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

穷要干,富要干,一直干到共产主义!
——记上旺大队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思想指引下,会稽山麓,绍兴县内,涌现出一个艰苦创社会主义大业的战斗集体——浙江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单位、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红山公社上旺大队。
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一个穷山村建成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茶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发扬继续革命的精神,连年夺得茶、粮丰收。去年,茶叶产量达到一千二百多担,比一九五八年增长一百倍;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五八年增长二点七倍,平均亩产一千四百多斤。今年,春茶、春粮、早稻的总产量,又齐创历史最高纪录。几年来,大队共添置拖拉机等各种农业机械八十四台,兴办了茶叶初制厂、粮食加工厂和畜牧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越办越兴旺,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上旺,原来叫上王。
解放前,这里的山,是“看看闪闪亮,掘掘石石硬”的癞头山;这里的田,是“日日戽千桶,夜夜归原洞”的漏沙田。贫下中农靠挑脚、抬轿、讨饭过日子。人们把这个穷山村称为“过路凉亭苦上王。”
解放后,这里的贫下中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组织起来”的道路不断前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好比春笋出土节节高。
一九五八年,毛主席亲自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极大地调动了上王贫下中农建设新山村的积极性。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教导,决心向癞头山宣战,定叫荒山变茶园,彻底改变“苦上王”的面貌。
现在的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党小组长王金友,怀揣“老三篇”,一马当先,带领三个共产党员和十一个社员,首批来到乱石堆上安营扎寨。
开发癞头山的战斗刚刚打响,就遇到重重难关。一个窃踞党总支书记的坏分子跑到上王吹冷风,逼着他们“下马”。在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下,面对大片又硬又滑的“乌龟壳”,几个富裕农民动摇了,卷起铺盖想下山,他们说:“靠八把锄头,几个拳头,要苦到什么时候?”
是收兵下马,还是跃马扬鞭?一天,荒山坡上的泥墙屋里,开起了邀请老贫农参加的党小组会,从傍晚一直开到深夜。党小组长王金友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越学,大家的劲越足;越学,大家的眼越亮。他们一眼看穿了这个“党总支书记”的行为,不符合毛主席的指示。老贫农坚定地说:“别理他那一套!大家只要学习老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没有攻不破的‘乌龟壳’。”共产党员发出誓言:“有了决心有了手,不怕困难九十九。完全、彻底为人民,穷山压顶不低头。”党小组会作出了决定:听毛主席的话,八把山锄齐着力,双手创出社会主义大事业。从此,学习“老三篇”,讲红军长征故事,上阶级教育课,代替了“撤兵锣”和“退堂鼓”。
人心齐,泰山移。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癞头山上却热气腾腾。大家顶风雪,冒严寒,扒开积雪,敲开冰层,把荒坡翻了个身。他们白天吃饭在山坡,晚上点着火把干,年三十夜不休息,正月初二就开工,共产党员首先带头苦战在寒风刺骨的北山坡上。王金友的手脚冻得裂开了口,劈石头猛一使劲,手上就迸出了血,大家劝他歇一歇,他笑笑说:“要干,要革命,流点血算啥。”说着,又抡起山锄,砸得坚硬的石头直冒火星。
山锄一寸寸短下去,荒地一块块开出来,党支部在斗争中胜利诞生,王金友被全体党员一致推选为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连续三个冬春的苦战,终于征服了十一个荒山秃岭,开出五百六十多亩荒地,还挑了十多万担塘泥,给癞头山铺上厚厚的一层肥土。社员们满以为:荒山开出了,上级总该拨点资金和茶籽吧!可是,那个披着“党总支书记”外衣的坏分子,对紧跟毛主席的上王贫下中农,早就恨之入骨。党支部领着贫下中农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王金友满怀信心地对大伙说:“我们能顶‘下马风’,艰苦奋斗开出荒山,也一定能战‘阻马浪’,自力更生播下种子。”通过学习,大家受到很大鼓舞,想方设法解决困难。他们靠一副钢肩和一双铁脚板,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开荒刨出来的四十多万斤柴根,翻山越岭挑到国家收购站出售,硬是用汗水换来了两万多斤茶籽,播在新开垦的荒地上。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成果。昔日的癞头山,变成了葱绿的茶园。“苦上王”变样了!人们纷纷前来参观,异口同声地赞扬上王“八把山锄创大业”的革命精神。上王的贫下中农说:“我们有今天,全靠毛主席,是毛主席的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思想,在指引着我们前进!”从此,他们怀着对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把“上王”改为“上旺”,以表示他们决心让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永远照亮上旺,越照越兴旺。
正当上旺大队逐步由穷变富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战斗号召。上旺的贫下中农闻风而动,坚决响应。为了把大寨经验真正学到手,大队贫下中农、社员群众推选党支部书记王金友到大寨大队去取经。王金友到了大寨后,跑遍了七沟八梁一面坡,访问了大寨的贫下中农弟兄。大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了王金友。在大寨田里,他拣起一块黄土,陷入了深思:大寨能在这种死板黄土上夺高产,上旺土质比大寨好,气候比大寨温和,雨水比大寨匀调,为什么不能叫荒山废溪献粮食?比来比去,他得出一个结论:样样条件上旺好,只有一条,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没有大寨举得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没有大寨过得硬。想到这里,他细心地把黄土包好,放进了衣袋。
回到上旺,王金友拿出那包黄土,激动地说:“大家看!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寨贫下中农,就是在这样的死板黄土上,闯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道路!”这包黄土在上旺贫下中农的思想上激起了新的浪花,大寨精神激励上旺的社员、干部在艰苦奋斗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在上旺展开。老贫农说:“上旺过去穷,穷得有骨气;今天富了,不能短志气。咱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学习大寨贫下中农兄弟,艰苦创业一辈子。”共产党员发出誓言:“要做学大寨的先锋,穷要干,富要干,一直干到共产主义!”一些原来满足于“艰苦创业一阵子”的人,主动批判了“‘富’字面前图安逸”的半截子革命思想,他们表示:“要以大寨为榜样,由穷变富不忘苦。”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一致决定:用一颗红心两只手,开垦荒山,改造废溪,增产粮食,为社会主义祖国做出新贡献。
上旺大队的贫下中农说干就干。他们保持和发扬了当年“八把山锄创大业”的革命精神,又打响了移山填溪造“大寨田”的战斗。有一次,为了造七分地的“大寨田”,党支部副书记韩张友和二十多个社员,整整苦战了五天。为了使这七分田百日大旱保丰收,韩张友又带领社员花了两千多个工,造了一口水塘。有人说:“这不合算!”韩张友和贫下中农却回答说:“一百年,一千年,七分田的收获就有万万千!”
共产党员王根木在这场以造“大寨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中,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汉。打石炮、砌石坎,没有石匠,有人主张从外地请几个。王根木说:“这是个新活、硬活,可以磨练意志,我来学,我来干!”从开始造田起,他一直和“石老虎”打交道,百把斤重的大石头,两手一抱,就垒到了坎上。一次,他用力过猛,一条腿撞在石头上,鲜血直冒。他用布条扎了扎,照样干起来。社员们热情赞扬他是“艰苦创业的虎将”。
上旺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就是用这种“虎将”的干劲,经过几个冬春的连续奋战,总共投工十多万个,新造了“大寨田”九十多亩,还新开了旱地二十亩。
一九六七年秋天,新开的“大寨田”里,晚稻碧绿茁壮,丰收在望,正在这时候,却出现了百日无雨的大旱。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上旺大队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经过八天七夜的苦干,建成了上旺第一座“地下水库”,把深藏千年的地下水,引上了山岙的梯田,终于夺得了粮食丰收。几年来,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大搞水利基本建设,造成了十一个地上水库,四座地下水库,新掘了十几个水塘,实现了百日无雨保丰收。今年夏天,绍兴地区又遇到了七十多天的干旱,上旺大队的稻田里却水量充足,晚稻秧苗一片油绿。
上旺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发扬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不断前进。今年,他们在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掀起了劈山造田的新高潮,决心把上旺建设得更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威镇乌龙架长虹
——记福建军民团结战斗建设乌龙江大桥的事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前夕,福建省乌龙江下游峡口,一道长虹凌空飞起。我国目前最大跨度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乌龙江大桥,于九月二十六日胜利通车。这是福建军民坚决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取得的又一胜利。
这天,乌龙江大桥披上了节日盛装,一万多名工农兵、干部、红卫兵,汇集在大桥北岸的广场,和建桥工人一起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在人民解放军福州部队、中共福建省委和省革委会负责同志讲话后,福建工人阶级自己制造的五十辆汽车徐徐通过大桥。这时大桥两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经久不息。
这座大桥全长五百四十八米,跨径一百四十四米,四个桥墩巨人般地屹立在深水激流之中。宽阔平坦的桥面上,三辆汽车可以并排通过。入夜,桥上的水银灯齐放光明,使整个大桥显得更加壮丽辉煌。
壮志凌云绘蓝图
乌龙江下游峡口,江面狭窄,水深流急,漩涡四布,加上濒临东海,受海潮影响,江水形成两个流向,夏秋季节,台风夹着暴雨,江面波浪翻滚,素有“老虎口”之称。多少年来,福建人民早就盼望有一桥飞架南北。
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为了进一步落实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决定在乌龙江下游峡口建设一座公路大桥。
要征服“乌龙”,首先必须认清“乌龙”的真面目。建桥先头部队认真地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等光辉哲学著作,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集中力量,首先摸清乌龙江下游的底细。水文、地质勘测工人,勇当开路先锋,跟设计人员密切配合,不辞劳苦,努力掌握江下游水文、地质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大桥二、三号桥墩的墩位,正在江心,那里水流湍急,十多公斤重的流速仪放进去,也会被漂走。有一次,省交通局港航测量队的老工人、共产党员翁九彩,正和大家在江心三号墩的测量船上工作,突然狂风大作,测量船在翻腾的江面上剧烈地摇晃,船上有不少人头晕、呕吐,眼看工作不能继续进行下去了。但是水涨潮高,正是测量的好机会,高潮的时刻一过,不仅当天所测到的数据无效,而且半个月一个周期所积累的数据也就要失去作用。翁九彩和工人们想到这些,头脑更加清醒:“决不能倒下去,一定要争分夺秒完成测量任务!”他们齐声背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互相鼓励,以坚强的毅力战胜头晕和呕吐,咬着牙关,在摇摇晃晃的测量船上,坚持工作了十二个小时。他们就这样用了三天时间,坚持测量,获得了一千多个准确的数据,为大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省交通局的钻探队,原来只搞内港和码头的钻探,一到乌龙江心下钻,就碰到好多难题。钻机只有一个套管的钻杆,由于受江水两个流向冲力的影响,在水里不停地晃荡着,钻头老落不到点子上,有时还出现断管和卡管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钻探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钻探队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顶着寒风,废寝忘食地蹲在钻探船上,反复地研究,最后采用“双套管”的办法,解决了钻杆大幅度摆动和断管、卡管问题,使钻机在两个流向、潮差很大的情况下,二十四小时都能正常地进行工作。
水文、地质勘测工人提供的一个个科学数据,一节节完整的岩芯,一份份内容丰富的资料,源源不断地送到设计组,使设计人员进一步掌握了乌龙江下游水下地质条件的基本特点,乌龙江大桥的设计蓝图终于胜利诞生了。
自力更生闯新路
设计任务完成以后,参加大桥建设的工人、解放军、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又满怀革命的壮志豪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了建设大桥的战斗。
三号深水桥墩正在紧张地插打管柱桩。突然,有一根管柱桩底部发生故障,需要潜水员越过水下“禁区”进行深水电割,排除障碍,否则,三号桥墩就无法继续施工。可是,潜水分队的潜水员,缺乏深水作业的经验,又没有特殊的潜水设备。敢不敢下去?潜水分队的同志们在毛主席关于“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教导鼓舞下,坚决表示:“下!为了早日建成乌龙江大桥,粉身碎骨也心甘!”他们学习南京长江大桥潜水员胡宝玲的先进经验,勇敢地投入了战斗。老潜水员林乃广顺着管柱的内壁沉入江底,在直径只有一米三的内套管里进行水下电割。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刚割到半截,林乃广就感到头晕、耳鸣。这时,规定的作业时间到了,领导通知他立即出水,他想:钢板还没割完,如果换一个同志下来,又得在黑洞洞的套管里从头摸起,时间就要花得更多。现在工程正在争分夺秒,我怎么能上去!他通过送话器向领导请求延长作业时间。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林乃广连续五次延长了作业时间。他穿着笨重的潜水衣,在狭窄的套管里,一会儿蹲着割,一会儿弯腰割,身上的绒衣,全被汗水浸湿了。当最后的一段钢板割完时,林乃广感到浑身酸疼,支持不住,潜水分队领导也不断地催促他立即出水。但是林乃广想起毛主席关于“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的教导,决定把切割的质量检查一下再上去。他怀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又一次向领导提出:“请求再给我最后的十分钟!”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一步一步地挪动着疲乏的身体,沿着套管的边缘,仔细地检查了一遍,证明电割的质量很好,才放心地浮出水面。在其他同志密切配合下,林乃广的水下作业时间达一百四十八分钟,创造了深水作业的新纪录。
三号围囹定位、下水时,起吊能力不够,工人们就在导向船上安了四部土绞车,在围囹上挂四个平衡锤,增加了六十多吨的起吊能力,和两艘吊船一起,把二十米高的围囹稳稳当当地吊离导向船,又徐徐地放在建设桥墩的深水里。
当大桥混凝土工程全面展开的时候,需要两百多台震动器,而工地上只有七十多台。工人们就想巧办法,把固定在模板上的震动器改为移动的,这样,一台顶几台用,满足了混凝土工程全面施工的需要。
大桥胜利合龙后,全工地的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又意气风发地投入桥面工程的紧张战斗。他们只用二十多天时间,就铺好了桥面,装上了水银灯,还建成了两座二层楼高的桥头堡。福建全省广大人民早已盼望的雄伟的公路桥,终于凌空横卧在乌龙江的江面之上。
热情支援遍四方
在建桥工地上,人们传颂着海军某部七一四船指战员心红胆壮,不畏艰难,出色完成吊装任务的事迹。那是在今年二月,建桥工程全面展开,远道赶来参加建设工程的七一四船挑起了起吊预制箱梁出坑,为拼装做好准备的重担。按照原设计,需要把一块块近七十吨重的箱梁从预制场的基坑里吊出来,稳妥地放在江边。而七一四船的起吊能力只有五十吨,怎么办?指战员们和建桥工人一起研究,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终于找到了在箱梁底部安装千斤顶、减少起吊吨位的科学方法,攻克了起吊能力不够的难关。有一次,当箱梁吊到第五块时,不断上涨的潮水淹没到指战员的腰部、胸部。在这关键时刻,他们响亮地提出:“坚持战斗,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早春的江水,砭人肌骨,指战员们泡在水里,冻得浑身麻木,每摇一下千斤顶的手把,都要付出很大力气。和战士、工人们一起参加劳动的政治工作人员不断地用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教导,来鼓舞指战员们的斗志,使他们产生了无穷的力量。经过四个小时的艰苦战斗,吊机顺利地吊起了六块箱梁。
长江航运公司“人民三号”轮船,虽然大多数船员没有出过长江口,但是,为了早日建成乌龙江大桥,他们毅然承担起运送钢板桩的艰巨任务。他们勇敢地驾船驶入浩瀚的东海,穿过惊涛骇浪,冲破重重困难,航行三千六百公里,及时把钢板桩送到工地。
中央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桥工人、海军某部的指战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工地,同福建前线军民团结一心,并肩作战。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的许多厂矿的工人,也夜以继日地为大桥赶制各种设备、材料。
参加乌龙江大桥建设的人们,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以自己勤劳的双手,仅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就多快好省地建成了这座雄伟的公路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福建日报》记者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福建省乌龙江大桥胜利建成通车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