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沙海新歌
在九曲黄河的中游,在富饶辽阔的河套平原的西部和南部,横卧着两个几百里长的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这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连绵起伏的沙丘一望无际,一到冬春两季,狂风就卷动着沙浪,淤塞着黄河河道,侵吞着河套平原,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九六九年春天,正当党的“九大”隆重举行的时候,内蒙古生产建设部队的军垦健儿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满怀战斗豪情,向茫茫戈壁进军了!他们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在沉睡千年的沙海里摆开战场,在自然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怀着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心,靠一双勤劳的手,在浩瀚的沙海上,描绘着我们时代最新最美的画图,谱写着一曲气势磅礴的改天换地的颂歌。
人进沙退 万古荒原换新颜
千百年来,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犹如两条“沙龙”,盘踞在黄河两岸。三年前,生产部队的指战员们刚到这里的时候,茫茫荒原上,除了边缘地带有少数林场、村落和牧民的放牧点外,其它地方全被滚滚的流沙覆盖着。残留在沙海中的汉代古墓群,清楚地记载着两千多年来“沙漠盖良田,沙迫人退”的悲惨历史。就在这里,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英雄战士们展示了一部气壮山河的创业史。
某部八连连长毕家良带领几十名知识青年来到库布其沙漠北缘的时候,上面是青天一顶,下面是沙丘连绵,茫茫的沙滩上,只有游牧人留下的两间破羊圈。白天,他们迎着漫天风沙,开荒种地;夜晚,挤在两间四面透风的羊棚里,躺在冰冷坚硬的羊粪层上过夜。渴了,砸开海子里的冰层,捧两把冰碴塞进嘴里;饿了,啃几口冻馍充饥。他们豪迈地说:“蓝天作帐地作床,黄沙拌饭可口香,狂风为我送歌声,千里戈壁好战场。”
面临着自然条件造成的种种困难,八连的同志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抗美援朝时期曾经在汉江两岸浴血奋战过四十八天的连长毕家良,在向沙漠进军的战斗中,一马当先。滴水成冰的严冬,他带领战士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履冰踏雪,挥锹扬镐,修筑渠道,搬沙丘造田;烈日如火的盛夏,他和战友们忍受着酷热和蚊虫的叮咬,脱坯盖房,给庄稼灌水施肥。每逢遇到困难的时候,毕家良就用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一把炒面一口雪,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打败美帝国主义的英雄事迹激励战士们的斗争勇气。他激动地对战士们说:“这里的每一个沙丘,都是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今天,毛主席把它交给我们,我们一定有信心、有决心把它建设好!”
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鼓舞着军垦健儿们在沙滩荒野上忘我战斗。三年来,八连的战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一镐镐,一锹锹,搬走了两千五百多个沙包,开出了一千八百亩土地,修筑了一条连通黄河干渠的八里长的渠道,栽活了一万六千株树苗。如今,八连驻地的院落内,十幢新房辉映相照;马厩里,大牲畜矫健肥壮;畜圈中,猪、羊滚瓜溜圆。一九七一年入夏以后,尽管遭到特大雹灾的袭击,八连的粮食产量还比一九七○年猛增四倍。
八连在沙滩上艰苦创业的过程,是整个生产部队治理沙漠、改造沙漠伟大斗争的缩影。在这一带,今天不论走到那里,都能看到一代社会主义新愚公战天斗地的动人场景。根据改造乌兰布和沙漠的统计数字,三年来,他们从沙丘中夺回土地十六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带两万六千多亩,修筑了全长一千多公里的各种渠道,将黄河水引进了干旱的沙滩。昔日“沙迫人退”的戈壁荒野,在英雄的沙漠开拓者的手中,开始展现出“人进沙退”的美好前景。
团结战斗 胸怀朝阳战风沙
凡是到过沙漠的人,都知道风沙的危害。风一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顷刻之间,平地就堆起一道道沙岗。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一年之中,就有五个多月是风季。过去,也曾有人来这里开荒落户,但是终因人单力薄,抗拒不住滚滚黄沙的侵袭,最后不得不离开这里。今天,英雄的军垦健儿就不同了,他们是一个团结战斗的坚强集体。团结“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阴山脚下的某部一连,就依靠团结的力量,战胜了五场风灾的毁害,夺得了粮食大丰收。
一连,是沙漠地区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先进单位。一九七○年,他们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战天斗地,在戈壁滩上创造了亩产上《纲要》的优异成绩。一九七一年春季,正当他们乘胜前进,准备夺取更大丰收的时候,接连五场八级以上的大风,把成千上万吨沙石卷进了农田,几百亩玉米,被打得茎断叶烂;几十亩小麦,被流沙埋得严严实实。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党支部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号召。全连指战员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拧成一股劲,被风沙夺去的一定能够加倍夺回来!风还未住,战士们就顶着遮天蔽日的沙石,在被风沙毁害的地里,又继续战斗了。流沙埋住了麦苗,他们说:“用双手抠,我们也要把苗抠出来!”二百多名英雄战士,用双手扒开一道道沙垄,硬是把几十亩麦苗抠了出来。风沙把玉米苗一扫而光,战士们说:“大风能刮走我们的庄稼,但是动摇不了我们改造沙漠的决心。”他们互相鼓励,起早贪黑,及时移栽了高粱,播上了谷子。在全连同志的努力下,一九七一年,一连粮食亩产由一九七○年的四百零二斤一跃上升到五百二十八斤,成为沙漠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跨过“黄河”的连队。
团结就是力量!沙漠的建设者们依靠团结战斗的力量,战胜了风沙的毁害,初步认识了在沙漠地区夺高产的规律。他们决心做风沙的主人。一九七一年秋收之后,从阴山脚下,到贺兰山麓;从察斯太风口,到黄河沿岸,在广漠的戈壁滩上,红旗如林,战歌似潮,到处是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的队伍,到处是灌水育苗的人群。一个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锁住风沙的群众运动正在兴起。
执行正确路线就能获得胜利
“执行正确路线,就能获得胜利!”在纵横百里的沙海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军垦健儿们在讲着一句共同的语言。
战斗在贺兰山下乌兰木头大沙滩的某部五连,以苦战一年,粮食猛增四倍,在戈壁滩上夺得大丰收的先进事迹,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们就能获得胜利!
五连是在原国营农场的基础上组建的一个连队。这里三面沙丘环绕,土地贫瘠,碱化严重,过去粮食亩产总是在百十斤上下。五连刚组建的时候,少数干部在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面前,缺乏雄心壮志,只想守摊摊,不敢创大业。结果,连队组建头一年,起色不大。
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沙漠地区开展以后,五连的干部们开阔了视线,振起了革命精神,大家对照大寨找差距,横扫了那种只想守业、不想创业的懒汉和懦夫的思想,深刻地认识到:改造、建设沙漠,走不走大寨道路,是个方向问题,是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他们说:“大寨人能治山,我们也能治沙治碱;大寨人能改造七沟八梁一面坡,我们也能让荒漠碱滩换新颜。”
数九寒天,北风呼啸,由干部、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组成的调查组,抗严寒,踏冰雪,对连队的自然面貌作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制订了建设乌兰木头的规划。
军垦健儿们用农业“八字宪法”夺高产,下决心把一千多亩铁板硬的“红夹板”地,改造成适于种庄稼的“刮金板”。伴随着一九七○年冬的第一场大风雪,他们打响了一场掺沙改土、抬沙压碱的战斗。每天,战士们都顶星星,披月亮,战斗在沙滩上。棉衣上结满了冰霜,冻得象铠甲一样。在艰苦的劳动面前,大家争挑重担。班长刘淑珍,带领由九名女知识青年组成的“铁姑娘班”,写下了“肩挑革命担,脚踩帝修反,边疆绘新图,再苦再累心里甜”的豪迈诗句,每人每天挑沙三十多担,往返一百二十多里。就这样,全连指战员经过整整一个冬季的顽强奋战,凭着一条扁担、两个铁肩,削平了十几个小山般的沙丘,给一千多亩“红夹板”地,铺上了一层十厘米厚的沙子,改良了土壤。
在毛泽东思想的照耀下,五连苦战一年,生产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九七一年,他们播种的六百二十亩小麦,亩产达到五百斤,玉米亩产超过了八百斤。
大寨红旗漫卷千里荒原。随着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日益深入,大寨经验开始在整个沙漠地区开花结果。“把连队建成‘军垦大寨’”,已经成为广大军垦健儿的奋斗目标。位于包尔套勒盖的某部农业试验站,学习大寨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敢想敢干,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打破陈规旧习,在沙滩上试种棉花,夺得了沙滩荒野亩产皮棉八十斤的好收成。这一切,都生动地反映出一年来开展路线教育的巨大成果。
在探索的道路上
沙漠,在人们对它未认识之前,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可是,一旦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到改造沙漠的奥秘,荒凉的戈壁滩,就能变成为人类造福的“聚宝盆”。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的布拉滩上,传颂着某团指战员不畏困难,反复实践,在沙漠碱滩上大面积种植水稻获得成功的事迹。
布拉滩紧靠黄河,地势低洼,是库布其沙漠上有名的沙窝碱滩。军垦健儿们就在这里,种植了一千六百亩水稻,普遍获得了成功,有的亩产竟达一千斤以上。颗粒不收的碱滩薄地,是怎样长出水稻的?团党委的同志们回顾这段战斗历程说:“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材!没有一九七○年种水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没有一批为革命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干部战士,一九七一年大面积种植水稻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一九七○年春天,团党委就下决心改变布拉滩的面貌。共产党员、蒙古族干部霍金山勇挑革命重担,带领十三名刚出校门的知识青年,来到布拉滩试种水稻。当时,有人听到这个消息,把头摇的象货郎鼓,说:“在沙窝碱滩上种水稻?老辈子没听说过。到头来,你们收不了稻子,只能喝马尿!”霍金山和十三个战士坚决不听这一套,他们认真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针锋相对地回答:“一切真知,都是在实践中取得的,布拉滩从没种过水稻,凭什么断言非失败不可!我们一定要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让布拉滩长出水稻来!”
经过七个月的艰苦奋战,他们战胜了碱化严重、水源不足、无霜期短等种种困难,获得了在盐碱滩上种水稻的真知。他们播下的五十亩水稻,虽然有三个品种失败了,可是试种的富国品种,亩产却达到了七百九十五斤。
实践开辟了改造沙窝碱滩的道路。团党委决定从一九七一年起,在布拉滩上大面积种植水稻。三九寒冬,党委成员们,迎着鹅毛大雪,顶着呼呼吼叫的白毛风,爬沙丘,涉水沟,看地形,探风口,辗转勘察了布拉滩的每一块土地。他们带领全团战士撬开铁样硬的冰土层,筑起了一条横穿布拉滩的十里长的大渠。架起木柴,烤着施工,在黄河边上抢修了扬水站。他们还踏着积雪,从六十多里外的牧民放牧点,用骆驼驮来一百多万斤羊粪。这一切,都为一九七一年大面积播种水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谷场上,脱粒机“哒哒”的响声,震动着布拉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参观,他们要亲眼看一看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是怎样长出水稻的。大家捧起金黄色的稻粒,兴奋地说:“沙窝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全靠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啊!”
沙漠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当塞外严冬降临的时候,英雄的沙漠建设者们,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又投入了一场新的战斗。他们决心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夺取更大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新产品 新工艺 新技术
上海工人阶级在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方针指引下,在胜利提前完成一九七一年国家计划的同时,生产出一批重要的新产品。
低水头六万瓩水轮机
在浙江富春江畔,一台低水头六万瓩水轮机组正在安全地进行发电。这台机组是上海汽轮机厂在上海电机厂、开关厂等单位共同配合下试制成功的。
水轮机按其承受水头的高低,分为高、中、低水头几种不同的型式,其中低水头水轮机适应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力资源条件。一九六九年,上海汽轮机厂接受了制造低水头六万瓩水轮机的任务。广大工人群众努力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攻克了许多难关。他们用各种机件,制成了一台“积木式”土机床,加工坯料重达九十多吨的大轴和直径十二米的大环等部件。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在一九七一年六月完成了这台水轮机组的制造任务。根据初步鉴定,这台机组,比安装在同一电站的另一台进口的同类型机组性能好,重量也减轻了二百多吨。


第4版()
专栏:

千吨江海水泥拖轮
在上海黄浦江上,最近出现了一艘适合江海两用的大型水泥船——长江一○一四拖轮。这艘拖轮的排水量在一千吨以上。船体总长五十米,自由航速十六至二十浬,拖带能力为一至二万吨。
这艘大型水泥拖轮,是从来没有造过船的上海第三航务工程局混凝土预制厂建造的。这个厂的工人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和帮助下,不断摸索经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一百多天的奋战,终于在三百五十吨的船台上造出了千吨拖轮。
这艘水泥拖轮,造价低,耗用钢材只占同吨位钢板船的百分之四十六。它还具有坚固耐用,耐腐抗烂等特点,保养和修理都比较方便。


第4版()
专栏:

大型精密螺纹磨床
上海机床厂革命职工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自行设计、制造成功了一台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密螺纹磨床,为发展我国精密机床、重型机床和航空工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装备。
这台新型磨床能够一机多用,而且结构简单,体积小,精度高,操作和维修方便。它可以加工磨削直径五百毫米、长度五米的一级精度长丝杆,同时可以磨削外圆,并能在机床上自动测量螺距精度。


第4版()
专栏:

纯铜连铸连拉空芯导线设备
上海电工机械厂和有关单位共同努力,试制成功了一台纯铜连铸连拉空芯导线设备,为我国冶金、电线电缆行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空芯导线是发展电力工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过去,国外制造纯铜的空芯导线,一直采用铜锭加热、施压拉拢成型的方法。沿用这种方法,不但使空芯导线的长度受到限制,还需要一套大、洋、全的设备。为了打破洋框框,尽快设计制造出更好的空芯导线设备,上海电工机械厂革命职工走出厂门,调查研究,访问了二十二个有关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们还组成了由设备制造、使用和科研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的三结合小组,边试制,边研究。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纯铜连铸连拉空芯导线设备。这种设备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总重量仅占进口设备的二十五分之一,还减少了十几道操作工序。用这种设备制造空芯导线,长度不受限制。


第4版()
专栏:

高速新闻传真机
上海有线电厂在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协助下,只用了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就设计、试制出了一种东方红新闻传真机。这种高速传真机,能利用微波或载波线路,将整版报纸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风雨无阻地传送到几千里以外。
在设计和试制新闻传真机的过程中,这个厂的干部和群众以革命大批判开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及时发现和改进缺点,保证了设计和试制工作胜利进行。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辽宁省大连机车车辆厂工人,对油罐车生产进行改革,把带底架罐车改为无底架罐车,节约了大批钢材。这是新生产出来的一批无底架罐车。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