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来自工农画工农
——记陕西户县的农村业余美术队伍
钟南
在陕西户县农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批活跃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上的农民业余美术作者。他们在劳动之余,不是在农村街头画壁画,就是给生产队的黑板报画插图;不是为革命大批判绘制漫画,就是忙着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举办工地画展。田间工棚是他们的画室,土炕石块是他们的画桌,肥皂盒或树叶是他们的调色盘,野枣刺是他们的图钉。他们不惧天气的炎热和寒冷,不怕工作的紧张和劳累,长年累月地锄不离手,笔不停挥。广大贫下中农热情地称赞他们是户县农民的“红画兵”。
这支以贫下中农为骨干的业余美术创作队伍,是在一九五八年开始形成的。十四年来,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斗争中成长。目前已发展到四百九十多人,遍布户县全境。他们当中有青少年,有妇女,也有老人;有普通的人民公社社员、饲养员、民兵,也有大队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长、会计等干部。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创作,紧密配合三大革命运动和党的各项中心工作,积极热情地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美术作品,有力地发挥了革命美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一
遵照毛主席关于“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的教导,户县的农民业余美术作者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就拿起了画笔,以一定要占领农村美术阵地的信心和决心,战胜了种种嘲讽,克服了重重困难,紧紧围绕着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自觉地用画笔做刀枪,配合政治运动、劳动生产积极战斗。
毛主席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号召,户县的农民业余美术作者们密切配合在我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画村史、贫下中农家史和地主阶级剥削史。他们把“三史”编绘成连环画,在全县一百五十六个大队办起了阶级教育展览,对群众的启发教育作用很大。涝店公社赵王村的一位老贫农第一天看了展览,还觉得没看够,第二天又看了一遍。他站在画前,含着泪对青年们说:“娃们,这就叫阶级仇,咱们可得牢牢记住啊!”秦渡公社张良寨大队经过画展的教育,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一九六二年,玉蝉公社北斑竹园大队有个地主分子,出于反革命目的,在自己门上画了一些反动图画,企图制造反革命舆论。长工出身的业余美术作者杜志廉看见,立即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并和群众一起狠批了这个坏蛋。他还怀着满腔怒火,在这家地主对门几户贫下中农门上画了《人民公社好》、《保卫胜利果实》、《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等门画。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志廉的画压倒了地主的画,为咱贫下中农争了气。”
城郊公社六老庵大队的业余作者,针对有些人在婚丧节日赠送封、资、修旧画的陋俗,主动把革命画送上门,很受贫下中农欢迎。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户县的农民业余作者们以更加朝气蓬勃的姿态投入了战斗。他们挥动画笔,向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展开猛烈进攻。据不完全统计,在遍及全县的革命大批判专栏上,仅漫画一项,他们的作品就有八千七百多幅。
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时候,他们立即用宣传画、木刻等形式,迅速地把喜讯传遍全县各地。
户县业余美术作者的作品,不仅在阶级斗争中发挥了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生产斗争。在田间地头,在水库工地上,画壁画,写标语,宣传新人新事,大大鼓舞了广大社员和民工们的劳动热情。为了促进“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他们把全县的先进典型——庞光公社化中大队的事迹编绘成连环画,在县委扩大会议上展览,后来又在全县各地进行展览,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宝鸡峡引渭工程工地、筑路工地以及县办的小型水利工程工地上,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反映工地生活的美术作品。参观的人很多。许多人看了,都表示要鼓起更大的干劲,早日完成工程任务。
户县的农民业余美术作者就是这样进行战斗的,他们的创作目的明确,想工农兵所想,爱工农兵所爱。创作的品种多种多样,活动的方式灵活机动。宣传画、连环画、木刻、剪纸、油画、漫画、幻灯片等各种形式都为他们广泛地利用,村头、巷尾、墙壁、门窗、黑板、展览会等各种场所,都成为他们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广大群众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画中找到学习的榜样,受到鼓舞。群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有红画兵的一份力量。”
    二
户县的农民业余美术作者是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战斗和成长的。他们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坚持在业余时间从事美术创作活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这是户县群众美术之花经久不衰愈开愈红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
光明公社西韩村大队李凤兰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家里又有老人需要照顾,家务拖累很大。但她能够克服困难,挤时间画画。十几年来,她不间断地为村里刷新标语,画宣传画,给宣传队画幻灯、画布景。逢年过节,她剪窗纸,送到贫下中农家里。本村小学请她给学生辅导美术课,她总是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认真备课,从不马虎敷衍。就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年的劳动出勤率在全村妇女中仍然是最高的。有人说:“看你吃不好,睡不着,忙来忙去图个啥?”李凤兰坚定地回答:“就是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不图个人名利,就是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这是户县业余美术作者共同的志愿。业余美术作者刘知贵是大队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兼会计,工作本来很忙,加上画画,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可是他从不脱离劳动。他经常说:“我们是农民美术作者,首先要当好革命农民,时刻记着为革命种田,这样才称得上贫下中农的红画兵。”
户县的业余美术作者,既没有固定的画室,也没有讲究的画具。为了通过美术作品宣传毛泽东思想,牢固地占领农村社会主义美术阵地,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坚持在田间地头画,在饲养室土炕上画,在深山老林的工棚里也画。例如,在秦岭筑路工地上,为了及时反映一个先进集体的事迹,他们顶风雪、冒严寒,在冰山雪道上步行赶到现场作画。天寒地冻,画不了两分钟,手就冻麻木了,他们用嘴哈一哈手,再继续画下去。夏天,在宝鸡峡水利工程工地上,为了完成《急令渭水上高原》组画,他们不畏酷暑,汗流浃背地步行十四华里画完整个工程的速写。这样艰苦奋斗,户县业余美术作者早已习以为常。他们经常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劳动创作两不耽误。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活动得到了领导上的支持和广大群众的赞扬。
    三
户县这支农民业余美术创作队伍,所以能坚持十四年,越来越壮大,关键在于这个县的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领导。早在一九五八年,户县一出现群众的业余美术活动,县委就积极支持,及时地举办群众美术训练班,培养骨干,把开展群众美术活动摆到各级党委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户县县委除了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外,每年还要召开一次农民业余美术工作会议,组织学习,开展革命大批判,交流美术创作经验,不断提高大家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户县各级党组织在领导业余美术队伍的过程中,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着重抓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在业余作者成长过程中,党组织及时给以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例如,有一段时间,个别业余美术作者产生了一些糊涂观念。有人认为“咱土里生,土里长,根根正,苗苗壮,立场观点没问题,关键是技术没赶上。”于是,便不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而单纯埋头练技术。还有人认为,画画是个苦差事,熬眼费心,误工多,不想干了。针对这种情况,县和公社的领导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其他有关政治挂帅的教导,并组织他们到本县最艰苦的生产斗争中去深入生活,进行锻炼,使他们树立为革命画画的思想,明确业余作者也要深入生活的重要性。有一个业余美术小组,到先进典型化中大队搞创作。一开始,他们非常自信,心想很快就能完成任务,但翻了翻材料,却产生了畏难情绪,说“看材料,干巴巴;看风景,一般化,要画出好画怕是艰难”。后来,他们在县委领导下又学习了毛主席的《讲话》,深入到劳动最艰苦的地方同贫下中农共同劳动,共同学习,并多次召开调查会、座谈会,访问英雄模范人物,使他们对化中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革命干劲和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时,在他们的眼里,化中变得宏伟壮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原来发愁没啥画,后来感到画不完,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党的教育下,户县业余美术作者们通过长期创作实践,深深认识到:自己虽是工农兵的一员,要表现工农兵,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他们说:“来自工农画工农,还要恭恭敬敬学工农。”
十四年来,这支土生土长的农村业余美术创作队伍,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他们的美术作品直接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相信他们今后沿着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坚定不移地前进,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第4版()
专栏:

喜开镰 户县农民 李凤兰


第4版()
专栏:

  根深叶茂
广州部队美术学习班版画组
在近一两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沿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方向,长期深入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向工农兵学习,才能真正进入创作过程。
过去,我们以为自己来自部队,生活底子不算薄,多少又都有些创作经验,所以便关在家里翻画报,找资料,东拼西凑地搞创作。我们这样搞出来的作品,群众认为一般化,干巴巴的,缺乏生活气息。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重温了毛主席的亲切教导:“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我们虽然都在部队生活,也常接触工农群众,可我们的思想感情同工农兵还是有差距的,虽然同他们朝夕相处,但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同时,创作的生活积累需要长期反复地深入到生活中去,而且更需要我们站在党性的立场上,向工农兵学习,并细致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他们的生活,做一个“有心人”。于是,我们便背起行装,带着画笔,到连队和渔港去深入生活。
为了向战士们学习,我们顶着风雨,爬上海拔五百多米、为云雾遮绕的高山哨所;忍着晕船的呕吐,访问守卫在南海前哨风浪最大的小岛上的战士;我们跟着野营训练的队伍,白天一起冲山头、卧热沙,夜里一同急行军、传口令……。为了向渔民学习,我们扎在渔村港湾,和群众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巡逻。官兵之间团结互助,军民之间亲如鱼水,这一切动人的情景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教育,也找到了思想上的差距。思想感情的变化,促进了对生活的观察与认识。我们在连队同战士们住在一起,和战士们一样全力投入紧张的训练。长期的机关生活使我们最初很不适应这样强度的训练,有时摸爬滚打一番,便头晕眼花,训练一天回来,腰酸腿疼;第二天清晨,起床号一响,又疾起打背包,与战士们一道集合出操。看战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斗志昂扬,比比自己,差距实在太远。就拿每天早晨打背包来说吧,总赶不上战士们。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每天睡时,总把衣物放得有条不紊。我们也就学着摆得整整齐齐,可还是跟不上。怎么回事呢?问战士:“你们起床怎么这样快?天天那样练不累么?”“累?要加强战备,就得成天到晚都练!快点起来就能争取更多的时间。”这时,我们才明白了,根本原因不是东西摆没摆好,而是我们脑子里战备这根“弦”太松,阶级斗争观念不如战士强。由于熟悉了战士的生活,慢慢也就发现许多生活中很有意义的“小事”。一天晚饭后,我们组有一位同志到炊事班找战士谈心,一进门,看到班长照例站在一堆绑得严严实实的、整齐配套的野炊器具前清点,态度是那么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于是,他心里一热,这是一个多么生动而意味深长的情景啊!反映部队常备不懈的套色木刻《晚点名》的构思,便象埋在地底的矿藏一样被挖出来了。这一类平凡的事,天天见,为什么唯独这时才给他以极深的启示?作者说:“同战士们在一起生活,同他们的感情融在一起了,处处都感到他们可敬可爱,对这些很有意义的‘生活小事’也就引起重视了。”
有了一定生活的感受和形象的积累,要使它们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还得对这些原料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例如《巡逻》和《离村时》这两幅套色木刻的创作过程,就使我们有了更深的体会。《巡逻》是反映女民兵生活题材的。开始画的是女民兵们在茫茫夜色中沿着平静的海滩进行搜索,大家认为没有充分体现出她们既是生产闯将,又是海防哨兵。在形象刻划上,作者想当然地把女民兵画得胖胖矮矮,手粗脚大的,说是有渔民特点。但群众一看就说这么笨怎能劳动呢?作者到渔港深入生活。织网工地、卸鱼场上滴下了他的汗水,漫长的海滩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他逐渐觉得女民兵们并不粗笨,而是十分聪明灵巧。她们白天担负了繁重的后勤工作,夜里又不畏辛劳,执行巡逻任务。她们不仅有着健壮的体格,更有一颗热爱毛主席、无比仇恨敌人的心。经过多次的研究修改,处理成现在的画面: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欣欣向荣的渔港一片兴旺景象;归港的渔船都整齐地停放在岸上,成排的鱼网也都撑开吹晒,远处一些渔家的电灯已点亮,一天的繁忙劳动结束了;女民兵们又背上枪支弹药,开始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显然,这幅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离村时》这幅画,最初我们在屋里画了两个战士,一个在写感谢信,一个在摆放送还给老乡的物品,外面的队伍正在集合,有的还在帮老百姓挑水等等。画了许多内容,企图表现部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光荣传统。可是东西画多了就乱,主题反而削弱了。生活中虽有这么多的事情发生,但创作时只能选取其中最典型、最有意义的东西。后来,我们舍去了说明性的场面,集中刻划一个解放军战士,在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屋子里摆放送还东西的感谢信。这样,作品主题更加鲜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我们还体会到,一幅作品有了革命的政治内容,还要有一定完美的艺术形式,才能真正起到艺术的教育作用。而艺术形式的运用,又必须从作品的主题和作品反映的实际生活出发,否则就会走上形式主义的邪路。我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以毛主席的《讲话》为武器,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左”和右的干扰,纠正了那种不敢借鉴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思想,端正了创作态度,针对版画艺术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版画不能象油画那样细腻地刻划人物形象,表现复杂的色彩层次,也不适合描绘千军万马的大场面,而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更强烈、简洁、概括地反映生活。因此,在艺术处理上,对人物与环境道具的关系,黑白和套色处理与主题内容的关系等,都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如前面提到的《晚点名》,开始是画在一个野营的山林里,小战士提着马灯在清点炊具,后面有许多帐篷、树丛,看来环境似乎很真实了,但是画面很乱,环境把人物淹没了,看不清作者的立意。最后,去掉了繁杂的背景,把人物与点题的道具放在让观众可以无限联想的空间之中,这样,作品的主题便一目了然。又如《渔家》,它是结合了两个构图而成的,一个构图画的是反映储粮备战的一家,老大娘与孙女在米缸、油罐上贴“战备米”、“战备油”等纸条;另一张是画女渔民们在岸边的船上晒她们编织好的担架,从两个角度表现加强战备的主题。两张构图各有所长,但都没有通过环境和道具集中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最后,通过一个渔家老老少少在家里聚精会神地编担架,远处一队队女民兵练武、巡逻。屋里屋外互相映衬,交织成了一幅南海渔民积极备战的图画。
版画的套色,应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进行概括,简洁得当。应根据作品不同内容的要求,决定作品的色调。不能自然主义地去追求五光十色的效果。如《广州农讲所》为了表现这革命纪念地的庄严、雄壮,一连试印了好几种不同的色调,才逐渐接近了主题的要求。又如我们想把《渔家》、《渔港哨兵》、《战备轻骑队》表现得柔和宁静一些,把《巡逻》表现得浑然浓烈一些,也是经过多次试印才取得的。我们体会到:任何一件作品的产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只有长期深入到工农兵生活这个唯一的创作源泉中,才能得到丰富的营养,得到各方面的提高。根深才能叶茂,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