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穷棒子”精神的胜利
——河北省燕山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昔日“无人区”的事迹
清清河水上高山,
片片果林遮青天;
牛羊成群遍山野,
风吹稻谷金浪翻;
今日燕山春光好,
长城内外赛江南。
河北省境内长城东段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的“无人区”——燕山山区的人民,这样来歌唱自己家乡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燕山人民发扬这个山区西铺大队的“穷棒子”精神,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把昔日满目荒凉的“无人区”建设成了繁荣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山区,使这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建设山区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燕山山区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一九四二年,日本侵略者妄图扑灭冀热辽地区的抗日烽火,割断八路军、游击队同燕山人民的联系,在长城到锦(锦州)承(承德)线以南长七百里、宽二百五十里共十三个县的地区,制造所谓“无住禁作地带”——也就是“无人区”。日本侵略者在这个广阔的地区里实行了灭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得山区人民家破人亡,田园荒芜。日本投降后,这个山区又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洗劫,人民又一次受到了深重的灾难。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燕山人民,送来了大批的粮食和贷款。党和政府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燕山人民重建家园的决心。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他们决心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发扬这个山区遵化县西铺大队的“穷棒子”精神,自己动手建设山区。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西铺大队的二十三户贫农,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成立了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他们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但是,他们毫不气馁,依靠集体力量,“从山上取来”大批的生产资料,连续奋战三年,庄稼年年获得丰收,改变了贫穷的面貌。一九五五年,毛主席高度赞扬西铺大队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并且指出:“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
毛主席的光辉指示,象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亿万农民前进的航向。从此,燕山人民纷纷发扬“穷棒子”精神,在建设山区的斗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座落在燕山主峰脚下的兴隆县,百分之九十的地区是耸峙的高山,全县二十三万亩耕地,“瓢一块,碗一片”地“挂”在山坡上。在日伪统治时期,这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惨遭杀害,两千多个村庄被拆毁,七万多间房屋被烧掉,荒芜的土地和果园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面对这样困难的条件,兴隆人民毫不惧怯。他们以西铺贫下中农为榜样,发扬“穷棒子”精神,组织了四百多个山区建设创业队,共一万二千多人,开进了深山老峪。队员们凭着一双铁手,一把大锤,一根钢钎,风里雨里,常年在崇山峻岭间开山炸石,垒坝修地,闸沟造田,使兴隆成为河北省塞外第一个粮食亩产跨《纲要》的县。去年,在遭到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个县的粮食亩产仍然达到五百五十五斤,比一九四九年增加四倍多。
这个县第一个成立山区建设创业队的四拨子大队,就表现了燕山人民在“穷棒子”精神鼓舞下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
四拨子大队有一百多条深沟峡谷,几千块巴掌大的坡地斜挂在山腰上,都是“粒土赛珍珠”的“石缝地”。要在这些“石缝地”里夺高产,必须筑石坝,垫黄土,修梯田,保持水土。有人认为,这样做工程太大,办不到。可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倪凤岐和多数社员群众却认为,有了毛主席的指示,有了群众的干劲,工程再大也能办到。倪凤岐带领三十二名创业队员,意气风发地开进了深山老峪。他们常年吃在山上,住在野外,开山筑坝,垫土修田。山上多是几米见方的“卧牛”石,撬不动,他们就抡起二十多斤重的大铁锤砸,震裂了手也不休息。经过几年的奋战,这个大队挖掉了无数的乱石窝,搬走了五万多方大石头,在大小山沟里,垒起总长九十多里的两千六百多道坝,给几千块“石缝地”铺上了一尺多厚的黄土。另外,还修了四条十多里长的盘山渠道,绿化了十三座荒山。目前这个大队的粮食亩产,已由过去的二百多斤,提高到八百斤。在每人平均不到一亩山坡地的条件下,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向国家卖了余粮。
现在,燕山人民已经在许多荒山上,修了盘山梯田。仅滦平、宽城、平泉、承德等六个县,就修了盘山梯田六十多万亩。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彻底改变了解放初期这里一亩地只能打几十斤粮的低产面貌。山区的十三个县,已有十个县粮食亩产跨过了《纲要》,并且涌现出一批过“长江”的社队,出现了“种塞外地,打江南粮”的动人景象。去年一年,这十三个县共向国家提供了四亿多斤商品粮。
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
在炸山、垒坝、修田的同时,燕山人民还以雄伟的气魄,进行了更为壮观的绿化荒山和河滩的战斗,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燕山山区十三个县的许多荒山和沙滩已经绿化。遵化、迁安、迁西、抚宁、青龙等县,荒山和沙滩的绿化面积,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昔日被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得光秃秃的荒山上,现在高山上是苍松翠柏,低山上果树满坡,春夏季节,整个山区满眼绿色。植树造林的发展,不但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使这里成了河北省重要的果品产地,还出现了许多新蚕乡。水果和蚕茧的产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每年向国家提供的板栗、苹果、核桃、鸭梨、桃、杏等干鲜果品,达到两亿斤左右。闻名的“京东板栗”,解放初期的年产量是九百五十多万斤,现在已发展到两千七百多万斤。
为了植树造林,燕山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
迁安县五重安公社黄金寨大队,决心把三千多亩荒山和近一千亩河滩都进行绿化。从一九六三年开始,社员们坚持利用劳动空余时
间采集树籽。他们跑遍了崇山峻岭,终于收集到各种树种八千七百
多斤,培育了苗圃三百四十亩。发生水涝的时候,人们就赶到苗圃里用手扒开淤在幼苗上的泥土,然后再用清水洗净嫩叶;遇到干旱,人们又取水上山灌溉幼苗。这里山高水远,取一次水往返要走二里多地。现在,这个大队的荒山已经绿化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河滩全部种上了树。原来处在荒山之中的黄金寨,成了一个青山环抱、绿树萦绕的花果之乡。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好
已有的成绩并没有使燕山人民感到满足。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好,一个群众性的治水办电热潮,正在蓬蓬勃勃地兴起。
青龙县城东五十里的青龙河畔,有一个东蒿村大队。解放前,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旱年起风沙,涝了遍地蛙,离乡去乞讨,蒿草没人家。”东蒿村就是由于“蒿草没人家”而得名的。现在,这个大队的面貌完全变了。人们改造了自然,发展了生产。长长的渠道里渠水欢畅地流着,小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发出隆隆的响声。在大队的米面加工厂、小农具厂、轧花厂里,许多社员在忙碌地工作;在场院里,停放着一台台拖拉机、脱粒机、粉碎机和铡草机。夜晚,家家户户亮起了电灯,广播喇叭里播送着电台的节目。这个大队自己举办了小水电站以后,修建了五座扬水站,利用电力把河水扬上了十几米高的山坡,使水浇地面积由一百亩扩大到一千一百亩,全大队有百分之六十的土地实现了水利化。有了电,还办起了小工厂。这几年小工厂就积累了七万多元资金,买了两台拖拉机,使机耕面积达到百分之六十。粮谷脱粒、饲料粉碎和农副产品加工,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东蒿村的事例,给青龙县人民绘出了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的美好图景。县革委会一面组织县、社、队干部到东蒿村参观,一面普查全县五条大河、几十条小河和数百个山头的山情水势,制订出了全县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规划,并且立即付诸实行。没有技术人员,他们把全县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没有资金,就发扬“从山上取来”的“穷棒子”精神,由社、队自筹解决;没有设备,就自己办小工厂,生产水轮机、电动机。
有的深山老峪,离河较远,不能建电站。他们就蓄起老山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用来发电;有些地方,有河无水,水从地下流走了。广大群众就采取截潜流的办法,变地下水为地上水。北方的冬天,冰冻期长。过去,一般小水电站在冬季里,因为水结成冰,不能发电。他们依靠群众的智慧,创造了暗渠防冻和小船荡水等防止渠水结冰的办法,解决了冰冻期间发电的问题。现在,青龙县有了七十六座小水电站,发电量一千八百多瓩,全县四十三个公社的四百零四个大队中,有三十三个公社的一百一十五个大队用上了电。水浇地面积,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万二千亩,发展到五万七千多亩。
在青龙县的带动下,山区十三个县掀起了群众性的治水办电活动。据有关部门统计,这十三个县共修建水库近二百座,电站二百一十多座,许多大队实现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浇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十万多亩,增加到二百二十七万多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西藏建成第一座糖厂
今年元旦,西藏自治区第一座制糖厂——彭波农场糖厂建成并投入生产,从此结束了西藏高原不产糖的历史。翻身农奴用双手捧起他们第一次生产出的糖,喜在眉梢甜在心上,连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解放前,西藏不产糖,食糖全靠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只有三大领主才能吃得起,当牛做马的农奴和奴隶中许多人连糖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西藏人民,每年都从内地运来大批食糖。广大翻身农奴深切感受到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也更加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革命精神。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彭波农场各族工人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提高。他们深入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边疆落后”等谬论,决心用自己的双手生产食糖,结束西藏不能制糖的历史。
兴建糖厂的工作开始后,农场的工人、干部们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广泛开展路线教育和忆苦思甜活动。一些农奴和奴隶出身的藏族工人回忆过去在反动农奴制度下的悲惨遭遇和今天在毛主席领导下的幸福生活,激动地说:今天,我们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有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要在西藏高原上建成糖厂。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自己动手改制设备。为利用制糖后的甜菜渣而增设的制酒车间,就是他们同西藏有关工厂的工人们一道搞起来的。
这座糖厂的建设,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援。工人出身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糖厂党委成员马占元,是一个回族干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千里迢迢来到了风雪高原。在帮助建厂的过程中,马占元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埋头苦干,带病工作。蒙古、汉族工人们也在建厂工作中同藏族工人互相学习,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经过四个半月的努力,这座日产三吨多糖的小型糖厂建成了,它给西藏高原增添了新的光彩。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草原新镇——海流图
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北麓的草原新镇——海流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显得更加繁荣兴旺,朝气蓬勃。
座落在巴彦淖尔盟北部四面环山的一块平坦草原上的海流图,是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中共旗委和旗革委会的所在地。周围草原上的畜产品,经过这里运往四方,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自祖国各地的各种日用百货和副食品,也是从这里运送到牧民家中。牧民们热爱海流图,亲切地称呼它为“玛乃浩特”(我们的城市)。
春节期间,海流图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牧民们骑着骆驼和骏马,纷纷赶到这里来选购年货。在民族贸易公司的门市部里,各种布匹、服装和日用百货,琳琅满目,顾客终日川流不息。
解放前,在封建王公贵族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这里方圆一百多里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喇嘛庙,到处野狼出没,狐兔奔逐。一九四九年,海流图解放了,红太阳的光辉照亮了草原,一个新兴的城镇在这里逐渐发展起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随着全旗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海流图建设得更加美好了。现在,她有三条宽敞的街道,街道两旁是机关、工厂、商店、学校和居民住宅,建筑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其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新建的商店、工厂面积有一万五千多平方米。
在这新兴的草原城镇里,不仅有一般内地城镇都有的百货公司、医院、旅馆、文化馆、新华书店、邮电局、气象站等,还有专门收购畜产品的贸易公司和专门生产牧区生产用具和牧民生活用品的工厂。
目前,海流图有着农具、皮毛、肥皂、副食品加工、发电站、制鞋、汽车修理等中小型工厂和其它手工业作坊。这些工厂和作坊,生产着打草机、搂草机、水泵、车马鞍具、割草镰刀、剪毛剪子以及马靴、毛毡、毡靴、地毯等为农村、牧区服务的产品;有的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需要,还畅销各个牧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些工厂和手工业作坊的产品,花色品种有了新的发展。
海流图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发展得很快。现在这里有一所中学、三所小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一千五百多人,其中很多是草原上贫苦牧民的子女。继龙梅、玉荣之后又一个与风雪严寒搏斗抢救集体羊群的草原小英雄萌根花,就在镇上的小学里读书。
海流图又是乌拉特草原的交通枢纽。以这里为起点的十一条公路,伸向草原深处的十九个公社,通向包头、五原、临河等城市,和包兰铁路、京包铁路相联接。每天黎明时刻,海流图汽车客运站和货运场里就人群熙攘,喇叭鸣响,一辆辆满载旅客和装着皮毛、粮食、农牧业机械、日用百货的汽车,迎着初升的朝阳分头驰向内地和草原的各个角落。过去牧民们骑马乘驼要长途跋涉三、四天的艰难路程,现在只需三、四个小时便可到达。
忆往昔,看今朝,海流图人民无限感激共产党,感激毛主席。城镇四周的牧场上和旗广播站的扩音喇叭里,经常传来深情歌唱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歌声:
站在边疆望北京,
北京的太阳照草原,
山高路远情谊长啊,
毛主席的恩情唱不
完……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五指山上办起了水电站
山区办起水电站,黎村苗寨换新颜。
河水倒流上山岗,洗去千年苦和难。
幸福全靠毛主席,党的恩情记心间。
在海南岛的五指山公社,黎族、苗族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用激情奔放的歌声欢呼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这个公社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连续兴建了几座小型水电站。如今,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灯,全公社已经实现了碾米机械化和农田水利灌溉自流化。
解放前,五指山广大黎族、苗族人民,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和地主阶级的欺压,长期过着刀耕火种、木碓舂米、竹片照明的生活。解放后,各族人民坚持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体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和干扰,山区建设受到很大影响,过去那种“水在山上流,人在山下愁”的落后面貌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激发了五指山公社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掀起了群众办电的热潮。
五指山公社是个偏僻山区,在这里办电站有许多困难。但是,各族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牙排大队仅有九十户人家,在建设水电站时出动了一百五十多个劳力,带上工具和粮食吃住在深山峡谷里,日夜战斗。为了把一千二百多斤的变压器运进山里,他们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组织一百多人用肩扛人抬,翻过四座大山,涉过十多条河流小溪,终于完成了任务。毛怒大队在建设水电站时,突然遇上暴雨,山洪把水坝、厂房冲垮了。县里准备拨款支援他们,但贫下中农不要,他们说:“愚公能移山,我们能堵河!”他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挺起腰杆再干。善做木工的黎族社员上山伐木盖厂房,苗族社员负责打石筑坝,大家团结协作,奋战一个冬春,终于把这个水电站修好了。
现在,五指山公社四个大队,队队都有自己的水电站,黎村苗寨的面貌变了。在明亮的电灯下,各族人民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文化。这个一向被称为“隔山隔水又隔音”的地方,如今架起了广播喇叭,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可以随时传到每个山村。由于实现了自流灌溉,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近三年来,他们把二千一百多亩“望天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田,开荒造田四百多亩,粮食生产年年丰收,全公社去年的总产量由一九六六年的九十多万斤增加到一百八十多万斤。各大队、生产队普遍建立了综合加工厂,实现了脱粒、碾米、饲料加工机械化,黎村苗寨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兴旺景象。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