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踊跃交售新棉 支援国家建设
安徽、江西、江苏交售棉花又多又快又好
三省商业部门认真执行收购政策,积极增设网点, 保证了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华社合肥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安徽省今年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夺取了棉花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广大社员喜气洋洋,积极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踊跃交售新棉。到十二月十日,全省已超额完成棉花交售任务。棉花质量显著提高。
今年,安徽省及早召开了全省棉花生产会议,省以及各地区、县都成立了棉花办公室,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各地认真落实党的有关棉花生产的政策,调动了广大社员种棉的积极性,全省棉花播种面积超过了原定计划的百分之四。正当棉花生长季节,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涝、虫、风、雹等自然灾害。广大社员顽强地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淮北阜阳地区遇到特大洪水,大批棉田受淹,经过积极挖沟排涝,防治虫害,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仍然夺得了棉花丰收,并且在十月底就超额完成了棉花交售任务。各地商业部门在新棉收购工作中,认真落实棉花的分配、留量、奖售、价格等政策,并且新增设了三百二十四个收购点,这样保证了收购工作进度快,质量好。
新华社南昌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江西省今年棉花获得了好收成。到十一月底,全省已超额完成了今年的棉花交售任务。
今年,江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在批修整风运动中,发动广大社员总结几年来棉花生产的经验,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进一步落实了党的政策,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夺得了棉花的好收成。新棉花收获以后,社员们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新棉。九江、上饶地区及时采摘,及时出售。到十一月上旬,两个地区都已经超额完成了棉花交售任务。
在棉花收购中,各级商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收购、价格、奖售等政策。许多地方还举办了学习班,为社队培训了一批棉花分级员,建立了贫下中农、社队干部、商业部门组成的“三结合”棉检小组,改进了收购方法。农业、交通运输和工业部门密切配合,保证了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目前,棉区正在发动群众做好棉花精收细收工作。彭泽、都昌、进贤、新余等县开展捡收“五棉”的活动(路边棉、落地棉、眼睫棉、僵瓣棉、剥桃棉),收获不少。彭泽县定山公社发动妇女、小孩开展这个活动,捡收了皮棉三万五千多斤。
新华社南京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江苏省棉花交售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到十二月十日,全省棉花收购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二十二万担,主要产棉区的南通地区,广大群众已超额完成棉花交售任务。全省收购的棉花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江苏省是我国重点产棉省之一。今年,广大棉区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群众的干劲很足,先后战胜了低温、虫害等自然灾害,保证了棉花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新棉一登场,棉区社员就踊跃向国家交售。到目前,全省二十四个重点产棉县已有十五个县交售新棉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江苏省为了搞好棉花收购工作,许多地、县、社成立了专门机构,并派出干部深入社队,宣传党的政策。南通地区针对今年棉花上市集中的特点,帮助社队合理安排劳力,及时采摘、晾晒、出售。淮北地区的沛县除了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社队检查落实棉花收购政策外,还把棉花品级条件、价格等有关政策,广泛向群众作宣传,推动了全县棉花收购工作。到十二月五日,全县超额完成棉花交售任务。在这同时,商业部门今年还为植棉社队培训了棉花分检员二十多万人,平均每个生产队有一至二人。全省增设了收购网点一千五百多个,派出三千多名业务人员到社队进行收购。这样,不仅加快了棉花收购的进度,而且保证了收购质量。(附图片)
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产棉区认真落实党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十三万亩棉田获得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落实党的政策 夺得甘蔗丰收
福建、广东、云南、广西甘蔗产量都超过去年
据新华社福州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福建省今年甘蔗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三成,单位面积产量也有显著提高。
这个省今年甘蔗丰收,首先是各甘蔗产区的干部和群众认真总结了经验,正确处理粮、蔗的关系。他们在全面安排好粮食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在人多地少的龙溪、莆田、晋江等地区的许多老蔗区,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开辟了不少新蔗田。过去很少种植甘蔗的闽北、闽西山区,也利用沙洲地、山坡地开辟了大片新蔗田。由于做了全面的安排,今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超额完成国家种植计划,比去年扩大十万多亩。
为了夺取甘庶丰收,福建省各地切实加强了领导。许多地区和县、社都建立了甘蔗生产领导机构,深入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地处山区的将乐、建阳、顺昌等县,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大面积引种耐寒早熟品种的甘蔗,并且改进了耕作技术,单产和总产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据新华社广州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广东省今年甘蔗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二成多。目前,蔗区社员已开始收砍甘蔗,榨糖厂陆续开榨。
广东省今年合理安排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扩大了甘蔗的种植面积。
在夺取今年甘蔗丰收的过程中,各蔗区认真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甘蔗主要产区中山、顺德、遂溪、阳江、博罗、乐东、揭阳、陆丰等县,由于落实政策好,社员群众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很高,普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种植计划,加强了田间管理工作,甘蔗长势比往年好。最近,有些甘蔗主要产区受到强台风的袭击,甘蔗倒伏和折断比较严重,广大社员群众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仍然夺得了丰收。
据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云南省今年甘蔗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一成以上。目前各地糖厂陆续开机榨糖。
云南是我国甘蔗主要产地之一。今年,全省甘蔗生产计划下达早,落实快,栽种进度比去年提前半个月左右。甘蔗栽种结束后,有关部门召开了全省糖料会议,狠抓甘蔗的生产和管理工作。保山、红河、思茅三个地区是全省甘蔗主要产区,今年对甘蔗生产抓得比去年好,普遍增加了肥料,并且比去年多中耕锄草一次。这三个地区今年甘蔗总产量都增产一成到二成。
据新华社南宁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广西壮族自治区今年甘蔗获得丰收,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超过去年,总产量将有显著增长。目前,广大社员正在喜气洋洋地砍收甘蔗。
今年,自治区加强了对甘蔗生产的领导。种蔗季节,自治区和各甘蔗重点产区都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路线教育,认真落实农村各项经济政策,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蔗农和干部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全自治区甘蔗总面积比上一年度扩大百分之二十以上。


第4版()
专栏:

  人定胜天
——记河北省人民的抗旱斗争
初冬的河北农村,三秋大忙已经收尾,千里沃野上青葱的麦苗代替了大秋作物;兴修农田水利的人群,出没在山间田野,迎接新的战斗。
河北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经过整整一年的顽强斗争,抗击了几十年未遇的大旱,终于夺得农业生产的较好收成。秋收以后,广大社员一边向国家交公粮、卖余粮,分配劳动的果实,一边又奔赴水利工地,为夺取明年农业的新丰收而努力。少数歉收地区,人们正团结一致,生产救灾,节约度荒。从山区到平原,到处是劳动的人群,显示出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
    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
一九七二年,对河北省人民来说,是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人定胜天的一年。全省遇到的干旱,是几十年所未见的。大部分地区从去年九月到今年七月,只下过一场透雨,许多地方连一场透雨也未下。秋天种麦前后,又旱了将近三个月,降雨量一般只有平常年景的十分之二、三。旱情最严重时,绝大多数水库干涸,水渠断流,井水下降,许多地方连吃水用水也发生了困难。局部地区还有虫、雹、风、冻等灾害。但是,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同干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全年粮食的总产量虽然比去年减产,但仍然达到了丰收的一九六九年的水平。大旱之年还出现了一批大幅度增产的典型单位,有四十八个县市粮食亩产上《纲要》,其中有十三个县市平均亩产五百斤以上,继正定县之后,有几个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八百斤以上。一批公社和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超过千斤。
在这大旱抗灾的日子里,记者越过燕山来到渤海之滨,由冀中平原西上太行山巅,亲眼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抗旱的动人情景。在干旱的严重威胁下,经过顽强的抗灾斗争,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庄稼一片葱绿,禾秆茁壮,田野充满一片生机。“天大旱,人大干,夺取丰收不靠天”的豪迈声音,时时鼓舞着我们,使我们强烈地感到,有了党的领导,群众发动起来了,自然灾害再猖狂,也一定能够战胜它。
    战斗在抗旱第一线
河北省各级党委大办农业的方向明,决心大。当旱情发生后,省委和省革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抗旱的措施,并且组织抗旱工作队,兵分八路深入重灾区领导抗旱斗争。各级领导干部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春到夏,从夏到秋,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同广大群众一起抗旱播种,抗旱保苗,直到把秋收的果实拿到手,把越冬的小麦种足种好。
栾城县去年粮食亩产超过七百斤,今年提出了争取粮食平均亩产超过八百斤的计划。旱情发生后,有些人对这个计划能否实现发生了怀疑,有的甚至悲观地说“在这样的旱年‘过江’,是没有指望了!”县委书记李如双和其他常委冒着盛暑酷热,穿过一道道河谷平川,深入一个个生产队。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井台边,在河渠旁,同干部和群众一起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制订抗旱的具体措施,增强了人们战胜干旱的信心。他们豪迈地说“靠风调雨顺夺高产是软功,战胜旱魔夺高产才是硬功!”最后,全县人民以粮食平均亩产九百多斤的丰硕果实,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六月中旬,中共平山县委书记张铄来到南甸公社史白雁大队时,播下的玉米已被旱死,社员情绪比较低落。张铄便鼓励大家说:“老天不下雨,咱们不会用肩膀自己下‘雨’呀!”他建议挑水点种,而且他首先挑起水桶来。烈日当头,汗湿的衣服时时贴在身上,他一天担水四、五十担,行程六、七十里。社员午休了,他还到处察看点种的质量。社员们见他的肩膀压肿了,夺走他的水桶,但张铄又挑走了另一副水桶,这样整整地挑了七天。“县委书记挑水点种,把小伙子赛倒了”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满怀信心,投入到抗旱夺丰收的斗争。
在旱情最严重的日子里,我们从唐山、天津、保定、石家庄、衡水等地区一路走过来,看到许多县、社领导干部,正同群众一起翻山越岭,寻找水源。他们挽起裤腿,泥水满身,修渠打井,挑水点种,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八路作风。广大群众说:书记一身汗,干部一身泥,领导耐大劳,群众干劲高。
三秋大忙以后,有些收成较差的地区,各级党组织提出保证:灾年要让群众生产好,生活好。有些县的干部迎着凛冽的寒风,来到社员家里,把党的关怀和温暖带给广大贫下中农。他们和群众一起大搞“小秋收”,一起安排过冬燃料,合理分配口粮和菜蔬,并采取有效措施,让牲畜安全过冬。生活安排好,群众干劲高,各地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冬季生产搞得热火朝天,副业生产也取得显著成绩。
    群众的力量能胜天
大旱之年,记者不论走到那里,看不到愁眉苦脸,听不到唉声叹气,一个总的印象是:人心安定,秩序井然,意气风发。
真正的回天之力哪里来?来自坚定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人民群众。随着路线教育的深入,党的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象春风化雨,在人民群众中,激发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壮志雄心。河渠干了,人们在河中开河,渠中挖渠;井水枯了,人们开凿新井,改造旧井。有谁见过上万人组成的挑水队吗?在灵寿,在阜平,在沙河的山间小道上,到处是弯弯曲曲摆开的“长龙阵”,到处是抗旱的战场,车拉,人担,畜驮、盆端,让多水汇流,小水大用,滴水归田。
易县界安公社刘家庄大队是个丘陵山区,村里的三眼机井四月间就干了,他们出动三百多名劳力,到往返二十里的地方挑水点种。从四月到七月,天不亮出工,顶着星星回来,脚板磨破了不歇气,肩头压肿了不歇工。担水二十五万担,点种两千亩,在往日的绝收之年,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八月上旬,藁城县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风雹灾害,庄稼有的刮倒了,有的刮断了,有的砸光了,全县五十多万亩大秋作物,有二十多万亩倒伏百分之三十以上。一场灾就是一场斗争,风过以后,广大干部、群众把棵棵刮倒的庄稼扶起来,基本做到受灾不见灾,今年粮食平均亩产过了“长江”。
乐亭县今年虫害之多,面积之大,来势之猛,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几百天的抗旱果实难道能让虫子吃掉吗?绝对不能!县委一声令下,打响了一场虫口夺粮的人民战争。十万人上阵,白天黑夜地干,除治了六十万亩虫害。许多老人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气势,也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是的,秋天,如果在河北平原上行走,你会看到人们用艰苦卓绝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别具一格的丰收景象:地里的作物参差不齐,种类繁多,高粱、玉米、棉花、山药、豆子、荞麦、谷子、糜子……应有尽有,尽管穗头稍乱,但是禾秆茁壮,籽粒饱满,这就是河北人民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丰收硕果!
    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
“抗旱不忘抓水利,来年再旱也不怕!”这就是河北人民在抗旱斗争中的战略思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抢时间,争速度,为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而忘我劳动。
蓟县小港公社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抗旱的同时猛攻水利关。他们修水库、截潜流、凿水井,动用土石方两万多立方米。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大娘也上了工地。她说“抗旱也是革命,是为了大办农业,我添不了斤也要添两。”这个公社半年的水利建设相当于前十年的总和。
枣强县历史上长期受旱、涝、碱的威胁,粮食产量一直低而不稳,十年有八年要吃国家的粮食。根治海河以来,抓了排涝工程,涝碱问题基本解决了,而干旱的威胁却突出了。十年九旱的苦情,地上水的奇缺,使人们体会到汲取地下水的重要。但是,这些年来,人们浅井打了,深井也打了,要么打不出水来,要么打出来的是苦水。因此,人们得出的结论是枣强“贫水”,枣强是生就的旱疙瘩。
一九七○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农业学大寨》的社论中提出:“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这些话在新的县委心中燃起一把火,他们说“事在人为,地在人种,世上没有不变的事情,枣强的面貌也一定能改换!”
今年,在特大的干旱面前,县委书记杨才魁和其他县委常委们,从一个生产队来到另一个生产队,横下一条心,不找到地下水决不罢休。他们来到流常公社客市大队,发现这里以前打过一眼锅锥深井,经过若干年的淤积,深层井变成了浅层井,苦水变成了甜水。人们经过分析研究,从这个偶然事件中发现了枣强水层的一些规律,找到了浅水层。县委及时总结了这个经验,并且把当前的抗旱和长远的水利建设结合起来,发动群众充分寻找和利用浅水层的水源。县、社、队三级领导干部,纷纷走到水利工地,亲自实践,总结经验,加快打井速度。娄子公社党委书记林攀桂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井台上,从下管、推锥到起架、修理什么都干,领导群众创造了一台锅锥井架在一个月打十眼井的新纪录。今年,枣强人民共打了近两千眼机井,扩大的水浇地面积比以前二十年的总和还要多。有个叫西张邢村的小村,过去粮食亩产都是几十斤、上百斤,解放以来,年年要吃国家的粮食,今年因为打了井,在大旱之年亩产达到三百来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余粮一万五千斤。交粮那天,社员们欢天喜地挑选最好的粮食装上车,满意地说,“从今以后,我们也要为社会主义‘添砖添瓦’了!”
当我们离开枣强,穿过衡水地区返回石家庄的时候,沿途各地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生产建设景象。在这中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在远处近处高矗的打井钻机,以及那不时传来的马达的轰鸣。河北省在这大旱之年,共打了五万九千多眼配套机井,连同过去打的总共有二十多万眼。这些井群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辽阔的平原和山区,以它的股股清泉,染绿了河北大地,那阵阵传来的马达的轰鸣声,预报着未来的丰收!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