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务人员
以白求恩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新华社石家庄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电 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务人员,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为革命钻研业务,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医疗水平和医疗工作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三十多年来,这个医院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和医疗技术方面的建设。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医院党委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十分重视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组织大家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破坏毛主席医疗卫生路线的罪行,引导大家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同时,医院党委加强了对医疗技术工作的领导,有计划地组织了对医务人员的技术训练,建立了定期的技术考核制度。两年多来,全院举办医生、护士、中医等专业训练班十多期,对最近几年新成长起来的医生、医助、护士等,普遍轮训了一次。这个医院还采取专题报告、病理讨论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了专业学术活动,并派人出去进修。学习先进经验,请人进来会诊、授课,不断地学习和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经验。今年,全院已经组织了四十多次学术活动,写出了二十多篇学术报告,组织一百五十多人到兄弟医院参观学习。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在白求恩精神鼓舞下,这个医院老的医务工作者朝气蓬勃。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积极组织和参加科研活动,带领年轻的医务人员攻克了许多难题。医院里以老医生为骨干组成的慢性肝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针刺麻醉等研究小组,近年来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医院的科主任、主治医生和老医生,还根据专业特点及存在的难题,每人选择一、两个题目,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内一科组织的老、中、青“三结合”科研小组,在反复实践、反复研究中摸索新的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取得了成果。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大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在迅速成长。他们虚心学习,不断提高。青年医生穆恩鸣具有较多的西医临床经验。为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他抽出时间刻苦学习中医,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医疗工作中去。今年七月,医院里收了一位患阑尾炎的孕妇,有明显的早产症状。这类病人,如果动手术,胎儿往往保不住;如果按中医疗法,又可能引起腹泻、流产。穆恩鸣和另外两位医生彻夜不眠,观察病情,翻阅资料,反复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没有动手术,既消除了炎症,又保住了胎儿。


第3版()
专栏:

  朝鲜政府贸易代表团离京回国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讯 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贸易省副相方泰律为团长的朝鲜政府贸易代表团,今天下午乘火车离开北京回国。
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李强,有关方面负责人陆维钊、王斌、段少明,朝鲜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宰弼,前往车站送行。
代表团在我国期间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重庆、武汉,部分团员还访问了上海、杭州、广州、长沙和韶山,参观了工厂、农村人民公社、学校,游览了名胜古迹。


第3版()
专栏:

  朝鲜淡水养鱼代表团离京回国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讯 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淡水养鱼总局副总局长韩七林率领的朝鲜淡水养鱼代表团,结束了对我国的友好访问,今天乘火车离开北京回国。农林部副部长肖鹏,有关方面负责人鲍光宗、刘楚光、柳玉璋、周石芝等前往车站欢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宰弼也到车站送行。
朝鲜同志在我国期间,曾访问了韶山、长沙、天津、北京等地。二十日中午,李宰弼临时代办为代表团访问我国举行了宴会。农林部部长沙风、副部长肖鹏等出席了宴会。


第3版()
专栏:

  首都青年隆重集会 热烈欢迎老挝爱国青年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讯 北京青年一千多人今天下午隆重集会,热烈欢迎以松萨尼为团长、维赛和婉迪为副团长的老挝爱国青年代表团。
会场主席台中央悬挂着老挝爱国战线正式旗帜和中国国旗。会场里悬挂的巨幅标语上写着:“中老两国青年和人民之间的革命友谊和战斗团结万岁!”“坚决支持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正义斗争!”“向老挝青年学习!向老挝青年致敬!”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谢静宜在大会上讲话,她重申首都青年将同全国人民一道,誓做老挝人民和印度支那各国人民的坚强后盾,坚决支持老挝人民和印度支那各国人民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
她强烈谴责美国政府最近几天出动大批飞机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的大规模的野蛮轰炸。她说,我们北京青年坚决支持我国外交部十二月二十日声明,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
谢静宜同志热情赞扬英雄的老挝人民在抗美救国斗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她说,老挝青年是老挝革命事业的一支生力军,是生产、支前、作战等各条战线上的突击队,我们中国青年应该向老挝青年学习。
她说,中老两国青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和坚强的战斗团结。她表示,中国青年将永远同兄弟的老挝人民、越南人民、柬埔寨人民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
松萨尼团长在讲话中说,北京这么多青年集会欢迎我们,对我们老挝人民进行抗美救国斗争是个巨大鼓舞。
松萨尼团长指出,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已进入了新的高潮,在政治、军事两个战场上使尼克松的各种阴谋伎俩都遭到了惨败。
他说,虽然老挝人民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巨大胜利,但老挝爱国战线没有放弃自己提出的五点政治解决办法解决老挝问题的诚意。可是,我们的诚意遭到美帝及其走狗千方百计的阻挠和破坏,这再次表明美帝及其走狗不想停止侵略战争。
松萨尼团长表示,为了祖国的独立和主权,我们老挝青年决心加强与老挝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加强与印度支那各国人民的团结,加强与全世界热爱和平与正义的人民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与兄弟的中国青年和人民的团结,打败美帝国主义,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老两国青年战友在大会上相互赠送了锦旗。松萨尼团长还代表老挝爱国青年代表团向大会赠送了用英雄的老挝人民打下的美帝飞机残骸制作的铝杯。大会结束时,全场起立,高呼“坚决支持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等口号。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负责人申健,有关方面负责人区棠亮、于崇浩、田树千、朱良、邢仁先,以及前不久访问过老挝的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团员,出席了欢迎大会。


第3版()
专栏:

  罗马尼亚“巴纳特”民间歌舞团 在武汉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新华社武汉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电 罗马尼亚“巴纳特”民间歌舞团今晚在武汉举行首次访问演出,受到武汉市一千多观众的热烈欢迎。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饶兴礼,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克文,和其他有关方面负责人观看了演出。
“巴纳特”民间歌舞团是二十日由北京到达武汉的。罗马尼亚文艺工作者的到来,给武汉市人民带来了罗马尼亚人民深厚的友情。在今晚的演出中,一个个欢快优美的舞蹈和一支支婉转动听的歌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场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饶兴礼、王克文等走上舞台,祝贺罗马尼亚艺术家们演出成功,并向他们赠送了花篮。


第3版()
专栏:

  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武官举行酒会
 庆祝南人民军建军三十一周年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讯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马尔巴西奇上校,今天晚上举行酒会,庆祝南斯拉夫人民军建军三十一周年。
我国国防部副部长王树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达,以及其他有关方面负责人杜义德、薛少卿、张南生等应邀出席酒会。
出席酒会的还有各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奥列什查宁和夫人。


第3版()
专栏:

  智利朋友琼乔尔和夫人离京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讯 智利参加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理事会代表团团长、前农业部长琼乔尔和夫人,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南京访问,然后回国。
农林部部长沙风和周瑾同志,有关方面负责人陈德和、郑重等前往机场送行。智利驻中国大使乌里维和夫人也到机场送行。智利朋友离京前曾访问了大寨、河南省林县和延安等地。


第3版()
专栏:

  热情的接待 友好的人民
——记中国沈阳杂技团在加拿大访问演出
中国沈阳杂技团作为第一个访问北美的中国杂技艺术团体,带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飞越一万七千公里航程,来到北美大陆的友好国家——加拿大。
在首都渥太华演出之后,杂技团又访问了景色秀丽的圣劳伦斯河沿岸城市蒙特利尔和魁北克以及安大略湖畔的多伦多。在十四场演出中,杂技团为三万五千名观众表演了杂技艺术。演出之余,杂技团还进行了参观游览:在蒙特利尔登临了冰雪覆盖的皇家山;在魁北克观赏了从高山飞翔下来的滑雪表演;在多伦多附近,领略了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世界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四个星期的旅行,时间不算长,访问的地方不算多,但加拿大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给杂技团全体成员留下的印象却很深。
    狮子舞和小演员
中国杂技艺术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来源于人民生活,广泛流传于民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杂技艺术得到了新生。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杂技艺术更加焕发出新的光彩。中国沈阳杂技团带给加拿大观众的正是这种古老而又焕发着艺术青春的杂技节目。人们以喜悦的心情欣赏首次出现在加拿大舞台上的中国杂技。那轻盈、绚丽的“转碟”,勇敢、矫健的“扛杆”,绮丽多姿的“顶碗”,灵巧、优雅的“钻圈”,英姿飒爽的“车技”等等,无一不受到观众的热烈喝采和赞扬。
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的“狮子舞”,特别引人入胜。当帷幕徐徐升起的时候,人们看到飘着几丝白云的蓝天下,巍然端坐着两头勇猛的狮子。突然,在威武的打击乐声中两个矫健的引狮少年腾空而出,这一惊心动魄的镜头激起观众的阵阵掌声。接着,引狮少年赵军等二人拿着镂花绣球,分别逗引狮子起舞。狮子时而翻滚跳跃,时而搔痒伸腰;一头跳上梅花桩,另一头踩着大球过翘翘板。当王禄明等四名演员掀开扮演狮子的披挂同观众见面时,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场内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渥太华日报》在描述这一场扣人心弦的表演时说:“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狮子的勇猛、灵巧、爱嬉耍的性格被机智而迷人地刻画出来。这是一种喜剧式的舞蹈,它创造出欢乐的气氛。”
扮演引狮少年的赵军只有十一岁,是杂技团中年龄最小的演员。在这次访问中,小赵和其他几名小演员结识了不少加拿大小朋友。当杂技团来到渥太华的时候,加拿大全国艺术中心演出部主任助理安·加努夫人带领她的两个当业余演员的小女儿和另一个小女孩到机场欢迎来自北京的小朋友。赵军等小演员向她们赠送了礼物,加拿大小朋友也回送了礼物。杂技团离开机场时,这几个加拿大女孩有的挥手致意,有的用两个手指作V字形,祝中国小演员们演出成功。
杂技团在渥太华演出期间,有一天,剧场内来了几个加拿大女学生。她们一见到中国小演员,就热情地交谈起来。其中有一个名叫卡利的十四岁的女孩曾跟她的父亲在北京住过,会说中国话。她就自动给大家当翻译。散场的时候,这些小朋友还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们回到旅馆门口时,又遇见她们,小卡利就带领同伴们用北京话高喊:“再见!”  在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姚广为杂技团的访问举行的招待会上,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见到赵军时,亲切地问他:“你害怕狮子吗?”小赵回答说:“不怕!”特鲁多总理摸摸他的头笑着赞许说:“你真勇敢!”夏普外长在热烈赞扬杂技团的演出的同时,也对小演员们十分关怀。
    白求恩的光辉榜样鼓舞着我们
在蒙特利尔的皇家山,山头上白雪皑皑,山坡上红艳艳的野果逗人喜爱。就在这白雪和红果掩映的山麓,座落着白求恩大夫在三十年代初期工作过的维多利亚皇家医院。十一月二十七日,中国客人在这所医院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下午。演员们会见了白求恩生前的同事和好友,并且同医院的工作人员和病人举行了联欢。白发苍苍的老大夫阿瑟·弗里伯利在他的实验室里向中国客人叙述了白求恩当年在这所医院工作的情况。他说:白求恩“是一个很好的外科医生。工作刻苦而又十分勇敢。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甚至为人民牺牲了生命。”实验室里挂着一幅一九三三年白求恩和这位老大夫一起协助主治大夫做手术的照片。老大夫指着照片上白求恩的沉着、坚毅的身影说:“多么好的人啊!”老护士玛丽·罗奇在这所医院工作了四十多年。她在谈到白求恩当时的音容笑貌时说:“他是一个刻苦工作的人,他有一双勤劳而灵巧的手。”两位老人的介绍,更加激起了中国客人们对白求恩大夫的怀念和崇敬。
几天以后,杂技团访问了麦基尔大学的医学和科学史图书馆。迎接中国客人的是一位女管理员,她胸前挂着写上中文名字的红布条。她引着客人观看了有关白求恩生平的珍贵展品。这里有记述白求恩在这所大学医学院讲课情况的资料,有中华医学会于一九六五年赠送的有关白求恩同志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情况的照相本,有白求恩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幅照片,还有一封白求恩同志一九三八年在离开加拿大经香港去延安途中在轮船上写的亲笔信。白求恩在信中告诉他的一位朋友,由他和另外两人组成的第一支北美赴华医疗队正在旅途中。他还叙述了中国解放区对医务人员和药品的迫切需要,勉励他的朋友们更多关心中国的情况。白求恩的这封信闪耀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光芒。他的光辉榜样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
    剧场内外的友谊
在姚广大使举行的招待会上,一位加拿大朋友问一名中国女演员:“你觉得加拿大冬天冷吗?”这位女演员回答说:“天气虽冷,但受到加拿大朋友的热情接待,我们的心就变热了。”这句话表达了杂技团全体成员的心情。
杂技团从踏上加拿大国土那一天起,就受到了加拿大政府以及主办单位——加拿大全国艺术中心的热情友好的接待。在每一个城市举行第一场演出时,全国艺术中心的代表戴维·巴伯总要专程赶来观看和祝贺。当杂技团在魁北克演出快结束的时候,为杂技团运送道具的司机蒂姆·麦加希的一个八岁的男孩在滑冰时摔伤。当他从在渥太华的妻子那里知道这个消息时,他没有请假回家。他对妻子说,为中国朋友运输道具要比家里的事重要得多,完成任务要紧!当时,正是大雪纷飞,寒风凛冽,麦加希夜间驾驶着一辆载重汽车,把几吨重的杂技道具连夜运往多伦多。他在冰天雪地的公路上连续行驶了十个半小时,第二天中午准时赶到目的地。紧张的行车使他十分疲劳,可是,当天下午,他又协助中国客人布置舞台。麦加希的妻子是渥太华艺术中心剧场的洗熨演出服装的工人。她与杂技团的演员结下了珍贵的友谊。杂技团在蒙特利尔的时候,她带了巧克力糖特意来探望演员。这一对工人夫妇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使演员们深受感动。
杂技团在渥太华举行首次演出时,萨斯喀彻温省加—中友好协会主席伊迪丝·史密斯夫人和她的丈夫专程赶来观看。这位七十五岁的老太太象青年人那样活跃,她和演员们亲切交谈,并要求杂技团多向加拿大人民介绍中国杂技艺术的历史和现状。
一天,杂技团在魁北克收到一位加拿大小朋友从渥太华用快邮寄来的信。信中写道:“我非常喜爱你们的演出。希望你们很快再来。”这个小朋友还用彩色笔画了六幅描述杂技团演出的图画。
有一次,杂技团的乐队和魁北克的一所音乐学校的乐队联欢。两国音乐工作者欢聚一堂。当中国女演员演唱加拿大民歌《玛利亚去磨坊》时,听众表现出亲切而兴奋的表情,有的还小声地和唱。看到这种情景,一位加拿大女学生感动地说:“今天的联欢太动人了。我们两国有着不同的民族音乐,我们应该互相学习。”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渥太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