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持治山治水,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徐淮地区初步改变了多灾低产面貌
据新华社南京一九七二年十月三日电 江苏省徐(州)淮(阴)地区的广大干部、社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二十三年来坚持治山治水,大规模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初步改变了多灾低产面貌,农业生产连续八年获得丰收。一九七一年粮食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五成,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两倍多。今年夏熟和早秋作物又获得丰收,出现了一批一季产量超《纲要》的社队。大秋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徐淮地区地处淮、沂、沭、泗四条河流的下游,二千六百多万亩耕地百分之八十是易旱易涝的坡洼地。解放前,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毫不关心水利建设,沂、沭等河一直没有安全泄洪河道,洪涝灾害严重。因此,徐淮地区历史上有“洪水走廊”之称,解放初期徐淮地区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五、六十斤。
解放以后,徐淮地区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决心重整山河,治服洪涝灾害,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全国一解放,就开始了导沂整沭工程,开辟了新沂河、新沭河和苏北灌溉总渠,以后又陆续整修了大运河,开挖了淮沭新河,兴建了中运河退堤,加固了洪泽湖、微山湖湖埝,兴修了控制骆马湖的工程,沿海还兴建和加固了挡潮海堤,大大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状况,全区基本上免除了洪水威胁。在基本治服水害以后,从一九五八年起,徐淮地区人民遵照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又开展了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建设旱涝保收田的群众运动。这些年来共完成水利工程三十七亿五千多万土石方,开挖大中型骨干河道二百一十七条,兴建大、中、小型建筑物十五万多座,修起蓄水量一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八十七座,添置用于排灌和井灌的动力机械达七十三万马力,打机井三万七千多眼。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迅速地改变着农业生产的面貌,全区灌溉面积从解放初期的三十八万亩增加到一千四百六十八万亩,已经建设的旱涝保收田约占徐淮地区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徐淮地区的水利建设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这个地区的广大人民在毛主席提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怀着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刘少奇一类骗子在水利建设上推行了一套修正主义路线,使徐淮地区的水利建设遭到严重干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干部和群众彻底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认真贯彻了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全区水利建设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宿迁县人民经过两个冬春的努力,建成两座大型电灌站,使五十二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同时,他们狠抓小型配套工程,充分发挥社、队自办水利的积极性,使全县一百二十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丰县、沛县两县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挖掘地下水源,近两年来共打机井近四千眼,发展井灌面积四十四万八千多亩,促进了农业增产。
徐淮地区各县,在治山治水,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中,还不断总结经验,注意做到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赣榆县依山傍海,地形复杂,过去经常是洪、涝、旱、碱、潮交替为害。县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本县山多、坡地多,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坡地容易受旱,又使平原洼地遭受洪涝的主要矛盾,领导群众先搞山区水土保持。他们在丘陵山区的十四个公社,发动社员闸山沟,筑水库,造梯田,搞绿化,治服了山洪,保持了水土,使许多社队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田”,做到了林茂粮丰。为了治服平原洼地的涝、碱、潮等灾害,县委经过调查研究,也发动群众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赣榆县基本免除了较大的旱涝灾害,现在全县的八十多万亩耕地已有近七十万亩实现自流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增产,一九七○年以来,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连续两年超《纲要》。(附图片)
地处淮河流域的山东省费县人民,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新建成姜庄湖渡槽,可引水灌田十多万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领导农业生产要有长远打算
——青堤公社六大队发展林业的调查
四川射洪县青堤公社六大队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既看眼前,又有长远打算。他们既抓当年受益的,也抓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后才受益的,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促进了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青堤六大队位于涪江边,十个生产队,四百八十二户,二千二百零九人,一千七百三十九亩耕地。过去,这里是光山荒滩。吃粮、烧煤靠供应,花钱靠贷款,每年要国家供应十多万斤粮食,二十四万斤煤炭,平常还要花大量劳动力出外拣柴草。全大队每年要花四、五千元买草喂牛;农忙时,要三个人轮流到外地割草才够一条牛吃。因为缺少饲料,养猪事业也发展不起来。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大队党支部对照大寨找差距,看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领导生产上目光短浅,没有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过去他们认为,抓林业不知何时才能受益,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抓农业是“吹糠见米”,效果明显。因而“单打一”地抓粮食,结果是粮食生产也上不去。他们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克服“单打一”的思想,长远打算,积极发展林业。
过去,青堤六大队也植过树,但由于思想不重视,没有认真管理,结果栽树不见林。一九六四年,大队党支部组织专业队,首先抓好育苗。第二年春,便造林一百五十亩;由于加强了管理,秋后苗木长势很好。党支部抓住这一事实,组织群众参观,讨论“光石河滩上能不能种草栽树?”大家看到光石河滩上造林大有可为,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很高。
几年来,全大队干部、社员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绿化了八百亩河滩和四百亩荒山,植树一百三十多万株,其中苹果、桃、柑桔等果树五千株。大队并鼓励社员私人植树。现在,房前屋后已绿树成荫。
大队党支部注意克服农林争劳力、争地的矛盾,作了合理安排。他们实行专业队与群众相结合,农忙务农,农闲务林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规定经济林、用材林必须安排在荒山、河滩上,不与农业争地。做到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
青堤六大队八百亩河滩变成了林园,四百亩荒山变成了葱绿的峻岭,果树开始结果,林木开始成材。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一九七○年粮棉产量开始跨《纲要》,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千零一十斤,棉花亩产一百二十三斤。今年小春粮食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七点三。两年中,大队向国家交售两万多斤粮食,集体储备粮达到五万斤,公共积累扩大到十二万多元。近一年多来,买了拖拉机一台,柴油机两台,电动机两台,等等。社员收入也相应增加,劳动积极性越来越高。
这个大队从一九七○年起,不再要国家供应煤。一九七一年全大队收柴草九十多万斤,除集体烧窑留用外,都分给社员,解决了长期以来缺烧柴的大问题。
树木之间,青草长起来,全大队七十多头耕牛的草料解决了。有了足够的青草,牛吃得膘肥体壮。
人有烧柴,牛有草吃,大量的玉米秆、花生藤、红苕藤便用来粉碎喂猪。饲料有了,养猪事业发展了。过去这个大队养猪很少,去年达到一千三百多头,现在已有猪一千六百多头。社员养猪的也多了,今年春节前,全大队有三百二十九户向国家卖了肥猪。
现在,生产队盖公房、学校、牛棚、猪圈等,都用上了自己的木材。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云南省改良马匹工作取得成绩
据新华社昆明电 云南省开展马匹改良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省改良马匹约八万匹,占马骡总数的百分之十二;控制母马约二万五千匹,占适龄母马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云南省土地肥沃,水草丰盛,适于发展畜牧业。为了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从一九五三年起,云南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就先后引进了良种马二十二个品种,并且对本地优良品种进行了选育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培育出来的杂种马既保持了本地马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又提高了使役力,成为挽驮兼用马。
现在,云南全省有种马站三百多个。种马站对改良马匹作出了贡献。


第2版()
专栏:

合理安排劳力搞好“小秋收”
河北迁西县地处长城脚下,是山区,野生资源丰富,“小秋收”项目达四百多种。去年“小秋收”产量是二千四百多万斤,收入一百四十五万元,为农业提供了资金,社员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今年,全县开展“小秋收”以来,已采集了大量山青草、荆条、黄米草、药材、酸枣、蘑菇等。“三秋”活动也开展得很好。
由于“小秋收”的旺季,也正是“三秋”大忙、干鲜果品下树时节,所以,合理安排劳力,就成为搞好“小秋收”的关键。为了合理安排劳力,这个县七月份召开的四级干部会上,研究部署了这项工作,推广了高家店公社平房子大队去年秋天合理安排劳力搞好“小秋收”的经验:一、对大秋和小秋同时部署,小秋插大秋空隙搞突击。二、在大秋进入高潮阶段划分两条战线,半劳力和辅助劳力组成专业队专门搞“小秋收”生产。三、有组织地发动学生和少年儿童上山,参加“小秋收”活动。四、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和大宗集体采集,零散允许社员个人采集的政策。由于及时做好了准备,今年这个县的“小秋收”活动迅速掀起热潮。
当前正是“小秋收”旺季。我们希望各地领导同志加强对“小秋收”的领导,发动群众搞好“小秋收”。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及时把山区土特产运出来
我们公社地处山区,土特产资源丰富。为了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全社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正在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小秋收”活动,上山采集龙舌兰麻、沙树叶、竹叶、龙须草、芭芒等土特产,交售给国家。
但是,我们公社的南康供销分社,由于交通运输比较困难,对土特产调运不够及时,造成了大量积压,有些土特产品长时间受日晒雨淋,现已霉烂报废。这个供销分社只好暂停收购。我们建议有关交通运输部门,要重视山区土特产的运输工作,以便及时把土特产调运出来,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广西忻城县遂意公社革委会


第2版()
专栏:

注意保护野生药材资源
目前,正是采集中草药的大好时机。
今年秋天,俺大队在开展群众性采集活动时,大队党支部首先向群众讲明采集中草药的意义和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重要性,教育社员自觉地保护药材资源,做到该采的一定采,不该采的一定留;对一些宿根药材,采集时不能一窝挖净,要留下一部分根,准备明年再发芽;对一些结子的药材,注意收集种子,明年开春再种。由于大队党支部加强了领导,今年比去年同期多采集中草药两倍多,还保护了药材资源。
但是,我们发现有的大队对这项工作抓得不够好,没有教育群众注意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因此,有人背着篓子满山跑,不管老嫩一齐挖,总想多采集一些。甚至对一些“百岁成材”的贵重药材,也不注意保护。这种只顾个人、不顾集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是很不对的。希望农村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教育群众自觉地保护野生药材资源。
山东临朐县寺头公社石佛堂大队贫下中农


第2版()
专栏: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公社含山大队,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桐油生产。这是社员们把丰收的桐果仁交售给国家。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闽北山区欣欣向荣
沿着鹰(潭)厦(门)铁路进入福建省建阳地区境内,只见层峦叠嶂,莽莽苍苍,山垄里稻谷飘香,高山上树木葱茏,地方工业犹如烂熳山花开遍各地。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装点着锦绣河山,使闽北山区显得更加壮丽。
建阳地区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二百一十万山区人民,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积极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一九七一年全区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六,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四亿三千五百万斤,出售木材一百三十万立方米,工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三十二。
烂泥田里创高产
建阳地区大部分耕地是山垄田。由于山高垄低,多数山垄又没有溪涧,地下水从山垄的稻田里冒出来,垄田长期渍水,造成许多冷泉锈水的烂泥田。全地区三百万亩水田中,烂泥田占了一百四十万亩。这种烂泥田水冷,酸重,土深,耕作困难,不利于水稻发育生长。这种田历来只种单季稻,粮食亩产只有一、二百斤。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建阳地区掀起了改造山垄烂泥田的战斗。建阳县水吉公社安口大队的八百四十八亩水田散布在五十三个山垄里。这些水田全是泥深过腰,丘大如斗,产量很低的烂泥田。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一九六九年冬天,干部、社员首先开始改造村后长沅垄里的烂泥田。经过一冬苦战,终于挖通了三条六百米长的深沟,把五百零八丘“斗笠丘”平整为一百五十丘“大寨田”。一九七○年,长沅垄二十六亩山垄田第一次种上了双季稻,亩产由原来的二百斤上升到八百二十斤,跨过了《纲要》。第二年,他们根据改造长沅垄的经验,全面展开了改造低产田的战斗,改造低产田四百五十亩,做到洪水不进田,肥水不出田,锈水排出田,实现了合理排灌,有效地改良了土壤,提高了水土的温度。现在,双季稻的面积从一九六九年的九十三亩扩大到八百一十五亩,粮食产量年年提高。一九七○年全队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一十九斤,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一点二倍;一九七一年遭到严重虫灾之后,亩产仍然达到八百二十一斤;今年早稻一季平均亩产达到五百五十九斤,成为全地区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建阳地委积极推广安口大队的经验,在全区掀起了改造山垄烂泥田的热潮。两年来全区共改造山垄烂泥田八十万亩。去年全区双季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一百六十六万亩,今年又增加到一百八十七万亩。
千里林海换新颜
闽北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是,解放前这里交通闭塞,全区没有一寸铁路,仅有的三条公路,路面也很狭窄,木材运不出来。解放后,闽北林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五七年建成了穿越闽北林区南部的鹰厦铁路,同时又铺设了三十二条总长三百多公里的森林铁路,疏通了主要溪流河道,在深山老林里先后兴建了五十七个国营伐木场。从此,闽北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计划的采伐利用,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建西林区的变化,是闽北林区面貌变化的一个缩影。这个林区位于闽江支流建溪的西部,是个人烟稀少、山高林密的地方。解放前,这里方圆百里仅有三条羊肠小道。沿着山谷流入富屯溪的鹭鸶溪,是当年这里运送木材的唯一孔道。由于这条溪流水浅石多,一年之中只有洪水季节才能放排,加上砍伐工具落后,每年采伐的木材不到一千立方米。采伐的树种仅限于杉木,许多体积较大、不能水运的名贵木材根本无法采伐。解放后,党和政府多次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来这里调查、勘察。一九五八年,来自祖国各地的一万多名林业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投入了开发建西林区的战斗。他们架桥梁,凿隧洞,铺路基,先后铺设了九条总长一百一十七公里的森林铁路,修建了八条总长八十公里的林区公路,把这个偏僻的林区和鹰厦铁路联接在一起。同时,他们在深山密林里建立了十个国营伐木场。他们大搞技术革新,逐步把木轨道改为钢轨道,用油锯代替了弯把锯,自己动手试制和安装了回空机车、绞盘机、起重机和架空索道等机械设备,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
地方工业遍地开花
闽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但是解放前,这里的工业却是一张白纸,全区只有几间手工作坊。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闽北人民在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指引下,自力更生,开矿办厂,地方工业犹如烂熳山花开遍闽北各地。
全区九个县(市),已经建起煤炭、钢铁、机械、化肥、农药、水泥、纺织、造纸等中小型厂矿五百二十七个,能生产中小型拖拉机、电机、变压器、水轮泵、榨糖机、碾米机和饲料粉碎机等机械设备,初步形成了一个地方工业体系。位于闽江上游的南平市,解放前夕只有七家破烂不堪的小作坊,二百多名工人,年产值二十万元。现在,南平市已经发展成为有十万人口的工业城市,中小型工矿企业达一百二十多个,其中有年产三千六百台拖拉机的农机厂,年产十八万吨水泥的水泥厂和拥有八百台布机、三万纱锭的纺织厂。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八百六十二倍。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