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月光大队电光明
——锡林郭勒草原建成第一座队办水电站
内蒙古阿巴嘎旗萨如托雅(月光)大队的牧民,靠自己的双手,在高古斯台河上建成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第一座灌溉发电两用的队办小型水电站。
高古斯台河由无数条清泉汇集而成,全长三百里。这条河流,在解放前,世世代代,不但没有给沿河两岸的贫下中牧造福,反而给人们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
在那牧主、封建上层当道的旧社会,多少牧民被逼得家破人亡。终年过着凄惨生活的贫苦牧民,哪里有力量去治河?
解放后,贫下中牧翻身作了主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建设草原、征服高古斯台河的工作有了进展。可是,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一再从右的和“左”的方面干扰破坏,广大贫下中牧开发利用水力资源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这条河水的潜力仍然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干扰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右的和“左”的倾向作了反复斗争,贫下中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起来了。他们用一只破手电筒、一瓶水做了个土测量仪器,挥镐舞锹,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挖成了一条四里长的引水渠。当年动工,当年受益,使一百多亩饲料基地获得了当地有史以来的最大丰收。
贫下中牧想:能不能进一步征服高古斯台河,要它为草原上的人们发电呢?一九七○年,大队革委会成员、共产党员员志祥带头,成立了建水电站试验小组。
在草原上建水电站,没有一点经验。对于世世代代以放牧养畜为生的牧民来说,困难更大。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他们豪迈地说:今年不行,我们明年再干;明年不行,我们后年再干。一定要在草原上建成一座水电站!
一九七一年九月,萨如托雅大队第二次建水电站的工程开始了。
上级党委大力支持,派来技术人员指导。
高古斯台河底全是淤泥流沙。在流沙上面建坝基,资料少、没经验,怎么办?他们召集老贫牧开“诸葛亮会”,了解河水历年来最大的流量,了解河床的变化情况,并且到河的上游实地勘察。
导流截水工程开始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全布拉同志铲起第一锹泥沙,贫下中牧飞快地挥舞锹镐。经过三天激战,挖成了一条临时河槽。咆哮的高古斯台河水驯服地流入新河道。
为了给水电站闸坝清底,需要挖掉长十五米,宽十二米,深二米的淤泥沙石。一锹挖下去,霎时沙陷坑平,周围的沙石不住地往下塌陷。挖到一米多深时,地下水不停地往上冒,四周也不断往里渗水。人们手中的铁锹,上下飞舞。抬沙筐的人们来回飞跑。许多人手上打满了血泡,抬大筐的肩膀也压得肿起来了,但没有一个人停工。
正当施工在顺利进行的时候,阶级敌人刮起无政府主义、反革命经济主义妖风,妄图使工程停下来。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意识到:这是一场严峻的阶级斗争,是阶级敌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党支部立即带领广大群众反击。贫牧老阿爸愤怒地说:“阶级敌人想破坏水电站的建设,那只能是白日作梦!”阶级敌人的阴谋被揭穿了。萨如托雅大队贫下中牧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意志更坚定了。
拦河闸坝建成了。他们面临着建设水电站的最后一道难关——堵导流河道。十一月的锡林郭勒草原,北风呼啸,遍地冰霜,站在河岸上也感到寒气逼人。堵河的一块块草坯子扔下去,被湍急的河水冲跑了。一捆捆柳条子扔下去,照样被水卷走了。技术员布仁图等同志眼见到这种情景,“扑通”一声跳进冰冷的泥水中。接着,牧民们也一个个跳下去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苦战,河水终于被征服了。
经过六十四天的艰苦奋战,千古草原上第一座队办灌溉发电两用小型水电站胜利建成了。水电站的建成,加快了萨如托雅大队改造草原、建设草原的步伐,促进了牧业和为牧业服务的农、林、副业的全面发展。
乳粉厂办起来了。砖瓦窑办起来了。电动剪毛机在繁忙地工作……。萨如托雅的各族牧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乘胜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急流险滩变坦途
——记四川奉节航道段维护航道的事迹
长江三峡,是古今闻名的“天险”。
长江重庆航道区奉节航道段,担负着维护瞿塘峡和巫峡上下一百三十多公里航道的任务。这里沿江两岸多是高山深谷,航道弯曲狭窄,暗礁满布,水流湍急,是长江上游一段艰险的航道。
这里的航道工人,战险滩,斗恶水,为过往行轮设灯标,发信号,绞滩牵引,保证行轮安全航行。白天,四、五百个航标,或漂在水面,或立在滩头,个个鲜明。入夜,红、绿航灯,星星点点,沿着江面伸向远方,指示一条夜航大道,千轮万帆从这里来来往往。
八三八航标艇工人们说:管一百只灯,亮九十九只,有一只不亮也是对行轮不负责。日日夜夜,他们巡守江面,根据水势涨落,勤移标志。今年三月的一天,连续暴雨,江水猛涨,标志船有下沉的危险,岸标也没入水中。他们不顾风疾浪险,在十几公里航道上,一处处检查,移岸标,排浮标船里的积水和杂物。五月的一天深夜,一只灯灭了。大家立即起身出航,因为水流急,航标艇靠不上标志船,他们坚持与激流搏斗,终于有两人登上标志船。这时正好轮船来了,他们掌住红灯,准确地指引着航道。
臭盐碛河段位于瞿塘峡口。每逢秋季江水下退时,这里便淤积一千多米长、五百多米宽、二十多米厚的沙层,水深有时不到两米,轮船往往停航。过去,重庆航道段每年要派七、八十人,七、八条船来探沙测水,疏通航道。
一九六九年,六零六航标艇主动提出担当臭盐碛探沙开航道的任务。一九七○年十月末,当地水位较低。按往年情况,水深不够,便要封航。同志们分析沙与水的关系,到航道上去反复探测,终于开出一条可以通航的路子。
探沙、测水是项艰苦的工作。每天早晨四点钟,他们便冒着扑面寒风和刺骨江水,撑篙打桨,测水深,探沙堆,摸通路,在天亮前及时设好航标,以便天明后大批行轮出航时,能够安全航行。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今年春初,他们开艇住到臭盐碛,观察航道情况,并把一些卵石堆搬掉,防止水涨时阻水淤沙。由于今年雨量少,枯水期来得早,八月初就得探沙测水确定航道,这给他们带来一定困难。但由于他们对航道作过一番调查,经过一番战斗,及时设好航标,保证了日夜通航。
奉节航道段有很多激流险滩。因流水汹涌湍急,上水轮船开到这里,很难前进。绞滩船便担负牵引轮船渡过激流险滩的任务。这个段枯、洪水期共有十四处要设绞滩船,多时有九条船同期施绞。他们将绞滩船设在上游,放出钢缆固住行轮,然后开动绞机,轮船便被牵引上去。过去,十几个工人围着绞盘转,劳动强度很大。现在,机械代替了人力。
奉节航道段有二十个信号台,分别设在航道弯曲、狭窄的地段,象交通警察一样,指挥船只通行,避免发生船只相撞或浪翻小船的事故。这些信号台,座落在山崖下、峭壁上,由三两个人,日日夜夜坚守岗位,了望行轮。
老关庙信号台位于瞿塘峡口,高离江面五、六十米。面临滚滚江水,背靠陡壁悬崖,吃水要花四、五十分钟,走羊肠小道到江边去挑。两个老工人听毛主席的话,“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常年在这里拉信号。八年多来,他们兢兢业业,没有出一次差错和事故,为行轮铺了一段安全航道。
老工人做出了榜样,青年一代也在成长。青石洞信号台在巫峡中的一个陡壁上。这里荒无人烟,只能看到山鹰在神女峰下飞翔,只能听到野山羊在深岭上叫,条件是很艰苦的。一个老工人和一个青年在这里拉信号。这个青年初来时有点不安心,觉得挂信号很简单,上水轮船来,拉箭头向上的信号,下水轮船来,拉箭头向下的信号就行了。一次,他在崖上了望,看见远处有下水轮船来,正准备拉信号,忽然发现有个下水木排先进了窄峡口。他不知该怎么拉,连忙喊老师傅。老工人出来从容地拉上信号,并站在信号杆下,指着几种信号标志,一一地教他。要他树立高度责任心,多了望、多联系、多检查,准确地拉信号,保证行轮安全通行。
现在,这个青年认清了自己的责任,安下心来,认真工作。每天晚上,还帮助看航标灯,如果不亮,及时通知航标艇。远处看不见,便走一段山路去看。一次,天雨路滑不好走,他赤着脚走到崖下江边,发现有只灯灭了。这时正好一条轮船开来,很快就要经过这里,他便冒雨站在那里看着行轮,准备随时打招呼,直到轮船顺利通过,他才放心地离开,通知航标艇前来修好。他决心一辈子战斗在这崇山峻岭中,为革命办航道,为人民拉信号。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多年的心愿实现了
红日东升,金光四射。天安门广场显得格外雄伟壮丽。
早晨七点钟,北京新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们就来到天安门广场,架起相机,开始为工农兵群众拍照。一次,轮到一位石油工人照相了,他整了整衣帽,站在天安门前,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摄影师精心地给他拍下了这个富有意义的镜头。拍完照,这位工人兴奋地说:“我好久就渴望能在毛主席的身边,天安门前照个相。这次有机会路过北京,下了火车赶到这里,没想到你们这样早就开始照相,我多年的心愿实现了,非常感谢你们!”
全国各族人民心向天安门。有机会来北京的人,谁不渴望着能在天安门留影纪念呢?在天安门广场上,经常聚集着等候照相的人们。新大北照相馆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不断充实天安门服务组的力量,试制静电人相摄影机,又根据季节特点延长服务时间,从清晨到傍晚都可以拍照。这样,他们虽然劳动强度加大了,一人一天要拍六百多张照片,有时连喝杯水的时间都没有,但是每当看到人们在天安门前留了影,一个个高兴地离开时,心里就感到莫大的愉快。


第4版()
专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急旅客之所急
一次,包头开往北京的九十次快车在奔驰着。在十号车厢里,一位中年蒙古族妇女带着三个孩子。他们是从草原到包头,又从包头乘车经北京去鞍山探亲的。他们在草原上走了七天路程,所带的奶粉和鲜奶已经吃完。在包头上车以前又没有来得及买。最小的只有五个月的孩子因为没奶吃,啼哭不止,那位蒙古族妇女十分焦急。列车长赵秀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和列车员跑遍了全列车也没有找到一袋奶粉。列车很快到达察素齐车站,赵秀兰立即写了一张便条,留交察素齐站,请他们转告呼和浩特站帮助代买一袋奶粉。呼和浩特站客运室职工接到电话后马上派人到商店买回来一袋奶粉。列车到达呼和浩特站时,站上的同志把奶粉迅速送到车上。赵秀兰接到奶粉后,急忙拿到餐车交给炊事员煮成热奶,送到那位蒙古族妇女面前。那位蒙古族妇女接过热气腾腾的牛奶,激动得一再表示感谢。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
中午放学了,一百多名中小学生陆续来到东华门蓬莱饭馆。在一个餐厅里,服务员们亲热地招呼他们吃中饭。喷香的饭菜,热呼呼的汤,学生们吃得很香。
北京东华门蓬莱饭馆为照顾双职工的孩子而开展的这项包饭业务,已经坚持好几年了。几年前,一个学生天天来吃饭,引起了服务员们的注意。原来她是一家双职工的孩子,父母上班后,家里没人做饭,就让她到饭馆来吃。后来,蓬莱饭馆的职工到附近的中学、小学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相当多。他们议论,我们饭馆应该把这些孩子的吃饭问题管起来,让双职工安心生产,安心工作。于是,他们在做好门市供应的同时,安排力量开办了包饭业务。几年来,先后有一千三百人在这里吃过包饭。服务员们经常调剂伙食,照顾孩子们吃饱吃好。


第4版()
专栏:

顾客称心的熟食店
上海淮海路上,有一家熟食商店,每天到这里来购买烤鸭、白鸡、酱肉等熟菜的顾客有成千人。这就是庆丰熟食商店。
庆丰熟食店有二个加工场,七个门市部,每天要产销二十多个品种,二千多斤熟食品。供应数量这么大,他们的清洁卫生工作却一直搞得很好。熟食商品当天销售不完的,定要回锅以后再出售。这样做,有些熟食斤量要减少,成本要提高,利润就少了。但是,这个商店的职工认为,保证饮食卫生是大事,社会主义商业决不能“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
为了保证食品合乎卫生要求,这个商店从进货、加工到成品检验等各个环节都制订了严格的卫生制度,层层把好卫生关。货物一进门,就进行检验,如发现变质货物,坚决不加工、不出售。负责烹调的工人,每天都要做到加工工具消毒,盛具消毒,生熟盛具严格分开。熟食做好后经过检查才出售。
这个商店的加工场和门市部天天进行打扫,到处干干净净。工作人员做到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定期检查身体。群众赞扬说:“到这家熟食店买熟食,买得称心,吃着放心。”


第4版()
专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洪湖秋色好
仲秋时节,我们来到洪湖旁边,只见渔民扬帆捕鱼,姑娘们喜摘秋莲,机帆船来往运输。晚上鱼市灯火辉煌,收购鲜鱼,一片繁忙景象。
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湖北省洪湖县,土地肥沃,河湖港汊遍布。全县总面积三百五十六万亩,其中河湖港汊水面一百一十三万亩。
洪湖,是全县三十二个湖泊中最大的一个,周围有渔民三千三百户,渔船二千五百只。洪湖中鱼产丰富,有鲭鱼、鲤鱼、鲫鱼等六十多种鱼类。广大渔民为革命捕鱼,不断提高捕鱼技术,产量日益提高。洪湖东北岸的闸口公社,渔民们掌握鱼好穿草的特点,在洪湖水面上投放树杈,移植蒿草,为鱼栖息做了十三个“宿舍”。一旦鱼群集结,马上用帘子四面包围捕获。这个公社东湖大队摸索鱼的回游规律,在清水和浑水交界处,一次竟围捕鲜鱼五万斤。有的生产队用帘子、尼龙网在水中摆下五花八门的阵势,鱼群进入阵中,就很难逃出去。
我们来到养殖场,只见渔村姑娘们驾着渔船,在水面上投放大量的草料、醣化饲料,鱼群便游来进食。过去,洪湖渔民只靠天然捕捞,没有养殖鱼类的习惯。近年来,洪湖渔民们积极围造人工湖泊、塘堰,加高围堤,加强管理,养鱼八万六千亩。洪湖北岸的红旗养殖场,渔民们筑了二十里长的大堤,围了土地湖,养殖水面达一万二千亩。去年冬天,他们培育鲭鱼,就地孵化,就地育种,就地放养。这种自繁自养的鱼种,品种纯,体质壮,长势整齐。他们边放养,边管理,边捕捞,入秋以来,已捕两斤以上的鲜鱼十三万斤。
河湖港汊,是开展狩猎的好地方。洪湖县四个狩猎大队,七百五十杆铳,在四个作业区,进行季节性和常年性狩猎。猎获物有白鹤、野鸡、水獭、黄狼、兔子等飞禽走兽达一百四十三种。除食肉外,他们向国家交售了大量的皮张、羽毛。这些羽毛,可编织成美丽的毛扇。从八月起,野鸭这种候鸟,从北方成群结队向南飞行,到洪湖地区寻食寄居。以狩猎著名的杨咀公社一大队,有二百三十杆大铳,野鸭飞来,他们便投入紧张的狩猎战斗。他们用柴草设立十五个野鸭栖居的营房。五个战斗小分队,分别将绳索连舟,铳排扇形,用覆盖物掩护人和船,迷惑野鸭。在相距五十米左右的地方,人们虚惊野鸭,开铳射击。今年,杨咀一大队猎鸭二十二万斤,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
晌午时刻,姑娘们头顶秋阳,穿着胶质的工作服,站在齐腰深的水里,培育珍珠蚌。洪湖西南岸的螺山植莲场,管理莲湖八千亩,养珍珠蚌二千三百个。人们用尼龙网装着珍珠蚌,吊在水中放养着。去年四月放养的珍珠蚌,现在平均每蚌长珍珠二十多颗。洪湖四周各渔场,学习螺山植莲场的经验,放养珍珠蚌一万四千个。
为了面向渔村,服务生产,洪湖县抓紧水产事业的基本建设,认真作好生产、运输、加工、供应工作。在县城北部,建有冷冻厂、腌鱼厂、渔具厂、气象站等。县渔具厂,每年生产上千条尼龙、胶丝大网,价格便宜,携带轻便,经久耐用,深受渔民的欢迎。俗话说:神仙难腌七月鱼。以往,夏天、初秋,气温高,鲜鱼易臭,不宜腌鱼。渔民们这时也油船补网,不去捕鱼了。现在,这里已建立了能够冷藏三千万斤鲜鱼的冷冻厂,改变了原来的情况。今年夏天以来,这里冷冻鲜鱼、甲鱼、田螺肉七十万斤,远销各地,确保了鲜度。
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们的生活不断提高。闸口公社,新房林立,岸柳成行,家家户户,丰衣足食。解放前,这里的渔民们无房、无地,世世代代生活在又破又小的渔船上,上洞庭,下鄱阳,东飘西荡。他们受湖主和渔霸的剥削压迫,生活如同鱼胆汁,眼泪就象网出水。解放后,有十四个新渔村座落在洪湖之滨,渔民们的生活完全变样了。
全县三个渔业公社,八十四个渔场,今年前八个月向国家交售鲜鱼、野鸭、莲子、鲜蛋、猪等价值九百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四。
洪湖的人民,唱出了新的渔歌:
天上雁,水中鸭,
满湖鱼儿如穿花,
莲藕珍珠采不尽,
社会主义人人夸。
洪湖县革委会报道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