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就地取材 材尽其用
——辽宁金县是如何解决制造农具原料不足问题的?
辽宁省金县生产中小农具,需要不少钢铁,可是,国家调拨的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怎么办呢?他们的做法是:节约代用,修旧利废,就地挖掘材料来源,取得了为国家省料,为农民省钱的好效果。
今年以来,全县制造播种机、大车棚,以及镐、锹、铧、锄等中小农具四十多种,五十一万七千多件,维修各种中小农具十二万七千六百多件,所用钢材大部分是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解决的。
    改良旧的农具
由于实行科学种田,农业耕作技术每年都有新套套,要求工业不断提供新农具。金县在积极制造新农具的同时,积极改造旧农具,使之适应科学种田的需要,既节省了原材料,又降低了农业生产费用。他们主要抓了“三改”,就是改播种机、改拉锄、改木犁。
今年春播,县革委会提出改手播为机播的要求,这就需要工业提供大批播种机。从哪里弄材料呢?县社农具厂的职工,想办法把玉米播种机改造成除玉米外,还能播种大豆、花生、高粱等多种作物,实现了一机多用。过去手播,一犋牲口得跟上五、六个人,现在只要两个人就够了,还节省了种子,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春播进度。仅改良播种机一项,全县各农具厂共节约木材二十立方米,铁二点四吨,并为生产队节约生产费用五千二百多元。
农田耕作实行间作套种后,由于田垄有大有小,原来的“死拉锄”不适用了。七顶山公社农具厂首先将“死拉锄”改为“活腿拉锄”,从二尺半的大垄到六、七寸的小垄都能锄。县里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各公社农具厂都将“死拉锄”改成了“活腿拉锄”,节省钢材八吨多,节约资金一万多元。
为了解决农具不足的问题,农具厂还将已经淘汰了的木犁改造成人们叫做“木犁穿铁鞋”的新型犁杖,既轻便,又通用。
    推广活尖铧子
杏树屯农具社的工人们在下乡服务中,看到不少生产队牲口圈旁扔着一些磨秃了尖的旧铧子;他们觉得铧尖子磨秃了,就将整条铧子报废,这是很大的浪费。于是他们制造和推广了活尖铧子,磨秃了可以换。他们算了一笔账:每个生产队按五台犁杖计算,全公社就需要二十多吨铁制造铧子;如果推广活尖铧子,每年有两吨铁就够了。
经过县社农具厂广大职工的努力,现在这个县已经全部使用活尖铧子。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使用活尖铧子有很多优点:一是省料,全县每年可节约生铁七百三十吨、焦炭一百四十六吨;二是省钱,一条铧子七角五分,而一个铧尖只要一角七分。全县农村仅使用活尖铧子一项,每年就可节省生产费用十一万元以上。
    实行节约代用
这个县的农具厂坚持“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方针,把及时维修中小农具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在维修中努力为农民着想,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一张旧锄板看来不起眼,但县社农具厂的职工却拿它大做文章。他们从废铁堆里拣来一些坏锄板进行焊接,再拿到农村中去鉴定,证明只要锄鼻子不坏,都能焊接成“再生锄板”。买一张锄板花钱五角多,焊接一张只要一、两角钱。从此,他们增添了焊接农具的服务项目。不少农具社坚持下乡服务,做到收货上门,送货到户。今年以来,全县各公社农具厂焊接锄刀、镢头、十字镐等小农具一万八千多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也为社队节约了大量生产费用。
    用废铁屑炼钢
要解决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仅仅靠改良旧农具,节约原材料是不够的,还得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自搞钢材才行。石河公社农具厂职工看到本地区靠近工业城市,废铁屑资源比较丰富,决心通过综合利用,向废铁屑要钢材。工人们信心十足地说:“任务向上要,钢材自己搞,设备大家造。”他们用五百块砖,两根送风铁管和一台零点五瓩吹风机,建起一座无煤烧结炉,把回收来的废铁屑放入炉内,炼出了低碳钢。
接着,他们又用较少的投资搞了一台空气锤和小型轧钢机,把低碳钢加工成圆钢和板材,用来制造大车轴、大车棚、锄钩、锄板、镢头、镰刀等二十几种农具。现在这个厂每年可以加工两千吨废铁屑,熔炼一千二百吨低碳钢。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编后

  “就地取材”是好办法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搞工业,缺乏原材料就是“无米”。无米怎么做饭呢?一个办法是“等米下锅”,或者叫等待调拨;另一个办法是“找米做饭”,也就是就地取材。金县的同志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对农具的需要,采取了“找米做饭”的办法,解决了原材料不足的问题。
金县的实践证明,“就地取材”的办法,的确是在一定范围内解决原材料不足的好办法。加快播种进度需要把手播改成机播,他们“取”来了播种玉米的机器,改成能够播种多种作物的机器。实行间作套种,需要能适应大小垄的锄头,他们“取”来了“死拉锄”,改成了“活腿拉锄”。在维修农具中,为了少花钱多办事,他们“取”来了废锄板,焊接成了再生锄板。制造新农具需要钢材,他们“取”来了废铁屑,炼成了低碳钢,等等。这样做,不但以很快的速度,增加了农具的数量,提高了农具的质量,而且节约了原材料,降低了社队的生产费用。这说明“就地取材”,是全面实现总路线要求的多快好省的好办法。
一些县社工业在维修和制造农具中,难免遇到原材料不够的情况。金县的经验说明,要取得这些原材料,用等的办法是不行的,那样就会贻误农时;实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就有可能及时“取”来。一切具有类似条件的县,只要象金县这样努力去“取”,原材料的潜力也是不小的。


第2版()
专栏:

  广西七二五矿采矿不占农田
本报讯 广西平桂矿务局七二五矿,试验成功从高山花岗岩里开采稀有金属,既保证了矿石生产,又可以不占用农田。
七二五矿周围几十里的群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但是,由于矿砂同花岗岩夹在一起,很难选别,因此,这个矿长期以来都是在容易选矿的农田开采,占用了大批农田。文化大革命中,老工人提出:向荒山里进军,向花岗岩要矿,做到采矿不占农田。当时有人反对说:只要象过去一样,采矿占了农田及时恢复就行了,不必好高骛远,自找麻烦!
怎么办?要不要向荒山进军不占农田呢?矿党委组织大家算了一笔细账:按目前生产水平,这个矿每年要占用农田一百二十亩。复田起码得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以亩产平均八百斤计算,采矿一年,就要减收多少万斤粮食啊!此外,收购和恢复农田的代价,每亩为六百五十元,这样,每年光这笔费用就是七万八千元。如果在山上采矿试验成功,不但可以降低矿石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不占用农田。账算清了,思想也通了,大家下决心上山采矿。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取得了一千二百多个数据,终于试验成功从花岗岩里开采稀有金属。以后,他们又在山上建立了一个日处理量四百吨的选矿厂,产量占全矿三分之一以上,没有占用一亩农田;若建在农田里,则要占田两百亩。


第2版()
专栏:

  本溪歪头山铁矿建筑尾矿坝做到晚占田
本报讯 本溪歪头山铁矿在建筑贮存选矿厂矿浆的尾矿坝时,合理安排,做到晚占农田三百多亩。
这个尾矿坝动工之前,经过鞍山矿山设计院的同志勘查设计,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根据采矿年限内尾矿排出总量、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初步决定建一个横截两个山口的大坝。另一个方案主张,只要把坝的位置往里移一些,堵截一个山口,二十年之内就可少占三百多亩土地。坚持第一个方案的同志提出,后一种方案虽然现在少占地,但二十年后又要垒坝,还得占地,不如一次投资、施工省事。
两个方案到底哪个合适?矿领导走访了附近的老农以后认为,这三百亩地种上二十年,能收二百万斤粮食。为了支援农业生产,矿山不能只图自己省事,更不应该占用那些当前用不上的土地。当时又有人作了进一步的计算:二十年后,现在的尾矿坝上又可以围坎造田,这三百亩地不是可以晚占,而是可以不占了。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了第二方案。


第2版()
专栏:

  广东派潭矿坚持边采矿边复田
本报讯 广东省增城县派潭矿坚持边采矿边复田的做法,把采完矿的土地尽快修复为农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到今年六月止,在征用的六百零八亩农田中已复田三百亩。此外,已完成复田工程量百分之九十的有八十亩,完成一半工程量的有七十亩。
派潭矿的砂矿资源,埋藏在九个大队一万亩亩产千斤的稻田下。矿领导把少占农田和搞好复田,作为巩固工农联盟的大事来抓。并由矿、公社、生产大队的代表组成复田委员会,负责统一指挥。由于矿山加强了“以农业为基础”和工农联盟的教育,工人们提高了觉悟,总是把当前采矿和以后的复田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利用耕植土堆筑矿山生产中的防洪围堤,采矿结束后再用来复田,这就解决了复田时所需大量耕植土的问题。由于对这项工作认真负责,复田后的农田质量很好。第一年,除一造花生或红薯外,平均亩产稻谷达到五百至八百斤,受到贫下中农的好评。


第2版()
专栏:

  按照农业需要发展手工业生产
——湖北鄂城县华容区的调查
中共湖北省鄂城县华容区委,认真加强对农具、竹器等手工业厂、社的领导,从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入手,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安排手工业生产,使手工业切切实实地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
    抓新产品 不丢老产品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华容区的手工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区农具厂增添了车床、铣床、滚齿机、压力机、空气锤、龙门刨床等机械设备二十多台,不仅实现了全区农业机械中修和小修不出区,而且还能生产碾米机、轧花机、榨油机、高压线等新产品。全镇手工业总产值,今年将比一九六九年增加一倍多。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曾产生过只顾搞新产品,不愿搞老产品的倾向。这里历来生产的犁、耙、耖、磙、水车等“五大农具”和锄头、铁锹、镰刀、冲担、掀棚、粪桶、箩筐、土箕等“八小工具”,一度出现了品种缺、数量少、质量低、供不应求的情况。贫下中农批评说:你们制造农业需要的新产品是对的,为什么把农业需要的老产品丢掉呢?区委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组织各厂领导、工人、技术员深入到金明、铁咀两个公社调查研究,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调查,他们认识到:新产品要制造,老产品也不能丢掉。因为现代机械具有配套使用的特点,比如抽水机要有水泵、电源、渠道、电线等多种条件才能发挥作用;而老产品,如水车,具有单独作业的优点,可以因地制宜,对于利用塘堰的小水源灌溉只能等天下雨的“望天丘”,起到了抽水机起不到的作用。在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前,老式农具还起着重要作用,不能忽视,更不能丢掉。
随后,各厂社经过充分讨论和比较,对各种手工业老产品进行了分类排队,区别对待。象月宫床、大花轿等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色彩的老产品,坚决丢掉。对于农业生产、群众生活需要的老产品,则继续生产。过去丢掉的四十多种这类老产品,现在都恢复了,还发展了十九个新品种。今年以来,共生产了铁、木、竹农具三万二千多件,生活用品一万五千九百多件,基本上满足了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需要。
    抓大产品 也抓小产品
一九七一年春天,正是“犁耙水响”的时候,一位公社社员到区农具厂门市部买锅锹。营业员回答说:“我们厂现在主要生产机器,不搞这种小玩艺了。”这位社员很不高兴地说:“现在春耕大忙,积渣肥,挑塘泥,搞水利,清沟排渍,都等着要锅锹用,你们却不生产了,这是为什么?”
这个社员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区委的重视,就把这件事作为路线教育的生动教材,发动群众具体分析大产品和小产品的关系,批判那种“小产品花工费料利润少,又无名气不愿搞”的错误思想。有的工人说:小秤砣,压千斤;小产品,作用可不小。我们区里现在推广油菜移栽的新技术,移栽的油菜一亩打一百多斤,直播的每亩只能打五、六十斤。要是没有小栽锄怎么能移栽呢?有的工人还说:我们人在工厂做活,心里要时刻想着农村的需要,只能帮农业,不能妨农业;只抓大产品,丢了农业生产需要的小产品,这不就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吗?接着全区三个手工业厂都采取了恢复小产品的具体措施,实行定领导、定设备、定产品、定质量的办法,千方百计增加小产品品种。近两年来,他们陆续恢复了牛额头、车闩、锄楔、沙镰柄,以及筷子、门扣、刷帚、提壶扒等三十多种小产品的生产。除满足本地群众的需要,还支援了外地。
    抓好数量 又保证质量
华容区委在领导手工业生产中,既注意抓增添品种,增加产量,又注意抓产品质量。华容区农具厂由于领导上一度放松管理,产生了只追求产量,不注意质量的倾向,生产的锄头、铁锹、火钳,有的夹灰,有的裂口,有的不上钢,有的不平正,结果大批产品销不出去。区委就通过这个典型事例,教育广大职工认识保证产品质量的重大意义。
在进行提高产品质量教育的过程中,有少数人还错误地认为:手工业产品设计既不定型,原料又是边角废料,质量不好是难免的。针对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他们又发动群众,通过举办废品展览、产品质量分析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手工业产品能不能保证质量?”的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工人说:“手艺手艺,只要下功夫,边角废料也能做出好东西”。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在提高职工思想认识的同时,还建立和健全了必要的制度:以车间为单位,分别建立了自检、互检和专业检验相结合的制度,做到了“包用、包修、包换”,使产品质量逐步有了显著提高。铁制品正品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八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木制品正品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九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八。农具厂的铁锹,原来质量不太好,后来由于职工树立了为支援农业打铁的思想,认真操作,精心锤炼,每把锹都达到了库圆、筋正、钢火足,平正光滑,美观耐用。贫下中农满意地说:“现在华容的锹,一把要顶几把用。”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金县拖拉机配件厂根据社队需要,重点生产了十二种主要配件,年产可达十四万件。图为工人正在检查油嘴、油泵的质量。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