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成绩面前永不自满
——中共湖南安乡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的事迹
在湖南洞庭湖滨平原上,有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安乡。
去年,安乡县战胜了百日大旱,粮食亩产达到一千零二十七斤,比一九七○年增产两成多,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千斤县;棉花生产在特大干旱情况下,仍然获得亩产皮棉九十斤的好收成;油料、糖料、蚕茧、鲜鱼、湘莲、麻类等都有较大的发展。今年早稻又比去年增产一成。
安乡县委谦虚谨慎,在成绩面前不满足,在赞扬声中找差距,带领全县人民一程又一程地向前迈进。
新的起点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中共安乡新县委成立了。县委全体成员怀着迅速改变安乡面貌的心情,一起到安丰公社铁路湾大队参观学习,总结经验。
铁路湾位于澧水下游,解放前堤垸失修,多次溃口,沙丘高低不平,“落雨三天一片渍,天晴三天无水吃。”一九六四年,他们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开渠道,平沙丘,艰苦奋战了六年,把一个遍地沙丘、水利条件很差的贫瘠地方,建设成稳产高产农田,粮棉连年丰收。
大家望着大片排灌自如的农田和一排排粗壮的树林,激动地说:“铁路湾为我们改变全县面貌树立了榜样!”县委作出决定:在保证加固大堤的前提下,大搞垸内农田基本建设,建立稳产高产农田。
建设规划,由在安乡工作多年的两个县委常委草拟好了。送给县委看,大家都同意。可是,很多公社执行这个规划行动不快,有的根本没有动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县委分头下去找干部和群众座谈,进行调查研究。贫下中农问:“垸内有许多湖泊,修渠划线,有的破湖过,有的穿渠行,搞农田基本建设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还是搞形式,图好看?”
原来,群众不动工,是因为县委的规划不切合实际,是搞形式,图好看。县委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县委作计划只依靠一两个人关起门来搞,却不依靠群众?这种不良作风如不纠正,则将一事无成。他们重新审查了规划,请老贫农提意见,把开渠、运输、修路、植树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由于规划切合实际,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支持。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全县几十条排灌渠开挖出来了,两旁都种了树。加上原有电力排灌工程,全县有百分之八十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一九七○年,全县早稻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就在这时,一些同志有些飘飘然了,插晚稻时,过分强调密植,忽视季节,结果不少地方晚稻减产。
一九七一年春,县委开门整风。群众指出:晚稻减产的原因,是一些县委领导成员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搞一律化,一刀切。群众的批评使县委认识到:一个人骄傲自满了,就会自以为是,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想象代替事实,陷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泥坑。
“吃一堑,长一智。”此后,安乡县委特别注意谦虚谨慎,遇事同群众商量。一九七一年早稻大丰收之后,县委领导成员立即分头找群众、干部座谈,商讨晚稻的增产措施,因地制宜地作出了双抢规划。这样,去年的晚稻全部秋前插完了,面积扩大到五十三万亩,亩产达到四百二十三斤。
“不能陶醉于三个第一”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安乡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人每年卖给国家的粮食、棉花亩产量、鲜蛋收购量等,都占全省第一位,还有几个项目占第二位。
在一片赞扬声中,新来的县委书记梁佩如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他想:棉花亩产虽是全省第一,但比上年还减了产;粮食虽然上去了,还有某些多种经营的项目赶不上兄弟县。他最近到几个公社,看到有的地方旱情严重,有的地方鲜鱼产量减少。为什么过去怕涝怕渍的湖区现在却怕干旱?为什么鱼米之乡鱼不多?他同大家一起回顾几年来的情况,感到有些地方过多地围湖造田,减少了堤垸内蓄水面积,下一点雨就要排到垸外,出几天太阳又得从外河抽水,既影响了粮食生产,又影响水面生产。他们说:“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弱点、缺点和错误,就会陷于唯心主义的估量,妨碍我们继续前进。我们决不能陶醉于这三个第一!”
接着,安乡县委在全县进行思想发动,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指示,制订全面发展规划,按照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对农、林、牧、副、渔和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进行合理布局,全面安排,开展了向大自然进军的新的战斗。他们派出调查组,对大小湖泊一个一个地进行勘察,总结和研究开展多种经营的经验和办法。从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出发,他们增辟了一部分蓄水湖。对大中型湖泊,除了发挥蓄水作用外,还要实行综合利用,深水湖以养鱼为主,湖滩以植莲为主,兼以植菱和发展其他水生植物。整修某些河道,改造成为天然水库,全部放养了鱼苗;在新开渠道实行活水养鱼。一九七一年,全县十万多亩水面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八万亩实行水面养殖,生产鲜鱼等水产品五万多担,比一九七○年增产一成多;二万亩湘莲,年产藕三千多担。湖洲、河洲种上了桑树、黄麻、芦苇等。他们还利用渠旁、路旁、水旁、宅房,大搞植树造林。
更上一层楼
今年春天,有一个大队的成员到外县参观,回来后,有的同志说:“看田不成型,看树没几根,没什么好学的。”
这话传到县委副书记李顺的耳里,引起了他的深思:被参观的大队是一个先进单位,他们连续十来年获得棉花高产。去年在大旱之年仍然获得大面积亩产皮棉一百三十斤的好收成。他们有好思想、好作风,有苦干、实干精神,可是我们有的同志为什么视而不见呢?老李觉得: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这是骄傲自满的表现。他赶到那个大队,给党支部成员讲述县委以前骄傲自满的教训。他说:“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丢掉了这种作风,骄傲起来,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背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啊!”这个大队的干部认识提高以后,积极开展反骄破满的自我教育运动,对照那个先进单位,寻找差距,订出了新的规划。
李顺想:我们的条件比山区好多了,党和人民把这块土地交给我们负责,我们应该把它建设得更好。决不能固步自封,停步不前,辜负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回到县里,他同县委书记商量,决定开门整风,把全县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一部分老贫农、老党员请来,帮助县委成员反骄破满,教育大家继续革命。
在整风会上,干部、群众向县委提出了五百多条意见。这些意见使县委成员清醒地看到:基层中有些干部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往往是县委领导“传染”给他们的。于是,大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寻找全县工作上的差距。全县粮食亩产量虽然超过了千斤,但是,南半部的七个公社还处于后进状态,有的大队还没有跨过《纲要》。县委有些成员背上了“保千斤”的包袱,不敢跨大步。这次,大家批判了这种自满思想,决心挑担不歇肩,撑船不松篙,一鼓作气,不断前进。县委虚心听取了群众的意见,从县直机关单位抽调二百多名干部,充实南半部的领导力量。县委几个主要领导成员,经常到边远的社、队,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提高了干部和群众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使这些后进社、队很快赶了上来。全县原有的低产田,今年早稻产量也有了大幅度上升。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江苏高邮县三个公社党委书记写的这三篇短文,内容切实。他们提出并解决了公社对生产队怎样进行领导才能确实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才能提高生产队干部的路线觉悟、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一些重要问题。
 ——编者
  要给生产队以具体指导
高邮县司徒公社党委书记 刘宜炤
落实党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政策的问题,公社党委在生产队长会议上不知讲了多少次,可有的生产队总是执行不好。柘垛大队第五生产队有六十多个劳动力,有段时间,出勤率还不到百分之七十。到群众中去了解,都反映劳动报酬不合理。例如挖墒,一天挖八十米是十分工,一天挖一百八十米还是十分工,这怎能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找生产队长了解,问他为什么不落实按劳计酬的政策,他说:“做得多,就工分多,这不是‘工分挂帅’‘物质刺激’吗?”很显然,我们在会上虽然已经宣传过多少遍,但讲得都很笼统,这个生产队长还没有划清“工分挂帅”、“物质刺激”同按劳计酬的界限。思想上有疙瘩,怎能见之于行动?
后来,我到这个生产队蹲点,和大家一起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并通过具体事情进行分析对比,使大家真正从思想上划清两种政策、两条路线的界限。在这个基础上,发动群众充分讨论,建立了合理的按劳计酬制度。全队出勤率迅速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今年,这个队的早稻取得近几年从来没有过的丰收。
有的队长说得好:“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上讲原则话。”“不怕任务如山重,就怕领导空对空。”在落实按劳计酬政策中,我们原来只是笼笼统统地说原则话,“必须这样”,“不能那样”,而没有帮助生产队解决落实政策中的具体问题。只提出任务,不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政策就不能真正落实。柘垛五队的事实使我们受到了教育:对下面布置工作,切忌只讲“原则话”,必须给予具体指导。


第2版()
专栏:

  布置任务要确定中心工作
高邮县八桥公社党委书记 徐永龙
今年收割早稻时,听说张俞大队柳家生产队没有把精收细打这一环抓好。我到柳家生产队一看,田里丢粒掉籽现象严重。心想,生产队长对这样突出的问题怎么看不见?到了村头,见大队副支部书记正跟生产队长谈话,研究公社三级干部会布置的工作。我问他们:“怎么不先抓精收细打?”大队副支书回答说:“我们正在做的也是公社布置的任务呀!”我无言回答。正准备同生产队长讲话,一转身,他又不见了。后来了解到是去接待县卫生部门的一个同志,也是公社介绍来的,谈普查普治慢性病的问题。
在生产队经常碰到类似的现象。这使我感到,作为公社领导,一定要设身处地体会生产队的困难,决不能不分主次缓急,把上级各系统布置的任务一件一件地往下贯,甚至随心所欲地向生产队布置任务。一个生产队看来只不过是几十户人家的事,范围不大。可是,大事小事,那一样生产队长都得管!上面的系统很多,你布置一件,他布置一件,生产队长就无法应付了。正如一个生产队长说的:“这系统,那系统,生产队长是‘总统’。”生产队长统得不好,就会引起工作步骤上的凌乱,难以集中精力挑好“抓革命,促生产”的重担,甚至会造成损失。
这使我认识到,在向生产队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特别在大忙期间,公社党委更要注意把好关。
今年抢种抢收期间,上级各系统布置的工作同时还有好多项,我们在肯定“双抢”为当前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对其他工作按轻重缓急陆续向生产队布置,有的是分线作战,有的则安排到大忙过后。这样做,效果比较好。


第2版()
专栏:

  着眼点在“帮”
高邮县东风公社党委书记 陈耀东
对于犯了错误的生产队长,要注意进行具体分析,着眼点在“帮”,而不在“换”。
有一个时期,红日大队党支部几次向公社党委提出,要求撤换王庄生产队长。理由是,这个队长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执行大队的决定,经常公开顶牛。这个队长到底应不应该撤换?我和公社的几个同志到王庄生产队进行具体的调查和分析。大队干部反映的情况是符合事实的。但是,他们只是反映了他缺点和错误的一面。他还有不少长处:吃苦耐劳,积极肯干,遇事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有些问题他顶得对、斗得对;指挥生产有一定经验,几年来队里的生产水平基本上是不断提高。问题在于,他把自己的长处、优点当成包袱背了起来,看不到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以致脱离群众。根据“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我们说服大队的干部和一些社员,对这个生产队长要“帮”,而不应“撤”。我们一方面帮助他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让他从思想上搞清楚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想一想自己的本领究竟从哪里来的;另一方面也肯定他的优点,鼓励他到群众中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请群众帮助他纠正缺点。经过帮助,这个生产队长诚恳地向群众检查了自己犯错误的根源。大家对他的检查都表示满意,同意他继续当队长。后来,他一直表现较好,受到群众的好评。今年,王庄生产队早稻一季超《纲要》,创造了这个队的历史最高水平。


第2版()
专栏:

  农业战线立新功
——记吉林伊通县九龙六队政治队长、复员军人刘景海
把家安到哪儿?
一九六九年四月的一天,原广州部队某部连指导员刘景海复员回乡了。他带着爱人和小孩刚下火车,住在黄岭子大队的三弟就赶着大车来接他。行李刚刚装上车,住在九龙大队的大哥也赶着大车来接他。“到我们那儿去吧!”“到我们那儿去吧!”大哥和三弟互相争扯着,刘景海说:“反正都是农村,到哪儿都有我用武之地。还是别换车了吧。”
刘景海到了黄岭子大队,贫下中农亲热地和他谈起家乡的变化。大家说:“咱这队生产搞得好,社员生活水平高,中、小学和供销社都在跟前,公路四通八达,条件可好啦。”有人又说:“你把家安到这儿算‘正道’了!你大哥那儿山沟偏僻,土地薄,条件差,生产困难多,交通也不方便。”听到这里,刘景海心里翻腾起来:“一个条件好,一个条件差,到底把家安到哪儿算好呢?”
刘景海想:一个解放军干部复员,既不是“解甲归田”图舒服,更不是“告老还乡”享清福;这只是战地的转移。“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想到这儿,他决心搬家。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九龙大队的第六生产队。
第六生产队是个比较落后的地方。公社党委知道刘景海长期患病,身体弱,农村许多活计干不了,便安排他到公社直属单位。通知他上班时,刘景海找到公社负责同志恳切地拒绝了,他表示:“机关需要我,农村更需要我,我是共产党员,越是艰苦的地方越应当干下去。”
 房小也比过去强百倍
九龙大队虽然是山区,但是木材比较缺乏。刘景海刚来这里,干部和贫下中农准备为他盖房子。有的积极张罗到外地去买木材,有的想从群众备的料中挑选。刘景海看到这些情景,再三劝阻说:“乡亲们不要替我操心,我的房子对付着支起来就行了。”
话虽然这么说,群众坚持要给他盖个象样的房子。刘景海决定自己动手找木料,大的没有小的代,一根不够两根接。小房架子刚支起来,上级给他拨来房木,干部和社员立即决定,把原有的小房架搬走,挪到生产队盖仓库,用上级拨来的木材,给他盖三间宽敞房。刘景海听到这个打算,左拦右挡地说:“我那小房子满够住了,把上级拨来的木料给大队盖分销店和学校吧。”不久,分销店和学校建起来了,刘景海也搬进了小房子。他高兴地说:“这比旧社会贫下中农住的房子不是强百倍吗!”
复员三年来,刘景海坚持过着俭朴的生活。他三个孩子穿的衣服,都是用大人的旧衣服翻改的;他穿了六年的衬衣,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他把自己积存的钱和国家发给的复员费和医疗费,都借给生产队办电和发展农业生产了。
 功劳只能说明过去
刘景海参军二十一年,负过重伤,大梁骨三处骨折;还长期患胃病。这次复员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确实困难很多。
开头,为了照顾他,队里让他和妇女一起装粪车。这本来是一项轻闲活,可是,刘景海每弯一次腰,豆大的汗珠滚滚淌;每铲一锹粪,腰部象骨折那样疼。别的社员把他的铁锹抢过去,说:“景海呀,你是个有功的人了,干不来别逞强,家里生活我们包着。”刘景海说:“如果说功劳,只能说明过去,我们还得立新功啊!”他夺过铁锹继续干。春耕时,队长让他跟着牛犁踩格子,不用弯腰。那想到他又有关节炎,在地里干一天,晚上到家炕都上不去。刘景海说:“艰苦劳动可以锻炼我的革命意志。”他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和社员一块劳动。
一九七○年,刘景海被群众推选为生产队的政治队长。他经常耐心地在群众中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带头实干。他带领队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登上荒山,踏遍田间,一山山、一沟沟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了一个改变九龙六队的蓝图。这里要造林,他登上荒山野岭,带领群众栽树;那里该办个菜园,他带领群众实行科学栽植;门前老河身要改造,他扛起铁镐,带领群众挖河改道;坡地要实行彻底治理,他冒着严寒,带领群众改土造田;南沟要修个大水库,他率先挑起土篮,带领群众担土运石。
三年来,九龙六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过去这个队粮食亩产平均不到二百斤,现在一跃达到四百多斤,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