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军民团结的凯歌
——记济南部队某部副连长和民兵班长抢救战友的英雄事迹
济南部队后勤部某部指战员,和配属这个部队施工的民兵战士们,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在隧道内进行紧张的施工。工地上,呈现出一派军民团结战斗的景象。
一天下午,钻机班提前钻好了眼孔。副连长王长森带领着十三名战友,迅速进入隧道,象往常一样,装填炸药,执行爆破任务。不到一个小时,八十四炮装填完毕,王长森便果断地命令:“点炮!”
一根根两米多长的导火索喷着火舌,“嗤嗤”地冒着青烟。……
八十四炮已经点了七十七炮,时间刚过去一分十五秒,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其中一炮因导火索速燃发生了意外爆炸。顷刻间,隧道里,硝烟滚滚,气浪翻腾,碎石遍地,仅有一堆快烧尽的废纸在黑暗中闪动着微弱的亮光。十四名阶级兄弟淹没在烟雾之中。
王长森马上意识到,由于这一炮的意外爆炸,别的炮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几百吨巨石会一泻而下,阶级兄弟的生命处于严重危险之中。想到这里,王长森坚定地下达了命令:“同志们,快撤!”四名未受伤和两名受轻伤的同志很快地撤了出去。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在群炮即将爆炸的紧急关头,王长森首先想到的是民兵战友的安危。他借着暗淡的火光,检查现场有没有受伤的同志,看到几个战友倒在血泊中,心情万分焦急。怎么办?离爆炸只有两分钟的时间了,出去叫人抢救已来不及。这时,王长森只想到:自己是毛主席的革命战士,要赶快抢救阶级兄弟,哪怕千难万险,自己一身承担!他一步冲上去,背起王学录同志,顶着浓烟,踏着铁轨和乱石,边跑边喊着:“快来救人哪!”飞快冲出险区。
这喊声震醒了受伤昏迷过去的民兵班长栾绪生。他睁开眼睛,看见倒在身边的战友,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和坚强的革命意志驱使他从血泊中挣扎起来。他用力一跃,跨到战友身边,脚刚落地,只觉得小腿如刀剜般的疼痛;伸手拉战友,右臂怎么也抬不起来,鲜血顺着胳臂直流。他的左脚脖静脉血管和右臂已被炸断。“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全身受伤十几处的栾绪生,咬紧牙关,忍着剧烈疼痛,使尽全身力气,用一只左臂背起了陈友荣,向外冲去。
隧道里,几个受伤战友刚苏醒过来。可是,严重的伤势使得他们一动都不能动。面对眼前冒着青烟的导火索,大家毫无惧色。一个共同的坚强信念把大家紧紧联在一起:作为毛主席的战士,就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栾绪生第二次冲进险区,用一只手掀掉压在马恒富身上的大石头,背起马恒富冲了出去。
王长森第三次冲进险区,抱起张培文同志向外飞奔。
王长森、栾绪生一口气从险区里救出五个战友,里面还剩下一个人。“满架葡萄一条根,阶级战友心连心。”这个战友的安危,紧紧地扣着他俩的心弦。这两个富有爆破经验的工程兵老战士十分清楚:按着时间推算,群炮瞬间就要爆炸。冲进去,自己有生命危险;不进去,战友就要被砸死。但他们心里更明白:“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两颗红心铸成钢铁誓言:“为了救出阶级兄弟,甘愿牺牲自己。”他俩最后一次跃身向爆炸点冲去。
时间催英雄,英雄抢时间。王长森由于跑得太快,不慎被乱石绊倒,手和腿被划出道道血口子。他根本不管这些,一骨碌爬起,背起李继山同志迅速离开爆炸点。王长森边跑边想:群炮就要爆炸了,从虎口里夺出来的战友,绝不能再受伤亡。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战友。这时栾绪生也以惊人的毅力迎头赶来,和王长森一起抱着战友向外冲去。他们刚冲出险区,“轰隆隆”一阵巨响,群炮爆炸了。气浪推着巨石腾空而起,浓烈的烟雾夹杂着呛人的石粉,排山倒海似地向他们压来。飞石劈哩叭啦地砸在侧墙上,“嗖”的一声又打了过来。为了不让飞来的乱石砸伤战友,王长森眼疾腿快,一个箭步,扑倒在战友身上。
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在黑洞洞的隧道里,身负重伤的栾绪生三次冲进险区,王长森往返七趟,出生入死,从虎口里把六名身负重伤的阶级兄弟全部抢救出来。
战友虽然从爆炸点被抢救下来,但是,抢救阶级兄弟的战斗并没有结束。栾绪生和刚从隧道里抢救出来的六名民兵战友,伤势十分严重,仍处在危急之中。工地首长迅速下达了命令:立即送医院抢救。一个小时以后,伤员们安全到达了七十里外的医院。
经过奋力急救,受伤的同志一个个脱险了,唯独栾绪生同志由于失血过多,极度疲劳,仍然处于休克状态。医护人员想尽各种办法,纠正休克,一个多小时以后,栾绪生终于苏醒过来。他一睁开眼睛,就急忙问:“其他受伤同志怎么样?”当周围的同志告诉他“都很好”时,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栾绪生动完手术后不久,就忍着伤口的剧烈疼痛,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看望一个又一个战友。他的伤势稍有好转,就挣扎着离开病床,照顾重伤员。战友们的伤势好转之后,他就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鼓励大家增强战胜伤残的信心。刚满十九岁的战友张培文看到自己的伤势严重,一时心情比较沉重,栾绪生就经常和他攀谈,从自己的苦难家史,谈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国内外的大好形势,谈到革命战士的责任……。小张的胸怀逐渐开阔,情绪高涨起来,激动地表示:一定要用毛泽东思想战胜伤残,安心养好伤,争取早日重返战斗岗位!在医院里,栾绪生就是这样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每个同志,大家都亲热地称呼他是“编外护理员”、“临时指导员”。
王长森送走了身负重伤的战友,又带领同志们投入了艰巨的施工战斗。他和过去一样,“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那里危险就往那里去。爆炸下来的大石头砸不破,他就从同志们手中抢过铁锤来砸;拱顶上出现了险石,他总是抢先排除。
深秋的一天,栾绪生和受伤的战友全部伤愈出院,重返战斗岗位。“老栾回来了!”“我们的战友全部回来了!”随着一阵喊声,整个工地沸腾起来。王长森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栾绪生的双手。他俩回顾着这场严峻的生死考验,畅谈着共同的体会:是毛主席的教导,使他们懂得了“革命”二字的深刻含义;是毛泽东思想培育了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他们决心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千难万险脚下踩,冲锋陷阵永向前。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铁道兵某部汽车营一连为革命节油的事迹
一九七一年以来,铁道兵某部汽车营一连为革命节油四万多公斤,回收和利用废油五千多公斤,实现十个节油的技术革新项目,平均每台车比过去节油百分之二十二以上。这里介绍的,是他们为革命节油的几个片断。
节约每一滴油
一天,一连车场上大家都在忙碌地保养汽车。一个司机在拆卸化油器时,主量孔的汽油一滴一滴地往下漏。连长王世海看见了,连忙招呼这个司机把漏油接起来。这件事引起了王世海的深思:一滴油不算什么,可是汇集起来就多了。他联想到有的司机保养一个分电盘和化油器要倒上半盆汽油的浪费现象,便同党支部的同志商量,请来了曾在解放战争中当过司机的老营长,给全连同志讲爱车节油的事迹,对全连进行了一次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教育。
为了节约一点一滴的汽油,一连全连每台车都带有一个节油碗,加油和维修汽车洒油时,用碗一点一滴地接起来,澄清以后再用。修理班清洗保养零件用的油,用了一遍又一遍,实在不能用时也一点一点地回收起来,交给国家。油料员更是精打细算,一个轴头,保养用多少油合适,洗一个化油器用多少油最省,都认真进行摸索。
勤俭搞革新
一连有一台又重又笨的手摇加油机,由于没有剂量表,加油时常常洒一地。大伙看了,都很心疼,纷纷提出要搞技术革新。经过大家充分的讨论、研究,决定采用电动打气和汽压加油的方法。
没有材料,他们就从废料堆里捡来了二十多个自来水管接头和弯管,把锈擦净,代替输油管接头。打气需要储气筒和一个电机,他们又找来了一个破旧的解放牌汽车上的储气筒和一个小电机,修复后解决了打气设备问题。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奋战,加油机试制成功了。它可以同时加汽油、机油和齿轮油。过去,十多分钟才能加满一车油,现在只要三分钟就可以了,并且不洒油,干干净净。同志们高兴地叫它是“多快好省”的节油机。
一年多来,一连根据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依靠群众的智慧,成功地搞了真空节油阀、黄油压缩器、废油过滤器等大小十项技术革新,为节省汽油创造了条件。
为革命节油无止境
一连节约用油作出成绩以后,党支部立即向大家提出,要谦虚谨慎,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找节油的薄弱环节,创造节油的新成绩。
九班战士唐俭斌驾驶的一台车,耗油量大。他调整油路和电路,精心保养,从原来的每天超油变成节油。从此,他为革命节油的劲头更足了,保养车辆更自觉了。每天出车时,他利用装车、卸车的间隙保养和擦拭车辆。他根据路程长短,路面好坏,城市、山区和气候等不同条件,总结出“保养勤擦拭,中途多滑行,拐弯慢行驶,提前冲山坡”的行车节油经验,使节油率继续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六。
一连的同志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教导,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开车注意节油,决心为革命作出更大的成绩。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学习群众的好作风
武汉部队某部和河南省林县民兵团并肩执行一项施工任务。
林县民兵团来自“红旗渠”畔。他们把林县人民的优良作风带到工地,时刻考虑如何提前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施工任务。刚开工时,器材供应很紧张,他们土法上马,因陋就简,一个风箱两把锤,组成了工地红炉组,把用坏了的钻杆、镐、锹一件件地修好,解决了施工器材不足的困难。在施工中,他们总是迎着困难上,停电了,点着油灯继续干;风钻不够,就用大锤钢钎打眼放炮;鼓风机坏了,用人工从坑道里往外赶烟。
林县民兵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受到解放军同志的齐声赞扬:“民兵们把林县人民修红旗渠的创业精神带到我们工地来了,不愧是我们学习的好老师。”解放军指战员认真学习林县人民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结合路线教育,经常派人到民兵团学习,请林县民兵作报告,部队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林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完成施工任务的热潮。
坑道掘进全面铺开以后,因为作业底不平,方向不正,造成返工,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部队主管施工的副团长想,群众的实践是智慧的源泉。林县民兵在红旗渠上施工几年,一定有丰富的经验。于是他便主动到民兵连找老师。他发现民兵九连用一脸盆水、一个小板凳和一根吊着一块小石头的细麻绳,制成了一架土仪器。他们用这个土仪器量水平,瞄中心线,然后由测量队再校正一下误差,土洋结合,保证了施工质量。
副团长立即组织部队到民兵九连召开现场会,推广民兵九连的经验,提高了工效和质量。
施工需要炸药。部队后勤处的同志学习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利用工地上的一些原料,办了小型炸药厂。他们发动群众大胆革新,在不长的时间内,自制出了合乎规格的炸药,为国家节省资金几十万元。
部队以林县人民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人人以勤俭为荣,办起了小炸药厂、农场、红炉组、器材修理组,连施工机械大修都能做到不出工地。指战员们豪迈地说:“林县人民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在我们部队开了花,结了果。”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老铁工的教育
在某施工现场一角的铁工棚里,炉火正旺,一位老民兵正在挥锤打铁。这是工地民兵连的老铁工孙师傅。同他一起打铁的解放军某部战士张保林、刘启进,从孙师傅身上学到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一天,孙师傅在下班回住地的路上,看到施工场地上有一些废铁钉、断钢钎,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象宝贝似的把废铁拾起来,拾着,拾着,一直拾到了部队的营房附近。小张、小刘望着孙师傅手上这些废铁,都奇怪地问起来:“孙师傅,你把这些破烂货拾回去干什么?我们工地上有的是。”这些年轻新战士的话,引起了孙师傅的深思。
第二天,铁工棚里又重新生起了炉火,开始了新的战斗。孙师傅拿起了一颗锈钉,把小张、小刘叫在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别看这是一颗锈钉,在旧社会,大家叫它‘洋钉’,因为这些小小铁钉都是靠外国进口来的。现在,我们国家比较富强了,但是,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必须勤俭办一切事业。今天我们把这些废钉子、废钢钎拾起来,再送到炉火里重新炼,支援国家建设,不就是一分贡献嘛!”孙师傅的一番话,好象重锤敲在小张、小刘的心坎上。他俩回想了一下,以前,钉子钉弯了就甩掉,钉耙用坏了就换上新的;现在对照孙师傅的行动,深受教育,决心学习人民群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从此,小张、小刘在孙师傅的影响下,处处注意节约一颗钉、一寸铁。他们一有空就去拾废铁,去找那些不能用的铁耙、锤子,进行修补。一年多来,他们拾了六百多斤废铁。当同志们赞扬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时,两个战士却这样说:“这些都是从孙师傅身上学来的。”


第4版()
专栏:

有力的鞭策
不久前,解放军某部八连为执行任务,来到北京市昌平县南邵公社四合庄村。炊事班的同志住在贫农赵杏兰老大娘家里。一天晚饭后,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士林来到赵大娘家看望战士们。刘士林讲述了赵大娘的先进事迹:赵大娘担任过饲养员,她不仅精心喂好猪,还注意为集体节约粮食。她经常往返十多里路去捞水藻来喂猪。有一次,队里的一头老母猪快要下小猪了。赵大娘日夜守候在猪圈旁。不久,小猪生下来了,可是,那头老母猪的奶不够。大娘把家中的黄豆磨成豆浆喂小猪,使小猪健康成长。仅一年多的时间,队里的猪就由原来的四十多头发展到一百多头,并向国家交售了二十多头肥猪,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公社党委为了表扬赵大娘为革命养猪的先进事迹,给她颁发了奖状。北京电视台也采访了赵大娘的先进事迹,《人民画报》还登载了赵大娘的照片。如今赵大娘年纪大了,但她仍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关心集体,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被社员们称为“人老心红的赵大娘”。听了支部书记的讲述,看看赵大娘的一举一动,炊事班的同志都深深地被赵大娘的先进事迹所感动。
回到宿舍后,炊事班的战士魏有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第二天,小魏再次来到赵大娘的住屋,向赵大娘说明来学习的心意。赵大娘说:“没啥好说的。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把我从火坑里救了出来!”接着,她含着悲愤的眼泪,讲述了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赵大娘从五岁起就靠讨饭度日。八岁就给地主放牛。寒冬腊月,身穿单衣,晚上放牛回来,和牛住在一起。就这样,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饱饭。赵大娘满怀深情地说:“今天过上了好日子,对革命工作能不干好吗?”
小魏听了赵大娘的一番话,心里明白了:赵大娘为革命养好猪,是因为她不忘阶级苦,对党和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虚心向赵大娘学习,决心做好革命工作。
从那以后,小魏和同志们更加热爱炊事班的工作,想方设法搞好连队伙食,并注意节约用煤。因此,炊事班不断受到同志们的称赞。


第4版()
专栏:

南京部队某部工兵连党支部经常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虚心学习。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