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广东琼山县委领导群众学大寨的体会
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广东省琼山县,近两年大步前进了。一九七一年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百分之十七,今年早造比去年同期又有较大的增长。全县四十万人意气风发,决心在较短的时间内,变琼山为昔阳。
总结这两年的经验,琼山县的同志们说,除狠抓路线,狠抓政策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洗刷唯心精神,改变一般化的领导方法,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用唯物论的方法领导全县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
接受“一刀切”的教训
琼山县枕山面海,地形比较复杂。全县有沙土地区,红土地区,石山地区和沿海地区。但是,过去县里领导生产,往往是“一刀切”提出要求,“一拉平”规定指标。一九六九年,一个领导成员看到红土地区有个公社开荒成绩大,便在全县号召大力开荒,实现每人两亩田。石山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干部都说:“我们这里根本办不到!”这个领导干部当场就碰了钉子。
怎样领导全县人民学大寨?一九七○年,县革委会主任朱文秀和副主任韦泽芳,调查了全县的情况,听取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他们联系琼山情况,学起来倍感亲切。于是,他们向县革委会提出,今后领导学大寨,除抓一些共同性的问题,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进行分类指导。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为了领导好全县学大寨,县委领导成员分头下去调查研究。他们进一步看到,全县四类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差别很大,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表现也不相同,学大寨的思想障碍也不一样。沙土地区生产条件好,有的人就一心想发展经济作物赚钱,不再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对改良种子和改进耕作技术不大关心,说什么“我们这些水田,种什么也少不了四百斤!”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沿海地区有些人的想法是,打鱼卖给国家、国家卖给粮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只抓渔业生产,即使有田有地和剩余劳动力,也不用气力抓粮食生产。
从这些不同的情况出发,琼山县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具体安排。在沙土地区,县委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启发他们树立“革命无止境,生产不到顶”的思想,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同时搞好多种经营。这类地区的局面迅速改观了,有的公社首次跨《纲要》,有的队亩产近千斤。在红土地区,县委根据这里荒坡多的特点,帮助各社队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兼抓热带经济作物。一年多的时间,红土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群众反映:真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重要的是做出榜样来
早在一九五五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在《琼山县第一区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同自然灾害和同资本主义思想作斗争中巩固起来了》一文的按语中指示说:“重要的是做出榜样给农民看。”县的领导同志多次学习过这段按语,但真正深有体会,还是最近两年的事。从前,琼山县的领导也抓过点,想要以点带面。可那时候,往往是拿沙土地区的先进经验向全县推,结果推不开;而其它情况不同的地区,又没有榜样引路。分类指导后,琼山县委进一步分类抓点,使每一类地区都有榜样。县委选了四个能够代表四类地区的大队,由县委负责同志亲自抓,一抓到底,不做出榜样决不收兵。
朱文秀和韦泽芳,多次来到国扬大队,教育干部群众划清两条道路的界限,狠狠打击煽动资本主义歪风的坏人。他们还表扬一些老贫农搬石造田的事迹,鼓舞大家改天换地。奋战一个冬春,这个大队就造出了梯田四百八十亩。榜样出来了,其他队的干部群众从国扬大队的变化,看到了整个地区的光明前景,信心倍增。
两年来,琼山县委多次组织各类地区的干部群众分头到四个点上参观学习,对照检查,吸取经验,使每类地区都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全县社社队队学大寨的方向更明,信心更足。
在县委的影响下,广大干部也改变了一般化的领导作风。他们说,现在各机关做工作,都注意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把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调查研究多了,主观臆测少了;蹲点实干多了,走马观花少了;联系实际做好政治工作的多了,空谈政治的少了。领导机关是这样,基层也是这样。有个石山公社,十一个大队分别处在三类地区。从前也是一般化领导,如今他们学了县委的办法,也实行分类指导,具体安排,全社生产和工作蒸蒸日上。
县委这样做,还使广大干部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划清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自觉地克服主观主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著作,越读越感到亲切,越读领会越深刻,把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指导三大革命运动结合了起来。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要从本质上发现干部的积极性
——柯光保帮助柴明福的故事
在湖北安陆县双路公社,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都称赞他们公社党委书记柯光保的作风好。这里只说他如何对待干部的事。
柯光保来双路公社任党委书记的第二天,就打算到后进的十塘大队去蹲点。公社有的干部替他担心,说十塘大队是个榔树蔸子,干部去住过几次也劈不开。老柯风趣地问:怎么劈不开?是蔸子太硬,还是斧头太钝?公社干部说:主要是十塘大队党支部书记柴明福有问题,干劲小,顶劲大,调不动,不听话。
真是这样么?老柯通过调查,了解到,原来老柴是个任职多年的党支部书记,有实践经验,有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对于上级的错误领导和瞎指挥,敢顶敢批评。一次,公社强调挖塘泥积肥,要口口塘见底,把全部塘泥盘光。老柴提意见说:“不能那样办,有的塘去年挖过塘泥,今年不用再挖;有的塘水来路不大,把水放掉,天旱了秧水那里来?有的塘是社员吃水塘,不能车干!”还有一次,有个公社干部强调多栽水稻,规定每个队只种五亩左右的棉花,说是“衣服破了可以补,粮食没有饿肚皮。”老柴反驳说:“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是毛主席制定的方针,怎么能单打一呢?
这是多么好的革命积极性啊!可是为什么某些干部却认为这是“不听话”呢?老柯想到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干革命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作风?是唯唯诺诺、盲目从事,还是敢于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前者是资产阶级作风,后者是无产阶级作风。不划清这个界限,我们就要犯大错误。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老柯毅然把被子背到十塘大队第七生产队去住。通过劳动、工作,了解到了这个大队后进的主要原因。一天,老柯提出了改变后进的措施,征求老柴的意见。那知老柴一个劲地说:“行行行”、“好好好”。老柴的表现使老柯奇怪:他怎么变得这样“恭顺”?老柯亲切、坦率地对老柴说:“我来的时间很短,了解的情况也不多,谈了点不成熟的看法,你就光点头。你在本地工作多年,情况熟,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对工作要有负责精神,要敢于提出问题!”一席话,说得老柴的心里热呼呼的。原来,他对新来的党委书记有戒备。他知道自己“爱顶”出了名,听说新来的书记很严格,弄不好针尖对麦芒,又顶起来不好,就错误地吸取教训:少说为佳。
老柯热情地肯定了老柴的优点,又指出了他的缺点和错误,和他共同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老柴检查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一遇到挫折就消极,今后,应当重新振作起来!
去年春上,上级要求他们在一两天内,把全部麦子割光,抢插早稻。老柴对老柯说:“有的麦子还没完全成熟,割早了会有损失,不割,又怕——”
老柯笑着接过话头:“怕什么?怕上级批评不听话,是不是?”
老柴的思想被老柯猜中了。老柯接着说,我们不仅要相信群众,还应当相信干部、相信领导,我们把实际情况向上级反映,只会使上级实行正确的领导,这就是“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老柴点点头。随后,他总结了这个队采取“黄一块、刈一块,整一块、栽一块”的“流水作业法”,向上级反映,使那个领导干部认识到,要求一两天把麦子全部割光的决定是错误的。老柴敢于提出问题的负责精神受到领导表扬,十塘大队的流水作业法在全社推广。结果,麦收和早插都胜利完成了。
在老柯的帮助下,老柴态度大变,敢于坚持正确的,勇于改正错误的,革命积极性真正得到了发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大队已成为全公社的先进单位之一。
一九七二年初,老柯在公社主持召开了“怎样从本质上发现干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专题讨论会,他谈了应该怎样看干部的问题,使大家深受教育。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中共江苏沭阳县委委员王兆山,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积极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旱地为水田。
 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具体领导
——中共黟县县委认真改进领导作风
中共安徽省黟县委员会领导成员,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开展生产建设,推动全县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发展。
黟县位于黄山南麓,是个“开门见山,出门爬坡”的深山区。这里盛产木材、毛竹、茶叶和其他山货,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也比较大。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县人民的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迫切要求加快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县委根据群众的愿望,在研究如何领导好生产建设时,结合看书学习,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认真改进领导作风,是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平时除留少数常委在机关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余常委都上山下乡,蹲点跑面,调查研究,把农业生产第一线,作为县委取得正确领导山区生产建设主动权的学习课堂。
黟县按自然条件分为深山区和畈区。深山区以生产木材、茶叶为主,畈区以生产粮食为主。县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两类地区在生产上都存在着“单打一”的问题。深山区八个公社抓紧了林、茶生产,但粮食产量很低,每年只种一季水稻。畈区四个公社粮食生产比深山区先进,但全面发展抓得不够,林、茶生产发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在全县深入宣传,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同时,从去年春天开始,先后从畈区选派三十三名农民科学种田技术员,进山帮助深山社队因地制宜地种植双季稻和推广优良品种、小苗育秧、合理密植等一系列增产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从深山社队选派十一名农民造林技术员,到畈区帮助造林、植竹、种茶,发展多种经营。这样做,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高山背后的红星公社,在畈区农民技术员的帮助下,种植双季稻成功,粮食平均亩产从四百斤上升到八百斤,一跃过了《纲要》。畈区四个公社,也在深山区农民造林技术员的辅导下,去冬今春在荒山坡上造林一千九百三十五亩,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是解放后畈区造林最有成效的一年。与此同时,县委领导成员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推广了际联公社大道大队、西武公社南屏大队组织林、茶专业队,促进林、茶等多种经营大发展的经验,全县有三十一个大队先后成立了林、茶专业队。去冬今春,全县共造林二万多亩,开辟新茶园二千多亩。
黟县境内有很多山溪小河,过去这里兴修水利主要是在山溪小河上筑拦河坝,引水灌田。但到了雨季,这些拦河坝很容易被洪水冲垮。碧山公社碧西大队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农田用水问题,不修拦河坝,修建了小水库,使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县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这个典型,总结了这个大队的经验,决定领导群众根据生产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兴建水塘、水库。同时,他们还发动群众把兴修塘、库蓄水工程和办小水电结合起来。在这一工作中,县委领导同志深入到六十多个大队勘察水利资源,宣传蓄水、办电的好处,并一个队一个队地帮助他们制订规划,同群众一起选择塘、库地址。据不完全统计,仅一九七一年全县就兴修蓄水塘库六百七十多处,改善灌溉面积一万二千多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成小水电站二十二个,装机容量达二百一十八瓩。现在全县已有三分之一的大队在茶叶、粮食加工和照明等方面用上了电。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永远保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
——记山西浑源县十义号大队党支部书记左辅官继续革命的故事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山西省雁门关外的浑源县十义号公社十义号大队。在修埂整堰的人群中,一位两鬓斑白、精神抖擞的老农民,正在起劲地抡镢刨地。一位下乡干部指给我们说,那就是十义号大队党支部书记左辅官。
在村子的中央,我们看到两间破土房。这是解放前十户长工居住的“长工屋”。解放后,这十户长工决心跟着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把村名改为“十义号”。
左辅官就在这长工屋里整整住了二十年。当年,他带领长工们向地主进行过多次斗争。解放后,他担任了十义号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现在又被选为中共浑源县委委员和中共山西省委候补委员。二十多年来,他勤勤恳恳为人民,带领贫下中农干革命。去年,十义号大队粮食亩产由解放前的几十斤,提高到一千二百零七斤,成为塞外高原“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艰苦奋斗传统代代传
左辅官常说,职位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变。去年,有一次县委开会,通知说下午派车来接他。可是一大早,他就步行着向县城走去;一边走路,一边不时地在地里查看土壤墒情。左辅官发现有些生产队的苗期管理有问题。从县里开完会回来,他就请这些生产队的干部,到十义号大队去开现场会,使这些生产队改变了苗期管理方法。
从十义号大队到浑源城,往返七、八十里路,左辅官进城开会、办公,总是靠着两条腿走去走回。当地群众中传颂着左辅官“徒步百里”的故事。一九七○年三月,季节虽已初春,塞上高原还是朔风怒吼,寒气袭人。左辅官坐在从太原开往大同的火车上,一夜都没有合眼,心里一直在盘算着省里开会讨论的农业学大寨的事。左辅官越想越心切。本来,他应该从大同转乘汽车回十义号大队,这样最快也要一天半时间。左辅官打了另一个主意,他从大同前面的怀仁车站下车,步行回去,越过金沙滩,跨过桑干河,一百二、三十里路,他从早晨六点钟起程,到晚上九点钟,终于赶回十义号大队。进了村,他连家门也没进,立即把干部和社员召集起来,讨论会议精神和学大寨的规划,一直到深夜。
过去,左辅官靠这两条腿为八路军游击队传送情报,今天,他带领群众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跑得更欢了。
二十多年来,左辅官一直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一九七○年三月,恒山脚下,残冰未消,天寒地冻。一天晚上,社员们正下工回家,突然对面山上冲下来一股消冰水,夹杂着冰块奔腾咆哮,一下冲垮了河堤。就在这时,左辅官跃身入水,用身体堵挡决口,其他干部和群众也纷纷跟着跳下水去,奋不顾身地抢修。河堤终于保住了。左辅官说,不怕群众不积极,就怕干部不带头。
多年来,每年夏秋之际,左辅官凭着经验,经常观察对面山上的云来判断雨情。雨来之前,他不管多累,总是扛起锨去查渠道,看水口,准备引洪浇地。一天晚上,阴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左辅官知道洪水快来了,就去等水。他劳动了一天,实在困倦了,想睡又怕误了水。怎么办?他就躺在渠堰上,把两条腿伸到渠底。半夜,洪水把他冲醒了,他忙了一个晚上,浇了一百多亩地。
去年,左辅官除去开会,参加劳动二百八十多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十义号大队的大小队干部,每人每年平均参加劳动三百多天。
为了教育后代不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一天,他把儿子叫到一个大茅坑前,跳入茅坑教给儿子掏茅粪。他说:“那些怕脏怕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人,必然扛不起革命的红旗。”从此,每逢星期天,这孩子就到生产队去掏茅坑,担圈肥。这样又带动了其他年轻人。现在,十义号大队掏茅坑,担圈肥的任务,全由青年人自觉地承担下来了。
党的基本路线天天讲
二十多年来,左辅官从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要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要经常对群众进行阶级教育。
左辅官经常带领贫下中农和全家人忆苦思甜。在旧社会,他父亲忍痛卖了他的弟弟妹妹;母亲活活饿死后,八个月的妹妹还爬在母亲的遗体上吮吸干瘪了的奶头。他常常以悲惨的过去对自己的孩子、对年青人进行阶级教育。他说:旧社会的血泪账天天讲,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日日想,才能在革命路上不转向。
在左辅官的带领下,现在,十义号大队的贫下中农和广大社员,把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旧社会长工上工的日子)、六月初六(青黄不接,长工向地主借债的日子)、十月初一(干完活地主把长工踢出门外的日子)以及腊月三十(地主逼债的日子),作为全村阶级教育日。每到这些日子,贫下中农家家都吃忆苦饭,进行忆苦思甜,开展路线教育,广大社员群众的阶级觉悟和路线觉悟不断提高。
左辅官经常关心兄弟队,主动去交流开展路线教育和学大寨的经验。兄弟队的生产步步上升,左辅官就喜上眉梢。有人对他说:咱十义号大队是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粮食亩产过千斤,是雁门关外第一家,你怎么心往别队操,保不住这杆红旗可咋办?左辅官说:我们可不能只守着这红旗,只管自己忘了远大目标啊!
邻近的新裴村大队没有种羊。一九六八年的一天,左辅官外出开会回来,有人对他讲:今天队干部给咱办了一件好事情:用两只种羊换回新裴村大队的四只母羊。左辅官听后心里很难过,他把队干部召集在一起,共同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重温了十义号大队的斗争经历,使干部们受到了深刻的路线教育。大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多换了兄弟队的两只羊,这不是给集体办了好事,而是上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当。大家的认识提高了,左辅官就和羊倌一起,带着群众的嘱托,去新裴村大队道歉,把多换的母羊退了回去。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