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委书记韦永甫
在桂西壮、瑶、汉族聚居的平果山区,经常可以看见一个穿一身农民服装,背一件简单行李的中年人。他走东村,串西屯,白天和社员群众同作一丘田,晚上和贫下中农促膝谈心到深夜。他走到那里,那里的大人、小孩就围成一圈,“老韦老韦”地争着和他打招呼,拉家常。
这个叫“老韦”的人,就是平果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韦永甫。
“关心群众,就是关心革命”
韦永甫出身于一个壮族贫农家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他是平果县的县长。平果县成立革命委员会,他又被选为革委会主任。无论酷暑严冬,霜晨雨夕,韦永甫除了到外地或在县里开会、学习以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在工农群众当中度过,在基层度过。上面通知开会,他一算离出发时间还有几个小时,一转身,又到群众中去了。
他从生产队的饮水问题,到社员家里的柴、粮、油、盐问题,样样过问,处处关心。人们热烈称赞说:“老韦是一个心眼想着群众的好干部”。
韦永甫为什么对群众这样体贴关心?他说:人民群众是政权力量的源泉,是进行三大革命斗争的主体。每个干部都要把心贴在群众身上;关心群众,就是关心革命。
韦永甫关心群众,不仅仅在生活方面,而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关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帮人要帮在根本上,要把主要精力用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
有一次,韦永甫到新安公社布思大队蹲点。他一到,贫下中农就向他反映了两个情况:一是这个大队有个出身很苦的生产队长,过去工作积极,关心群众,可是现在却想撂担子;一是有个大队干部自己的房子本来就够用,还忙着备料盖新房,而队里有一个贫农社员,全家七口人只住一间房,他却漠不关心。群众反映,他想自己太多了,想别人太少了。韦永甫听了以后,心情很沉重。他想,事情出在干部身上,根子却在自己头上。布思大队,自己过去也常来,大队、生产队的干部也常找,但往往是找他们谈生产,谈工作,很少找他们谈思想。怎样才能使他们提高继续革命的觉悟呢?韦永甫和干部一起召开贫下中农座谈会,请他们在会上对大家进行忆苦思甜教育。通过这次教育,使一些过去不大关心群众生活的干部痛切地感到:贫下中农信任自己,把权交给自己掌,可是自己却把心扑在小家上,怎么对得起毛主席和广大群众啊!他们越想越感到不安,激动地表示,今后一定要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先想群众,后想自己。韦永甫见大家的认识有了提高,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当即鼓励大家说:“对啊!个人的困难是小事,群众的困难才是大事;个人的翻身是小事,阶级的解放才是大事。作为一个革命干部,心目中应该有三十亿、七亿这两个大数,可千万不能忘掉群众啊!”
在这次座谈会上,贫下中农又进一步反映了一些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有一个地主的孙女,在和一个贫农孩子吵架时,竟说:“你家有什么了不起,住的房子都是我爷爷的。”有人把这事向一个干部反映,那干部却不以为意,认为是娃娃吵架,小事一桩。这一情况马上引起了韦永甫的警觉,他想:那地主的孙女能有多大,土地改革时还没出世呢,她爷爷的事她怎么会知道?这不明明是地主阶级妄图把他们的剥削家史传宗接代吗?可是,我们的干部却认为这是小事一桩,这该有多危险啊!他语重心长地对干部们说:“地主阶级懂得传他们的剥削家史,我们贫下中农每家都有一本血泪账,为什么不把这些家史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呢?”韦永甫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亮堂堂,你一言,他一语,议论出许多对社员群众进行阶级教育的好办法:广泛发动群众,大写村史、家史和个人苦难史,让“三史”上墙;把本地大地主陆秀枫的一个在旧社会时经常关押、吊打贫下中农的炮楼,辟成“阶级教育楼”;定期开展忆苦思甜活动,等等。这些建议,得到了韦永甫的热情支持。他废寝忘食地和贫下中农一起进行调查研究,大写“三史”,对社员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大大提高了社员们的阶级斗争觉悟。
“实践出真知,群众手中有真理”
今年五月,平果县委、县革委会召开基层政治工作会议。当时,韦永甫刚从百色地区开会回来,几个常委要求他无论如何也要在会上作个发言。有的认为韦永甫基层政治工作经验较多,作这样的发言,对他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韦永甫却不这样看,他想:作为一个领导,在会上发言讲话,一是有的放矢地宣传毛泽东思想,讲党的方针、政策,二是传播群众的经验,为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好办法鸣锣开道。自己开会刚回来,不做些调查研究工作,是没有发言权的。为了准备这个发言,他邀请了四个大队、八个生产队的干部,认真进行了座谈。座谈后,又把大家提供的农村政治工作的经验,加上自己以往的一些心得体会,一丝不苟地写出发言稿,然后再普遍征求参加过座谈会干部的意见,作了修改。这样,他在这次大会上的发言,虽然时间不过二十来分钟,但给参加会议的干部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反映:老韦在怎样向群众学习的问题上,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韦永甫为什么会这样谦虚、认真?这是和他过去的深刻教训分不开的。一九六五年,韦永甫曾经到自然条件较差的中桥大队蹲点。这个大队紧靠右江岸边,地势比较平整,但全队三千六百多亩耕地中,水田只有七百多亩。韦永甫想:这样好的地不改种水稻,怎么能够改变低产面貌?就发动群众改地为田。当时,有人提出:改地为田得有水源保证。韦永甫回答说:“守着右江还怕没有水?给你们分配几套电灌设备不就解决了!”可是,他却没想到,需要电灌设备的又何止一个中桥。结果,地改成了田,由于电灌设备落了空,水稻没有能够及时种上。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贫下中农对此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说他想这想那想得倒好,就是没想到毛主席关于有事和群众商量的教导。贫下中农的批评,在韦永甫心灵深处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他深切体会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只凭一知半解就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任何问题也解决不了,而且还会把事情办坏。从此以后,韦永甫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深入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他深深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群众手中有真理。
“力量从群众中来,决心到群众中下”
韦永甫明白:领导干部的职责是要带领广大群众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怎样带领群众前进?韦永甫的体会是:力量从群众中来,决心到群众中下;狠抓典型,指导一般。
平果县是一个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山区,全县一百二十八个大队,除丘陵地区的大队外,山区的大队就有六十五个。全县三十多万亩耕地,山区耕地面积占百分之七十。按理,这里的农业生产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抓好山区上。可是,旧县委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长期以来却错误地认为“山区是骨头,平原有奔头”,把两眼盯在平原上。县革委会成立后,虽然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但是由于领导成员山区去得少,手中没典型,对抓好山区建设下不了决心,而且在部分领导成员中,仍然认为山区是人穷地瘦难改变,因此山区建设问题没有及时提到革委会的议事日程。
究竟是山区难改变,还是自己中的流毒深?去年五月,即新县委成立的第二个月,韦永甫带着这一问题来到凤梧公社的单台生产队进行调查。这个队一共八户人,十三个劳动力,全是瑶族社员,住在半山腰上。人们说:单台是人穷地皮薄,山大石头硬,变不了!但是,单台社员却一点也不气馁,响亮地提出:八户人也要大打农田基本建设仗,向瑶山夺粮!他们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英雄气概,凿岩建水柜,劈山造良田,没有河沙就用碎石砸成沙,水泥不够就搞三合土代替,仅仅半年时间,就建起一个能蓄水五百立方米的水柜,开出三亩半水田,在高高的瑶山上插下了水稻。
韦永甫一到单台,就和生产队长吴成才一起翻山越岭,看他们修建的水柜,新开的水田,插下的水稻。他们看了一路,谈了一路。吴成才说:“在学习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指示时,社员们非常兴奋,大家都说,愚公能搬走两座大山,我们八户人家四十来口人,难道就不能改变一个单台的面貌?大伙一说,我心里也开了窍,要改变单台面貌,就得依靠这四十来口人艰苦奋斗啊!”吴成才的话,在韦永甫心里搅起了阵阵波澜。他明白了:平原有先进,山区也有红苗;建设山区,就得依靠山区人民。
韦永甫立即向县委建议,请单台到县、社召开的各种会议上登台讲用,让单台社员穷不夺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传遍全县每一个角落。
一个单台前面走,一大批“单台”跟上来。县委、县革委会的主要领导成员在韦永甫的带动下,通过蹲点、调查,又发现和培植了一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先进典型,满腔热情地总结和推广了他们的先进经验。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去年十月,县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作出了以大寨为榜样,促进山区农业生产,迅速改变山区面貌的决定,提出了有力的措施。为了加强对山区建设的领导,县委成员决心做到:心多往山区想,脚多朝山区迈,会多到山区开。
会后,县委、公社党委成员纷纷深入山区抓典型,搞调查。在县委的带领下,全县山区社队很快掀起了一个打洞排涝,砌墙保土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今年夏收,山区社队的面貌就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早造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普遍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产两成以上。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大垱大队党支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切实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
据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宜昌县红土公社大垱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的伟大教导,在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切实把思想工作做准做深做细,有效地提高了干部和社员群众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
大垱大队党支部以前由于调查研究不够,政治思想工作往往做得不准确,达不到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光辉著作,从而认识到,只有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才能真正掌握群众思想的脉搏,取得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动权。
认识提高以后,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要过细地做工作。要过细,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搞错”这一伟大教导,在“过细”二字上狠下功夫,过细地调查情况,过细地分析研究,把活思想切实抓准,然后用毛泽东思想解决问题。
大垱大队党支部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反复进行调查研究,不断解决出现的活思想,推动各项工作胜利前进。今年春耕大忙期间,这个大队的革命大批判一度出现松劲现象。党支部成员经过调查发现,有一种“农忙难得批”的活思想,是阻碍大批判开展的主要思想障碍。他们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思想工作,并且采取具体措施解决没有时间的问题。他们把大批判会由室内搬到田头,农忙期间主要搞口头批判。这样做了以后,大批判又开展起来。但没隔几天,有些队的大批判又停顿起来。党支部第二次深入调查,了解到主要原因是在一些干部和社员的头脑里放松了阶级斗争这根弦,如有的人说,“经过‘一打三反’运动,该批的批了,该斗的斗了,农忙该集中精力抓生产了。”党支部针对这个问题,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和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分析当前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和新特点。引导大家从阶级斗争的长期性,认识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大批判的必要性;看大忙中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认清忙中不能放松大批判的道理。思想障碍扫除了,全大队革命大批判迅速掀起了新的高潮。
大垱大队党支部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初步掌握到一些思想变化的规律,学会运用毛主席的教导来解决各种活思想,从而掌握了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充分发挥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干部、社员的革命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第3版()
专栏:

增产不增人
上海九○一分厂党支部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千方百计地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实现了增产不增人,增产又减人。今年以来,这个厂在抽掉了百分之二十的职工参加工厂扩建工程的情况下,月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九○一分厂全厂职工目前仅有九十一人。今年,冶金工业和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要求这个厂大幅度增产电解锰、碳酸锰等原料。这个厂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劳动力不足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开始,厂里有的领导成员认为增产就要增人,希望上级能给他们补充一部分新工人。党支部经过研究后,决定不向上伸手,而是从企业内部挖潜力,做到增产不增人,增产又减人。他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改革不合理劳动组织,妥善安排劳动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原来把一些女工都分散安排在生产电解锰和碳酸锰两个小组做辅助工,其中生产电解锰的劳动强度比较高,女工不太适应;而有些体强力壮的男工,却被分配在劳动强度比较低的碳酸锰小组。现在,他们把男工都集中到电解锰小组,女工单独成立一个组,专门负责生产碳酸锰。
二、打破部门和工种的界限,实行“一专多能”、“一人多艺”,为革命多贡献力量。机修组的十一个工人开展互学互帮以后,每个人都掌握了各个工种的操作技术。现在,他们既是车工,又是钳工,还做电工、电焊工甚至泥水木工。
三、大力开展工艺革新和综合利用,向技术革新要劳动力。今年全厂实现的技术革新项目有十多项。
毛主席教导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九○一分厂党支部在挖掘潜力的过程中,大力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有个时期,有些工人为了掌握多门技术,埋头钻业务,不问政治;有些工人因为人少事多,只注意抓生产,放松了政治学习,党支部就组织大家就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政治统帅业务,以革命统帅生产。


第3版()
专栏:

机械叠包好
福建省南平水泥厂党委和革委会把开展技术革新同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技术革新。这个厂的水泥装包,原来是用人工叠包,劳动强度大,灰尘多,工效低。工人们决心试制一台自动叠包机。厂党委和革委会积极支持和鼓励工人们大胆革新,并且帮助这个车间成立了三结合革新小组。革新小组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分析矛盾,解决难题,经过十多次的反复研究改进,终于把自动叠包机制造成功。由机械叠包代替人工叠包后,工效提高六倍以上,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了,还节省了三分之一的劳动力。


第3版()
专栏:

小改小革解决大问题
湖北开关厂的金工车间党支部领导全体工人以大庆工人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坚决向技术革新要设备、要劳力、要产量。
在技术革新活动中,党支部发现有些同志只重视重大的技术革新,对小改小革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思想,党支部就用小改小革发挥重大作用的成功事例,向大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只要抓住关键问题,有时往往一项小的改革,却能解决大问题。这个车间加工的十一万伏高压少油开关上的夹页片,需要钻七八十个孔。原来操作烦琐,不易掌握,一个技术熟练的老工人,一天只能钻一块,还不能保证质量。工人们开动脑筋进行了一些小改小革,使钻孔效率大大提高,一个学徒工一天就可以钻二十五块,而且质量很好。这一事实,使原来认为小改小革没有搞头的人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从这以后,这个车间的工人人人动脑筋,个个搞革新,使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出现了新局面。有个学徒工初车外螺纹,产量低,质量差,即使加班干,也摆脱不了被动局面。后来,他仔细摸索车外螺纹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对刀具进行了改革,工效一下子提高了四倍。
今年一至八月份,这个车间共实现了九十五项革新,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成倍地提高了工效和产品合格率,同时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辽宁省凤城丝绸厂机械车间党支部书记和工人群众一起总结制造八十吨冲床的经验。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