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盐都在前进
最近,我们访问了我国著名的盐都——自贡。
一进入四川自贡市区,就看到在釜溪河两岸,屹立着一丛丛高耸的木制井架,蜿蜒着一条条曲折的竹枧管道,并有一座座新厂房的化工企业。一千多年前,我国勤劳、勇敢、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在这里指山查脉,凿井煎盐,以独特的制盐工艺,开拓了祖国的盐业生产。多年来,自贡生产的食盐,供应着西南地区和其他许多地方人民的需要。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自贡,今日怎么样呢?新的开端
我们来到了一个地方。只见一座高大的厂房里摆着四个大铁罐,车间里大小管道纵横交错。工人们有的在观察仪表,有的在扳动阀门。雪白的食盐顺着传送带,流水似的运出了车间。工人同志告诉我们,这是自贡的第一个真空制盐车间,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搞起来的,那四个大铁罐叫真空蒸发罐。真空制盐车间的建立,是自贡盐业生产上的一件大喜事。
在自贡,自从发明火井煎盐以后,千百年来,特别在解放后,制盐工艺进行过多次改革,但是,改来改去都未离开锅灶,盐工拿的仍是沉重的盐铲。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盐工们解放了思想,焕发了革命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克服种种困难,制造出了这座真空制盐设备。
在制造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制造罐顶和罐底。因为没有锻压设备,造这样锥型的东西,困难很大。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的伟大教导,产生了无穷的力量。老锻工廖玉才说:“困难算什么,改造盐厂面貌,不靠天,不靠地,靠我们工人阶级自己!”于是,他找来七八个伙伴,搞了个土模具,把钢板烧红,抡起大锤就锻打起来。钢板烤焦了裤腿,他们就用石棉布裹起来;这几个人烤得受不了,那几个人又接上去。歇人不歇锤,一天要打上万锤。接连打了一百多天,终于把罐顶和罐底打成功了。
真空制盐设备制成以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生产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二十,还可以回收大量的化工原料,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制盐工人的生产条件。
在这个车间的一个工作台上,有一个正在观察仪表的青年女工。她叫邱玉仙,她的父亲是个有三十七年工龄的老盐工。真空制盐投产后,这个老盐工来到女儿工作的地方,面对着这套真空制盐设备,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激动地对女儿说:“你真幸福呀,有了毛主席的领导,才有今天哪!”
在冷却循环泵旁,老工人黄少荣正在紧张地操作。他家世代都是盐工,父亲早年被资本家折磨死了。哥哥解放前被盐担压断了腰骨,葬送了生命。黄少荣苦苦地熬到解放。今天,他亲手掌握了机械化的制盐技术。出盐那天,他看到白花花的盐从喷头纷纷落下,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把,热泪盈眶地说:“到底有了这一天!”
现在,自贡已经建成了三个真空制盐车间,第四、第五个正在建造中。盐工们决心在不远的将来,把现有的平锅和方锅,全部换成真空制盐设备,使自贡结束“千年盐铲万斤担”的历史。向矿盐进军
自贡盐业生产的发展经过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文化大革命前,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伙胡说什么“井盐不如海盐,产盐不如运盐”,竭力限制井盐的发展。新井不准钻,老井不让修。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一类骗子又散布自贡“盐卤资源枯竭”、“潜力挖尽”的谬论,并煽动无政府主义,破坏井盐生产。
自贡的广大盐工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生产,抵制修正主义路线对井盐生产的破坏。退休老工人钟兴三,曾经参加过四十五口盐井的开凿工作,最了解老井的情况。他听说一些老井被判为“废井”、“死井”,就邀集了十七个退休老工人重返生产岗位,修复那些“废井”、“死井”。他们说:“为了给国家多产盐,不治活死井,决不下战场!”他们经过一百多天的奋战,治好了第一口井,接着又治好了第二口、第三口……。在这些老工人的带动下,自贡各盐厂形成了修治废井,挖掘老井潜力的生产热潮。贡井盐厂还组织工人、技术人员、干部组成“三结合”小组,对老井的汲卤工艺进行改革,制成一种“套管汲卤器”,成倍地提高了老井的出卤量。经过工人们的修治,大部分“废井”、“死井”都恢复了青春,重新投入生产。
随着制盐生产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自贡出现了卤水供应不足的问题。文化大革命中,战斗在自贡地区的地质工作人员发现了蕴藏丰富的岩盐。一九七○年六月,自贡开始向新盐矿进军。市革委会负责同志亲临现场指挥,几十个单位的职工参加了战斗。广大职工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加速建设新矿区。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二工区有一段管道要跨过三座高山,六条深沟。工人们说:“我们凭着两个肩头,蚂蚁搬家,也要把它搬上山。”就这样,他们硬是把上千根十米长、上吨重的管子,一步步地抬上高山,越过深沟,铺设起来。有的地方管道不够,他们就把仓库里规格不等的旧管子焊接在一起。去年国庆节前夕,工地上人山人海,一片欢腾,多少人来这里等待着出卤的喜讯。试车开始了,采卤泵房马达轰鸣,一股清清的河水,注入一个近千米深的盐井里,转瞬间,饱和着岩盐的卤水,从另一处盐井中喷射出来,灌进大型管道,翻过高山,跨过溪流,输送到各盐厂。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自贡盐工,用实践有力地驳斥了自贡“盐卤资源枯竭”的谬论,解决了盐业生产发展中的矛盾,为自贡盐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广阔的道路
“盐是化工之母”。制盐以后的“废液”、“废渣”可以提炼许多化工产品。在自贡,这些宝贵的财富,多年来有的顺着河水白白流走,有的被抛弃在荒坡上。现在,这里大搞综合利用,盐业化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途。
在釜溪河畔,有一个张家坝制盐化工厂。开始,只是个单一的制盐厂,后来,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大搞综合利用,把这个厂逐步建设成一个主要生产化工产品的大型工厂。
在张家坝一个铁路专用线的栈台上,堆积着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字样的氯化钡,正准备外运。这种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畅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来到氯化钡车间,只见车间里许多土设备非常简陋。没想到高质量的化工产品就是用这些土设备搞出来的。文化大革命前,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伙,硬要工人丢掉自己创造的土设备,去买外国机器。工人们没有那样做,坚决按照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前进。十多年来,他们不断改革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使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现在这个厂通过综合利用生产的新产品已有十六种,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自贡盐卤的综合利用,开出了一朵又一朵的鲜花。鸿鹤镇化工厂的工人,利用卤水和原盐做原料,先后搞出了五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东新厂的工人,变废为宝,从下水道污泥里提炼出大量的硫酸铜,还从废气中提取出一种贵重的化学原素。大安区的街道妇女,利用化工厂的废水,生产出优质氯化钙。去年全市增加综合利用的新产品达三十九种。
自贡不仅盐卤综合利用有了迅速的发展,而且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也迈出了稳健的步伐。继从天然气中提取胶片原料成功之后,一个新的维尼龙工厂将要在这里兴建。市里的同志对我们说:“如果你们隔几年再来,就会在这里看到一座新的化工城。”
盐都在前进。一九七一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七○年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九点六。全市五十九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三十五种的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四川很有希望”。毛主席的伟大预言,变成了巨大的力量,鼓舞着人们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白洋淀的喜讯
郭里口是河北省白洋淀中的一个普通渔村。抗日战争时期,使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雁翎队,就在这里战斗着。
如今,一走进郭里口村,就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青砖新房。每家平平的屋顶上,都竖着一个个粮食囤子。村中心自来水塔高高矗立。水塔顶端的广播喇叭经常向全村人民报告国内国际大事。路旁的米面加工厂里,机器隆隆作响。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郭里口历来缺粮,解放前,这里是粮贵鱼贱。现在,郭里口大队不仅粮食自给自足,去年还向国家交售了十万一千多斤粮食。
他们是如何改变郭里口缺粮面貌的呢?
我们乘坐小船向郭里口村北驶去,远远看到淀水中有一条蜿蜒曲折的长堤。尽管淀水比堤内的土地高出一、二尺,但堤内庄稼仍茁壮地生长着。
随着根治海河工程的逐步完成,白洋淀水位稳定,洪水的威胁基本消除。郭里口大队党支部决心带领全村人民在发展水产的同时,“向水中要地,向淀里要粮”。当时,有人说:“咱们水区有鱼吃,有苇卖,吃粮有国家供应,何必去找不自在!”也有的说:“白洋淀,水无边,只见浪头不见田。要让水淀产粮食,除非稻穗长上芦苇尖。”大队党支部组织全村群众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教导,他们决心既要积极发展渔业,也要尽可能生产粮食。为此,决定在淀边浅水区筑起一道长堤,把堤岸里边的积水抽干,种上庄稼。
一场围淀造田的斗争开始了。淀水茫茫,没有地方去取土,他们便在一米多深的水底,用铁锨掘起一块块泥垡;有的地方水深,他们就钻到水里,把泥垡取上来。那时春寒未消,淀水中还漂着冰碴。社员们不怕寒冷,坚持劳动。一只只船从四面八方把泥垡运来,垒成了大堤,这真是“千滴汗,一船垡;万船垡,一分田”哪!郭里口人民从水底取土十五万五千多立方米,在淀中筑起了一条高三米、长十八华里的大堤,造田二千三百多亩。他们和时间赛跑,修建扬水站,在插秧季节到来之前抽干了积水,插上了一千三百多亩水稻。
郭里口的渔、副业生产也在不断发展。在当年雁翎队痛打鬼子包运船的地方,肥胖的鸭子在水面游动,一列列满载席箔的船队破浪前进,金色鲤鱼不时跳出水面。就是在冬天,白洋淀上也有许多人在撒网、放鱼鹰。他们唱着悠扬动听的渔歌,喊着雄壮有力的号子。过去那“饿着肚子摇船,含着眼泪撒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人们豪情满怀,干劲冲天。仅郭里口一年就上缴给国家十万余斤鲜鱼。他们实行“捕养并举”,发展养鱼事业,队队修了鱼塘,同时还养了许多鸭子。郭里口第一生产队,就养了一千多只鸭子,一年向国家交售四五万个鸭蛋。
随着生产的发展,郭里口大队公共积累增加了,共达三十五万三千八百多元。他们扩大生产,买来农业机械,仅去年一年就新添电动机八台,柴油机十六台,各种机具三十多台,自制碾米机一台,机电灌溉面积达一千六百多亩。此外,磨面、碾米、脱粒,也都实现了机械化。
集体收入增多了,社员个人生活也改善了。
我们来到当年的雁翎队员邓如意烈士的家里。走进他家的屋子,迎面就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画像。板柜上放着一台六管凯歌牌晶体管收音机。屋子一侧的木箱上,闹钟不停地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隔壁屋里,放着一台崭新的缝纫机。如今,邓如意烈士的全家,共二十一口人,其中有两个军人和两个工人,一个大学生,三个高中生,两个初中生和三个小学生。
解放前,他家四口人仅有一条破被子。晚上,人冻得腿肚子转筋,疼得睡不着觉。如今,他们全家七间房,有二十八床被褥。每年全家除生活费用外,还存款一千多元。
据统计,郭里口全大队共有收音机八十六台,缝纫机五十五架,钟表一百九十三只。第三生产队共四十五户,四十四户都盖了新房,还有一家正准备盖新房。全队除三户外,全是存款户。
郭里口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这里办了一个学校,有四五百学生。村中成立了业余宣传队,能编演文艺节目。此外,还成立了业余体育队,什么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样样俱全。在当年雁翎队打日本鬼子的地方,他们练滑冰,练游泳,搞武装泅渡。
白洋淀有史以来没有水井,人们饮食淀水,很不卫生。今天,村里打了机井,修了自来水塔。村里成立了卫生室,队队设立了保健箱,实现了合作医疗。每当疫病流行季节,就提前打防疫针,人们的身体很健康。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白洋淀人民正在火热地进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战斗,将要传来更大的喜讯。 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河北省安新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使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发展。这是织成的苇席和苇箔,正在码头装车,准备运往各地。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古驿新颜
在河西走廊的最东部,乌鞘岭北麓的青河河畔,有一座新兴的城镇——安远镇。
安远,在我国汉唐时期,是内地穿越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第一个驿站。据历史资料记载,这里“因地寒苦,诸物少产”。解放前,居住在这里的各族贫苦牧民,在封建牧主和蒋、马匪帮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下,一年四季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解放后,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安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地处安远的乌鞘岭公社和永丰牧场,去年各类牲畜发展到五万多头,比解放前增长了十倍以上。农牧并举的乌鞘岭公社,粮食总产达七百六十多万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一九七一年,这个公社除超额完成了国家征购粮食、油料的任务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集体贮备粮。安远所在地的一些社队,为国家贡献的绒毛、各类畜皮、生猪也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九七一年,这里还给国家提供出口物资二十五种,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
解放初期,这个县仅有一个供销社和贸易购销组,职工不到二十名,经营的商品才几百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的繁荣。现在,仅安远镇就有大型综合门市部三处,分销店八处,代销店三处;还有食堂、旅社、理发馆等服务行业,职工二百多人,经营商品种类达三千六百多种。这里的商业职工还自力更生发展地方产品,为各族人民服务。过去,人民需要的许多一般的生活用品,都要从外地运来,现在,他们都能自己生产,价格降低了百分之二、三十。今天,居住在这个海拔二千五百米处的高山古驿的各族人民,不仅可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用品,而且还可以吃到从祖国各地运来的苹果、广柑、香蕉等果品。
经济上的繁荣,带来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解放初,古驿安远只有一所破烂不堪的小学,贫苦农牧民的子女没有上学的条件。现在,县城里有了中学、小学,安远镇附近还有四所村学,在校学生达一千二百九十多人,比解放初增长了十几倍。医生、兽医、农业技术、水利等专业人员也大批培养出来,在牧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安远驿的东北角,过去是一个干河坝,乱石滚滚。现在,那里是一片新式平房,成了县医院的所在地。医院里中西医诊断室、妇产科、化验室、住院部、中西医药房、各种医疗设备,样样俱全。文化大革命前,需要动一般手术的病人都要送到大城市去;文化大革命中,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一批医务人员来到这里,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牧区服务。现在,这个县医院不仅可以做普通外科手术,一些较为复杂的手术也可以做了。去年,国家还给这个医院配备了救护车,为全县贫下中牧(农)及时治疗疾病提供了条件。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安远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前,这里的贫下中牧(农)由于受地主、牧主和奸商的盘剥,缺衣少食,生活非常穷困。三十斤羊毛或一包珍贵的麝香只能换一块砖茶;做一件衣服的土布,就要二百五十多斤青稞。现在,有些农副产品,同样多的数量,可以换来比过去多十倍以上的东西。文化大革命以来,这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进一步提高。去年,安远地区销售的自行车、缝纫机,分别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二倍到三倍。长期以来,安远人民喝水、用水,要到六里远的地方,靠人背、毛驴驮。经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安远人民安装了自来水设备;安远附近六个生产队的社员用水和四千多头牲畜用水也随着得到了解决。
古驿安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的奴隶,成了今日的主人。乌鞘岭公社三沟台生产队土族社员赵发科,在旧社会,父子两代八口人,有七人分别给安远五家牧主扛长工,累计达八十一年,最后还是穷得锅底朝天。解放后,他们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翻了身,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现在,他家盖起了新房,生活用品样样齐全。赵发科老大爷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禁不住地放声歌唱:“金色的太阳照雪山,毛主席的光辉照草原,来了救星共产党,古驿才能换新颜。”  本报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