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
青岩
一九六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英明指示。这个指示深刻阐述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大意义,明确规定了革命事业接班人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指出了革命事业接班人成长的必由之路。毛主席的这个指示,是保证我们党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战略措施。

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总任务,就是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进行到底。这个伟大的事业,必须有若干代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努力才能完成。
无产阶级为了使老一代革命家所开创的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使党和国家的领导始终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使子孙后代沿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道路继续前进,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为了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复辟资本主义,总是极力同无产阶级争夺接班人。他们把颠覆无产阶级的天下、恢复已经失去的“天堂”的幻想,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刘少奇一类骗子就曾同国内的地、富、反、坏、右,国际上的帝、修、反相互策应,千方百计地用封、资、修的腐朽思想,用极“左”的词句掩盖下的假马克思主义,侵蚀广大干部和青年一代,妄图使广大干部和青年一代成为地主资产阶级实现反革命复辟的工具。
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两个阶级争夺接班人的激烈斗争,决定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有人认为党委和革委会已经成立了,可以培养和选拔的人都已经进入了各级“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因而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阶级敌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施展种种手段企图腐蚀干部、青年;同时,一个人的世界观的改造是长期的,即使一个觉悟比较高的同志,由于阶级斗争的复杂性,也需要在斗争中继续改造思想;进入领导班子并不等于世界观已经改造好了。并且,就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要求来讲,我们只有既重视并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培养,又充分注意对广大干部、广大革命积极分子和整个青年一代的培养,才能实现培养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任务。

毛主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必须养成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持用这五个条件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就一定会不断提高他们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提高他们坚决执行和勇敢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实践证明,毛主席提出的五个条件是我们识别、选拔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唯一正确的原则。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五个条件,牢固地树立用五个条件识别、选拔和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思想。每个革命干部,每个革命青年,必须以五个条件为自己锻炼的标准,在前进的道路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锤炼自己。
刘少奇一类骗子精心炮制并极力推行了另一套所谓干部“标准”,妄图用以代替毛主席提出的五个条件。他们背离马列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讲什么“高举”、“突出”、“干劲”,实际上宣扬的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突出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治,鼓吹的是反革命的干劲。他们的险恶用心是妄图愚弄广大干部、广大青年、广大人民,使人们离开马列主义,忘记党的基本路线,变成盲目的不清醒的革命者,逐步“和平演变”过去,成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但是,这只不过是他们的一场黄粱美梦而已!我们必须以毛主席关于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和关于“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三个基本原则为武器,进一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和他们炮制的黑“标准”,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肃清其流毒。

毛主席教导我们:“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每个革命同志要使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终生为革命奋斗,就一定要以路线为纲,以毛主席关于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要求自己,自觉地积极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不断吸收丰富的政治营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洗刷唯心精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亲身参加了变革现实的斗争、特别是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才能真正懂得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是怎么一回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提高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认识和掌握三大革命运动的规律,增长革命才干,锻炼成真正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党培养和锻炼出来了大批新生力量,其中许多人已经被吸收到各个方面的各级领导班子之中,使各级领导班子增添了新鲜血液。但是,对他们还必须继续加以培养和提高。要对他们进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教育,特别是要帮助他们认真做到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密切联系群众,参加生产,又做工作,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长。要帮助他们“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对理论、文化程度低的人,还可以分期分批地送他们到学校里去学习。要有计划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同志提拔到各级领导工作的岗位上,使他们同老年同志和中年同志一起,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改正错误,帮助他们接受正反两方面的教育。
坚持在革命大风大浪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必须彻底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闭门修养”、“读书做官论”、“下乡镀金论”、搞“三脱离”的那一套培植资产阶级精神贵族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必须深揭狠批他们对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种种诬蔑,彻底清算他们妄图破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广大干部、青年拉向修正主义邪路的罪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这是使老干部焕发革命青春、新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是造就一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干部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要帮助他们作到有自知之明,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严格解剖自己,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正确的获得推广,错误的不致重犯”。我们不仅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而且要善于汲取别人的经验,使自己经常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对比中,不断提高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而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坚持长期斗争、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做好这项工作,让无产阶级革命的红旗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第2版()
专栏:

只要对革命有利,干啥都光荣
——记吉林市钢厂革委会副主任饶锡贵
“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吉林市钢厂革委会副主任饶锡贵同志,就是一个努力学习和实践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的共产党员。
一九六八年,党组织通知饶锡贵到吉林市环境卫生大队参加“三结合”领导班子,并告诉他,那里是负责全市垃圾清扫的单位,条件很艰苦,问他有什么意见?饶锡贵乐呵呵地说:“革命不能讲条件,共产党员就要到艰苦的地方去。请组织放心,只要革命需要,我宁愿在那里当一辈子清扫工。”
他到环境卫生大队后,经常和工人一起扫街道,推垃圾。工人们热情赞扬说:“老饶天天满身灰土,和我们清扫工人一个样”。有的人开玩笑地称他是“扫街代表”,他却毫不在意地说:“只要对革命有利,干啥都光荣,当好‘扫街代表’,也是为人民服务。”
饶锡贵是一九四七年入伍的老同志,团后勤处副处长。在部队和他同期入伍的同志,有的担任了团的主要领导,有的原来是下级的变成了上级,但他总是抱欢迎态度,从不计较个人职位的高低。
饶锡贵到地方工作后也是这样。一九七○年六月,他从环境卫生大队调到吉林制锹厂,八月又调到吉林市钢厂担任第一把手。后来,组织上为了加强这个厂的领导,派来一名团政治处副主任担任主要领导工作。他便热情地介绍厂里的革命和生产情况,在处理工作时主动请示汇报。不久,在成立厂党委时,上级又派来两名地方干部担任副书记,他当了委员。组织上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职位高低都是为了革命,把有领导经验的地方干部选进新党委,是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的需要,是革命的需要,我一百个欢迎。”
一天,炼钢车间钢水流到地上,淌了一大片,如不及时处理,生产将受严重影响。在研究由谁去处理这项工作时,饶锡贵主动向新来的地方干部、党委副书记陈捷请求说:“老陈,把任务交给我吧!”他感到老陈不好意思让他去,又恳切地说:“老陈,你放心,保证完成任务!”看到饶锡贵那股热情、诚恳劲儿,陈捷同志非常感动。接受任务后,饶锡贵昼夜不离现场,和工人一起劳动,终于搬掉了这大片钢水,保证了炼钢车间安全生产。
为了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前个时期,部队对三支两军人员进行了一些调整。消息传到钢厂,工人有些议论:“老饶支左四年,调过三次工作,到咱厂后又从第一把手变成第四把手,现在厂里主要领导都齐了,这回老饶准得被调回部队去。”组织上也征求过老饶的意见。老饶认为,为了革命需要,从军队到地方,从地方到军队,这是我们党的传统。共产党员就要能上能下,能军能民,时刻听从党召唤,一生交给党安排。只要党让我留在这里一天,我就要继续认真负责,坚守岗位,绝不松半点劲。
从此,饶锡贵更加忘我地工作。一天,炼钢车间的下水道堵塞了,威胁着炼钢生产正常进行。他把上衣一脱,第一个跳下马葫芦,把又脏又臭的污泥,一把一把掏出来,疏通了下水道。为了解决钢的质量问题,他就深入到炉前蹲点,不分白班夜班跟班操作,和工人一起摸索提高质量的规律。在老饶帮助下,钢的质量果然提高了。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教育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下面的三个故事,叙述了江苏建湖县永丰大队教育青年发扬艰苦奋斗革命传统的事迹。
挑担子
盛夏的一个傍晚,永丰大队副业组青年机工于广成,挑着一担机油,从草堰口大步流星地赶回来。贫下中农看到小于满头大汗的样子,都感到有些诧异:往常小于为队里买东西,都是开着手扶拖拉机来去,今天为啥用肩挑回来呢?
原来,队里一台抽水机要拆洗,布置小于到机电站购买八十斤机油。小于接受任务后,就到组里找手扶拖拉机。不巧,两台拖拉机都在用着。他想:到草堰来去一趟有十几里路,这样的大热天,如果步行,那能吃得消啊!再说,抽水机还未拆下来,机油又不急用。于是,就自作了主张,等拖拉机闲下来再去买。
这件事传到了大队贫代会主任、机工组长吴德尧的耳朵里。他想,小于刚到机工小组时,外出买东西,凡是不重的都是走路,最近年把为啥离了车子就怕上街呢?这是怕艰苦的思想苗头。
午饭后的休息当儿,老吴来到了小于的家,用自己当年在部队时艰苦奋斗的事情来教育他。那时,老吴在工兵连当班长。一次战备施工,从他们的住地到工地来去一趟四、五十里,领导上特派一辆车子接送他们。可他们全班的同志们想到:战备施工,多一辆车运输,工程就能提早几天完成。于是,他们坚持来去奔跑不乘车。一天老吴脚扭坏了,仍忍着痛坚持步行,直到完成了施工任务。事后,他们班被评为艰苦奋斗的模范班,老吴被评为一等模范。老吴还向小于讲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业绩。接着他对小于说:“小于,我们都是苦根子,现在条件好了,队里有了拖拉机,可不能把过去腿跑、肩挑的传统丢掉呀!再说,拖拉机是耕地用的,不能事事当作运输工具。”老吴的一席话,句句打中了小于的心,他紧紧拉着老吴的手,恳切地表示说:“今后一定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艰苦奋斗一辈子。”
当天下午,小于头顶烈日,肩挑油担,买油去了。
教传统
一天下午,第七生产队共产党员臧金成正在场头翻晒粮食。会计李容林走来对他说:
“隔两天我要去开会,请你付给我十五元。”老臧一心想在粮食上,未加思索地回答说:“晚上,到我家去。”
在回家的路上,老臧想起小李要钱的事,觉得是个谜:小李外出,为啥要队里付这么多钱?他向几个社员作了了解。原来小李接到开会的通知后,觉得自己是新会计,第一次到公社开会,穿着旧衣服不象样儿,准备做一套新衣服。这件事引起了老臧的深思:向队里借钱做衣服,把自己打扮象样点,这不仅有一个借用公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丢掉了贫下中农艰苦朴素的本色。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有责任教育他。
晚饭后,小李来到老臧的家。老臧翻开箱子,拿出一件粗布上衣给小李看。在旧社会,老臧十一岁就给地主放牛。整年饿肚皮,那还谈得上做新衣。解放前夕,他在区队打游击时,组织上发他一件上衣,虽然是粗布,他穿在身上感到格外舒服。这件衣服整整穿了十五年,上面补钉摞补钉,针线靠针线,足有十多斤。前几年,有人劝他不要再穿了,他笑笑说:穿着不会忘本。直到去年,他才把这件“疙瘩衣”作为传家宝收藏起来。老臧语重心长地说:“小李,一个人一味讲吃讲穿,这可是资产阶级的作风啊!只有献身革命,艰苦奋斗,才是咱贫下中农的本色。”
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小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拿出预先写好的借款单据,当下撕得粉碎。几天后,小李穿着一身干净的旧衣服,高高兴兴地向公社走去。
修仓门
一个晚上,第二生产队的保管室内,灯火通明,灯光下老贫农孙文学和小保管吴长荣,丢下锯子拿斧头,忙个不停。
一老一少为啥忙得这样欢呢?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小吴原是插队的知识青年,队里调整领导班子时,被大伙推选为保管员。一天,队里召开民主理财会,在讨论下期支出计划时,他先开了口,说:“东仓房的大门已坏得不象样子,这次花点钱,换个新的,外地来人也好看。”坐在一旁的老贫农孙文学听了,说:“队里的一分一厘都应该用到发展生产上,东仓房没有存放粮食,只有犁耙农具,门虽旧一点,坏了修一下还能用。”大伙听了,都认为孙文学说得在理。
散会后,大伙走在路上,有说有笑,唯独小吴一声不吭。孙文学见了,联想到小吴在会上讲的话,引起了深思。他想:小吴生在大城市,长在红旗下,下乡插队时间不长,还缺乏贫下中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本色,不补上这一课,思想上的疙瘩还是解不开呀!
晚饭后,老孙拎着一个小包,来到了保管室。他首先给小吴讲了这个大门的故事。这个门原是地主家的仓库门,那时,它关锁着贫下中农的血汗粮,春天卖高价,先后几家佃户都被逼得讨饭、搬家。后来,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贫下中农斗倒了地主,清算了他的罪行,这个大门才回到了贫下中农手里。合作化时,大家抬来做了集体仓库的门。故事讲到这里,老孙对小吴说:“这门来之不易,大家都在精心地使用它。公社化时,这个门用坏了,大伙动手把它修起来。前几年我做保管员,这个门又坏了,又把它修好。如果我们讲排场,嫌它不象样子,把它丢掉,那就丢掉了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大门的故事,老贫农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教育了小吴。他激动地说:“我一定老老实实地向贫下中农学习,明天就把大门修好。”老孙听后,从包里拿出斧头,笑笑说:“今晚就动手吧!”小吴一见,连忙卸下破大门,找来钉子,于是一老一少就在灯光下叮叮当当地干了起来。
 本报通讯员
河南许昌市郊区公社李庄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叶建芳,到农村后认真学习老贫农艰苦奋斗的作风,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生活上艰苦朴素,与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这是她给五保老人彭树森缝衣服。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