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学大庆工人 走大庆道路
——广西北暮盐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迹
广西北暮盐场第一工区的革命盐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以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为武器,学大庆工人,走大庆道路。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力改造旧盐田,攻破伏季晒盐关,围田堵海建造新盐田,使整个工区面貌日新月异,对国家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这个盐场被评为自治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集体。
狠抓路线斗争 立志改造盐田
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极大地焕发了北暮盐场第一工区革命盐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壮志豪情。在文化大革命中,从工区领导到每一个普通盐工,都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全国各条战线的革命群众,都在力争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难道我们就只能舒舒服服地守旧摊,让这些远远落后于形势的旧盐田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经过一场场热烈的讨论,一次次充分的酝酿,他们向场部提出了一个自力更生,彻底改造旧盐田的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他们要在不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设备的情况下,把全工区一万零五百公亩的高低不平的旧盐田,铲高垫低,由现在的五、六级扬水改成顺水自流,实现扬水、顺水自流化。根据这一计划,他们要把这些盐田上的五百多个石子铺底的结晶池,挖去石子,铺上陶片,实现结晶池陶片化。这样,就可大大提高原盐产量、质量,节约劳力。这是一个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宏伟计划!
谁知这个计划一拿到场部,却被一个当时还窃据着场长大权的历史反革命分子扣住了。他横蛮地下了一道禁令:没有技术人员绘图、设计,没有国家的投资,谁也不准搞!
自力更生改造旧盐田也不准!这可是盐工们万万想不到的事。工人们一群一伙地去找工区主任黄秀颜。
有的说:“老黄!你说说,象现在这样五六级扬水,开晒一次光车水就得六七个钟头,怎么能增产?”
有的说:“石子底结晶池蒸发就象老牛拉破车一样,开晒三四天才有盐收,为什么有多快好省的路子不走,偏要搞少慢差费?”
还有的说:“自力更生搞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为什么不让我们搞?”
黄秀颜,这个在旧社会就当盐工,解放后又一直站在阶级斗争第一线的革命领导干部,最懂得革命盐工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有多么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对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有多么迫切的要求。这次改造旧盐田的计划,就是他带头提出来的。这时,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场坚持自力更生改造旧盐田和反对改造旧盐田之争,是一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严重斗争!是一场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艰巨战斗!工人们说得对,自力更生搞社会主义建设,是毛主席制定的伟大方针,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没有错!他当即鼓励大家:大庆的革命工人,靠自力更生建起了第一流的油田,我们学大庆就不能只挂在嘴上,也要象大庆工人那样,靠自己的双手把旧盐田改造成新盐田。
在黄秀颜的带领下,全工区的一百三十多名盐工,斗志昂扬地投入了改造旧盐田的战斗。为了寻找不花钱的破缸烂坛,改造结晶池,他们下班后挑上泥箕,披星戴月步行二三十公里,到合浦县城附近的陶器厂拣破烂。一些盐工家属,听说盐场需要破缸烂坛,也东村西舍到处帮他们找,又给他们一挑一担地送了来。在工人、家属的一致努力下,短短两个月时间,他们就试铺出了第一批六十一个结晶池。这些结晶池由原来开晒三四天才产盐,变成了只要有半天连晴天就有盐收,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基本上消灭了二三级盐,提高了原盐的产量和质量。这一事实,给那个“场长”迎头一棒。
但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就象北部湾上的风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暮盐场第一工区的革命盐工正在总结经验,准备全面展开改造旧盐田的战斗的时候,又刮起了一股冷风。上级盐业部门的一些受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影响很深的人,根本不相信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把工人们从盐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改造旧盐田的做法,说成是“不按技术操作规程办事”,下了一道通知,硬要工人们生搬硬套书上的条文,把原来结晶池的底土刨掉十几厘米搬走,换上十二厘米的“绿豆砂”,然后才铺陶片,否则就不准动工。工人们试验了一下,照这样的“规程”施工,铺一个结晶池要花一百多个工,投资六百元以上。按工区现有的劳动力和投工情况,就是铺上十年,花上三十万元投资,也铺不齐全。这个通知提出的施工方案根本不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
革命干部和工人们明白,他们面临的是一场“多快好省”同“少慢差费”两条路线的斗争。他们认为,凡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违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错误的东西,都必须坚决抵制。他们仍然从实际出发,白天,坚持按自己的方案进行盐田改造,晚上,就围坐在小油灯下,聚精会神地学习《实践论》和毛主席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论述,进一步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回击那些满脑袋形而上学思想的本本主义者的挑战。
经过工人们三年多的日夜奋战,改造旧盐田的工程,终于在一九六九年胜利竣工。经过改造,使盐田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节约劳力百分之四十左右,原盐质量显著提高,为国家节约了大批投资。
坚决制服“老大难”
伏季晒盐,是南方海盐盐场生产上的一条“拦路虎”。因为南方的伏季,正是全年中降雨量最多的季节,经常风雨连绵,天气瞬息数变。一场大雨过后,盐工就得引淡水洗田,然后排除污水、淡水,要忙碌三四天才能复晒。往往田中淡水未干,猛雨又到,又得洗田、排污、排淡。翻来复去,对生产的影响极大。因此历来伏季都被人们称为盐场的淡季,已成了历史常规。
历史的常规能不能打破?一九六八年夏初,工人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教导,对伏季的天气进行了分析。他们认识到,伏季风雨连绵,变幻无常,是不利于晒盐的一面;但伏季光照强,气温高,蒸发快,却又是晒盐的好条件。问题在于如何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做好不利因素的转化工作。
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给了工人们以极大的力量。就在这年伏季来临的时候,工区革命领导小组就组织工人,在整个工区的四十八个盐?上同时展开了试验。经过一个伏季试验的结果,四十八个盐?却有四十七个打了败仗,只有共产党员、老工人黄瑞环的“自力?”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个“自力?”,一个伏季产原盐二千五百多担,超过过去同期原盐产量近两倍。为什么同样的盐田,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却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呢?工区革命领导小组成员就到黄瑞环的盐?去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
原来,黄瑞环在认识到伏季天气对晒盐有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的同时,还琢磨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既然伏季天气变化快,那么,要想在伏季晒出盐来,就得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的有利天气。这是一场和天气抢时间的竞赛。因此,就既要准备多吃苦,又要千方百计摸准老天的脾气,作到胸中有数。什么情况下该上水开晒?什么情况下该收水保卤?什么情况下该及时抢收原盐?都得当机立断,雷厉风行。
黄瑞环的这种认识,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曾有过这样一次教训:
那是一个欲雨未雨的晚上。当晚,黄瑞环琢磨着可能要下雨,就一直蹲在盐田的水车棚里观测。那知,等了整整半夜,还是没有雨来,困得他上下眼皮直打架,心想:这时候还没雨来,后半夜大概不会下雨了,睡吧!等他刚一入睡,却哗哗啦啦的下起雨来,一场大雨,冲淡了整个盐?的卤水。这一事件,使黄瑞环体会到,要与自然作斗争,不能有任何怕苦怕累、松劲麻痹情绪,否则在斗争中就会遭到挫折,甚至失败。从此,黄瑞环不怕苦,不怕累,起早贪黑,餐风沐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经验。
工区革命领导小组及时总结推广了黄瑞环的经验,着重指出:要做好不利因素的转化工作,首先必须做好人的思想的转化工作。工人们对照黄瑞环的思想找差距,狠抓自己世界观的改造,进一步创造了适应伏季连晴天短的晒盐经验。他们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规律,成立了观天小组,并迈开双脚,深入群众,总结当地农民、渔民的看天经验,搜集有关天象、物象、海象等谚语。在全工区工人、干部的不懈努力下,一九六九年伏季,产原盐一千九百多吨,结束了这个盐场伏季不产盐或少产盐的历史,为伏季增产闯出了一条新路。
立下愚公移山志 敢教沧海变盐田
谢家湾,面积共七千多公亩,这里底土结实,沙滩平坦,的确是一个围垦盐田的理想地方。
在全场工人、干部的热情鼓励和积极支援下,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七日,第一工区的七十四名堵海队员每人怀揣红宝书,肩挑泥箕,意气风发地奔赴谢家湾工地。谢家湾,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满地泥沙,在这样的地方垒堤堵海,困难的确不少,单是筑那一条拦海大堤,就得挑十六万方土,打两万吨石头作大堤的护坡石。七十四个人,平均每人就得挑土八万八千多担,采石二百七十多吨。何况,堵海造盐田是和海洋作斗争,和狂风恶浪打交道,工人们必须随着天气和浪潮的变化,决定施工时间。有时,白天是施工的好时刻,有时,晚间施工却又成了最好的时机。无论是酷暑或严冬,也无论是刮风或下雨,只要一有灾害袭来,螺号响起,就得奔赴工地护堤抢险,夜以继日地顽强奋战。工程每前进一步,都得经过一场严重的斗争,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
一九六九年春节前夕,堵海队的工人经过争分夺秒的战斗,砌好了大堤东段的堤基。堤基刚砌好,晚上突然刮大风,掀大潮,把几千方土一扫而光,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海滩。这一晚,连浅海里的不少鱼虾都被冻死,飘浮在海面上。能因为天气寒冷就停工吗?不能!工人们明白:一停工,就会延误工期,推迟盐田投产时间;一停工,就会给今后的施工造成困难,等到五月大潮、七月恶浪、八月特大洪水这些更为险恶的灾害袭来时,更加难以抵御。他们坚定地回答:海潮能冲走我们的泥土,冲不掉我们头脑里的毛泽东思想;它冲走我们一担泥土,我们就要挑回十担百担,千担万担。于是,他们白天退潮白天干,晚上退潮晚上干,靠一颗红心、一副铁肩,把海潮夺走的工程抢了回来!
这年的六月一日,强大的海潮排山倒海般地向谢家湾扑来,把海堤冲崩了二十多米长的一个大缺口,三米多高的海浪顺着缺口直往大堤里灌。如不及时抢救,就有冲毁整个海堤的危险。海堤一毁,正在海堤外部抢险的工人也难免被海浪卷走。险情就是命令!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堵海队员们喊了一声“赶快救堤!”就飞也似地朝缺口处奔去,二十多名干部和党团员,奋不顾身地跳下海去,手挽着手,组成一道人墙,用工人阶级的钢铁脊背,挡住了汹涌咆哮的海水。其余的工人和附近的社员都闻声赶了来,担泥的担泥,搬草的搬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搏斗,终于堵住了缺口,保住了整个大堤的安全。
这支堵海队就是这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仅仅用十八个月的时间和节约下来的八万多元盐田维修费,就为盐场夺得了七千公亩新盐田,使盐场的盐田面积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多,每年可为国家增产原盐三千五百吨以上。
北暮盐场第一工区的革命盐工们在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指引下,五年来作出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成绩面前停步不前,他们在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基础上,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高潮,同时又围垦了规模更大的新盐田。他们决心多快好省地增产更多的食盐,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林区“扁担医院”
在福建省顺昌县房道公社的广大农村,活跃着一支肩挑药担的巡回防治队。这支巡回防治队是今年初由这个公社保健院的两名医生和一名药剂师组成的。由于他们在深山林区抢救了一个又一个危急病人,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受到当地林区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赞扬,人们亲切地称这个防治队为“扁担医院”。
今年春耕大忙的一天,这支巡回防治队的革命医务人员,怀揣毛主席著作,肩挑药担,到了尤垱大队,刚放下挑担不久,附近的赤歧村就送来了一个处于休克状态的急腹症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如果送到十几里路远的公社保健院抢救,恐怕来不及。在这紧急时刻,防治队的医务人员把大队保健站的走廊消毒了一番,用纱布围挂起来作为手术室,没有手术床就用桌子代替,没有高压消毒锅就借用蒸笼代替。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地为患者动了手术。手术后,他们又同当地的“赤脚医生”一起,精心护理。终于抢救了这个阶级兄弟的生命。
说起这个“扁担医院”的来历,公社保健院的医务人员们感触很深。原来,他们过去是“坐院等医”,有时生产队送来危急病人,他们还责怪病人家属为什么不早点送来。随着斗、批、改的深入发展,保健院革命领导小组引导大家讨论:是怪病人家属耽搁了时间,还是我们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责任?怎样才算“面向农村”,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大家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指示,深深认识到,公社保健院虽然设在农村,但医务人员“坐院等医”,这是对贫下中农缺乏阶级感情的表现,应该想贫下中农所想,急贫下中农所急,派出巡回防治队送医送药上门。他们脱下皮鞋穿草鞋,放下皮包换扁担,上山下乡,坚持为贫下中农服务。巡回防治队白天深入田头、庭院防病治病,晚上帮助大队培养不脱产的卫生员和宣传计划生育等卫生常识。贫下中农高兴地说:“‘扁担医院’办到了家门口,全心全意为我们服务,我们一定要更好地抓革命,促生产,答谢毛主席对我们贫下中农的关怀。”


第2版()
专栏:

列车医疗服务小组
从湛江开往南宁的一列客车在飞速行驶。车到六景站时,一位农民带着一个小孩上车到南宁治病。上车不久,小孩病情突然恶化。当时虽然找来了医生,由于没有药品,小孩仍然得不到及时治疗。
这次事情发生以后,南宁列车段南湛三组的乘务员中有的人想到:“要是我们能组织一个医疗服务小组,为旅客解决这个困难,该多好呀!”有的却认为:“我们是列车员,为旅客服务周到一些就行了,治病救人那是医务部门的事。”
党支部组织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使大家认识到:组织医疗服务小组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是落实毛主席医疗卫生路线的具体行动。人民列车员就是应该管这些“份外事”。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这个包乘组很快组成了一个“列车医疗服务小组”。他们找来了有关新针疗法的资料认真学习,并利用一切机会,虚心向乘车的解放军医务人员请教。通过一段实践,逐步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去年七月的一天,海南岛部队有一个家属,抱着不满周岁的小孩,从湛江乘车去南宁。车到文地站,小孩突然四肢抽筋,两眼翻白,生命危在旦夕。医疗服务小组的刘凡治发现后,立即向党支部反映,党支部研究决定:全力以赴,马上抢救。经过二十多分钟的紧张战斗,终于使小孩转危为安,脱离了危险。
医疗服务小组从一九六九年四月成立以来,组员们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情地为工农兵旅客治疗晕车、胃病、腹泻等常见病,共治疗一千多人次,为八百多人治好了病,受到了广大工农兵旅客的热情赞扬。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渔船“赤脚医生”
地处我国东海前哨的浙江省洞头县大门岛,是一个以捕鱼为主的地方。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门岛人民医院的革命医务人员走出医院,深入渔村,宣传毛主席有关卫生工作的指示,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并培养了一批“赤脚医生”,全岛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渔村普遍设立了医疗站,逐步改变了岛上缺医少药的状况。
但是,有一次,这个医院的医务人员下渔村时,听到渔民们谈论:“合作医疗制度好是好,就是我们一出海,船上无医无药,有了病还是看不了。”群众的反映引起了医院革委会的重视。他们深入渔村渔船,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因渔船上无医无药而影响抓革命、促生产的情况。医务人员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教导,决心解决渔船上的医疗问题,为渔船培养自己的医生。渔民们听到医院要培养渔船“赤脚医生”的消息,欢欣鼓舞。他们把思想好的人挑选出来,送进培养“赤脚医生”的集训班,嘱咐他们为自己的阶级兄弟学医认药。
大门岛医院在培养“赤脚医生”的过程中,采取短期集训和分散辅导的办法,边学习,边实践。渔船进港备汛和避风,他们就举办学习班,组织“赤脚医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总结交流经验;渔船出海,医院派了医生下渔场,边治病,边辅导“赤脚医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解决疑难病例,提高“赤脚医生”的政治、业务水平。
战斗在渔船上的“赤脚医生”,活学活用“老三篇”,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针灸,用中草药治疗船上的多发病:肚痛、肠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阑尾炎、腰痛、背痛、感冒等。有一次,黄岙公社的一部分渔民得了流行性感冒,病人多,药物不足,怎么办?“赤脚医生”利用渔船进港避风的时间,带了渔民上山采制草药,群防群治,不仅解决了药物不足的困难,而且很快制止了感冒的流行。由于有了“赤脚医生”,渔船上的病患者及时得到治疗,保证了渔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