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斗争中前进
——记军医金虎同志摸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痔的新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九一医院外科军医金虎同志,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西医相结合的伟大教导,在学习、掌握了中医枯痔钉疗法的基础上,摸索出用枯痔液治疗内痔的新方法,疗效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痛苦,得到群众热情赞扬。他们说,枯痔液疗法有几条好处:治愈快,疗效高,痛苦小,花钱少。试制新药,实行中西医结合
痔疮,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俗话说“十人九痔”。用西医开刀的办法治疗这种病,常常有后遗症。中医有枯痔钉疗法,用几种中药做成药钉,插入痔块内,使痔自己坏死脱落,比起手术切除好得多。
一九六二年,二九一医院派金虎去跟中医学习枯痔钉疗法。他坚持了六年,克服了许多困难,练出了一手熟练而又准确的插钉技术,收到了很好的疗效。有些当初不那么信服枯痔钉疗法的外科医生,后来自己得了痔疮,也来找金虎治疗。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六年的治疗实践中,金虎发现枯痔钉疗法是比西医开刀的办法有优越性,但是也有一些弱点:插钉容易引起水肿,病人很痛苦;枯痔钉配方中有的药对心、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有副作用;插钉技术不易掌握,难以普及。
一次,一位部队首长插钉后忍痛对金虎说:“你要想办法改革枯痔钉,进一步为大多数患者解除痛苦!”好多病人也不断地向金虎提出:“金医生,不能想个更好的办法吗?”是呀!金虎想:如果能研究一种药,疗效快,又不痛,又简便,比方说搞成水剂,象打针一样,那就好了。能不能把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的长处结合起来呢?金虎决心试一试。
金虎十三岁参军,从护理员一步一步提为医生,学的是西医。搞这个试验,困难很大。不懂药物,不明剂量,不会制作,他就请教老中医,请教群众,访问老药工,查看各种参考书,把收集到的十几个关于枯痔疗法的土方验方,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中普遍用的几味药,在动物身上反复试验,并且想方设法找别的药物代替对人体有副作用的药。那些日子,金虎象着了迷一样,一罐子一罐子的熬药,坐在灯下看,睡在床上想:痔核,按西医的诊断,是静脉血液郁积,也就是中医讲的血脉不通。中医有活血、散瘀的办法,不正好对症吗?枯痔的方法在于“枯”,不用切除而使痔核自己萎缩。中医有脱水的说法,比方幼树,你老不浇水,它就枯了,道理是一样的。悟出了这个道理,金虎很快就配成了方剂,第一次制出了枯痔液。
战胜阻力,不断提高路线斗争觉悟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
金虎在试制枯痔液的过程中,不仅遇到不懂中医中药的困难,同时还受到某些人的讥讽和非难。有人不是以自己的经验热情帮助金虎,使新生事物由不完善到完善,而是不承认,不服气,故意挑毛病,出难题;要求领导上叫金虎拿出“科学证据”来。金虎没有理睬这些讥讽和非难。他心中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决心为解除大多数人的痛苦,坚持下去。
二九一医院党委认为,金虎钻研的是常见病,多发病,走的是毛主席指引的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方向对头,应该坚决支持。因此,党委决定在全院举办第一期枯痔液学习班,进一步研究推广。
可是,没想到,初次临床实践,就出了问题。患者注射后感到疼痛,发生水肿,有的治疗后反而躺倒在床上。这时候,医院里那股不大不小的风浪又得势了。
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们才能逐步接近真理。金虎认真地和学习班的同志们共同分析研究,一个心眼想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有的患者说:“什么新疗法,还是旧的!”这句话对金虎有很大的启发。枯痔液是新的,但是治疗过程、操作方法仍旧是老办法,失败是必然的。学习班中有的同志提出,能不能通过检查痔核的肛门镜来注射枯痔液;也有人提出,能不能在枯痔液中加一种西药止痛,解决疼痛的问题呢?金虎吸收大家的意见,加以改进,并先在自己身上注射试验,效果很好,不痛,简便。
一九七○年四月,枯痔液试制成功。消息传出以后,广大工农兵患者从各地纷纷赶来治疗,枯痔液很快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但是斗争并没有结束。
两个月之后,发生了一件医疗事故,这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开了。
金虎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二九一医院。刚进大门,就有人说:“嘿,专家,听说出事故啦!这药还真叫厉害嘛!”有的人找到党委去,冷冷地说:“科学毕竟是科学,不能胡来!”
金虎心里又气又闷。他回想起学枯痔疗法以来,为什么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障碍呢?这枯痔液还要不要搞下去呢?
正在这时候,医院党委又一次站出来为金虎撑腰,坚决顶住了院内吹起的这一股冷风。党委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医疗战线上一场深刻的革命。要革命,必然会遇到阻力。那些叫嚷“科学不能胡来”最起劲的人,自以为是科学的化身,实际上最缺乏革命性和科学性。
党委领导同志找金虎谈心,帮助他提高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给他指出:就是有这么一些人,你学中医,他说你没出息;你想有一点改革,他说你不配;你要是成功了,他说你不科学;你若是受到了挫折或者失败了,他就幸灾乐祸,神气活现。你最好是不要动,恭恭敬敬,把洋教条奉为神明,跟在“权威”们的屁股后面爬行,他们就舒服了。这就是一少部分人的世界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资产阶级医疗卫生路线一边,干扰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的贯彻执行。党委领导同志鼓励金虎,要敢于实践,敢于革新,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勇往直前。
七天之后,经过各方面检验,证明医疗事故与金虎无关。然而金虎的心情并没有平静,他想:这些日子,思前想后,正暴露了自己头脑中的“私”字,暴露了自己在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卫生路线中的动摇性。这件事使金虎认识到:没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态度,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就不能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反骄破满,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
枯痔液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得到了成功,但是,金虎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今年三月,内蒙古军区在一次落实毛主席关于中西医结合指示的讲用会上,介绍了金虎创制枯痔液的事迹。开会期间,从福建不远千里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陈式伦,患三度脱肛,已有二十一年的历史,十几年来多次发生喷射性大出血。金虎治过二度脱肛,象这样严重的病情,还是第一次见到,能不能治好,没有把握。现在正开讲用会,若是说了大话治不好,可就砸锅啦!
老工人陈式伦好象看透了金虎的心思,鼓励说:“你不要考虑别的,就在我身上大胆试一试吧。我就不信,你能治二度,就不能治三度,你就不能跳个‘格’么?!”
老工人的这句话,老是在金虎的耳边响着。这个“格”是个什么呢?为什么不敢跳过去?他翻开《毛主席语录》:“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毛主席的话说到了金虎的心坎上。为什么过去敢想敢干,而现在却顾虑重重?因为思想里有一个“怕”字,怕治不好,影响自己的名声;还有一个“满”字,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共产党员把荣誉和成绩当作包袱还是当作鞭策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金虎抓住了这一点,狠斗了自己的私心杂念,决心把治疗老工人陈式伦的病作为继续革命的一个新的起点。
思想上跳个“格”,才能在治疗上跳个“格”。金虎和同志们一起研究,用枯痔液为主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老工人陈式伦很快就治愈出院了。
还有一次,金虎用小手术治疗肛裂。跟他学习的一个卫生员问他:“这个小口不能横切吗?”金虎不加考虑地说:“不行!”过后,他琢磨卫生员的话问得有道理,自己的回答很不对劲。他顺手拿起一个圆橡皮筋,用刀片在上面横竖切了两个小口,然后撑大,发现竖切口和横切口的情况不一样,横切口更利于治疗肛裂。
金虎从这件事中发现了自己头脑里的“骄”字。比起这个卫生员来,金虎资格老,经验多,很容易把自己摆在“先生”和“权威”的位置上。回想自己开始搞枯痔液的时候,对有些人的讥讽和非难很不满;现在自己有了一点经验、成绩和“名气”,怎么可以摆老资格,去压制别人呢!金虎警觉到这一点,进一步认识了一个问题:真理往往在群众手里,要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一旦自己以“权威”自居,就要成为新生力量的绊脚石,就会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停滞不前。金虎很感谢这个卫生员对他的帮助。他对自己说,要永远记住这件事,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力戒骄傲”,时刻把自己放在一个小学生的位置上。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全心全意为农业办电
——记庄河县农电工程队
辽宁省庄河县农电工程队,认真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伟大方针,打破洋框框,自力更生闯新路,全心全意为农业办电服务,使这个半山区的县迅速实现了社社有电,为加速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建设,促进农业丰收,作出了贡献。
帮助社队办小水电
庄河县水利资源比较丰富。一九五八年,广大贫下中农在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修水库,建电站,搞得热火朝天。后来,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压制了群众办电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委会领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进行路线教育,提高了社队办小水电的积极性。农电工程队为了指导办小水电,深入到一个公社,发动群众,很快就把过去十三个月没建成的小水电站建成了。通过典型引路,推动了其他社队小水电的建设。为了自力更生地解决发电设备不足的困难,工程队工人敢字当头,靠土办法,下苦功夫,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奋战,造出了发电机,加快了办小水电站的速度。不到四个月时间,全县就办起十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达二百五十多瓩;还有十二处容量为二千二百瓩的水电站正在施工。社员看到自办的小水电站,高兴地说:“自办小水电,用管都方便,发展了集体经济,减轻了国家负担。”
培养土电工队伍
庄河县农电工程队从实践中体会到,帮助社、队用毛泽东思想培养一支电工队伍,这是群众办电的需要,是多快好省地实现农村电力化的需要。他们的做法是:一、短期轮训,交流经验。每年不定期举办训练班。二、干啥学啥,包教包学。采取工程队施工吸收社员参加,或社、队施工,工程队派人指导等形式,以现场为课堂,包教包学。三、边修设备,边教技术。工程队派人去社队修理电气设备时,吸收土电工参加,边干边教,修好设备,教会技术。几年来,他们协助社队培养了一千四百多名土电工。这批土电工亦农亦工,下地会种田,上杆能架线,在农电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土电工已经基本上担负起本社、队的线路架设和维修任务,以及机井、电灌站的安装和管理,普及电力知识等任务。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温州塑料薄膜厂坚持下乡调查
不断改进农用塑料薄膜质量
浙江温州市塑料薄膜厂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产品,不但求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耐穿耐用”的教导,从一九六六年以来,每年都要组织生产塑料薄膜的工人到各地农村进行调查访问,广泛征求贫下中农对这个厂生产的塑料薄膜的意见,同时还替贫下中农修补破膜,并教会社员修补的方法,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热烈欢迎。
一九六六年,薄膜育秧法刚开始推广。他们第一次下乡调查时,许多社员反映这个厂生产的薄膜宽度不合规格,容易破。他们经过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出料太少。广大工人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挤出机的减速箱工艺,并采取了其它革新措施,既加快了车速,又保证机器安全运行,提高了出料量,解决了薄膜厚度和阔度不够的问题。
在以后的调查中,贫下中农反映说:“薄膜比过去牢了,但用不了多久就硬化了。”他们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等有关教导,认识到,要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必须解决薄膜的老化问题。他们提高了塑化程度,改进了配方,增加了塑剂用料,使塑料薄膜质量大大提高,用三四年仍然不老化。
在广大贫下中农的一片赞扬声中,他们继续找差距,去年下乡时,又对产品出厂、运输、供应一直到使用进行了综合性调查。发现问题后,及时作了改进。


第3版()
专栏:

一支受贫下中农欢迎的运输队
甘肃敦煌县运输队是一个只有四十六名职工的专业运输队。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学大寨群众运动中,敦煌县贫下中农向运输队提出了多拉快运支农物资的要求。面对这一任务,这个运输队的革命职工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并以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开展了“车往什么路上开,为谁服务”的讨论。通过学习,他们一致表示:支援农业是我们的本份,只要农业需要,我们就坚决完成任务。
有一次,县革委会决定修通东干渠,要运输队拉运两千五百方石料。队里接受这个任务后,有些人却认为,拉石料跑山路,要多费几个轮胎,装石料会砸坏车箱。党支部立即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狠批刘少奇的“利润挂帅”,大破“支农吃亏”的错误论调,从而提高了大家的路线斗争觉悟。全队职工在戈壁滩上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奋战,在很短的时间内,超额完成了拉运石料任务,保证了东干渠工程的顺利进行。
运输队的职工由于树立了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做到了凡是农业生产上需要的物资,保证优先运输,不误时机。一次,党河公社的小麦在浇二遍水的时候,急需追肥,运输队知道后,连夜派车替这个公社抢运肥料,使这个公社及时给小麦施上了化肥,受到贫下中农的好评。运输队还协同商业供销部门减少周转环节,把化肥、农药等物资直接送到生产队或田间地头,大大方便了贫下中农。


第3版()
专栏:

迁安矿区想贫下中农之所想
少占农田 积极造田 支援农业
首都钢铁公司迁安矿区的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对于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以分割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以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的伟大教导,学习大庆的革命精神,在大力“开发矿业”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支援农业生产。几年来,这个矿区不仅把过去征用的七百多亩土地还给了生产队,还造田四百多亩,修建了可供灌溉农田两万多亩的水电站,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
一九六九年初,首都钢铁公司革委会决定在迁安地区新建一座选矿场,开辟一批新的采矿场。在兴建过程中,三结合设计小组的同志们批判了过去设计工作中追求“大平原、大方块、大集中、整齐划一”的错误思想,爬山涉水,深入农村,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虚心听取贫下中农和社队干部对占地问题的意见。他们本着“不占良田,少占劣田”的原则,精心设计,成功地把一座大型选矿场,非常紧凑地安排在一条荒山沟里。他们还平岗填沟,依山就势把宿舍、家属区、食堂、学校、商店、医院、浴池、仓库等,全部建筑在厂房周围的荒山坡上。这座选矿场同矿区在文化大革命前建成的另一座选矿场相比较,规模大,但占地面积却减少了百分之六十多。
迁安矿区不但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农田,而且在占用了一部分农田以后,积极采取措施,为农村修造农田。几年来,广大工人群众利用废土石块在山沟、河滩,为农民造出了大片良田。过去,矿区附近的土地分散,土质贫薄,亩产只有二百多斤。矿区新造的田,集中平整,土质好,又能灌溉,平均亩产六百多斤。


第3版()
专栏:

广东省汕头农药机械厂的革命工人,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著作,群策群力,反复研究,反复实践,把原来的喷雾机改成一机多用,既能喷雾,又能喷粉、灌溉、发电,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作出了贡献。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江苏省无锡县化肥厂提前完成上半年生产任务。图为工人们正在把化肥装上船,运往全县各地。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