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学习群众 领导群众
——记江苏吴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夺取粮食高产的事迹
吴县位于富饶的苏南平原,是江苏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指引下,全县百万人民意气风发学大寨,战天斗地夺高产。一九七一年种植的上百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跃过了千斤,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多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五亿多斤。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兴旺景象。
这是吴县县委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改天换地的结果。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吴县有一百零八万亩水稻田,一九七○年种植了四十万亩双季稻,获得了丰收,亩产达到八百九十多斤。一九七○年底,在吴县县委召开的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会上,大家决心加快学大寨的战斗步伐,夺取高产更高产。许多社队提出了进一步扩种双季稻的计划。
这个计划一提出,引起了县委领导成员的争论。
多数同志说:多种、种好双季稻,是实现高产更高产的重要途径。群众要求前进,我们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前头!
有的同志则认为:再扩种双季稻,会带来劳力、肥料、技术等一系列新的矛盾,领导经验也不足,不能大步跨,只能慢慢来。
夜深了,县委书记刘福泰同志还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谁对谁非?当时老刘还作不了结论。他认为,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在他的建议下,第二天,县委常委和全县各级干部听取了车坊公社夺高产的经验。
车坊公社田多劳力少,有一半耕地是低洼地。过去,他们认为这样的地区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是行不通的。一九七○年,广大贫下中农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围绕“车坊能不能通过大面积推广双季稻为国家作出较多贡献”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表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大面积扩种双季稻定能成功。他们扩种了占总面积百分之七十的双季稻。肥料缺,他们就养猪割草罱河泥,使每亩田都施了百担草塘泥,满足了双季稻增产的需要。劳力少,社员们苦干加巧干,保证了抢收抢种进度快、质量好。他们战胜了一个个困难。这一年,水稻亩产超过了千斤。
县委常委和各级干部听了车坊公社代表的介绍,受到很大的启发。
在县委常委会议上,刘福泰同志带头讲了自己的体会:大面积扩种双季稻确实会碰到各种困难,但只要坚定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常委成员认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几年来群众种植双季稻的实践经验,克服了右倾保守思想,使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会后,刘福泰同志和县委其他领导成员又深入到群众中调查研究,根据各种不同类型地区的情况,分析主客观条件,落实扩种双季稻的规划,使全县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了七十四万亩。
扩大双季稻的战斗开始后,困难一个个接踵而来。县委带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寒冬腊月,全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大改善了排灌条件。七、八月间,贫下中农又头顶烈日,不畏酷暑,艰苦奋战,保证了双季稻既种足又种好。
经过一年的实践,全县大面积扩种双季稻获得了成功。县委领导同志兴奋地说:这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的胜利!
用心寻找群众中的先进经验
吴县的三麦(小麦、大麦、元麦)产量一直较低。解放初期,亩产仅几十斤;六年以后,亩产达到了百斤;又过了七年,亩产才跨过二百斤。以后,便一直徘徊在二百斤上下。文化大革命前,旧县委曾几次提过“突破三百关”的口号,但都没有实现。新县委建立后,下决心大打三麦翻身仗。
黄桥公社生田大队是个半农半渔的大队。地势低,土质粘,不利三麦生长。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群众批判了“三麦低产定局论”等错误思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亩产量很快跃过四百斤。
县委常委刘新令来到生田大队,边参加劳动,边向群众请教。老刘问:“你们大队三麦低产变高产,是怎么得来的?”贫下中农说:“靠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人有红思想,地出高产量。”
老刘又问:“你们这儿条件不是比较差吗?”贫下中农说:“条件靠人去创造。不好好干,好条件也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好好干,坏条件可以变成好条件。”
一席充满革命激情的话,使老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一连串的问题在他脑海中盘旋:生田大队的自然条件,基本上能代表全县的情况。生田大队三麦能高产,全县也能高产。为什么有些地方差距却是那么大呢?他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后,思想豁然开朗:作为在吴县工作多年的老干部,对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过去没有发现,这不正是领导的失职吗?他在向群众学习中增添了革命干劲。
全县大打三麦翻身仗的序幕揭开后,刘新令同志再次来到生田大队。他找老贫农、青年、民兵、妇女反复交谈,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思想政治路线到生产技术措施,从品种布局到播种质量,从积肥施肥到防病治虫,对每一个环节都打破砂锅问到底,深追细找,虚心学习,摸索规律。
刘新令还带着生田大队的经验到面上去调查。他跑了全县十几个公社的几十个大队,过细地进行调查,认真地进行分析,取得了领导群众大打三麦翻身仗的主动权。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干劲出成果。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三麦翻身仗打胜了:全县平均亩产三百十四斤,比一九七○年增长五成。
善于向群众学习
去年三月中旬的一天,吴县部分地区突然受到一场龙卷风和冰雹的袭击。县委常委陶桂洪连夜赶到受灾比较严重的通安公社新合大队,只见大片的田块上,开着黄花的油菜被打得七零八落;生长茂盛的三麦,有的被打断,有的被压倒在泥土里。看着这灾情,陶桂洪无比心疼,但一时也拿不出好办法来。怎么办?他就去找老贫农商量。新合大队的群众对陶桂洪同志说:我们要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学习南堡人,“泰山压顶不弯腰”,坚决向灾害作斗争,多打粮食支援世界革命。广大群众的豪情壮志,使老陶深受鼓舞,他情不自禁地说:有这样好的群众,任何灾害都能战胜!他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又走进了保安公社后汤大队,邀集干部、贫下中农商量怎样抗灾。大家说:“办法有的是。三麦倒掉的,可以一棵一棵扶起来;油菜折断的,可以一株一株整理好,再施上速效肥,管叫它起死回生。”老陶觉得群众觉悟高,想的办法好,马上发动男女老少齐上阵,扶苗,整枝,施肥。不到三天,就把受灾的三麦、油菜全部加工整理了一遍。以后,受灾地区普遍获得了丰收,农业学大寨运动又向前深入一步。
向群众学习,不只是为了找办法、出主意,他们还把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作为改造世界观的过程。
有一次,县委领导成员刘德松走过饲养场,饲养员谢建国开着玩笑对他说:“老刘啊,你怎么不来帮我们搞几天水草啊!”刘德松觉得谢建国的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批评。他回想了自己过去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发现自己灵魂深处隐藏着一种“抓粮食保险,抓副业危险”的私心。他到群众中公开斗私批修,既提高自己的觉悟,也教育了群众。从此,他和公社党委的同志一起,充分运用一大队“以粮为纲,以副养农”的典型经验,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多种经营。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他们是大自然的主人
——辽宁复县巴虎边大队努力改变山区面貌
巴虎边大队位于辽南复县中部的丘陵地带。全大队四千多亩耕地有四分之三分布在沟壑纵横、岭岗交错的贫瘠土地上,历年来粮食亩产在一、二百斤上下。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巴虎边大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粮食亩产量由一九七○年的三百零七斤,猛增到六百五十多斤,一跃跨过了“黄河”。社员们高兴地说:“千年穷沟换新装,满沟满坡五谷香,大寨精神结硕果,薄地变成米粮仓。”
一九六九年五月六日,这是巴虎边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这天,巴虎边大队党支部书记戚长祥同志从毛主席身边开完“九大”会议胜利归来。在传达“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群众大会上,党支部提出了建设巴虎边的规划。
贫下中农一个个紧攥拳头,表示支持党支部的决定,一定要尽快地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这时,有几个人在背地里议论:这是吹牛皮,说大话。
夜深人静,戚长祥同党支部领导成员一起在灯下商量着,决定用事实教育群众,树立信心,坚强斗志。
一天,戚长祥同各队干部一起来到了第三生产队。这个生产队有一块四十亩号称“火龙岗”的山坡地,碾盘大的石头一个挨一个。文化大革命前,粮食亩产只有一百来斤。文化大革命中,这个生产队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展开了向“火龙岗”要粮的战斗,把一块块石头刨出来,拣干净,在田间闸起了二十多道石坝,修成梯田。经过一冬奋战,治地四十多亩,一九六七年夺得了亩产四百多斤的好收成。这个生动的事实,使大家打开了眼界,看到了巴虎边的前途。
巴虎边水源不足,每年旱涝丰歉完全由大自然摆布。能不能改变这种状况?戚长祥带领大家来到第五生产队。过去,这个生产队打了几眼井,大都失败了。其中有一眼井的井口比别的井大,打了一丈多深,泉水直涌。大家看了这口井后,受到了启发。戚长祥高兴地说:“以前我们井口打得小,打得浅,所以失败了。如果将井口扩大几倍,打它个三、四丈深,水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巴虎边人民组成浩浩荡荡的治水大军,向大自然宣战。
巴虎边大队党支部和革委会成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支部书记戚长祥和群众一起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打井最困难的是往外取石头,当井打到一丈多深时,一个人从井里扛着百十斤重的大石头到外面需要二十分钟。打一眼二十米见方、四丈深的大井,二十五个人干需要很长时间。戚长祥想,能不能创出一种提高打井进度的方法呢?他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共产党员、老铁匠李贵武反复琢磨,大胆革新,终于搞成了“土吊车”,提高打井效率几十倍,仅用一冬时间,就打成六眼大井,能灌溉一千二百亩平地。
平地实现了水利化,山坡地能不能实现水利化?寒冬腊月,戚长祥带领二百多人,在岚崮河边安营扎寨,准备挖一条十五里长的盘山渠道,引岚崮河水上山。
这是一场攻坚战,困难重重,任务艰巨。党支部副书记徐长敏,是个二十二岁的下乡知识青年。她撂下铁锤抢钢钎,放下铁锹挑土篮,手上磨成一个个大血泡,贴上胶布继续干。干部鼓干劲,群众争上游。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日夜奋战,仅仅用了十六天半的时间,一条长十五华里的盘山渠道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昔日山穷、水穷、土穷的巴虎边,两年发生了巨变:平地六眼大井配套成龙,岚崮河水被拦腰截断,河水通过渠道,自流灌溉着土地,实现了一人一亩旱涝保收田,为夺取农业生产的丰收创造了条件。
复县报道组


第3版()
专栏:

沱河两岸的河南省永城县人民,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挖沟疏河,打井修渠,全面治理涝、旱、碱,使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个遇涝能排、遇旱能灌的水利系统。这是永城县沱河上张桥大闸。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零点八就是零点八”
辽宁绥中县西甸子公社有一个干部到一个大队去调查养猪的事情,回来后,把情况写成材料交给公社副主任韩庆春同志。
老韩两天前也到过这个大队,他看完材料以后,发现数字同自己了解的有些出入,就问这个干部说:“据我掌握的情况,这个大队还没有实现一人一口猪。近两天这个大队的猪是不是增加了?”这个干部解释说:“猪没有增加,现在实际是每人平均零点八头。我寻思,眼看二十几头母猪就要下崽了,很快就能实现一人一猪,我就写了这个数字。”
老韩听了他的回答,心想:这虽然只有零点二之差,却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作风,离开了毛主席的教导。老韩就这个问题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等教导,亲切地对他说:“我们汇报情况必须实事求是,零点八就是零点八,决不能四舍五入,不可有半点虚假浮夸。我们办事情,考虑问题,不能靠想当然,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根除弄虚做假的资产阶级恶劣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无产阶级优良作风。刘少奇一类骗子刮浮夸风,其目的是干扰和破坏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我们决不能上这些骗子的当。”
在老韩的帮助下,这个干部提高了思想觉悟,当即把材料作了修改。他说:“这不光是改正了一个数字,而是纠正了我的错误作风。今后一定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从此,这个干部努力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工作越做越好。
西甸子公社报道组


第3版()
专栏:

“先下去看看再说”
雷春云同志是不久以前才从外地调到河南卢氏县工作的。他头天晚上到县城,第二天就到离城最远的几个深山区的公社去了。他说:听同志们介绍情况是必要的,但最好还是先自己下去看看。他经过深入调查,初步了解了全县各地革命和生产的形势,掌握了不少第一手材料。
在卢氏县成立新县委的时候,雷春云当选为县委书记。不久,沙河公社和横涧公社送来了两份有关修水库的请示报告。雷春云同志看了看说:暂时放起来,咱们自己先下去看看再说。他同一位副书记和分管水电建设的同志一起,先后到这两个公社修水库的地方,查看水源、库址和渠道设计,和贫下中农、基层干部共同总结过去在水利建设上的经验教训,了解工程中的实际困难,并详细介绍了大寨和林县广大贫下中农的艰苦奋斗精神,研究了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地克服困难的办法,解决了这两个公社的请示报告中提出的和没有提出的不少实际问题。
不久前,他们又到五里川公社的几个大队,调查了这里的几处凿山改河工程,总结了山区建设的经验。这些大队山大河多,不通汽车,过去县里领导干部很少到那里去。现在县委书记、副书记一同到深山沟里访问群众,指导工作,群众受到很大鼓舞。
“班长”以身作则,带动了“一班人”。现在,县委常委成员争先恐后地下乡蹲点。前些时,最偏僻的官坡公社和瓦窑沟公社,为了更好地发展山区集体经济,为国家多做贡献,准备自己动手修山区公路。搞过修路工程的县委常委于俊华同志,不顾年老体弱,翻山越岭,穿林过河,跑遍新修公路要经过的所有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和公社的同志们一起调查、测量,做到了占地少,省工多,划线合理,路基坚固,桥、涵适当,深受群众欢迎。
卢氏县从一九六九年开始,就动工修建一个比较大的水力发电站。由于种种原因,工程进度比较缓慢;特别是渠道工程,最近一段时间拖住了腿。县委的几个主要领导成员先到大渠工地,从进水口到出水闸,步行四十里,查看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并和各工段的贫下中农一起,研究加快进度的具体措施,及时解决了实际问题。县委号召县直属机关所有职工半日在机关工作,半日参加山区建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变过去“三脱离”的不正之风。每天黎明,县委领导成员肩背工具首先来到工地,带头挖渠、抬泥、拉车、运土,专拣重活、脏活干,一个个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和同志们一起有说有笑,越干越欢,工程进度大大加快了。
县委领导成员的思想革命化,促进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革命化。近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干部下乡蹲点、调查研究已蔚然成风。
卢氏县报道组


第3版()
专栏: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对党对群众就是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是河北省承德县西营大队支部书记阎希文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们大队修水渠急用水泥,派人一连到县里跑了两趟,也没有买到。驻地解放军听说后支援了一部分,但就整个工程的需要来说,还差得很远。就在这时候,上级拨给公社一批水泥。公社分配时说,这次拨给的水泥不多,暂时有水泥用的大队这次就不给了。西营需要水泥,公社领导知道。新近解放军支援了一些,公社却不知道。老阎想,我们多么需要再来点水泥呀!只要我们不说解放军支援了我们,公社就会马上拨给几吨。闪过这个念头之后,他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反复思量:共产党员对党要忠诚老实。党知道的事,要老老实实地去做;党不知道的事,也要主动交“底”,这才是按党性原则办事。于是他如实地向公社党委说明了实际情况,表示把水泥让给急用的兄弟队。
有一次,他们要买稻田打桩和做水沟闸板用的木材。有人说:木材是准备修水利用的,大干渠上用木材,上级能批给;稻田里用的要自己解决,咱把介绍信写得“灵活”些吧!老阎说:“咱办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搞你说的这种‘灵活性’。”阎希文还语重心长地说:“开个假介绍信,买来一点木材,看起来事情并不大,但是,如果沾染了弄虚做假的资产阶级作风,可是个大问题。发展下去,一害革命,二害自己。”
老阎经常言传身教,培养了大家老老实实办事的作风。第三生产队去年核实粮食产量以后,经过精收细打,又涨出了一部分产量。他们主动地向党支部汇报,并积极地向国家多卖了余粮。
承德县报道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