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三张图片 一种精神
马征
有三张图片,一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次看到它们,都感到十分亲切。
一张是古元的木刻《人桥》。它反映了人民子弟兵在炮火纷飞的年代,奋不顾身地用肩膀搭桥,让部队过河前进、追歼敌人的动人情景。
一张是解放上海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在深夜进入市区,为了不惊动居民,和衣席地露宿在马路两旁。
一张是祖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历史时期,在上海守卫南京路的“好八连”战士,肩扛锄头,脚穿草鞋,列队步行几十里去参加农村的劳动。
三张图片反映了三个不同时代,主题都是表现我们的革命战士保持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由于图片抓住了典型环境,用生动的画面烘托出革命战士高贵的精神世界,因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图片表现的虽然都是人民解放军,但它们不正是我国亿万人民革命精神的写照吗?工业上的大庆精神、农业上的大寨精神,不正是艰苦奋斗这个光荣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鲜花硕果吗?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各个历史阶段都谆谆教导我们,要永远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在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这个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今天,重看这些图片,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不应该问一问自己:应当怎样继续发扬光荣传统,为人民立新功,为党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从来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阶级的政治本色,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革命的传家宝。它过去鼓舞我们走过漫长的斗争路程,今后也能帮助我们“拒腐蚀,永不沾”,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可以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可以克勤克俭,永不变色;可以不计个人得失,胸怀世界。
毛主席教导我们:“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刘少奇一类骗子却把是否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说成是无关大局的所谓“小节”,说来说去,不过是想为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阴谋打开缺口罢了。
让我们经常记住这三张图片,经常记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批修整风中,继续肃清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流毒,从思想上、理论上、路线上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在复杂的阶级斗争风浪中,在阶级敌人施放的妖雾和糖衣炮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嗅觉,坚定的立场,永不迷航。


第4版()
专栏:

沸腾的生活 英雄的人民
——读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
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工人业余评论组
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反映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战胜公开和暗藏的敌人,艰苦奋斗,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地恢复了一座被敌人严重破坏的矿山的英雄事迹。
一九四八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随着战争的胜利,我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这是一场新的更加艰巨、复杂的斗争。作者抓住了这个历史的转折点,通过人民解放军进驻辽南孤鹰岭矿领导恢复生产这一典型事件,使我们呼吸到当时的战斗气息,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看到人民火热的、沸腾的生活,从中汲取继续革命的力量和智慧。
《沸腾的群山》不是孤立地反映一座矿山的恢复,而是把矿山的恢复和建设同当时东北以及全国的革命形势联系起来;把城市和农村联系起来。使我们从一座矿山的恢复,看到了整个工业战线蒸蒸日上的新发展,看到了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步伐,看到了广大农民对工业建设的热情支援,体会到工农联盟对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作用。小说也写了矿山的历史,使矿山现实的斗争有了历史的渊源,使这一重大题材有坚实、浑厚的基础。
作者在表现这一重大题材时,展现了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矛盾冲突。这里有革命者同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斗争;有同明火执仗的匪帮以及暗藏特务的斗争;有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倾保守思想的斗争;有两条建设路线的斗争。作者在处理这些矛盾斗争时,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沸腾的群山》紧紧抓了路线斗争这个纲,以此为主线,围绕着它有层次地把矛盾展开,使主要矛盾影响和决定着次要矛盾。我们清楚地看到:每当坚决依靠工人阶级,执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正确路线,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依靠“专家”、向上伸手、见物不见人的错误路线时,革命事业就胜利前进,矿山恢复的速度就大大加快。在这里,作者努力摆脱写工业建设题材过多地运用技术术语和描写生产过程的毛病,着重表现人与人的阶级关系,使我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接触到生活本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沸腾的群山》在塑造工业战线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转业军人焦昆,党组织领导人唐黎岘,老工人苏福顺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描写他们同阶级敌人斗,同顽固的保守势力斗,同客观条件的重重困难斗。就是在这一场场斗争中,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我们面前站立起来了。他们闪闪发光的思想、顽强的战斗的性格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也在我们眼前活跃起来了。焦昆,这个经过六年战火锤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年轻指挥员,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斗争,他脱下军装,换上工装,走上了工业战线。在依靠什么路线来指导恢复矿山生产的斗争中,他担任了制订新的修复计划的任务,勇敢地走上斗争第一线。在同公开的反革命匪帮金大马棒的战斗中,他肩负夜袭酸枣岭的战斗指挥任务。在同暗藏的特务分子斗争中,他率领战士直捣敌巢。在矿山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他挺立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无产阶级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只有在斗争中才能显出无产阶级的英雄本色。小说对焦昆的性格的刻划,从指导思想上说,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小说在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时,比较注意挖掘人物行动的思想根源,描写了英雄行为建立的坚实的思想基础。焦昆从小学铁匠、当矿工,受到无产阶级思想的培育,参军后经过革命战争的锻炼,使他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路线、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当他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还不十分明确的时候,便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毛主席的英明指示,使他懂得修复矿山是刻不容缓的革命任务,“这里就是前线,我下决心在这里扎根。”毛主席的教导成为他前进的灯塔,行动的指南,力量的源泉。
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不是脱离人民群众的,而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任何英雄人物如果离开了群众,则将一事无成;同群众在一起,就能移山填海,改天换地。《沸腾的群山》正是向我们揭示了这一伟大真理。矿山党组织的领导人唐黎岘,来到矿山以后,就深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他都找群众商量:矿山缺少器材,他发动群众献交、打捞;矿山缺木材,他组织群众上山伐木;矿井填坑需要大量土方又没有机器,他动员群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运土。就连研究修复矿山的方案,他也请有经验的老工人组成研究小组出主意想办法。被一些右倾保守分子污蔑为“乱糟糟”、“游击作风”的群众运动,正是唐黎岘战胜重重困难的最得力的法宝。不是因为他个人是什么了不起的“天才”,而只是由于他能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紧紧地团结广大群众,才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象那不相信人民群众力量的副矿长,一味依赖外国资金和器材的工程师,只能在这些奇迹面前目瞪口呆。作品有力地歌颂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伟大真理。
我们也感到:这部长篇小说对主题挖掘的深度还嫌不够,对某些工人的落后面写得重了些,有些斗争还没有推向高潮,个别情节的处理也欠妥当。作品的语言虽然注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但还显得不太精炼,有些同样的话反复多次出现。修改后再版的《沸腾的群山》,的确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相信,作者会把这部书改得越来越好。


第4版()
专栏:

一首朝气蓬勃的歌曲
——评《革命青年进行曲》
宇晓
《革命青年进行曲》是最近以来比较受欢迎的优秀群众歌曲之一。它反映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的中国革命青年,豪情壮志满胸怀,朝气蓬勃向前进的战斗风貌,抒发了立志为世界革命贡献青春的豪迈气概。
一首好的群众歌曲,歌词要集中精练,抓住时代的脉搏,传达出群众的语言,也要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把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表达出群众的心声。《革命青年进行曲》开始的主导乐句,呈示出了全曲的基本音乐形象:
这个主导乐句,旋律进行向上,节奏有力,弱拍紧扣强拍,刻划了革命青年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紧接又是这个乐句保持节奏型,提高四度的移调重复:
这个变化重复句,不仅在歌词上点明革命青年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并且在音乐上也肯定和发展了主导乐句。由于音域提高了四度,使情绪突起,把“前进,向前进”的激情,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
“胜利在召唤,红旗在指引”两句后的乐句,运用了连续一字一拍的节奏,由“5”推进到“5”,旋律横跨一个八度,非常有力地把这个乐句结束在稳定的“1”的长音上,使歌词的语句更加铿锵有力、扎实饱满。
乐句中保持音、渐强、强音等演唱方面的力度要求,与歌词的内容的表达,是紧密相关的。有助于进一步突出革命青年重任在肩、壮志凌云的革命精神。
歌曲中的二声部合唱部分,运用了全曲中最高的音域,旋律的进行,节奏的伸展,比齐唱部分更为奔放,加上和声的陪衬,抒发出了革命青年的宽广胸怀。如果说齐唱部分是勇往直前的性格,那么合唱部分则是革命魄力的有力挥洒。这些都是革命青年音乐形象的重要侧面。
合唱部分,在音乐的句法结构方面,前呼后应。前八小节的音乐是连贯的两句,而歌词是四言句和四个词句的排比,一气呵成,为后八小节“要和工农群众永远结合”等这些重点的词句,做了坚实的铺垫,从语言的力度上,也促进了全曲高潮的形成。
革命歌曲的创作,词曲的内容是统一的,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并不等于音乐机械地配上歌词,它们之间的结合不单是一句一词的问题,重要的是要从整个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着眼,使之达到协同一致。这就需要在谱曲时,尽量地运用和发挥音乐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功能和特点。
《革命青年进行曲》的歌词,内容的涉及面是很广泛的。胸怀祖国,放眼五洲,与世界革命青年团结,联合一切被压迫人民,支援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音乐要表达这样的宏愿大志,就需要有一个基本的音乐形象为主体,有层次地把基本的音乐形象贯穿发展起来。一个主导句,交代出基本形象,全曲始终围绕着它发展变化,运用了移调,伸延节奏等手法,保持了主导乐句的基本性格,构成了完整的革命青年的音乐形象。
这首歌曲的创作,音乐素材的运用精练简洁,上口易记,层次鲜明,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其中主导乐句的音调是由低到高向上进行的,节奏的句法是由弱拍到强拍,连续摸进,不论各个层次有多少变化,都保持了这两个特点。这样,不但是表现内容所必需的,同时也为群众演唱这首歌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4版()
专栏:文艺短评

身在宝山要识宝
秦彦棠
在一次文艺创作座谈会上,有位同志念了下面几句打油诗,说明某些文艺创作人员在深入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
听听广播看看报,
骑个单车跑材料。
几个通宵不睡觉,
“高级”作品出来了,
观众看了打瞌睡,
小孩看了哈哈笑。
这首诗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有的放矢,切中了一些作者的要害。有些业余作者不愿在人民生活这个“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上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而是“在报刊上找例子,闭着眼睛想路子,关起门来编稿子”,这样产生的作品,自然群众不要看。
造成这种现象,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创作人员,这同一些基层领导同志对文艺创作片面化、简单化的要求有关。但在某些作者当中,确实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影响了业余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比如:“土生土长在农村里,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问题,搞创作是一靠脑瓜二靠笔”,就是一种很典型的糊涂观念。“土生土长”,这只是提供了熟悉生活、了解英雄人物的条件,并不等于就有了创作的生活基础。置身于群众之中,不一定熟悉群众;置身于生活之中,不一定认识生活;置身于英雄之中,不一定理解英雄。“身”入生活,并不等于“深”入生活,进入宝山不识宝,结果也会空手而回。
深入生活,就要“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把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当作第一位的工作。这个“了解”、“熟悉”的对象,不只是劳动技能或者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了解工农兵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了解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和他们创造英雄业绩的精神力量和内心世界。如果生活在工农兵之中,而又“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只作表面观察,肤浅了解,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各种人的思想感情,那么,即使“泡”在生活之中,也还是脱离生活。
深入生活,就要正确地认识生活。鲁迅说:“即使‘熟悉’,却未必便是‘正确’”。如果生活在工农兵之中,却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隔岸观火,若明若暗,那么,即使“泡”在生活之中,也还是脱离生活。
深入生活,更重要的是和工农兵打成一片,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之中,下苦功夫“磨练”自己,去掉那些同工农兵格格不入的思想“渣滓”,培养出同工农兵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把立足点真正移到工农兵方面来。如果生活在工农兵之中,而又与工农兵同床异梦、貌合神离,思想感情的深处还有一个资产阶级的独立王国,那么,即使“泡”在生活之中,也还是脱离生活。
所以,一个业余文艺创作者只满足于“土生土长”在农村里、工厂里、部队里,也是很容易脱离生活的。只有“身在宝山又识宝”,对生活的宝藏进行精心的发掘和提炼,才能写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好作品来。工农兵业余作者,是否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不是一般的创作方法问题,而是路线问题,方向问题。只有遵循毛主席的伟大教导,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工农兵之中,深入到火热的斗争之中,才能写出好作品。


第4版()
专栏:

渔家
 〔套色木刻〕
  区焕章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