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为革命钻研技术
黑龙江机械工业战线组成技术表演队传播先进技术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由黑龙江省机械工业战线一批劳动模范和技术革新能手组成的先进技术表演队,最近分别深入全省各工矿城市,表演和传播先进技术,受到广大职工的热烈欢迎。他们的活动,为推动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的开展,促进机械工业战线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黑龙江省是我国机械工业基地之一。在国内外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为了赶上和超过先进技术水平,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最近组织了以著名劳动模范苏广铭为首的先进技术表演队,到各地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参加这支技术表演队的,有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的成员,出席过全国“群英会”的老模范、牡丹江北方工具厂老工人苏瑞堂,哈尔滨机联机械厂老工人姜奇恩等省、市劳动模范和技术革新能手三十二人。这些同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为革命学习和钻研技术,大搞技术革新,在抓革命、促生产中做出了新成绩。在这次巡回技术表演活动中,他们表演了二十多项先进技术。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和牡丹江等市的一万八千多名职工观看了表演。
全国劳动模范、哈尔滨车辆厂工人工程师苏广铭表演了他改革的端面铣刀。他拿起一把有四个刀头的铣刀和另一把光刀,把它卡在机床上。在机床的高速旋转下,一件又光又平的平面加工物一次加工完成了。采用这种刀体结构简单的先进刀具,加工效率提高了两倍多,而且产品质量很好。文化大革命以来,苏广铭同车间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搞成了多头钻和内缸小孔旋床等九项比较重大的技术革新项目。
马恒昌小组的青年工人胡国英,采用另一种先进刀具表演了高速挑丝杠。他把细长的工作物卡在机床上,一开动机器,五分钟就完成了一根精度很高的万能铣床丝杠。这是马恒昌小组的工人集体创造成功的先进切削方法,不但提高效率五倍,还保证了产品质量。
在技术表演活动中,著名劳动模范苏瑞堂,用他们集体改革的一种车刀,加工一件硬度很高的淬火件。这种被认为不好加工的产品,在他的机床上很快就加工出来了。采用这种先进刀具和新的加工方法,还可以节省刀杆,延长刀具寿命。
全省机械工业战线先进技术表演队的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各地广大职工为革命钻研新技术的积极性,推动了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的开展。许多工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技术表演队的先进技术后,结合本厂的生产实际,努力钻研和改革刀具、卡具,改进生产设备与加工方法。
技术表演队在传授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帮助各地工厂攻克技术关键,解决疑难问题。他们帮助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的二十多个工厂,解决了五十一项长期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佳木斯第二机床厂加工蜗杆质量低,影响刨床总装任务的完成。技术表演队知道后,主动派了两名队员到这个厂,同厂里的工人共同“会诊”,采用了先进刀具高速加工梯形扣的方法,不但使产品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而且使加工一个蜗杆的时间从过去的一百二十分钟缩短到八分钟,提高效率十四倍。


第2版()
专栏:

  徐州铁路分局车辆段大搞技术革新
 修车基本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
新华社南京电 担负着繁重的客、货车检修任务的徐州铁路分局车辆段,通过大搞技术革新,逐步改变了肩扛、人抬、手搬和锤砸的落后状况,基本上实现了修车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目前,全段四十道工序已有三十二道使用了机械操作,修车能力由每天八辆提高到十六辆,检修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几年来,徐州铁路分局车辆段党委和革委会,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带领职工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革命积极性,使技术革新活动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不断发展。有一个时期,个别车间不注意充分发动群众,只抽调少数人搞革新,效果不明显。党委发现这个问题后,就组织广大职工,在一个报废了的煮洗池旁召开现场批判会,对大家进行路线教育。这个煮洗池是一九六五年搞的。当时,段党委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只依靠少数人关起门来搞设计,脱离了生产实际,结果白白浪费了国家一万多元。通过这次批判会,提高了各级干部依靠群众搞技术革新的自觉性。在制造高压冲洗机时,段党委广泛发动群众,广大职工人人献计献策,各车间班、组积极支援配合,使这项原定一年完成的革新任务,只用五个月就完成了。
徐州车辆段党委在领导技术革新活动中,既注意抓好新项目的研究试验,又认真抓好旧设备的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旧设备的生产能力。检修车间主库的一号天车经过改造后,起重能力由十吨提高到十五吨,而且构造坚固,使用安全。
这个车辆段把解决当前生产中的技术关键和发展新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在技术革新中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修车主库过去设备不成套,工艺流程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生产。他们在发动群众对工艺流程进行革新中,全面考虑了当前生产的需要和今后生产的发展,组织技术革新小组和广大职工,对旧的工艺路线、设备的安置,普遍进行了过细的调查研究。然后,他们又对现有的厂房和设备进行了全面安排和合理布局,改革了旧的工艺路线,并造出了大型高压冲洗机、电机转盘、风动架车机、风动投丝机等一整套设备,使设备配套成龙,初步形成了台车冲洗、分解组装等六条修车流水线。这样,既便利了当前生产,又为今后大规模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2版()
专栏:

  小型轮窑改成隧道砖窑
成都市第三机制砖瓦厂达到了高产、优质、低耗
新华社成都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机制砖瓦厂职工大搞技术革新,把一座小型旧轮窑改建成为四条道的隧道砖窑。今年三月份正式投入生产以来,达到了高产、优质、低耗的要求。与改建前相比,这座砖窑的日产量从五万匹红砖增加到二十二万六千多匹红砖,产量提高三倍半;产品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七三,一级产品达到百分之八十七点八,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指标。同时,改建后的隧道砖窑,由烧煤炭改烧煤矸石和炼焦洗选时排除的煤渣,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好煤。
隧道砖窑,形状和铁路隧道相似。生产时,从隧道窑的一端,用顶车机将一车车装满砖坯的窑车沿着铁轨顶进隧道窑内焙烧;在隧道窑的另一端,一车车已烧成的红砖被推顶出来。这种隧道砖窑比原来的旧式砖窑,显著地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使烧砖工序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改善了砖瓦工人在装坯、出砖时温度高、灰尘大等不良的劳动条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促进了机砖生产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大搞技术革新
青海察尔汗钾肥厂工人努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新华社西宁电 青海省察尔汗钾肥厂的各族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搞技术革新,努力增加生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这个厂一九七○年和一九七一年连续两年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今年的生产情况也很好。
察尔汗钾肥厂座落在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畔。这里气候恶劣,自然环境很艰苦。一九五八年,当第一批开发者来到这里的时候,住的是遮不住风雨的单布帐篷,吃水要到六十里外的地方去运。工人们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抡铁锨,挥铁耙,顽强地开发盐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们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帮助下,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用一年时间和较少的投资,建成了一座年产一万吨氯化钾的生产车间,实现了生产机械化。
近两年来,这个厂的工人们继续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全厂先后制造成功了装矿机、装包机、叉式起重搬运车和母液提升器等设备,工效分别比过去提高二倍至十五倍。过去装矿全靠人工,三个人装一个车需要十五分钟,劳动强度很大。工人们组成技术革新小组,用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武装头脑,边干边学,用废旧材料制成了两台装矿机。这种装矿机,比人工装车的效率提高六倍多。今年上半年,在老工人傅长兴和刘世求带动下,工人们又试制成功一台螺旋加矿机,提高工效七倍,使加矿工序由原来每班八人减为两人,并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察尔汗钾肥厂党委十分注意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教育青年工人把这种优良作风代代相传。党委的领导成员定期参加生产劳动,带领群众抓革命、促生产。不久前,为了解决生产急需,党委主要成员亲自带领职工,到几十公里外的达布逊湖去采矿。这里,风一天到晚刮个不停,很多人脸上脱了皮,手上裂了口。厂党委领导成员和工人们一道艰苦奋战十多天,直到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个厂的领导干部还十分重视培养和教育新工人。每当新工人进厂,他们就组织老工人对新工人进行阶级教育,向新工人讲本厂艰苦创业的历史。老工人牛宏亮、刘凤臣,因为身体不好,厂里安排他们管油库,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一点一滴地回收废机油,熬制成黑油,又到退化了的矿沟里采集氯化镁,为国家节约了不少资金。在老工人的带动下,许多新工人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采矿,锻炼自己。他们跟老工人一道,厉行节约,勤俭办厂,狠抓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去年以来,这个厂生产的氯化钾一级品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去年他们还从流失的料浆中回收了价值两万多元的钾肥。


第2版()
专栏:

  一支英雄的采煤队
——记洪山煤矿五四采煤队月月创高产的事迹
山东省淄博矿务局洪山煤矿五四采煤队是一支闻名全国煤炭工业战线的英雄采煤队。这个队的干部、工人以顽强的革命精神,长年战斗在煤海深处,年年月月超额完成国家采煤计划,建队二十年共为国家生产煤炭二百二十多万吨,培养和输送领导干部五十六名。今年一至八月,他们又在地质条件恶劣、作业困难的条件下,做到每月均衡产煤一万吨,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优质煤炭。
    为月产万吨煤而战斗
五四采煤队是一九五二年建立的。建队不久,矿工们就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响亮地提出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多产煤、产好煤”的战斗口号。工人们不分昼夜地战斗在一百五十米以下的地层深处,反复研究地层变化规律和控制顶板的办法。经过反复实践,他们终于以先进的长壁式采煤法代替了从旧社会沿袭下来的手镐采煤、人力拉筐的残柱式采煤法,实现了大面积高产,成为全国煤炭工业战线上的先进单位。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条件不断地发生变化:工作面离地面越来越远,运输线越来越长,煤层越来越薄,顶板也越来越碎了。这一切,都给五四队继续创高产增加了困难。但是,五四队的英雄矿工们没被困难吓倒。他们不断创造条件,夺取高产。一九七一年他们实现了平均月产万吨煤,今年年初,他们又提出了要在地下三百米处的薄煤层里,创造月月产万吨的新成绩,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七月,正是五四队战高温、防水患、夺高产的时候,他们先是碰到了两道大断层,以后又碰到了十八道鱼刺一样的压梁,一道一道横排在工作面上,采煤工作碰到了极大的困难。个别青年工人胆怯地说:“困难这么大,万吨煤能实现吗?”党支部一发现这种思想苗头,立即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教导,请老工人讲述五四队的光荣战斗史,鼓舞大家,增强信心,冲破困难,夺取胜利。截至七月三十一日上午八点,全队实现万吨工作面只差一百五十吨煤了,浅截机突然发生了故障,整个工作面停止了生产。怎么办?修,来不及了。队长陈孝顺一方面通知井下头班工人采取措施,继续生产,一方面召集二班骨干开紧急会议。他严肃地问大家:“月产万吨是咱年初提出的战斗目标。现在,浅截机发生了故障,大家看,怎么办?”青年工人李元绪响亮地回答:“月产万吨,一斤一两不能欠。机器坏了,咱们的手没坏,炮采人攉也要坚决完成任务。”老工人晏存禄说:“咱们要对革命负责到底,宁流千滴汗,不少一两炭。”会议只开了几分钟,二班工人在班长晏存禄的带领下,提前两小时下了井;头班下班时间到了,没有一个人离开工作面;队里四个领导干部,三个来到了现场。大家齐心协力投入了夺取最后胜利的战斗。工作面上,炮声一响,人人挥动铁锨,不停地向溜子上攉煤。五四队就以这样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提前两个小时超额四十五吨完成了七月份的生产任务。
复杂的地层给五四队制造的种种困难,使五四队成员练红了思想,练硬了技术,养成了一股不怕困难、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
有人说,薄煤层里不能创高产。五四采煤队不信这一套。他们在不足半米高的极薄煤层里,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顶着淋水,卧着铺水,趴着打眼,躺着攉煤,实现了月产万吨;
有人说,短工作面上不能创高产。五四采煤队在仅有三十几米长的短工作面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各工种紧密配合,互相支援,实行一班多循环,实现了月产万吨;
还有人说,转移工作面,机器搬家,必然要影响生产。五四队却能做到搬家不掉产。今年九月初,五四队进行了一次大搬家。搬家之前,他们详细研究了搬家不影响生产的措施。工人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上班时,在新工作面坚持生产;并利用时间到老工作面撤除机器,齐心协力,随撤、随运。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他们很快将老工作面的支柱、溜子等全部撤了出来。搬家最紧张的九月三日这一天,不仅产量没有下降,反而增产了近二百吨煤,为月产万吨打下了基础。
    坚强的战斗指挥部
五四采煤队所以能在困难条件下,年年月月实现稳产高产,关键是队的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这个队的党支部经受了一场严峻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考验。一九六七年,正当党支部带领大家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方针的时候,矿上出现了一张漫画,攻击五四队党支部“以生产压革命”,“搞文化大革命还叫工人下井,不关心工人的疾苦”等等。党支部意识到:这是阶级敌人在破坏抓革命、促生产,对此,决不能沉默。于是,他们立即发动群众,贴出大字报,针锋相对,进行了反击。党支部书记吴绍文坚定地对全队工人说:“我们一定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坚持上班多出煤,业余闹革命。”为了提高大家的路线斗争觉悟,党支部的两位领导成员——前任队长刘其盛和副队长陈友荣带领工人反复学习毛主席的一系列教导和党中央给全国厂矿企业革命职工、革命干部的信,教育工人坚持八小时工作制,坚持业余闹革命。他们不断找工人谈心,讲形势,讲任务。由于工人们的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五四队依然取得了月月创高产的优异成绩。
五四采煤队党支部意识到:要带领群众不断为革命做出新贡献,不仅要有顽强的革命精神,还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他们在提高群众路线斗争觉悟的同时,坚持教育工人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生产。过去,这个队长期在距地面一百五十多米深的五行煤层工作面上回采,后来搬到了近三百米深处的十行煤层工作面。环境变了,有的人仍用过去的顶板管理方法控制顶板,结果,造成了一次冒顶事故。为了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党支部副书记陈孝顺深入到现场,同工人群众一块分析顶板变化情况。有一天,他正在工作面上劳动,突然顶板来了大压力,工作面后部发出象闷雷一样的响声,工作面上煤尘滚滚,碎石纷纷掉落。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指挥工人迅速撤出险区,自己却和一个老班长冒着危险留在工作面上,细心观察顶板每一点变化,掌握第一手材料。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终于掌握了十行顶板的变化规律,制订了新的顶板管理方法,从而控制了顶板,实现了安全高产。
    一代新人在成长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开创五四采煤队光荣业绩的老工人和干部,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新工人又一批批地来到了五四采煤队。目前,这个队的新工人已占全队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为了把新工人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矿山的接班人,这个队党支部和老工人,从新工人入队第一天起,就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阶级教育、形势教育和技术教育,使青年工人们很快成长起来。
出身于矿工家庭的青年工人李元绪,来到五四采煤队以后,担任了技术性较强的撤柱工作。为了帮助他更快地进步,老班长晏存禄经常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阶级教育,给他讲五四队老工人解放前的悲惨遭遇,提高他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在老工人的帮助下,李元绪表示一定要象老工人那样,为革命练出一身过硬的真本领,为社会主义多出煤。从此,他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刻苦地向老工人学习撤柱技术,认真研究顶板变化规律,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撤柱任务。有一次,在五行工作面撤柱时,遇到了淋水、铺水、顶板破碎等情况,李元绪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手挥铁锤,苦干巧干,这一班,他共撤出五百二十五根铁柱,超过定额两倍多。去年十二月,李元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五四队的青年工人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赶先进。
新工人景光华是个高中毕业生。一九七○年来到矿山后,总觉得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当矿工有点屈才,工作上嫌脏怕累,不大安心。队长陈孝顺和老工人刘永建经常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向他讲五四队的光荣传统。经过反复耐心地教育,景光华慢慢地变了。他认识到,读了几年书就嫌脏怕累,不愿做艰苦的劳动,是受了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是自己沾染上了资产阶级的旧思想。他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认真改造世界观,同时通过反复实践,刻苦钻技术,使打支柱技术迅速提高,现在已成了生产中的骨干力量。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一九六五年以来参加这个采煤队的新工人中,现在已有四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十八人参加了共青团,有的还当了基层领导干部。
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