要做这项试验,按常规得等到来年引种后才能进行。要不要等到来年?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和“必须把粮食抓紧”的教导,认识到推迟不推迟这一年,这里既有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也有敢不敢大胆试验的问题。当时,正是小麦扬花授粉初期。他们想:如果能争取当年进行这项试验,就可提前一年完成培育良种的任务。他们决定要只争朝夕地搞好这件事。
青年们发动群众,大家献策献计,设法缩短母本与父本的距离。试验田距那个兄弟连队路程较远,为了克服花粉在途中遭到死亡的危险,他们事先与那个连队联系,做好了准备。次日凌晨,他们争分夺秒,紧张而有秩序地取下雄粉,跑步赶回试验田,及时进行杂交试验。当收获“波引大粒”花粉杂交麦的饱满麦粒时,他们很有信心地说:“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要为实现大田高产,培育出更多的良种。”至今,科研小组的青年们,已精心培育出一百一十多个杂交组合;经过几年的观察鉴定,有的已确定为很有高产希望的良种。他们还繁殖了引进的小麦、大豆、玉米、稻子等优良品种五万多斤,满足了两千五百多亩大田更换种子的需要,为夺取今年粮食更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反复试验
几个知识青年进行培育良种的科学实验,经验少,条件差,困难确实不小。但是,在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教导的鼓舞下,他们充满着胜利的信心。根据连队生产实际,结合外地先进经验,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边实践边学习,很快熟悉了栽培技术,不断探索着作物生长的规律。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都是来自大城市的青年学生,从来没种过庄稼,那还谈得上搞品种选育试验,思想上有“怕失败”、“怕闹笑话”的顾虑。科学实验哪有一次就能成功的?失败的尝试接踵而来:繁殖外地的品种,他们鉴别不出优劣;杂交的品种有的不孕;试种的南方瓜菜生长不良。然而,这些踏实肯钻研的青年们,在曲折的道路上一点也不灰心,他们说:实践出真知,勤奋长才干,只要虚心学习,反复试验,就一定能得出预想的结果。
在品种繁多的试验中,“水陆一号”稻种的引种,是一个突出的事例。这个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好、抗旱力强等优越特性,可作陆稻种植,但生育期长达一百三十天以上。根据本地无霜期短的情况,对比过去试种“牡丹江一号”水稻失败的先例,有的人认为:在边陲寒冷地区试种这个稻种,成功的希望很小。“水陆一号”到底能不能在本地成熟?有没有试种的价值?青年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事物总是发展的”教导,从农业“八字宪法”每一个字的相互联系中,总结以往的教训,明确认识到:试种一个品种能否成熟,生育期长短不是绝对的,种植条件是重要的,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栽培措施不同,成熟期也不同,产量更不同。于是,他们抓住生育期长这个主要障碍,把革命热忱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进行试验。由于采用提前催芽,多施磷肥促使新陈代谢,深耕细管提高地温,控制水量防止徒长贪青等措施,“水陆一号”终于在九月上旬成熟,并获得了丰收。
北大荒蔬菜种类稀少,青年们心里老在琢磨:如果能把南方蔬菜北移种植,这对于改善同志们的生活该有多好啊!他们往家里写信,让寄来了南方菜种。整理出蔬菜试验田后,立即投入试种。看到嫩绿的菜芽茁壮地成长,大家喜出望外。可是,收获却使他们大失所望。上海的瓠瓜光开花不结瓜,北京的茄子长得没有鸡蛋大,别的菜类也没长好。南方瓜菜真的不能北移种植吗?青年们坐下来研究总结,一致认为,要想改变一种事物,首先必须认识这种事物。第二年,他们在种植中,及时观察各类蔬菜生长过程的表现,经常向菜农和技术人员请教。当第一批开花的瓠瓜仍有只开花不结瓜的可能时,他们通过分析研究,很快找到了原因:在南方通过昆虫媒介容易授粉,本地雨水多昆虫少不易授粉。于是,他们便做人工授粉,果真结出了又大又长的瓠瓜。经过连年试种,现在已有丝瓜、瓠瓜、长豇豆、扁豆、红苋菜、大叶芥菜等二十多个南方蔬菜品种北移种植成功。吃到这些鲜菜后,许多老同志称赞他们说:“南方蔬菜如今也在边疆落了户,说明这些青年战友扎在边疆的根,越扎越深了!”
刻苦磨练
科研小组的知识青年们,常年辛勤劳动在育种田里,整土地,搞试验,求真知,作贡献。他们把培育优良品种,看作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具体行动,深刻感受到:接受再教育必须到群众中虚心学习,改造世界观要在实践中刻苦磨练。
起初,他们对自己这样要求,还是很不自觉的。一次,知识青年马长秋在田里进行大豆杂交试验,有的花离地面只有十多厘米,要细心地给大豆去雄授粉,只得趴在地上。七月的天气,蚊虫很多,一趴下蚊子嗡嗡乱叫,死往脸上手上叮咬,条件十分艰苦。这时,小马有些吃不消,站起来说:“何必挨这个咬,咱们一次少做几株不行?!”同他一起搞试验的老贫农韩珠,看到这个情景,就坐下来给他讲家史,并且语重心长地说:“小马,咱们搞科学实验不是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事。想想毛主席是咋教导咱们的,这正是为建设边疆作实际贡献啊!”小马心想:老韩是个大老粗,却经常热心试验田的工作,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步子迈在前,担子挑重的,他的模范行动里渗透着贫下中农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一片热心啊!在老韩的教育下,小马克服了怕苦怕累的思想,在艰苦环境里刻苦磨练自己,很快成长为科学种田的一个尖兵。
科研小组的知识青年们,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育种又育人,在种、管、收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精心进行操作。他们不怕风雨打,不怕烈日晒,发扬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一丝不苟地坚持试验。为了种好小区育种田,他们做了木犁,自己拉。育苗期间,他们除经常同大家一起参加大田劳动外,还每天到实验区进行观察、记录。种子成熟季节,为免受鸟类侵害,他们起早贪黑到田里守卫良种。为了能使成熟期不同的大豆品种杂交,他们针对花期难遇难配的难题,不断摸索大豆喜欢短日照的特点,运用人工遮光法,大大提早了生育期太长的“长胜十月”豆种的开花期,为今后进行大豆杂交育种,自由控制开花期,提供了经验。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刘庄大队的插队知识青年,正在和贫下中农一起喜摘丰收棉。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