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浓墨重彩绘英雄
——赞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彩色影片的镜头运用
长缨
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彩色影片,坚持“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在镜头的运动、分切与组合方面,正确处理了大小、远近、长短、正侧、仰俯、静动的辩证统一关系,成功地塑造了严伟才这一“为人类求解放粉身碎骨也心甘”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颂歌。
组接巧妙 对比强烈
电影艺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运用特写镜头展示人的面部表情,直接而又生动地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特写镜头的作用,还必须注意到特写镜头与其他镜头之间的组合。
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在镜头运用方面,正是发挥了电影艺术的这一特长,深刻、生动地揭示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例如第三场,严伟才带领战士月夜侦察,得知“安平里被敌人烧毁”,影片先用全景表现他急步跑向纵深,向余烟茫茫的安平里方向远望,他深切关怀着乡亲们的安危和阿妈妮的生死。接着,张顺和、鲍玉禄回来报告:“敌人盘踞安平山,杀人放火罪滔天。乡亲们挺身抗敌寇,阿妈妮她……”,这时,立即给严伟才一个齐胸的近景,随着鲍玉禄画外的报告,“……她壮烈牺牲殉河山”和严伟才情不自禁的呼叫声“阿妈妮!”镜头急推成严伟才的面部特写。这一全剧中的最大特写,强烈而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战士的国际主义的炽烈情感。继这个特写之后,用一个近景,表现严伟才目视安平里方向,倾身向前伸出双手。这个特写与近景的有机组接,不禁使人想起严伟才同阿妈妮久别重逢时的动人情景,影片也曾用一个半身镜头表现严伟才激情满怀地向崔大娘叫了一声“阿妈妮!”倾身向前伸出双手。这一场和三场的同一动作,绝不是重复,而恰恰是艺术上的呼应,是喜悦和愤怒的强烈对照。它深刻地揭示了严伟才对朝鲜人民、对阿妈妮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而且预示着这阶级的爱和恨必将化为杀敌决心。
根据人物情绪的发展,影片在用近景、特写揭示了严伟才的满腔悲愤之后,接着,就以一个全景拍摄了他悲愤交加地双蹉步向前,单蹉步后退的舞蹈动作,并且用中景表现严伟才那句“心痛欲裂似箭穿”的唱腔,又在“似箭穿”的“穿”字的拖腔中,缓缓地推成严伟才的近景。从而进一步渲染了严伟才的激愤之情,使唱、人物的面部表情同舞蹈动作统一起来。这组镜头短句,言简意明地反映出严伟才对阿妈妮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深情厚谊,使严伟才这个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观众眼前。
静动相宜 情景交融
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通过镜头方位、角度的选择,使人物造型、环境气氛、光色明暗等方面,达到了静与动、情与景的辩证统一。这就更好地展示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并使所表现的内容产生一种意境,给人以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如第六场,影片先用全景展示电闪雷鸣的风雨之夜,随着镜头缓缓摇移,群山、巨石、丛林时隐时现,给人以雨夜奔袭的真实感,充分烘托了尖刀班直插敌后的战斗气氛。当“排雷”时,影片给严伟才一个仰拍的全景,使他整个形体势如泰山屹立,昂首云天,其背景远山起伏、云影浮动。这一人物相对静止的瞬间,除了可见的云影浮动以外,还使观众联想到严伟才脚下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以及严伟才内心激烈的思想活动。这种人和景的静与动的统一,人物外静内动的统一,突出地表现了严伟才“再艰巨也难不住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然后,随着严伟才开始排雷,镜头缓缓左移,使镜头运动节奏和人物动作节奏相统一,突出了严伟才沉着有力的排雷动作,展示出他英勇无畏的革命品质。又如第三场《侦察》,当严伟才完成侦察任务之后,突然发现敌人,在这紧急关头,影片以一个全景镜头表现严伟才急转身向远处观察,接着,向众战士喊了一声:“隐蔽!”并以机警、敏捷的翻身旋转动作,由远而近,于镜头左前侧“卧鱼”隐蔽。此刻,周围寂静,远山朦胧,于画面深处,张顺和隐藏树后,持枪警戒。几个伪兵瑟索着身子,成半剪影从山间小路走过。这个由动到静,由静而动的全景镜头,不仅渲染了环境气氛,展示了严伟才在敌人“碉堡群火力交叉”、“公路上岗哨林立”中,悄声隐迹,如入无人之境,而且表现了严伟才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的果断沉着、机动灵活的战斗精神。
这两个全景镜头,前者着力突出严伟才在艰险面前的英雄本色,后者重点展示这位侦察英雄所具有的政治军事素质。但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以静动相宜、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严伟才为革命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钢铁性格,揭示出他对党、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无限忠诚。
完整统一 重点突出
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以大幅度的推、拉、摇、移的运动镜头,既完整统一,又重点突出地表现了精采的重点唱段,使严伟才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动人。
如第一场严伟才和众战士同阿妈妮告别时的心情,主要是通过京剧唱段来表现的。影片利用镜头的运动,通过表现严伟才和阿妈妮的惜别之意,以及志愿军战士胸中燃烧的杀敌怒火,再次渲染了中朝人民的战斗情谊。开始,镜头从阿妈妮与张顺和握手唱“别亲人说不尽千言万语”的中景,摇向严伟才,他紧握阿妈妮双手,满怀激情地望着她慈祥的面孔唱出:“鸭绿江,白头山,唇齿相依,休戚相关。”随同人物思想情绪的发展,镜头又缓缓摇成严伟才的半身,重点突出地表现他“锦绣江山属人民,不容美帝来侵犯”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接着,在“告别乡亲赴前线”一句的尾部音乐中,快拉成全景:前景是严伟才气吞山河的亮相,后景是众战士整装待发的战斗群象,有力地歌颂了我志愿军战士,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气概。最后,镜头由全景推成严伟才与阿妈妮的半身,严伟才紧握阿妈妮双手,深情地退出画面。这一镜头的运用,不仅恰如其分地使人物内心活动与外部动作连贯统一,而且是画龙点睛之笔,精炼概括地表现了这一场的中心思想内容。
再如第四场的十八句唱段,是全剧的核心唱段。它寓意深刻地道出了严伟才革命性格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如何保持原舞台的革命激情及唱腔的完整性和概括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影片利用运动镜头的表现能力,使镜头调度同人物调度统一起来,从而发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特长。这十八句唱仅用了两个镜头,现举前一个镜头为例:开始,影片交代了严伟才去团部请战扑空而回,接着吕佩禄又向他诉说自己对敌人杀害阿妈妮和朝鲜阶级弟兄的激愤心情。影片用一个近景,表现了严伟才同样是怒火中烧,求战心切。这时,远方传来阵阵炮声,更使他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他激动地向山坡跑去,镜头拉成全景,表现他远眺山后炮击的硝烟,跟着他猛转身激昂地唱道:“心潮翻腾似浪卷……”,镜头随“卷”字的拖腔推成半身,把他“新仇旧恨满胸间”的内在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然后,镜头又随人物动作摇成全身,只见远处山峦迭翠,近处青松挺立,从而将严伟才这一典型性格统一于这一典型环境之中,使他忆起那些悲壮的往事,激发起他的深仇大恨。随后,他深情地叙述了“阿妈妮英勇就义如在眼前”,镜头慢慢摇推成近景。跟着音乐和人物回头后看,镜头缓缓地摇向远山,呈现远处云雾缭绕山峦的景象。接着,又摇成严伟才的半身镜头,他由阿妈妮的牺牲,又回想到当年自己母亲“被美蒋杀害在崂山”的血泪史。于是,这个摇向远山的空镜头,令人自然地把安平山同崂山紧紧地连在一起,含意深刻、有机自然。随着人物的心潮翻滚,镜头摇成严伟才全身,使他的阶级仇民族恨,得以充分抒发。而后,在国际歌的音乐声中,有力地推成近景,着重表现他那“改天换地闹革命,为人类求解放粉身碎骨也心甘”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
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在运动镜头的处理方面,既保持了原舞台的唱腔、唱段的完整性,又体现了人物内心活动和外部动作的统一性,并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同具体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严伟才的高大形象更加光辉。(附图片)
侦察英雄严伟才迎着朝霞,来到久别的安平里。


第2版()
专栏:

朝鲜英雄母亲的光辉形象
吉林大学 仲群
“阿妈妮”,这是多么亲切而熟悉的称呼啊!在烽火连天的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的岁月里,有多少英雄的朝鲜母亲,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朝鲜的三千里锦绣江山。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精心塑造、热情歌颂的崔大娘的英雄形象,就是千万个朝鲜英雄母亲的杰出代表。她象巍然屹立的安平山一样崇高,象朝霞映照的劲松一样刚毅。她是朝鲜劳动党培育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影片以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表现了崔大娘对志愿军深沉的爱和对敌人刻骨的恨。《战斗友谊》一场里崔大娘和严伟才热烈拥抱,《坚持斗争》一场里崔大娘怒打伪连长,这两个半身镜头,就象刚劲有力的两幅浮雕,凸现在我们眼前。在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见崔大娘激动地张开双臂,同迎面跑来的志愿军英雄严伟才紧紧抱在一起。这热切的拥抱,表达了亲人重逢的喜悦,也是中朝人民战斗团结的象征。崔大娘把远离祖国的志愿军战士当成自己的亲儿女。侦察英雄严伟才,在“三战三捷安平里”的战斗中负了重伤,她象慈母一样,细心照料,情逾骨肉。严伟才伤未愈就重返战场,她日夜牵挂在心。当看到自己的亲人又来到面前时,怎能不激情满怀,热烈拥抱!这一镜头深刻揭示了崔大娘崇高的国际主义思想感情。然而在第二个镜头中,我们却看到了崔大娘愤怒地抓住伪连长的手腕,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一掌凝聚着朝鲜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深仇大恨;这一掌倾吐了崔大娘的满腔怒火,表现了朝鲜人民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影片在《坚持斗争》一场中,集中表现了崔大娘不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且善于斗争,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崔大娘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假装砍柴,深入南山美军阵地,侦察敌情。她组织群众,拒绝给敌人修公路,拖住敌人。她巧妙地回答了敌人的盘问,驳斥了敌人所谓美军阵地的南山是“禁区”的谬论:“山是我们的山,树是我们的树,为什么不能去!”义正辞严,驳得敌人哑口无言。尤其是崔大娘两次拨开敌人刺刀的惊心动魄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她勇敢地拨开敌人的刺刀,登上山坡,激愤地手指燃烧的村庄,痛斥美军顾问所谓带来“和平、民主、自由和幸福”的无耻谰言,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如串串子弹射向敌人。崔大娘第二次拨开敌人刺刀的画面,是这场戏的高潮,是塑造崔大娘英雄性格的关键所在。崔大娘愤怒地冲向敌人,伪兵持枪阻挡,这时银幕上出现了崔大娘的半身镜头,她抓住敌人从两侧伸向胸前的刺刀,用力拨开,痛骂美国侵略军:“你们杀了多少朝鲜人?烧了多少朝鲜房?多少人民的仇和恨,怒涛汹涌激汉江”,道出了她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位英雄母亲,从敌人的张牙舞爪中,看到了他们即将灭亡的可耻下场,透过滚滚的阴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崔大娘倒下了,然而在她生命的最后一瞬,还向崔大嫂交代了革命任务:“到青石里等严排长”,嘱咐她“要坚持斗争”!这一撼人肺腑的镜头,把崔大娘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崇高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崔大娘没有死,她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中朝军民前赴后继,向敌人作更坚决的斗争。看,崔大嫂铭记着她的遗言,踏着她的血迹,为尖刀班越险带路!看,英雄的安平里人民,在她的英勇精神激励下,横眉怒对纸老虎,宁死不去给敌人修公路!看,英雄严伟才怀着为朝鲜阿妈妮复仇的决心,率领尖刀班,直插敌人心脏,奇袭白虎团指挥机关,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影片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显示了这样一条真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只要“敢于战斗,不怕困难,前赴后继,那末,全世界就一定是人民的。一切魔鬼通通都会被消灭。”胜利一定属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人民。(附图片)
崔大娘和崔大嫂装作上山打柴,侦察敌情。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伟大的友谊 胜利的保证
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 黄在渔
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彩色影片,以深厚的阶级情谊、感人肺腑的场面,热情地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谱写了一曲中朝友谊的壮丽颂歌。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的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
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首相指出:“朝鲜和中国是血肉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是以根深蒂固的友谊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兄弟。”
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彩色影片中,安平里的朝鲜人民欢迎志愿军“男女老少尽开颜”的热烈情景;送别志愿军“说不尽千言万语”的动人镜头;韩大年、金大勇与志愿军协同作战;崔大嫂给志愿军尖刀班送情报、带路,“舍死忘生飞奔向前”的那一幅幅画面,就是中朝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并肩战斗、相互支援的生动写照。
看了这一切,使我联想起抗美援朝的战斗生活。在那难忘的日子里,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受到了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首相、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朝鲜人民和人民军把志愿军看成是亲如手足的兄弟。无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还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都给了我们热情的照顾和支援。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歼灭从海上入侵的敌人,我们担任打坑道的任务,任务急,时间紧,又缺乏工具。当地的朝鲜人民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从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援我们。他们把热炕让给我们睡,把饭菜送给我们吃,还起早贪黑地给我们洗衣服,补鞋袜。有一夜下了大雪,朝鲜阿爸吉不顾天寒路险,把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送到山上。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朝鲜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给志愿军运子弹、抬担架、护伤员。在一次战斗中,我生病发烧,昏迷不醒,当时由四位朝鲜亲人把我送到了医院。路上敌人飞机轰炸时,他们毅然用身体筑成围墙来保护我。这深厚的阶级情谊,充分体现了朝鲜人民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战斗团结,是毛主席和金首相亲手缔造的,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基础上的。这条友谊的纽带,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两国人民战胜共同敌人的可靠保证。


第2版()
专栏: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中朝两国军队,团结战斗,并肩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