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上海工交战线干部和群众在党的“九大”精神鼓舞下
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
据新华社上海二十四日电 在党的“九大”和九届一中全会、二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上海工交战线的学习运动出现了新气象,广大干部在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同时,普遍选读或通读了一些马列主义著作,一部分工人也选读了马列主义著作的有关章节。他们把马列主义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学习,深刻领会毛主席怎样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许多干部和工人在学习中紧紧抓住了“读、想、议、写、用”五个环节。他们说,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讨论是启发,写作是加深,使用是目的。这样学,能够加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效果比较好。
把看书学习同开展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这是今年上海工交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今年以来,上海工交战线广大工人和干部,以批修整风为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了王明、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所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增强了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工交战线各级领导干部,针对着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竭力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光辉著作,学习了马克思、列宁的有关教导,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锐利武器,大破唯心论的先验论,大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认真作实际调查,洗刷唯心精神,显著地改进了领导作风。今年以来,上海工交系统的二十个主要工业局的第一把手,一般都分别抓了一个到两个点。他们深入到这些点里去,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指导实际斗争。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市电信局、华东电业管理局、上海市机电二局等许多工业局,从群众的创造中,发现和总结了本系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深入开展工厂企业斗批改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在各个行业推广以后,迅速推动了面上的工作。
上海冶金系统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学习运动中,回顾和总结了历史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狠批了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竭力鼓吹的“生产可以促革命”等反动谬论,和用“电子工业中心论”对抗“以钢为纲”的方针,妄图继续破坏钢铁工业发展的罪行。许多干部和工人联系实际学习了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中指出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剥削者就必然存着复辟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为复辟行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毛主席提出的我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广大干部和群众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今年一至八月,全市钢铁生产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产品质量稳定。新钢种增加数十种,钢材的品种规格增加五百多种。国家急需的一些短线产品有了成倍的增长。
把看书学习同解决当前革命、生产中的主要问题结合起来,这是今年上海市工交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又一个特点。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和教育,上海工交系统的大多数干部,能够自觉地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以革命统帅生产;但是,也有些干部突出业务的现象往往会回潮;还有少数干部受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比较深,习惯于“专家路线”、“物质刺激”那一套,当这些错误思想受到批判的时候,又往往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抓生产危险”。在活学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中,他们结合斗争实际,反复学习列宁关于“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的教导,学习毛主席关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等一系列教导,深刻批判了反动的唯生产力论,许多人对革命和生产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上海重型机械制造工业公司的干部在学习马、恩、列、斯和毛主席有关革命和生产的关系问题的论述时,对一些后进单位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清楚地看到,这些单位生产没有迅速上去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狠抓阶级斗争。他们依靠群众,对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余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很快使一些后进工厂发生了根本变化。
上海工交战线广大干部和群众还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改造世界观紧密地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干部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开展了批修整风运动,严肃地批判和纠正骄傲自满、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不断提高思想革命化的水平。上海铁路分局松江站区党委把反对骄傲自满和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斗争,作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件根本大事来抓。党委成员发扬自我批评的作风,带头到群众中去讲用,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这个党委还坚持每季度一次大整风,每月一次小整风的制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主动向资产阶级思想展开进攻,大大地提高了党委的战斗力。


第4版()
专栏:

中国政府经济代表团前往河内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新华社河内二十四日电 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为团长的中国政府经济代表团,九月二十四日下午前往河内烈士陵园敬献花圈。花圈的挽带上写着:“越南人民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陪同代表团前往的有:越南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黎清毅,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总理府部长陈友翼,越南劳动党中央候补委员、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李班,河内市行政委员会主席陈维兴。(附图片)
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为团长的中国政府经济代表团,应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邀请,于九月二十四日乘专机离京去河内,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周恩来、叶剑英、邱会作、纪登奎、李德生同志等前往机场欢送。吴船大使、陈平临时代办等也到机场送行。
新华社记者摄
中国政府经济代表团到达河内。黎清毅、黄英等越南党政领导同志和河内市群众代表到机场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4版()
专栏:

僾尼农奴登上了学校的讲坛
僾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过去,僾尼人没有一个识字的,千百年来都是刻木记事。如今,在勐腊县境内的僾尼山下,却有了一所僾尼人自办的农业中学。在那里,常有一位三十岁上下的僾尼干部给革命师生讲课。他理论联系实际,讲得生动活泼,很受欢迎。这位教师名叫张克,在旧社会是被封建头人当牛马役使的奴隶,现在是勐棒公社大关大队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大队党支部委员。
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张克从小就过着“火塘充被盖,野菜当食粮”的生活。解放后,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他和寨子里的翻身农奴们,要求组织起来,走农业集体化的康庄大道。可是,那时有人说:“咱们没人识字,连个当会计的人都找不到,怎么办合作社?”张克自告奋勇地说:“找不到会计,我当!”他想,就是刻木记事,我也要把账目管下来,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走下去,天雷打不散,九牛拉不转。
张克不会记账,就用竹片当工分本,用尖刀刻记工分。分配时,不会算术,就端出一盆包谷粒,先计好总数,然后一颗一颗地“分配”到各户社员的名下。有一次搞年终结算,他面前放着代表社员户数的几十只大碗,把代表工分的包谷粒从一个大盆里一颗一颗地数着分到各个大碗里,一连数了三天三夜,还没分完。这种情况,坚定了张克向愚昧落后作斗争的决心。他深刻地认识到,僾尼人没有文化,是万恶的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山官、土司、头人残酷压迫的结果。他下定决心:为了在毛主席指引的大道上更好地前进,非学文化不可!从此,他一方面更细心地用刻木记事和数包谷粒的办法,把集体经济的账目管好,把分配搞好;一方面在亲人解放军的支持和帮助下,努力学习,既学文化,又读毛主席的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学一点用一点,不认识的字逢人就问,有时为了记熟毛主席的一个观点、一句话,常常学到深夜。现在,他不仅能用文字记账、核算,进行分配,还能阅读“老三篇”和毛主席的部分语录。
僾尼人有了毛泽东思想,有了文化,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一九六九年,僾尼山上办起了人民公社,张克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翻身农奴推选他为大队贫下中农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他日夜奔忙,和贫下中农一起办起了三所小学,使全大队一百五十多名僾尼儿童入了学。现在,僾尼人不但有了自己的会计、记分员、读报员、赤脚医生,还有了第一代僾尼教师。每个生产队办起了政治夜校,在学习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毛主席著作,全大队的大部分青壮年都能阅读“老三篇”。
春风得意马蹄疾。今年开春,大队党支部决定创办第一所农业中学,并把筹建的任务交给张克。没有现成的校舍,他带领革命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一个半月的劳动,第一所农业中学创办起来了。
开学这一天,僾尼人第一批中学生,兴高采烈地坐在教室里,等老师上课。饱经风霜的张克进来了,他凝望着毛主席的画像,件件往事涌向心头,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他登上讲台,拿着当年刻记工分的竹片和一盆包谷籽,激动地说:“同学们,要牢牢记住啊,有了毛主席,才有僾尼人的今天,有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才有僾尼人的幸福生活!”


第4版()
专栏:

傣族妇女成了移风易俗的闯将
今年春初,傣族聚居的勐腊县勐仑公社曼边大队贫下中农,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决定把全大队一千二百亩“望天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由种单季稻改成种双季稻,多打粮食,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为此,全大队的男劳力都到水利工地修水库去了,种植双季稻的任务,就落在妇女身上。可是,傣族历史上传下来一种陈规,叫作“男人犁田,女人栽秧”,不许妇女犁田,说什么“妇女犁田,长出的谷子不结穗”。
备耕季节快到了,谁来驾牛犁田呢?有人主张把男劳力从水库上调回来,让他们犁完田再回水利工地。但是,修建水库,是把“望天田”改为旱涝保收田的关键措施,一个人也不能抽回来。
这时,副大队长咪玉香挺身而出,决心带头移风易俗,和姐妹们一起革掉“妇女不能犁田”的陈规。
咪玉香的倡议得到了一些青年妇女的响应,但也遭到一些因循守旧的人的反对。
面对着这种情况,咪玉香把一家老小喊到火塘边,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家庭学习班。她说:“说妇女犁田谷子不长穗是封建迷信。解放前,我的阿妈因为反抗封建头人的凌辱,被万恶的头人诬为‘琵琶鬼’,把她赶进茫茫不见天日的深山老林,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有一天,我的阿妈从森林里悄悄回来探望我,不幸被领主抓住,装进甑子活活地蒸死在寨头的大青树下,阿妈临死前,紧紧拉着我的手说:‘阿——囡,记住阿妈是怎么死的……!’那时候,我才八岁,领主把我掠为家奴当牛马使唤,还先后把我倒卖了三次……。”
咪玉香擦干眼泪继续说:“是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阶级姐妹,在过着非人的苦难生活!我带头驾牛犁田,夺取粮食大丰收,是为了支援世界革命。”
全家人听了咪玉香的血泪控诉,都泣不成声。她丈夫说:“你领头干吧!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我们就是要走在前!”
咪玉香走门串户,串联了八名妇女,组成傣族妇女犁田队。她们请老贫农当老师,边学边干。犁杖笨重掌不稳,牛也不听吆喝,经常把她们拖倒,摔得浑身泥水。她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很快学会了犁田和耙田的技术,和全寨妇女一起按时完成了犁田和栽秧任务。


第4版()
专栏:

苦聪“娃子”成了技术工人
在解放前的西双版纳十多个少数民族中,苦聪人被压在“三座大山”的最底层,封建领主把他们撵进原始森林。解放以后,各族人民和驻地人民解放军走遍危岩绝谷,前后花了六年时间,才把他们从与世隔绝的老林深处接了出来,使他们从原始社会生活直接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现在,苦聪人不仅有了自己的村寨、学校和医疗站,有了自己的“赤脚医生”和农业技术人员,而且有了自己的第一代技术工人。
勐腊县粮油加工厂机械工人杨扎弟,就是苦聪工人中的一个代表。在景色秀丽的南腊河谷,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杨扎弟唱着山歌,翻山越岭,把碾米机、柴油机、磨面机运到瑶族新寨,傣家竹楼,为各族人民碾米、磨面、榨油,修理农用机具。
在万恶的旧社会,杨扎弟一家和这里的所有苦聪人一样,因为负担不起官税,逃进原始森林。他们靠一堆篝火取暖,以几片芭蕉叶遮身,用木犁、木锄,在森林深处“刀耕火种”。就是这样,封建山官也不放过他们,秋收之后,就派狗腿子进山抢粮。杨扎弟一家十一口人,霜冻雨打,饥寒交迫,一年之内,被饥饿和瘟疫夺走了八口人的生命。那时,杨扎弟才八岁,他和两个姐妹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活了下来。解放后,深山见太阳,毛主席派来了亲人解放军,才把苦聪人和杨扎弟三姐妹救出了深山。杨扎弟上了学,后来又被选送到工厂,当了苦聪人的第一代工人。他去工厂的那天,生产队的全体苦聪人,都出寨给他送行,叮咛他说:“你一定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当好苦聪人的第一代工人!”
杨扎弟学开机器,遇到很多困难。他操作的柴油机,光零件就有几百个,连名字都记不住。工厂党支部书记夏少英走到杨扎弟的身旁,和他一道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鼓励他:“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我们工人就有无穷的力量!”杨扎弟想,愚公能移山,我为革命还学不好技术?在汉族师傅的耐心帮助下,杨扎弟经过五个月的刻苦学习,就掌握了柴油机、碾米机、榨油机的操作、修理和保养技术。
杨扎弟并不满足于学懂了一些技术,他时刻牢记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在生产实践中总爱琢磨机器的性能,大胆创新。他工作的榨油车间,有六台油泵式榨油机,每台机器要有两人轮换脚踩,才能运行,速度慢,出油率低。杨扎弟和汉族工人何华恒联合提出建议,要把这六台榨油机,统统改造成机械传动的联动榨油机。这个意见立即得到党支部和厂领导的全力支持。在试验改制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们和各族工人紧紧团结在一起,胜不骄,败不馁,经过了四十多次的失败,奋战了二十多个昼夜,终于改革成功。六台榨油机操作的工人由十二人减到一人,出油率也提高了。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