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黄华在安理会继续讨论罗得西亚问题的会议上发言
津巴布韦人民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
新华社联合国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电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应几内亚、索马里和苏丹三国要求,继二月十六日举行会议恢复关于罗得西亚问题的讨论之后,二十四日再次开会,继续讨论罗得西亚问题。
中国常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代表黄华在会上发了言。他说:“不久前,安理会在非洲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了包括罗得西亚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非洲面临的紧迫问题。在会议期间,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许多非洲国家的外长和政府代表、非洲统一组织主席毛里塔尼亚达达赫总统、会议东道国海尔·塞拉西皇帝陛下以及许多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代表们在会上作了重要的讲话。这些讲话反映了非洲大陆所存在的大好形势,表达了非洲国家和人民进一步联合起来,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的坚强意志,这不但对南部非洲人民正在进行的正义斗争起了进一步动员的作用,同时也集中了全世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注意力,使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陷于空前孤立,从而对促进第三世界人民团结反帝的共同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华说:“安理会非洲会议虽然由于英国及其盟国的阻挠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就,但是仍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这是非洲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胜利。”
黄华谴责了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特别是英国代表在罗得西亚问题上再一次滥用了否决权,使得安理会在罗得西亚问题上不能履行其职责。他指出:“英国政府的这种恣意践踏联合国宪章原则的态度,激起了非洲各国和全世界人民的义愤。事情很清楚,尽管英国政府采取蛮横无理的态度,阻挠安理会通过必要的决议,但是即使英国政府使用一千次、一万次否决权,也不能阻挡津巴布韦人民的前进步伐。”黄华指出:“至于英国政府勾结罗得西亚史密斯种族主义政权,妄图维持其在罗得西亚的殖民统治,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黄华在谈到最近在非洲统一组织部长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一致通过的一项关于罗得西亚问题的决议时说:“非洲统一组织部长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所通过的这项决议是正义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的支持。”
黄华说:“中国代表团曾多次指出,英国政府同史密斯种族主义政权炮制的所谓‘解决罗得西亚独立争端’的‘协议’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在安理会非洲会议上,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和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的代表的发言以及最近我们听到的非洲人全国协会主席阿贝尔·穆佐瑞瓦主教在安理会的讲话,都充分说明了这一不可争辩的事实。”
他说:“在说明上述态度后,关于制裁问题,中国代表团主张:安理会应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对罗得西亚种族主义政权的制裁,对南非和葡萄牙殖民当局也应进行制裁。安理会对美国政府破坏联合国有关对罗得西亚制裁的决议的行径,应给予严正的谴责。同时,鉴于传闻还有某些大国也在通过不公开的途径破坏对南罗的制裁,从南罗进口铬,中国代表团认为有必要责成安理会关于南罗问题的制裁委员会和联合国其它有关机构对上述传闻进行认真的调查。如果调查属实,安理会必须采取措施对有关国家给予严正谴责。”黄华在发言中最后表示:“中国代表团支持几内亚、索马里和苏丹三国提案。希望安理会十分重视非洲统一组织部长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对南罗问题的决议,不辜负对安理会采取措施,加强和扩大对南罗非法政权的制裁的期望。”


第6版()
专栏:

我出席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代表团抵纽约
新华社联合国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和平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委员会会议的代表团副代表沈韦良、胡金林等一行七人,二十五日到达纽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副代表陈楚和已在纽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和平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委员会会议的代表团代表安致远到机场迎接。


第6版()
专栏:

布迈丁主席发表讲话指出
阿尔及利亚石油国有化取得新成就
新华社阿尔及尔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电 阿尔及利亚革命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胡阿里·布迈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在这里举行的工会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谈到了阿尔及利亚一年来在石油国有化方面取得的成就。
布迈丁主席说,阿尔及利亚石油国有化的斗争,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的,即第三世界国家人民为了自身的解放,必须摆脱一切从属地位和剥削的锁链,并且收回自己的资源。他指出,阿尔及利亚在石油生产方面所拥有的股份,已从一九七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的百分之五十一增加到目前的百分之八十。在天然气和炼油方面已完全国有化。
他说,在一九七二年,阿尔及利亚将考虑把原定的石油产量从四千九百万吨提高到五千五百万吨。第四条油管将在几星期后开始使用。
布迈丁主席又谈到,在最近几年中阿尔及利亚将出口三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他指出,阿尔及利亚正在积极培养自己的石油工业技术人员,来代替外国人,以实现石油工业部门的阿尔及利亚化。
他说,阿尔及利亚几年来所采取的把矿藏和石油收归国有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收回国家资源,使它为阿尔及利亚公民的利益服务。这是解放民族经济进而建设民族经济的需要。
去年二月二十四日,布迈丁主席在工会干部会议上宣布把阿尔及利亚的全部天然气矿和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全部管道收归国有,并把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经营的石油公司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收归国有。


第6版()
专栏:

以色列军队对黎巴嫩南部边境发动新入侵
巴勒斯坦游击队和黎巴嫩军队击退侵略者
游击队在加沙地带等地发动进攻,以色列侵略军遭重大损失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电 以色列军队于二月二十五日上午出动坦克和飞机对黎巴嫩南部边境发动新的入侵,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和黎巴嫩军队击退。
据中东通讯社报道,二月二十五日上午当地时间六点半,以色列出动三十多架军用飞机其中包括一中队“鬼怪式”飞机轰炸黎巴嫩南部拉希亚瓦迪地区的一些村庄。空袭之后,大约八十辆以色列坦克和装甲车越过黎巴嫩南部边境,向宾特杰贝勒地区进犯。以色列侵略军打死打伤很多居民,毁坏了许多房子。驻扎在那里的黎巴嫩军队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同以色列侵略者进行战斗。战斗持续了数小时之久。最后,以色列军队于当日中午被击退。
据巴勒斯坦革命力量总指挥部发表的战报说,巴勒斯坦游击队坚决抵抗,击退了以色列的多次进攻,使以色列侵略军遭受重大伤亡,并且击毁了一些以色列的坦克和军车。同时,黎巴嫩军队的高射炮也开火,把入侵的以色列飞机赶跑。
以色列这次对黎巴嫩的入侵是在进攻驻在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的借口下进行的。黎巴嫩总理萨拉姆谴责以色列军队的入侵。他揭露以色列在二月二十五日举行的黎巴嫩—以色列停战委员会会议上威胁说,如果巴勒斯坦游击队不停止它的军事行动,以色列军队还将入侵。以色列还无理要求黎巴嫩当局向以色列人指明巴勒斯坦游击队的驻地。萨拉姆指出,以色列人企图在黎巴嫩人民和巴勒斯坦游击队之间制造不和,破坏巴勒斯坦人民和黎巴嫩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的企图决不会得逞。
据报道,黎巴嫩政府就以色列的入侵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召开会议,讨论以色列对黎巴嫩的侵略。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电 据巴勒斯坦革命力量总指挥部在大马士革发表的战报说,巴勒斯坦游击队二月中旬在加沙地带、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上加利利和以色列统治区内向以色列侵略军发动了二十五次以上的进攻,使敌人遭受重大损失。
二月十一日,巴勒斯坦突击队炸了以色列研制核弹的“海法技术学会”的大楼。
从十一日到十八日,巴勒斯坦突击队用火箭和迫击炮多次轰击了以色列在戈兰高地的三个阵地和军事营地,消灭了约三十名以色列侵略军,击毁了以色列军用半履带车两辆,军车一辆、营房三座。
十六日,巴勒斯坦突击队炸掉了以色列在特拉维夫的一家制造军用电器零件的工厂。十九日,巴勒斯坦突击队炸破了利达机场的一部分。


第6版()
专栏:

几内亚击落入侵的两架葡萄牙飞机
新华社科纳克里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六日电 据科纳克里电台二月二十五日夜间宣布,二月二十日和二十一日在几内亚上空击落了两架入侵的葡萄牙飞机。
这家电台广播说,这两架葡萄牙飞机是在靠近几内亚(比绍)边界的昆达拉地区上空被击落的。


第6版()
专栏:巴勒斯坦通讯

正义的事业 英雄的战士
英雄的巴勒斯坦人民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烈火中锻炼成长。敌人的炮火镇压、阴谋诡计,或者是种种艰难困苦,都没有能够把他们压倒,使他们屈服。而每一次严重的斗争,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强。
刚毅不屈,继续前进
最近,记者访问了巴勒斯坦游击队的许多基地,亲眼见到那里的巴勒斯坦战士,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前年九月和去年七月,约旦反动派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发动的两次大规模进攻,使游击队遭受了较大的损失。但是,坚强的巴勒斯坦战士转移到了新的基地,整顿好队伍,总结他们的经验,继续前进。
巴勒斯坦游击队几乎每天都向叙利亚和黎巴嫩边境附近的以色列侵略军的据点、阵地和巡逻队发动袭击;同时,他们加强在被占领土地上活动的地下武装小组,深入以色列的心脏地带如特拉维夫、耶路撒冷、阿什杜德、海法、埃拉特等地,狠揍以色列侵略者。去年,他们出击一千二百多次,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他们还打退了以色列侵略者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基地的多次袭击。
巴勒斯坦游击队的力量来自何处?他们的力量的源泉在于他们为之奋斗的是正义的事业,他们得到广大的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衷心的支持。
在以色列占领区的巴勒斯坦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巴勒斯坦突击队当向导,掩护他们,给他们送情报,供给饮食,并且照顾伤员。
在阿拉伯国家,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街头为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募捐。阿拉伯工人们把他们的部分工资捐给巴勒斯坦游击队。医生们给巴勒斯坦游击队伤病员免费治疗和供给药品。许多阿拉伯妇女给巴勒斯坦突击队织御寒的毛衣。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对记者说:“我们的脚跟站得更稳了。我们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战斗,我们决心继续战斗直到胜利。”
在巴勒斯坦游击队的山区基地、前进阵地和训练中心,记者到处听到战士们高唱的战歌:
“用我们的生命,
用我们的鲜血,
我们一定要完成我们的进军。”
一位老游击战士
记者在游击队基地曾见到一位已经参加七年多武装斗争的老游击队员努阿曼,他的经历在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游击战士中是有代表性的。
努阿曼一九三四年出生在巴勒斯坦海法港附近一个村庄的农民家庭里。一九四八年,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占领了巴勒斯坦,把他全家赶出家乡。他和全家人逃难到约旦河西岸杰宁居住,过着悲惨的难民生活。
为了争取民族解放,重返家园,努阿曼参加了巴勒斯坦革命。一九六四年底,他在杰宁的难民营里,参加了“法塔赫”的秘密组织。他在阿布·阿里·伊亚德(原“法塔赫”的“暴风”突击队总指挥部成员,去年七月事件中壮烈牺牲)的直接领导下,把武器、弹药运到约旦河西岸,武装那里的“法塔赫”秘密小组,这个小组在一九六五年一月潜入以色列占领的埃拉本地区,爆破以色列的约旦河引水工程,揭开了巴勒斯坦人民武装斗争的序幕。
一九六六年十月的一天夜里,努阿曼和一些战友突然遭到约旦反动派的逮捕。约旦反动派指责他们危害了约旦的治安,并逼迫他们招认秘密组织的其他成员。他们受到酷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他们质问约旦反动派:爱国何罪?打击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与约旦治安何关?约旦反动派恼羞成怒,就把他们长期关押在安曼狱中。
一九六七年六月,以色列发动了侵略阿拉伯国家的战争。努阿曼从狱中被释放出来后,立即投入了抵抗以色列侵略者的战斗。他又回到约旦河西岸,在巴勒斯坦群众里进行组织工作,建立了若干秘密武装小组,经常在夜间伏击以色列的巡逻队、爆破桥梁或在公路上埋设地雷,神出鬼没地打击以色列侵略者。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中旬,努阿曼和八名战友奉命去袭击戈兰高地的希斯芬移民点内的军事目标。这是戈兰高地南部最大的一个移民点,当中有以色列的军事中心。深夜,他们从基地出发,爆破了以色列设置的一部分电子警戒工事,接着又消灭了敌人的一支巡逻队,向目标前进。这时,敌人已经被惊动,他们于是加快步伐,向纵深插进,避过敌人的巡逻车和埋伏点,在靠近希斯芬移民点二百米远的地方隐蔽下来,安装好十二个火箭筒,对准移民点中的军事中心同时发射。刹那间,炮声隆隆,火光冲天,这个军事中心和停在那里的一部分军车被击中了,一些以色列侵略军也送了命。移民点外面的以色列军巡逻车和附近的援军慌忙赶来,但努阿曼和他的战友们早已转移。他们在撤退途中,遭到了敌军迫击炮和机枪的射击。他们伏在地上,仔细观察,原来是敌军派了一小支部队在他们爆破的电子警戒工事缺口处埋伏,企图堵住他们的归路。这时敌人并没有发现他们,只是盲目地扫射。英勇机智的努阿曼和他的战友们一枪不发,悄悄地绕道撤回基地,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努阿曼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得到广大阿拉伯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支持。我们决心坚持武装斗争。我们目前力量虽小,但最后一定能够打败侵略者,返回我们可爱的家园。”
加沙地带的英雄儿女
加沙地带在巴勒斯坦人民武装斗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一九六七年六月这个地带被以色列侵占以来,在这里居住的五十万巴勒斯坦人民奋起对占领者进行不屈的斗争,把这个面积只有二百五十八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变成了以色列侵略者的墓地。
在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侵略军的袭击同城市人民的罢工、罢市和游行示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斗争的浪潮此伏彼起。在巴勒斯坦人民打击下,白天,以色列侵略军不敢单独出来,晚上,他们只能龟缩在营地里,小股部队也不敢离开营地出来活动。巴勒斯坦游击队一位领导人指出,在加沙地带,甚至老人、妇女、儿童都在战斗,以色列人在白天可能控制那里,但是在晚间,加沙是属于阿拉伯人的。
最近,记者听到关于加沙地带一位游击战士的英雄事迹。这位突击队员在加沙地带多次领导了袭击以色列巡逻队和哨所的战斗。敌人恨之入骨,到处搜索这位英雄战士和他的战友,但是都落空了。有好几次,以色列侵略者得到匿名者提供的关于这位突击队员行踪的“情报”,便急忙派出军队追捕。但是,敌军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游击队在沙丘和桔树丛之间设下的埋伏、或者在难民营内狭窄阴暗小道上布置的罗网之中。每一次,这位英雄战士和他的战友都消灭一些敌人,然后又无影无踪地隐没了。
加沙地带的英雄儿女受到了阿拉伯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钦佩。许多阿拉伯作家和诗人撰文作诗歌颂他们的斗争。叙利亚诗人赛义德·阿布·侯赛因在《战斗的加沙颂》这首诗中写道:
加沙,
你是经过战火锻炼、流血考验的少女,
你是决心把狂妄的仇敌打进污泥潭的意志的象征,
你是把敌人的黑夜燃烧成地狱一般灼热火红的火焰。
加沙,
你是无所畏惧和不受屈辱的英雄的母亲,
你在每一颗沙子上,每一株树木后哺养着战士,
你在每一处岩洞和围墙里,每一所简陋然而象征着自豪的小屋和帐篷中抚育着英雄。
加沙,
你是史诗中的史诗,
男女老幼,踊跃奔向战斗,
洒下纯洁的鲜血,洗刷你的土地,
为我祖国洗雪耻辱。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