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思想上教育好 生活上关心好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团党委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经验
从一九六八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有三千四百多名知识青年,先后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团,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团党委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不断提高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自觉性,努力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接班人。几年来,全团已有一千二百七十二名知识青年加入了共青团,一百三十二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百二十六名担任了排以上干部,还有四十八名上了大学。在各条战线上知识青年们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在工作实践中,团党委对知识青年注意从思想上教育好,从生活上关心好,积累了一些经验,收到了较好效果。
    不单纯当劳动力使用,教育青年做革命接班人
知识青年到生产建设部队以后,是把他们单纯当作劳动力使用?还是当作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对于这个问题,团党委是在实践中逐步认识清楚的。
有一段时间,团党委的一些同志由于受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把知识青年到边疆来,单纯地看作是劳动就业问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专职青年干部只管数字统计,不管思想教育;连队干部只要求青年干活完成任务,不关心他们的进步成长。结果,青年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感到农业劳动没出息,有的自由散漫,有的长期返城不归,个别的甚至犯了严重错误。
青年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团党委的重视,他们组织了三个调查组,深入到各个连队。党委书记陈全兴通过调查,发现凡是问题多的连队,都忽视思想教育,把青年单纯当劳动力使用;而比较好的连队,都重视思想教育,把青年当革命接班人培养。在党委扩大会上,陈全兴列举了大量事实以后,组织到会同志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青年工作的一系列教导,使大家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必须站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满怀对革命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教育知识青年扎根边疆,是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各连党支部普遍组织老贫农、老职工、老干部,给知识青年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教育。团党委请张思德同志生前战友、党委委员张文忠,到各连巡回报告,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张文忠是一九三三年入伍的红军老战士,长征到陕北以后,参加过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全国解放不久,他又参加了开发北大荒的战斗。张文忠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他的事迹使青年们受到很大教育。知识青年马俊新刚来边疆时,对艰苦生活过不惯,一度产生过回城的念头。在老红军的教育下,她逐步树立了扎根边疆干革命的思想,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一次家里来信,说给她已经联系好工作,催她赶快回城。她毅然回信表示,干部子女决不能搞特殊化,立志在北大荒安家落户,走一辈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这个团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不少知识青年由于受刘少奇一类骗子轻视农业劳动和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务农不爱农、不学农,觉得一辈子与土圪垃打交道没前途。团党委认为,这种思想反映了部分青年对农业劳动缺乏正确认识,对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伟大方针妨碍极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党委及时推广了五连开展“务农、爱农、学农”教育的经验,对全团知识青年普遍进行了一次以革命青年的理想、前途为内容的路线教育。通过看书学习和革命大批判,青年们提高了路线觉悟,划清了脱离实际的空想和革命理想的界限,逐渐地把个人前途和革命需要统一起来,决心把一生交给党安排,为发展我国农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团党委又宣传了十七连科学实验小组和十连养猪班班长李文沙刻苦学习农业技术的事迹。知识青年李文沙热爱养猪工作,经常组织全班学习各种养猪技术书籍,摸索猪的吃、住规律。有一年,仔猪得了一种传染病,成活率显著下降,一些人说是串奶引起的,没法治。李文沙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仔猪串奶的主要原因,是母猪的哺乳量不足。于是,他们认真改进饲料配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了母猪的哺乳量,有效地控制了这种病。几年来,他们除满足连队肉食自给外,还向国家上交肥猪三百多头。在典型的带动下,大多数连队组织了各种科学实验小组,办起了技术夜校。现在,务农学农已在全团蔚然成风。
    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从各方面关心青年成长
“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因此,要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体育、休息两个方面。”团党委认真领会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切实关心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积极开展适合他们特点的各项活动,是关系他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一个必要条件。
强调了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以后,有些连队干部又忽视了对青年的生活管理:房子透风,火炕冒烟,不及时修理;吃冷饭冷菜,没有人过问。青年们批评干部说:“你们光喊要我们安家落户,连队搞得不象个家的样子,我们怎么安得下来?”在连队蹲点的党委常委李元虎了解这种情况以后,向党委作了汇报,引起了警惕。党委认为,教育知识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对的,但决不能把它与关心青年的生活对立起来;健康的身体,是搞好革命工作的重要条件;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满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从各方面关心青年的成长。
工程连是新组建的一个连队,主要担负全团的营建、制砖等任务。那里原来是一片荒原,条件十分艰苦。党支部带领全连干部战士一边搞生产,一边抓生活,三年来,他们不仅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上交了十一万四千多元的利润,还自己动手修建砖瓦房,铺设沙石路,开荒种地,养猪种菜,达到了粮、油、肉、菜自给有余。党支部成员坚持轮流在食堂就餐,听取大家的意见和要求,尽可能改善伙食。青年们满意地说:“我们吃的好,住的暖,心情舒畅,就象在自己家里一样。”
团党委组织各连干部到工程连学习参观,推广了他们自力更生搞好生活管理的经验。各连干部决心以工程连党支部为榜样,关心好青年的生活。现在,全团三千多名知识青年都能睡到热炕,吃上热饭,喝上开水。党委还经常派医务人员到各连给青年们检查身体,对患病的及时治疗。针对女青年的生理特点,分配活路时给予适当照顾,“例假”期间,不安排干重活和泥水活。
知识青年的爱好是多方面的。“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遵照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团党委在切实抓好知识青年物质生活的同时,还积极发挥各连共青团支部的作用,在青年中广泛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了连队生活,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更加坚定了青年们扎根边疆干革命的思想。
二十连的知识青年,占全连成员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过去,个别连队干部不认识青年的特点,把他们与老职工一般看待,对青年们打球、唱歌看不顺眼,说还不如干点活好,搞得连队死气沉沉。团党委推广了五连团支部组织青年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的经验以后,二十连党支部提高了认识,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党团工作的议事日程。他们组织了业余宣传队、板报组,把连队的好人好事编写成小节目,经常宣传演出。团支部还组织了业余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筹办了图书室,为青年们锻炼身体、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供了方便,使无产阶级思想占领了业余文化阵地。
本报通讯员/本报记者(附图片)
知识青年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图为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十七连的知识青年,在下工后愉快地洗刷劳动工具。 本报通讯员摄
昆嵛山里的女伐木排,是山东生产建设部队的先进集体。这个排的战士都是来自济南和青岛的知识青年。她们经常请老党员讲述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不断提高路线斗争觉悟。 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复员军人在地方
怎样保持解放军的革命本色,在新的征途上继续革命,这是复员军人到地方后面临的现实问题。徐州重型机械厂三位复员军人,以自己的行动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
  工人的贴心人
盛夏季节,气候多变。突然下了一场少有的暴雨。由于雨猛水急,一时难于排除,有的街巷已经积水过膝,住在太平洼里的老工人黄占全的房子有倒塌的危险。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老张冒雨赶来帮他搬家。老张的衣服由于雨淋和汗浸已经湿透,脸上的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从额上一直往下流。老张也不知搬了多少趟,一直到把黄师傅的家收拾妥当后,连口水也顾不上喝,又赶忙到另一位老工人家里去了。
这个老张是谁呢?这就是供办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复员军人张道恕同志。
老张,三年前从部队来到工厂担任支部书记以来,始终牢记毛主席关于“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教导,坚持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率领党支部“一班人”,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紧密团结了全车间的职工。
去年春节,放了三天假。老张又带着他们“一班人”,用了两天半时间,挨门逐户地访问了全车间的职工家庭。当访问结束,他们路过工厂附近的天桥时,发现从东北运来的五十多辆汽车底盘进厂了,长长的列车车皮,停在厂区内外的专用线上。老张心里一愣,现在职工正放假在家休息,谁来卸车啊?不卸车,占着这么多车皮,就要影响国家的交通运输。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促使老张向支委们说:“一不影响职工们休息,二不给国家增加经费开支,就咱们这‘一班人’亲自干怎样?”大家一致赞成老张的提议。
战斗打响了。工地上高高的吊塔,挥动着巨大的臂膀,把一台台汽车底盘卸下来。住在工厂附近的职工看到这个情景,纷纷赶来参战。大家冒着严寒坚持工作,终于在当天夜里十一点钟全部卸完。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老张刚放下饭碗,就赶到老工人陈思田家里。他对老陈说:“你的房子漏雨,一直没有时间翻修。今天休息,咱就来翻修一下吧!”老陈心想:“怎么我想到的事,俺书记也给我想到了呢!”老陈还在犹豫时,老张领着同志们已经干了起来。经过一天紧张的劳动,原来的旧房焕然一新了。老陈感动地说:“老张心里时时想着咱群众,和俺工人真是心贴着心啊!”
老张率领党支部“一班人”,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上,团结广大职工勤奋作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去年提前一季度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而今年的任务早已圆满完成,现在正为明年生产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保持革命战士的本色
“不会拿枪,算得了什么革命战士;不会做工,算得了什么工人!这是复员军人邱全安同志经常讲的两句“口头禅”。
小邱在部队是司号员,三年前复员来到工厂,到总装车间薛坤小组当了钳工。他听人说,薛坤是个老模范,十几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带领全小组在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有显著的成就。小邱从内心里佩服这位老师傅。他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的教导,下决心向薛师傅学习,为革命钻研技术,学会做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去年,他们小组迫切需要一台七十吨油压机。而制造这台油压机,既无图纸,又无资料,怎么办?小邱心里想:我是个复员军人,要发扬人民解放军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千方百计搞出油压机来。小邱向薛师傅讲出了自己大胆的想法。薛坤看着这位刚强坚毅、朝气勃勃的复员军人,打心底里高兴,鼓励他说:“好!就这样定了!有啥困难,我一定帮助你。”
一个没有参加过激烈战斗的战士,一旦接到战场杀敌的命令时,心里总是无比的激动。小邱,这位工业战线上的“新兵”,接受了这项任务后,心情也同样激动。他决心要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任务。
决心是下了,但怎么干呢?一个接着一个困难出现在眼前:油压机是怎么构造的,图纸又该怎么划。在小组同志的热情鼓励下,小邱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请小组里的老师傅教他学看图,请技术科的技术员教他学制图;又请老师傅反复讲油压机的工作原理,并亲自到兄弟单位的油压机上实验。就这样,边学边干,边干边改,逐步摸索着前进。
生产任务紧,搞革新可不能慢慢来。小邱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除了吃饭、睡觉,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试制油压机上。早上天不亮他就来到了车间,在最紧张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他不知道那一天是星期天。紧张的劳动,使他的旧病又复发了。肚子经常绞痛难忍,身冒虚汗。小组的同志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都关切地劝他:“休息几天再干吧!”他总是说:“这是战斗!”
就这样,经过三个多月的日日夜夜,一台七十吨的油压机终于造出来了。
小邱进厂还不满三年,在老师傅们的帮助下,先后革新和创造了十多项新产品、新设备,从一个司号员变成了一个革新能手。老师傅们夸奖他:“小邱保持了革命战士的荣誉。他那股子闯劲和钻劲,真值得俺好好学习!”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不穿军装的好战士
提起加工二车间民兵连副指导员陈旭华,职工们众口齐夸他是一个“不穿军装的好战士”!
陈旭华,这个年青的共产党员,是三年前从部队来到工厂的。他始终保持革命战士的本色。通过言传身带,把部队的光荣传统传给了民兵。
陈旭华在离队前,首长嘱咐他:“小陈啊!复员退伍,可不是革命征途的终点,而是新的革命征途的起点;你今后不穿军装啦,千万不能丢掉革命战士的本色啊!”小陈暗想:是啊,在部队是干革命,到地方上也是干革命,我一定要为党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
到工厂后,小陈担任了民兵连副指导员,他深深地感到组织上的信任,也觉得肩上担子很重。怎样才能把民兵连建设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呢?他反复琢磨着这件事。斗争实践使他认识到:关键是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提高民兵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于是,他首先从自己身上做起,从新华书店买来《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等书,坚持刻苦学习。他经常把自己学习的体会,告诉几个要好的战友,还和他们共同组织了一个学哲学小组。现在,全连民兵都参加了学习组织,他们原来的小组变成了中心指导小组了。
有个时期,车间里浪费现象很严重,劳保手套、口罩、擦机器的棉纱、油刷,用过几次就随手丢掉了。小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时不知咋办才好。后来他想:在部队里,指导员经常讲我军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才使自己逐步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鞋袜破了,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现在,我也要象老指导员那样,对民兵同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啊!于是,他组织民兵学习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导,反复讲节约一滴油、一寸布、一两纱对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支援世界革命的意义,还亲自带领全连民兵在车间内外拣旧口罩、破手套、烂棉纱、废油刷进行洗涤、缝补,修旧利废。青年民兵蔡承华,过去手套稍微破一点就丢掉了,在小陈帮助下,她带头拣破手套,洗补后再用,成了车间的节约标兵。仅最近一年来,全连洗补破旧手套三百多副,修理废油刷一百多把,废旧棉纱都是洗净后再用。解放军艰苦朴素的好传统,在民兵中得到了发扬。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