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

革命团结战胜风浪
——记山东“长渔七号”渔船四好民兵班抢救遇险辽宁渔民的事迹
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路线的光辉,照耀着渤海渔场。山东省长岛县“长渔七号”渔船四好民兵班,战胜十级风浪,奋勇抢救辽宁省长海县十六名遇险渔民的英雄事迹,传遍了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
事情发生在今年春天。三月一日午后,渤海湾刮起了大风,海面浪涛汹涌,天空乌云翻滚。傍晚,风力逐渐增强到七级,大风卷着大雪,铺天盖地而来,海上一片茫茫。山东省长岛县砣矶公社井口大队出海捕鱼的船只都回来了,唯独“长渔七号”机帆船还不见影。查找“长渔七号”的告急电话,传到了县委机关,传到了驻岛部队,传到了附近沿海各港口。
二日,风力逐渐增强到八级、九级、十级,海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陆地上电线杆被刮断了,房门被雪囤住了,长岛县的军民都在为“长渔七号”的安全焦急、担心,“长渔七号”究竟在那里呢?
抢救战友,情愿担最大风险
三月一日,“长渔七号”渔船四好民兵班的十个同志,正在渤海湾捕鱼。一条条肥大的鲈鱼挂满了网,大家心里充满着丰收的喜悦。中午十一点十五分,收音机里传来了大风紧急警报。共产党员、船长朱大相,看看天色,望望海面,果断地说:“马上返航。”下午四点多钟,海面上已是风雪迷漫,“长渔七号”离家只有十几浬了,再过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安全回到砣矶岛。
这时,他们突然发现东北方向的海面上有四个黑点在飘动,凭经验判断,这是遇险的渔船。大家一齐涌到船舷,急切地望着小船,耳边响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声音:“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朱大相问大家:“怎么办?”
全船的同志齐声回答:“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抢救,绝不能丢下阶级兄弟不管!”“长渔七号”渔船毅然掉转船头,向小船驶去。
这四只小船,是辽宁省长海县蚆蛸岛的渔船,船上共有十六名渔民,因为漏听了大风警报而遇险。小船被风浪打得抛上摔下,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正当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候,十六名渔民看到冲破惊涛骇浪驶来抢救他们的“长渔七号”,激动得连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海上风大浪急,视度又不良,大船要救小船是很危险的。靠近了,容易把小船撞沉;离远了,无法把人救上来。船长朱大相全神贯注,紧把舵杆,好不容易地使大船靠上了第一只小船,大家奋不顾身进行抢救。共产党员、民兵班长梁建新,刚刚抓住一位老渔民的胳膊,一个浪头打来,小船被冲出一丈多远,老渔民两脚悬空,眼看就要掉进大海。梁建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死也不能松手!”他用双膝紧紧顶住船帮,把大半个身子探到舷外,用尽全身力气,一个猛劲将老渔民救上了大船。
第一只小船和第二只小船上的阶级兄弟都得救了。“长渔七号”又靠上了第三只小船。站在船头的老渔民朱道家,刚一接住小船抛来的缆绳,“忽”地一个大浪,小船被打出三丈多远,把朱道家一下子从船头拖到船尾。缆绳连着阶级兄弟的生命,朱道家冒着被拖下大海的危险,咬紧牙关拉住缆绳。这时,其他同志一齐冲上来奋力拖住了小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搏斗,四只小船上的十六名阶级兄弟全部得救了。
团结一心,艰苦奋战“拆船窝”
在抢救阶级兄弟的过程中,“长渔七号”被风浪推出很远很远,风雪迷漫,船位不明,晚上七点多钟,他们开到了一个小岛附近。大雪已经把小岛变成了一座雪山,谁也认不出这是什么地方。由于天黑、风大、浪猛,不能继续航行,“长渔七号”便在小岛附近的海面上抛锚,开动机车,顶住急流,稳着船身。
三月二日黎明,透过风雪,大家发现“长渔七号”已被围困在“流急浪险暗礁多,船到这里要脱壳”的“拆船窝”。这时,风从八级刮到九级,从九级刮到十级。船抛两挂锚,开着机器顶风抗浪,还是稳不住。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长渔七号”连续出现了三次脱锚的严重险情。全船二十六名阶级兄弟,勇敢、坚定、沉着,团结战斗,三次战胜了狂风恶浪。
三次脱锚,情况一次比一次复杂,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海上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多度,浪打在船上,一层海水一层冰,船舷上结的冰半尺多厚。第一次脱锚,人还可以扶着船帮往前走,到第二次,弯腰前进都很困难,到第三次,只能在冰上匍匐前进了。在这艰难的时刻,船上的共产党员每次都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第二次脱锚的时候,共产党员梁建新高喊着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第一个冲出舵棚。紧接着大家一个个冲了出来。船剧烈颠簸,雪打得人睁不开眼,缆门冻成了冰疙瘩,要破冰解缆,随时都可能滑到汹涌的大海里去。大家冒着危险硬是把锚起了上来。这时,三股的缆绳已经断了一股,五、六厘米粗的锚齿也被拉直了。就在这时,船体又出现裂缝,机舱也漏水了。战斗在舱上舱下同时进行,机舱里在紧张地排潮,船上在争分夺秒地抢修锚具。
在与风浪作斗争中,船长朱大相始终把阶级兄弟的安全挂在心上。他一面操舵,一面指挥战斗。一次,一个巨浪突然打来,朱大相大喊一声:“注意——防浪!”大家刚刚卧倒,浪就从船头一下子打到船尾,桅杆上用六颗螺丝钉拧得紧紧的航行灯也被砸掉了,但是船上的人没有一点损伤。
在这艰难的时刻,同在一只船上的山东、辽宁两省渔民互相关心,互相爱护,重担抢着挑,危险争着上。解缆起锚的时候,海水泼到身上,衣服冻成了冰甲,连眉毛都结成了一层冰。辽宁渔民解下围脖,脱下油衣,给山东渔民穿上。风浪扑来,山东渔民冲到辽宁渔民前面,为他们遮风挡浪。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二十六名阶级兄弟用革命团结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战胜了“拆船窝”。
勇敢机智,浪尖飞开顺风船
三月二日下午五点四十五分,气象台发布天气预报时说:“夜间,东北风将转西北风,风力仍然是八到九级。”风向这样一转,“长渔七号”就完全暴露在风口上,触礁的危险随时都会发生,船在这里再也停不下去了。船长朱大相想了又想:现在看来,抢滩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他两眼盯着小岛,寻找着可以抢滩的地方。但是,小岛象刀切一样的陡峭,仅有的一个小登陆点,早已被海水淹没了。如果硬要抢滩,很可能造成船毁人亡。在朱大相的提议下,船上召开了有两省渔民的党员和群众参加的党小组扩大会。会上,大车张亮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抢在风转之前,顺风顺浪,把船开到东南方向的一个小岛去。但是,大风大浪里顺风跑船,这是渔民最忌讳的。舵把不稳,船走不正,很容易被大浪掀翻。这个办法行吗?
大家围绕着张亮山的建议,热烈地讨论起来了:“长渔七号”是木帆船改装的机动船,开足马力,可以使船一直在浪尖上走。由于船体是齐头平底,比一般尖头梭底的机动船要相对稳一些。这就是“长渔七号”的有利条件。当然也有不利因素,船速快了,船头摆得厉害,木舵大,很难掌握,弄不好会发生危险。他们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风浪的规律,把舵掌好,是可以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面转化的。这么一分析,大家信心百倍地说:有毛泽东思想来领航,没有闯不过的风浪!党小组决定:争取时间,立即转移。两省渔民争着向党组织请求最艰巨的任务。
“起锚!”船长朱大相一声令下,十几个人奋力把锚起了上来。朱大相两眼紧紧地盯着海面,瞅准一个大浪过后,另一个大浪还没有赶到的一瞬间,一声“转舵!”帮舵的四个辽宁渔民猛拉舵杆,掉转了船头。舵棚里,五个人紧紧把稳舵杆。在船头上的同志,不顾风吹浪打,坚守岗位,随时准备着一有危险就马上抛锚。机车开到最高速度,船时而在浪窝里拱,时而在浪尖上飞。“长渔七号”在和风浪顽强搏斗中,终于安然到达东南方向小岛的附近海面。当他们转移到这里后,虽然还是大风大雪,但是比停在“拆船窝”要好多了。朱大相叫大家抓紧时间休息、吃饭,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经过两天一夜的连续奋战,大家十分疲劳,都休息了,唯有张亮山还在机舱里不声不响地工作着。他深深知道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精心地检查了马达、电瓶和机器的各个部件,一个一个地拧紧螺丝,然后就守在机器旁。晚上九点多钟,一直在舵棚值班的朱大相,突然发现船在急速后退。船后不远有一道很长的水下石岗,激流冲击到这里,巨浪腾空而起,好象一堵城墙。这样的浪只要有半个打到船上,也能把船砸翻。他急摇车钟,同时发出落舵、起锚的命令。张亮山听到钟声,立刻把机器发动起来了。辽宁渔民姜生有冲出船舱,用尽全身力气,把平时两个人才能落下的大舵落了下来。船刚刚向前移动,巨浪“呼”地一声从船后压了下来。高度的警惕性,团结、紧张、快速的作风,又一次战胜了这场突然发生的险情。
胜利脱险,阶级情谊比海深
在“长渔七号”与暴风雪搏斗的日日夜夜里,长岛县军民的心也时刻随着惊涛骇浪在翻腾。党政领导机关和当地驻军的负责同志,日夜守在电话机旁,亲自指挥抢险战斗。许多战士和民兵顶风冒雪站在海滩上,凝视着海面的每一个目标。风雪迷漫,恶浪滔天,几次派出的抢险船只都无法前进。
三月三日清晨,被冰封雪裹的“长渔七号”,变成了一个浮在海面上的大冰块。这时,船上的淡水没有了,煤也烧光了,船体裂缝越来越大,“长渔七号”仍然处在危险中。船长朱大相和大家商量后决定,趁风浪稍微减弱的时机,向东面的大岛转移。
驻守在这个岛上的部队指战员,发现在海面上剧烈摇晃着的“长渔七号”渐渐驶来,都高兴得欢呼了起来。他们刚把舢舨推下海,一个大浪把舢舨打了回来。他们再次把舢舨推下海,副队长王炳柱、副指导员贾成吉奋勇当先,跳上舢舨,向“长渔七号”摇去。“亲人解放军救我们来啦!”全船渔民纷纷拥上船舷激动地喊着。这些在狂风恶浪面前不弯腰、不低头的英雄渔民,此刻都流出了滚滚热泪。
王炳柱和贾成吉摇着舢舨,一次又一次地抢救阶级兄弟。许多指战员也纷纷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扶的扶,背的背,把二十六名阶级兄弟全部接进了营房。战士们生起了火炉为他们取暖,烧好了姜汤为他们驱寒,军医赶来给他们一个一个仔细地检查身体。五十九岁的老渔民朱大刚,回忆起在旧社会有一次遇到风浪,就是漂到了这个岛上。那时,吃的是生鱼,睡的是草窝,险些丧了命。想过去,看现在,大家更感到毛主席和党的关怀和阶级友爱的温暖。
三月四日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朝霞映红了渤海海面。在并肩战斗中结下了深厚友谊的辽宁和山东两省渔民就要分手了。他们个个含着热泪,紧紧握着双手,激动地互相鼓励着:一定要永远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航向,顶风破浪,勇往直前! 新华社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

两个主任“一对红”
在陕棉十二厂的广大工人群众中,传颂着这个厂的革委会主任孙励斋和副主任、军队代表林若时“一对红”的故事。他们俩遵照毛主席关于“军队干部必须帮助地方干部,地方干部也必须帮助军队干部”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便团结一致,进行共同的事业”的伟大教导,互帮互学,互相支持,共同前进。
甘当小学生 自觉找差距
孙励斋是参加革命三十年的老干部,林若时是解放军某部政治处主任。去年五月,林若时到陕棉十二厂支左,不久,担任了革委会副主任。他经常考虑怎样把地方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学到手,为无产阶级掌好权。
这里先讲老林向老孙学习,三找差距的故事。
去年春节,林若时和老孙走访一个老工人的家庭,这位工人客气地称呼他为“林主任”,把茶杯洗了又洗,板凳抹了又抹。而给老孙倒水、端凳子时就不那么讲究,并亲切地叫他“老孙”。这个工人的举动,引起了老林的深思:我们这两个“客观存在”,反映到这个工人的头脑里,产生了不同的印象和感觉,这说明什么呢?经过反复观察比较,老林发现自己还欠缺老孙那种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还有官气。从此,他经常向孙励斋同志学习,坚持深入群众,和工人同劳动,同学习,一起斗私批修,带头进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讲用。以后,工人见他就不那么客气了,他和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了。
今年三月,厂革委会开门整风,反骄破满,老孙和老林同去一个车间征求意见。林若时发现干部和群众对老孙提意见较多,又很坦率,但对自己提意见较少,又很拘束,这是为什么?难道我的工作真的没有多大问题吗?老林细细地回想了到厂后的工作,深深感到:自己的工作不是一切都好,还有不少缺点和错误。那么,群众为什么不敢大胆尖锐地提出批评呢?这不正是说明自己还没有象老孙那样对待群众诚恳、虚心的态度吗?于是,他遵照毛主席关于“虚心使人进步”的教导,多次找群众谈心,主动向群众敞开思想大门,自觉斗私批修,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进一步密切了和群众的关系。
今年五月的一天,老林和老孙刚参加了劳动,又连夜坐火车去西安开会。上车后,老孙就戴上眼镜,拿出毛主席著作学起来,老林考虑到老孙身体不好,便关切地说:“你累了一整天,还是歇一歇吧,明天再学。”老孙回答说:“今天推明天,明天没有边啦!”坚持在车上学了三个多小时。老孙这种刻苦认真读书的精神,使老林很受感动。他想,论年龄老孙比我大,论身体老孙比我差,论资历老孙比我长,我为什么学习精神就没有老孙那样刻苦认真?关键是自己继续革命的觉悟不高。于是他多次请老孙介绍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经验,以老孙为榜样,带着自己革命化的差距,和老孙结成“对子”,下定决心,要象海绵吸水那样,把地方干部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全部吸收过来。
学根本 提高继续革命的自觉性
下边,再说说革委会主任孙励斋,三次登门取经的故事。
去年九月,为了提高棉纱单产水平,以优异成绩向国庆二十一周年献礼,厂革委会决定,在细纱车间开展一个月的生产大奋战。奋战一开始,老林就到了生产第一线,一边指挥、一边战斗。可是,老孙和其他一些领导成员,由于被厂里事务缠住了,在机关领导多,到基层去边干边指挥少,群众给厂领导提出了批评。这对老孙震动很大,他想:为什么军队代表能摆脱事务首先站到第一线,而我们却老是浮在上边?他带着这个问题去向老林请教。老林和他一块儿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领导工作方法的论述,谈了自己在部队深入基层、实行面对面领导的一些甜头。老孙听后深受启发。此后,他和老林一道,坚持在第一线,同群众共同学习,共同战斗。他们的行动进一步鼓舞了工人群众的干劲,棉纱单产由三十四公斤提高到四十公斤,创造了全厂历史上最高水平。
今年元月,厂领导在研究上半年工作安排时,老孙心想,今年是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大鼓干劲,更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因此,在发言时强调抓生产多,强调抓阶级斗争少。但老林发言时,首先摆出了当前阶级斗争新动向,并且提出了要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带动其它工作,夺取革命生产双胜利。会后,老孙思索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没有象老林那样处处突出政治呢?他找老林谈心,老林语重心长地说:“老孙!作为一个领导,不管生产是失职。但管生产,不能忘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形势好了,我们不仅要看到革命的胜利,更要看到胜利后的革命啊!”这也使老孙很受教育。他反复学习了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回顾了在文化大革命前自己犯错误的经验教训,深深感到:部队同志对突出政治那样坚定,那么敏感,毛主席号召我们学习解放军,就要学习这个根本啊!在“一打三反”运动中,老孙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放手发动群众,挖出了一小撮隐藏很深的阶级敌人,进一步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
今年三月,老孙和老林一起去参加了宝鸡市革委会举办的反骄破满讲用会。他们都在大会上进行了讲用。会后,厂里有些同志讲:“咱们厂这次会上讲两个,还不错!”老林听到后,联想到最近以来,在上级表扬多、报刊宣传多的情况下,厂子里出现了谈成绩多,谈缺点少,自以为是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少的现象。他认为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骄傲自满情绪。所以产生这种现象,领导是要负责任的。于是,他就抓住了这些活思想,在一次全厂干部大会上,主动引火烧身,狠斗了“骄”和“满”。这也使老孙受到了很大震动。他想:同样是听了“咱厂还不错”这句话,为什么自己听了没有感到有多大问题,而老林就听出了名堂?这不正是说明自己不善于抓活思想,也反映了自己思想里有一个“骄”字吗?他又登门去找老林谈心。老林满腔热情地向他介绍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犯骄傲自满吃到的苦头,和保持谦虚谨慎尝到的甜头,并且和老孙一起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的伟大教导。老孙也狠破了自己头脑里的自满情绪,决心向解放军学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一分为二对自己,赞扬声中找差距。
互相帮助 并肩前进
老孙和老林在开展“一对红”活动中深深体会到: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不但要互相学习,而且要互相帮助,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团结,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作出贡献。他俩坚持做到:政治思想上互相帮助,工作中互相支持,遇到困难时互相鼓励,出了问题时主动承担责任。
有一个时期,老林发现老孙发扬民主作风不够,自己说了算多,与领导班子成员商量少,就找老孙共同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伟大教导,使老孙认识到,作为党委书记,是唱“独角戏”,还是靠“一班人”,这不仅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能不能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大问题。老孙从此注意摆正自己与
“一班人”的关系,发扬党的民主作风,重大问题集体讨论,虚心听取大家意见,充分发挥了集体领导的作用。
有一次,老林批评一个干部,由于性急主观,事实不太准确,使这个同志背了包袱,结下了思想疙瘩。老孙发现后,立即找老林谈心,指出缺点。老林就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的教导,狠斗了主观主义,并主动找那个同志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从而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进一步密切了上下之间、军民之间的团结。
老孙和老林这两个领导干部之间的“一对红”活动,不仅促进了自身思想革命化,还带动了“一班人”的思想革命化。现在,这“一班人”都以老孙和老林为榜样,经常从路线斗争的高度,带着领导班子的问题,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极大地密切了军政、军民之间的关系,领导班子出现了一片团结战斗、朝气蓬勃的景象。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