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一个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党支部书记
  ——记南海舰队某部指导员符光华的先进事迹
  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毛泽东
毛主席教导我们: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养成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南海舰队某部工兵十四连指导员符光华,就是一个不断实践毛主席的教导,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党支部书记。
“听听群众意见,心里才踏实”
一九六八年七月,十四连刚刚组建。只做过三个月司务长的青年干部符光华,调来担任党支部书记。面对着新的连队、新的支部和新的任务,没有经验怎么办?符光华就学习毛主席关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的教导,决心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做好工作。不会讲政治课,他就走下去,请上来,跟群众一起研究讲课提纲;不会组织施工,他就天天跟班劳动,拜老战士为师,经常开“诸葛亮会”;不会做支部工作,他就发挥支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这样,符光华就象一株栽在肥沃土壤里的新苗,从群众中吸取着丰富的营养,迅速地茁壮成长。他领导的十四连的工作也在不断前进,当年就进入了四好行列。从实践中,符光华初步体会到,干什么事,决定什么问题,总要听听群众的意见,心里才踏实。
可是,群众观点的树立,民主作风的养成,也还有个过程。去年四月,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炸出的石头,一块块都有几百斤重,怎样把这样大的石头装车运走呢?人少了,抬不动,人多了,站不下,成了工程进展的“拦路虎”。三排副排长符振金提出一个办法:把石头滚到一块长板子上,板子底下再横放两根钢钎,有的抬钢钎,有的抬板子,就能站下许多人。有个支委一听就摇头。符光华不信这办法能行,也没吭声。没想到,第二天他到三排跟班作业,战士们要求试试看,结果竟成功了。整个工地采用了这个办法,很快地扫除了这个“拦路虎”。
这件事使符光华的思想很受震动:为什么现在自己会听不进群众的意见呢?原来是认为自己总算有了些经验,对连队的工作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就这一点点“资本”,竟把自己的耳朵堵住了。他就跟支委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群众路线的教导,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群众落后论”。大家回顾连队的成长史,分析一件件典型事例,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所以能够出一些好主意,能够积累一些经验,正是同群众一起实践,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的结果。如果守着过去的一点经验,不再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自己的经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此,符光华和支委会的同志们一起,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跟群众一起实践,都要坚持听取群众的意见。
去年十一月,连队转移到一个新工地,开始一项新工程。这类工程,他们已经搞过两年多,制定施工方案还要不要征求群众的意见?符光华想:“正因为连队搞过这类工程,群众的实践经验更丰富,就更需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当时,连长不在,符光华特别忙,他就利用往返走路、吃饭前后、中午和晚上的时间,通过个别交谈,召开各种会议,广泛听取对施工方案的意见。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很多符光华没有想到的问题,群众想到了,而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比如,这项工程的作业场地比较狭小,如果搬用上次施工经验,全连的人集中在一处作业,就会窝工。他们提出一个“多口作业,四面夹攻”的方案,解决了窝工的问题。单是采纳这一项建议,工程进度就能加快三分之一。
  “群众意见不能只用耳朵听,要用‘心’去听”
有一段时间,符光华产生一个想法:现在连队的骨干会做思想工作了,跟战士谈心的事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多听点汇报,多出些主意就行了。这样一来,他跟战士们谈心比过去少了。有一次,符光华看到三班长心里有话想说,连着找他谈了三次心,费了很大的劲,才了解到三班长的心思。这件事使他认识到:做为一个共产党员、支部书记,不仅群众提出来的意见和要求,要很好地听;群众没有说出来的意见和要求,也应该“听”得到。群众的意见不能只用耳朵听,要用“心”去听!这样才能真正同群众心连心。放手让骨干多做思想工作,决不能代替自己跟战士谈心,决不能代替自己深入群众。
认识提高了,符光华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他随身带着个小本子,看到哪个战士有了心事就记下来,安排时间找他谈心。有时,他端个饭碗去吃饭,拿个脸盆去洗澡,遇到战士谈起来,饭菜早凉了,洗澡时间也没有了。符光华把战士放在心上,战士也同样把指导员放在心上。夜里,站岗的战士看着指导员屋里的灯光,常常轻步走到窗前亲切地说:“指导员,该休息了,当心身体啊!”
有一天晚上看电影,这里那里响起咳嗽声。符光华立时想到:“寒潮来了,自己没有关照战士们穿好衣服,咳嗽声就是给自己提意见!”他不看电影了,回连里跟炊事员一起烧好姜汤,等电影完了,一碗碗送到战士的手上。他说:“今晚在电影场上开了个‘民主会’!”
其实,对符光华来说,民主会何止是在电影场上!有一天,符光华正在跟班作业,看到风钻手袁国辉蹲在地下,拿根小棍子边想边画。符光华近前一看,泥沙地上画了许多点点线线。符光华问他想什么,他支支吾吾地说是“随便画的”。符光华对这个战士很了解,他非常关心连队,关心工程,干活是“小老虎”,研究问题是“小诸葛”,没有把握的意见,他是不愿讲的。符光华根据他画在地上的点点线线,有个作业图的模样,认定他已经想过很多,就一个劲地追问他。袁国辉也知道,谁心里有事,别想瞒过指导员,只得把自己想的问题端出来。他说:“我们这次施工遇到的是风化弱石,越往前石质越差,怎样避免塌方,又保证工程质量呢?我想,关键是要设法减少开山炸石的震动力。”他解释着地上的点点线线,提出了一个“打密眼,打浅眼,放小炮”减少震动力的合理化建议。符光华高兴极了,立即根据他的建议进行了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石质差如何保证安全作业?符光华就在这样一个没有开会的“民主会”上,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学会集中正确意见,才算会听群众意见”
去年,《人民海军》报登载了十四连总结的“坚持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施工的十个怎么办”。这“十个怎么办”的产生,就是一个不断集中群众正确意见的过程。开始,群众对连里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施工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好意见,但比较零散,有些问题只提了个头。符光华和支委们对群众的意见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出二十个问题,发动群众逐个讨论,同时召开一些小型调查会,重点研究一些问题。第二次收集起来的群众意见,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有了解决的措施,但是对问题还分析得不透,思想还挖得不深。符光华和支委会的同志又看书学习,对群众的意见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整理出二十个经验性的材料,再发动大家进一步讨论、修改。这样,经过第三次集中,就把群众的意见大大提高了,不仅有材料,而且有分析,不仅有办法,而且有思想,最后便产生了“十个怎么办”。群众看到自己的意见经过反复集中,一次比一次更深刻地更全面地反映出来,都高兴地说:“领导上这样听取群众意见,真是‘听’得彻底!”符光华也从中体会到:“学会集中正确意见,才算会听群众意见!”但是,要把群众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对于分散在群众中的许多正确意见,要象蜜蜂吮吸花粉那样,一点一点地采集,酿出蜂蜜来;对于隐藏在不正确意见里的某些正确的成份,要象从沙堆里淘金那样,淘出金子来;对于表面看来不一定正确但实质是正确的意见,要象开蚌取珠那样,取出珍珠来;就是对那些正确的意见,也要象勘探队员对待群众发现的一块矿石那样,力求勘探出一个矿藏来。
去年十一月,十四连转移到新工地不久,有个战士批评支部领导“没有把连里的学习专栏恢复起来”。符光华刚一听到这个批评,不大在意,因为连里的黑板报一直办着,各班还有学习心得栏,没有恢复连里的学习专栏,那是因为受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场所。可是他又想,对这个批评自己“吃透”了吗?深夜,他读毛主席的书。毛主席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符光华想: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个战士的批评,作为“入门的向导”,去检查检查连里对整个学习的领导呢?第二天,他就到班里跟战士们一起读书、讲用,一个班一个班地看战士们的学习心得。他发现,一个过去学习比较认真的战士,这一次学习心得却写得简单、潦草。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这次连队单独执行施工任务,施工的安排由一个营“四班三倒”,变为一个连“四班三倒”,各排搞施工的时间不同,学习就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有的干部不能适应这个新情况,一时对学习抓得不紧。那个战士写学习心得不够认真,就是这个问题开始暴露的苗头。
他立刻带着这个问题,广泛向群众征求意见。群众提出了许多在新的条件下怎样加强学习领导的建议。符光华又一次带着这些意见去读书,思索,力求把群众意见更好地集中起来。他联想到过去搞的“十个怎么办”,头一个就是施工任务重,学习时间少,怎样抓紧学习的问题。一年多来,运用了这个“怎么办”,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情况在不断变化,要使这个“怎么办”紧密结合实际,就要不断丰富它,发展它。他建议支部把这个“怎么办”再印发到班里,发动大家结合连队当前的实际,集体进行补充修改。在集中群众正确意见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施工任务重,学习时间少,要认真学习怎么办”搞出来了,连队的学习运动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新华社通讯员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中共广东省乐昌县委书记韩希昌同志,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图为韩希昌同志和关山大队的贫下中农在田头亲切谈心。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认真执行群众路线的好干部
  中共邯郸矿务局核心小组副组长梁付贵二三事
不凭主观决定问题,遇事向群众学习,向实践请教;不凭老经验办事,遇事调查研究,吸取群众的新经验;不凭职权说了算,遇事同群众商量,集中群众正确的意见。这是中共邯郸矿务局核心小组副组长、局革委会副主任梁付贵给自己制定的“约法三章”。
梁付贵在煤矿工作了二十多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群众称他是“煤矿通”。可是,他认为真正的煤矿通是群众,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如果离开了群众,就会变成一窍不通。“约法三章”正是他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产物,也是他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自觉性的产物。在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总是要参加实践,深入群众,这已经逐步变成他的一种自觉行动。
不凭主观决定问题
一九六九年冬天,为了落实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上级决定邯郸矿务局在阳邑建设一座新矿井。阳邑位于山区,交通不便,机器设备运不进去,还没有电源,又是隆冬时节,地冻如铁,要施工存在着极大困难。梁付贵当时的想法是:马上动工,条件不行,应当先修公路,先架电线,再建矿井,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按照通常的作法,他可以根据自己主观的想法,起草一个修路架线的请示报告,经批准后就照此办理。但梁付贵没有这样做。他想起了毛主席批评主观主义的一段话:“许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而欢喜主观主义地自作聪明地发表许多意见,因而使自己的意见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论。”于是,他就顶寒风,冒大雪,毅然到群众中向群众学习和请教去了。
工人们说:“阳邑矿早建成一天,就能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早一天做出贡献。为了与帝修反争时间,我们决不能坐在这里等条件。”有的工人提出:没有机器没有电,大铲大镐也要干,一边修路,一边架线,一边建井。他们说:“大庆工人头顶青天,脚踏草原,艰苦奋斗建油田;我们就不能头顶青天,脚踏荒山,艰苦奋斗建矿山?”工人群众的壮志豪情,使梁付贵对马上动工增加了极大信心。他立即否定了自己的先修路、先架线、再建井的想法,采纳了群众的边修路、边架线、边建井的方案,并向局革委会请示,把施工方案定了下来。
动工后,困难接踵而来。梁付贵深入工地,依靠群众,排除万难,夺取胜利。职工没有房子住,就在半山腰打窑洞;井下没有电灯照明,就用马灯代替;出碴和运料没有绞车,就用小排子车推,用小毛驴驮;井下出了水,没有排水设备,就用人力往外掏。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阳邑矿就见了煤,并受到上级表扬,被树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面红旗。
不凭老经验办事
王凤矿五号井,是个老井,设备旧,提升能力小,井壁有的地方已经脱落。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去年春天,矿领导提出了扩建井筒的请示报告。梁付贵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扩建井筒是个大工程,起码要用一年的时间,这样干,一定会影响生产。要按自己的经验办事,就不会同意扩建,只能同意维修。但是,梁付贵不迷信自己的老经验,没有这样做。根据毛主席关于“当官的要向战士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的教导,他想:矿上的同志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们这样提,肯定有道理,应当到现场调查一番,跟矿里的同志商量一下,看看群众有什么办法和措施,然后再做决定,才会更有把握。
梁付贵来到矿上,听取了矿领导的意见,又听取了工人群众的意见,发现自己的老经验有局限性,自己了解的情况也有局限性。原来这个矿为了缩短扩建井筒的时间,不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打破了过去从上往下的单一作业法,准备采取分层多头作业法,扩建时间就可以从一年缩短为半年。而且井筒扩建后,可以通过井下打石门的办法,采掘桑树洼的新煤田,等于建了一个新井,这样,不仅能提高生产能力,而且还能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
接着,梁付贵又同矿上的干部和工人一起来到现场,从井上到井下进行详细的调查,证明矿上的想法是符合矿井实际情况的。他最后肯定了这个扩建方案。结果,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扩建工程,使五号井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多,并提前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
不凭职权说了算
一九七○年一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上级要求邯郸矿务局在陶庄地区尽快建设一座新矿井。但是,由于建井处和设计小组在建井方案上出现了分歧,影响了施工。后来,人们把梁付贵请来了,让他做决定。
在生产部办公室里,墙上挂着两种设计方案的图纸,建井处和设计小组的同志,正在激烈争论着。梁付贵认真地听着,记着,思考着。建井处的方案是:利用原有的旧井小窑,打一个竖井,一个斜井,理由是投资少,见煤快;设计小组的方案是:不打竖井,只打一对斜井,理由也是投资少,见煤快。双方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人说:“不要浪费时间了,让老梁作决定吧!”屋子里立刻安静下来,几十双信赖的眼睛投向梁付贵,人们等待着他作出最后决定。梁付贵本来倾向于建井处的方案,他也有权作出最后决定,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梁付贵没有这样做,而是根据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的教导,站起来谦虚地说:“我建议把会议搬到现场去,对两个方案进行实地考查,并交给群众讨论。实践会给我们启发,群众会给我们作出正确结论来。”
梁付贵领着大家来到现场,爬遍了周围的小山包,研究了岩石的走向和结构;钻遍了附近的旧井小窑,考察了煤层的厚度;又请当地老贫农介绍了这个地区的地质特点。然后,把调查来的情况和两个方案一齐交给群众讨论。从井上设备安装,到井下铺设道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措施,都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并和群众认真商量。最后,他集中了群众的正确意见,支持了建井处的方案,因为这个方案符合陶庄地区实际情况,下掘四十米,就是厚煤层,还可以利用旧井的提升设备,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
采用建井处方案的结果,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井筒工程,建井速度比过去建设同类型矿井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梁付贵从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任何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如果脱离了实践,脱离了群众,就会变成一个低能的领导者。“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们的干部,只有经常参加实践,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才能出智慧,出办法,才能带领群众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