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老灾区 新画图
——豫北原、延、封三县人民在毛主席指引的光辉大道上阔步前进
“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风起黄沙飞,旱涝难打粮。”这就是河南原(阳)延(津)封(丘)老灾区过去的真实写照。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五八年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指出:“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毛主席介绍的这个合作社,就是位于原、延、封老灾区中心的应举大队。
十几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地区的一百多万人民,在毛主席这篇光辉著作的指引和鼓舞下,战天斗地,在老灾区画出了新的画图:昔日盐碱洼地,如今一片良田,一万多条大小排水渠,总长达一万五千多公里,初步形成了一个排涝网,使低洼地免除涝灾威胁,重碱地变成轻碱地。昔日沙岗荒滩,多半已被淤土封闭。数以千计的大、中、小防风林带,挡住了风沙,保护了农田。从一九七○年开始,原阳、延津、封丘三个县都由长期缺粮县变成了余粮县。
在斗争中前进
长期以来,原、延、封老灾区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自然面貌。
共产党员和广大贫下中农向沙荒进军的战斗刚开始,阶级敌人就在一旁冷讽热嘲,进行破坏。贫下中农斩钉截铁地说:人穷地穷志不穷,有毛泽东思想引路,我们就是要干,要革命!
正当广大干部群众照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胜利前进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一伙,不顾客观实际,在水利建设中盲目推行“平原以蓄(水)为主”的方针,使地下水位上升,盐碱更加严重了。以后他们又走向另一极端,叫嚷“一辈子也不引黄(河)了!”使农田基本建设和渠道又受到破坏。
到底怎么干?三县的同志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看清了前进的方向。他们组织了几百个调查小组,带着毛主席著作,背着行李干粮,跑遍了三县大部村庄,看地势,验土质,查风口,到群众中去总结经验,寻找办法,终于摸清了旱、涝、碱的内在联系和风沙危害的规律,找到了根治“三害”的根本途径,发动群众建成了一套能排能灌的水利系统。
改造碱地
制服盐碱是改变老灾区面貌的有决定意义的战斗,广大贫下中农在治理盐碱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创造性。封丘县娄堤公社水平郭大队创造的翻淤埋碱经验,为重碱区闯出了新路。
一九六五年,水平郭大队的干部、群众开始了土地大翻身试验。挖去地面碱土,第二层是红眼猴土,第三层是沙碱土,挖到五尺来深,终于见到了淤土。他们将表层碱土埋在最下层,灌水压实,然后盖上红眼猴土和沙碱土,地面铺上二尺厚的淤土。就这样,他们一年四季不停手,大风大雪无阻挡,一点一点地挖,一块一块地埋。苦战七年,几百亩盐碱地大部变成了好地。粮食总产由一九六四年的三万斤,一九七一年上升到十二万斤。吃粮靠国家的落后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原阳县有个马辛庄大队,有一千四百亩耕地,大部是盐碱地。真是晴天白茫茫,下雨水汪汪,走路喳喳响,刮风如下霜。长期以来,这里的群众年年刮一层地皮,起走表层的碱土下种,日久天长,把土地刮成了坑,碱土堆成了岗,排水挡路,灌水不流,耕作不便。要搬走盐碱岗,深翻平整土地,困难重重。夏秋农活忙,不能干;冬春土冻硬,不好干。大家学习了光辉的《愚公移山》,一个个磨拳擦掌地说:毛主席叫咱们排除万难,现在只遇到一难就退却吗?不能!后来,他们专门造了一批十斤到二十斤重的大抓钩,并找来一些钢钎,终于破开了冻土层。以后,每年冬春,不顾天寒地冻,都要开展搬碱岗、深翻土地、打井修渠的群众运动。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全大队有一千一百亩孬地被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畦田。粮食亩产量直线上升,一九七一年跃过了“长江”。
从原阳县的西部到封丘县的东部,中间是一条长达一百公里的沼泽地,人们叫它“背河洼”,夏秋蛤蟆叫,冬春盐碱潮。原阳县祝楼大队排水治碱、引黄淤地、改种水稻成功,县社领导干部从这个大队受到启发,总结推广了祝楼大队的经验,在背河洼地区发动群众开展了引黄淤地、改种水稻的活动。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十三万亩盐碱洼地,变成了平坦坦的淤土地,近四万亩种上了水稻。
就这样,许多盐碱窝变成了米粮仓。三个县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达到《纲要》的大队共三百二十三个,其中九十多个大队跨过了“黄河”。
征服沙荒
历史上的黄河泛滥,给原、延、封人民留下了大片沙荒。延津县西北部,沙岗荒滩,连绵起伏,长达四十公里。一九六九年四月,接连刮了九天九夜大风,风起沙飞,遮天盖地,三十五万亩小麦被风沙连根卷走十五万亩。在大风沙袭击的日子里,延津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带领一批干部,顶风冒沙,爬岗越沟,察看了几百个沙岗和风口,访问了几十个老农,取得了第一手材料,制订了全面降服风沙的规划。
县革委会领导成员深入到风沙危害最大的塔铺公社蹲点,同群众商量,采取先用粘土封闭迎风面的下半部,借用风力削平上半部的办法,使尖岗变成了平岗,陡坡变成了缓坡,既节省劳力,又利于在沙岗上栽树。这一经验在面上推广后,大大加快了治理流动沙岗的步伐。
他们还发动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现在,这个县原有的二十多万亩沙岗、荒滩,已经改造了十二万亩。五条骨干防风林带,经过加行加株,已经起到保护农田的作用。新营造的六十六条中型林带,正在茁壮成长。
原阳县祝楼公社大胡庄大队,在沙窝窝里。遇到大风,黄沙遮天盖地,一夜之间,黄沙会把房门堵死。这样凶恶的风沙能制服吗?大胡庄大队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从毛主席的教导中找到了答案:要干,要革命!他们在光溜溜的黄沙岗上植树造林,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春天怕风,夏天怕旱,秋天怕水冲。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几年奋斗,终于把沙荒栽满了树,有些已经成材。他们用卖木材的钱投资打井办电,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一九七一年的粮食总产量比治沙前的一九六二年增长四倍多;穷沙窝变成了米粮川。现在原阳县营造的林带和四旁植树共达三千五百多万棵,每人平均八十九棵。
封丘的一千多个流动沙丘,经过造林压淤,大部固定下来。昔日的沙岗荒滩,正在变成一片片绿洲。
原、延、封老灾区人民,豪情满怀,决心在新的一年里,画出更新更美的画图。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瓷都新貌
具有一千多年产瓷历史、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瓷业生产欣欣向荣,焕发出革命的青春。
景德镇的瓷器从唐代开始就远销海内外。自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景德镇成了我国首屈一指的产瓷基地。然而,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历代统治者的剥削、压榨,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现在,全市已拥有十九个现代化的大型瓷厂和一些城市公社办的瓷厂,许多瓷厂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面貌大大改观。
景德镇瓷业生产已经完全克服了解放前那种分散经营的无政府状态。全市二十多个瓷厂合理分工布局,经营的品种各具特色。除了日用瓷、出口瓷、工艺美术瓷以外,近年来还大力发展了生产电瓷、建筑瓷、卫生瓷、纺织瓷和特种耐酸瓷、耐热瓷、耐压瓷等工业用瓷的工厂。由于合理布局,生产专业化,使瓷器产量日益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
在发展瓷业生产的过程中,工人们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不断改革旧工艺,创造新工艺,促使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广大瓷业工人和陶瓷美术工作者遵循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对传统艺术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坚持深入实践,向群众学习,在造型、画面、色釉、雕塑方面都有新的创造。
专门生产出口瓷的为民瓷厂的老工人、技术人员和陶瓷美术工作者,发挥集体智慧,去年就创造了新器型八十多种,新画面一百二十多件。解放前,这里生产的茶杯品种,寥寥无几,近几年他们创制的各种式样的茶杯达几十种。他们设计的直纹茶杯外形线条柔和,杯底内部改用圆形,既美观大方,又便于洗涤。
陶瓷画面在构图、色彩上也有很大发展。景德镇陶瓷美术工作者和工人经常到外地参观访问,吸收年画、油画、水彩画等艺术的长处,丰富了景瓷画面装饰艺术,更好地表现了主题,画面和器型浑然一体,色彩也由过去的七、八种发展到上百种。去年一年,全市创作的新画面、新器型达三千多种。
各式瓷瓶、茶具要涂上色彩,都要使用颜色釉。过去,由于反动派的摧残,许多名贵颜色釉早已失传了。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颜色釉很快恢复了青春,工人们还新创了金星绿、银星绿、灯芯红、桃红、象牙黄、结晶釉等五十三种颜色釉,目前各种颜色釉已有上百种。近几年来,瓷业工人们还将多种颜色釉用于装饰大量的日用瓷,使过去只供少数反动统治阶级玩赏的名贵颜色釉为广大工农兵所享用。
景德镇雕塑瓷厂是专门生产传统瓷制雕塑品的工厂。工人们运用传统的技艺,为广大群众生产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品。文化大革命中创作的“祖国花朵”大瓷雕,生动地反映了祖国新的一代在毛泽东思想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它的创作成功,大大丰富了景德镇的瓷雕艺术。这个厂还创作了表现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以及英雄大寨人,革命样板戏中的李玉和、杨子荣、郭建光、阿庆嫂等英雄人物的作品,已大量生产。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经过不断创新,品种增加,质量提高,瓷器出口量也不断增多。现在景德镇瓷器出口销往世界五大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发展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随着瓷业生产的发展,瓷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坯房佬,坯房佬,淘泥做坯双手搅,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根草。”这首流传在景德镇的民谣,是解放前景德镇瓷业工人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建国瓷厂老工人许永清,祖父在清朝做了一辈子瓷器活,一次得了病,被窑主撵出了坯房,不久就饿死在街头。父亲十二岁当学徒,满师后就失业,积劳成疾。为了维持生活,八岁的许永清带着五岁的弟弟,沿街乞讨。十四岁那年走进了坯房,受尽了资本家的剥削压榨。在景德镇的瓷业中,许多人都有着和许永清一样的家史。解放后,广大工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现在许永清一家中有三人在瓷厂当了工人,三个孩子上了中学,过着幸福的生活。红星瓷厂工人罗迈生,解放前有着和许永清同样的命运,他讨过饭、放过牛、砍过柴、当过学徒。解放后,他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刻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革命和生产上,作出了贡献,被中共江西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现在全市已有上千名普通工人,被选拔到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担任领导工作,他们正带领广大工人群众,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瓷业生产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青年工人在成长
毛主席教导我们:“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哺育下,北京内燃机总厂的青年工人正在健康成长。
(附图片)
铸工车间老工人唐坤对旧社会的控诉,提高了年轻人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青年工人在老工人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逐步掌握了一些生产技术。这是汽油机车间的两个青年工人在工作岗位上。
青年工人在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机修车间青年工人在学唱革命民歌《军民大生产》。结合生产实际请技术人员讲技术理论课。
工作之余。
本组照片为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