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平原造林 大有可为
——山西省长治县林移大队植树造林的调查
长治县林移大队处在平原地区,平均每人不到一亩二分地,过去经常遭受风、旱、涝、碱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由于他们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全面规划,年年植树,现在全大队已有林木十八万株,平均每人二百七十株,还扩大了耕地面积。林木保持水土,抵御了自然灾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丰收。一九七○年,这个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过千斤,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成为太行山下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大队。
平原植树 大有可为
开始,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着“山区栽树,平川种粮”的思想,认为平原地区栽树占土地,不能现得利,划不来。党支部便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教导,用本队一些社员通过种树解决了盖房木料的实例,帮助群众克服“远水不解近渴”的思想,使大家认清平原植树可以“三年成椽,五年成檩,十年成梁”,只要早动手,早栽树,就能早得利。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全面规划,因地种植,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他们采取集体育苗和社员个人育苗相结合的办法培育苗木,并进行土地整顿,把原来的一百多条草道改为七条大道,把近百条零乱的水渠改为二十一条干渠,把八百多亩土地划为十六个“丰产方”,利用沟旁、渠旁、路旁植树,造成一条条防护林带。结果,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原来扩大了三十多亩。同时,在低湿碱重的地方开渠排碱,营造丰产林;在草多水多的瘦薄地上开沟排水,建立果园和桑园。他们还认真落实党的政策:集体土地和大道两旁的防护林带实行队种队有;社员群众在自己院基地上种树,户种户有。
由于方向明确,方法得当,政策落实,林移大队植树造林成果不断扩大。现在,整个大队有林网卫护,到处绿树成荫,每年收水果六万多斤,栽桑养蚕收茧几百斤,木材自给有余,还支援了兄弟社队。
农林结合 互相促进
随着林业的发展,农林矛盾从各个侧面表现出来。有些社员看到林带旁边庄稼矮一点,认为“树大遮地,影响种粮”;有的干部看着农活忙,还要搞林业,感到“只手难抓两条鱼”。党支部认为这些思想是进一步发展林业的障碍,便组织干部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指示,联系本大队林业对农业促进的情况,看农林业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一是这个地区林木普遍增加,调节了气候,延长了无霜期,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林移大队一年只能种一茬庄稼,现在变为一年两作,二年五作。二是大队实现林网化后树多叶多,肥料多、饲料多。农田施肥量成倍增长,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三是树多林密增强了抗灾能力。一九六五年八月刮了一场大西北风,周围一些大队百分之五十的玉米、谷子被刮倒,林移大队因为树大林密,庄稼得到保护。四是林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增产。一九六三年,粮食亩产三百六十斤,一九七○年增长到一千零七斤。植树还给社员每年提供烧柴二十几万斤,省下二百亩的秸秆用以沤肥还田。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大家更加认识到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指示无比正确。
“种树遮地”的情况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除了把一些发叶迟、根系深的树种栽到靠地边以外,还采取了开沟、深耕、加水、加肥和按庄稼特性调配种植地点等办法,使树林边上的庄稼也长得很好。
关于农活与林活争工的矛盾,主要是靠挖掘劳动潜力,统筹安排来解决:一是拿出百分之十左右的劳力组成林业专业队,长年坚持林业生产;一是按农活、林活忙闲情况,合理组织劳动力,互相支援。
年年育苗 年年植树
林移大队的林业,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中,逐步巩固发展起来的。
正当林移广大贫下中农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制定植树造林的长远规划时,发生了严重的雹灾和旱灾,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七十二斤。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煽风点火,企图破坏植树造林。广大贫下中农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揭穿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在坚持抗灾,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
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旧县委的走资派推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借口“林粮矛盾”,强令“砍树种粮”、“刨树卖钱”。林移大队的贫下中农坚决顶住了这股妖风,他们说:“是毛主席号召栽的树,坚决不能砍!”大家怀着对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无比愤恨,又栽起了第二代林木。
植树造林后,出现了“四旁树木难管护”的问题。党支部把这个问题交给群众讨论解决。在林业队加强管护的同时,组织起有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护林委员会,实行分区分路管护树木,并广泛宣传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抓住具体事例开展表扬批评,从而形成了人人爱树、护树的好风尚。
大搞植树造林,实现四旁绿化以后,县、社多次在林移召开绿化现场会,经常来人参观。有些人因此骄傲起来,觉得“栽树可以歇一歇了”。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破私立公,继续革命。他们坚持年年育苗,年年植树,加强管理,抚育更新,使林业搞得好上加好。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编后

正确处理农林关系
在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下,我国广大平原地区涌现出很多植树造林的先进单位。林移大队就是其中的一个。
有些同志认为:“平原地窄,树木无处栽”,“林业妨碍农业”。林移大队每人平均不到一亩二分地,植树造林获得很大的成绩,实现了以林促农,林茂粮丰。这充分说明了平原造林,大有可为。
搞社会主义林业建设,必须胸怀全局,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放眼长远,狠抓当前,克服“远水不解近渴”的思想。林移大队的群众和干部正是在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因而,林业生产发展很快。
林移大队的经验证明,要发展林业,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指示,正确处理农业与林业的关系,树立为革命植树造林的思想,把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植树造林中,要全面规划,因地种植,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常年造林,加强管护,努力争取栽一棵活一棵,使造林成果不断巩固扩大。


第4版()
专栏:

依靠群众 植树造林
河北省迁安县绿化河山的先进事迹
河北省迁安县地处长城脚下,人多地少,山多、河多、沙地多。过去,水、旱、风、沙危害严重,粮食产量很低。一九六四年以来,全县人民在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发动群众,植树造林。七年来,共造林十九万三千亩,相当于一九六四年前十五年造林面积的两倍半。全县有林面积,由解放前的八万亩残幼林,一跃增到三十三万亩,占应造林面积百分之七十二。“四旁”植树二千万株,每人平均有树四十多株。农养林,林保农,农、林、牧、副互相促进。去年粮食生产在连续三年上《纲要》的基础上,又比前年增产百分之十三。棉花、花生、生猪、副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
掀起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
一九六四年,县领导班子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指示,认真研究了彻底改变迁安县多灾低产的问题。通过总结一九六二年一次洪水受灾面积二十三万亩,冲毁良田二万一千亩的沉痛教训,认识到,阻碍迁安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除了水、肥条件没有跟上外,主要是林业发展不快,大面积光滩秃岭,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于是,他们大讲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指示,大讲植树造林和发展农业生产互相促进的关系,大讲林业生产对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
一九六四年以来,县领导班子遵照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的教导,动员群众,植树造林。根据迁安县的自然特点,先后开展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群众运动。一是五级育苗:一九六六年,发动县、区、社、大队、生产队层层育苗一万四千七百多亩,为造林打下了基础;二是大造护岸林:一九六五年冬,动员全县沿河的二十二个公社三万余人,在三百八十六华里的河道两岸造林二万八千多亩,保护了很多农田;三是大造农田防护林:一九六六年冬季,经过全县规划,在有风沙危害的十八个公社,营造了千里护田林带;四是长城沿线高山造林:从一九六六年起,在一个有六十多华里长、四华里宽、涉及五十六个大队的地区,开展了挖树坑的攻坚战,初步造林二万七千七百多亩;五是在党的“九大”以后,开展了一年备苗、二年大上、绿化“四旁”的造林运动。在植树造林运动中,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在大造护岸林时,城关区各级干部带头,以民兵为骨干,男女老少一万多人奋战滦河滩,七昼夜完成了二十多华里的筑坝工程,造林三千多亩。在长城沿线高山造林时,山区群众提出:“根治上游山,关怀下游人”。平原地区的贫下中农说:“上游治山,就等于我们下游治水。我们这里虽然没有山,为革命搞绿化,我们有责任帮忙。”于是,山上山下的广大群众拧成一股劲,为绿化高山大力造林。
就地育苗 就地造林
在植树造林运动中,广大群众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的伟大教导,批判了“造林投资靠国家,种苗靠人家,技术靠专家”的三靠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黄金寨大队开始植树造林时,既没有树苗,又缺资金,广大社员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大搞采种育苗。民兵组织远征队,翻山越岭采树种。育苗没地,社员群众说:“就地育苗,就地造林,山上造什么林,山下育什么苗。”在十七条山沟和两条沙河沿岸开地三百一十八块,解决了育苗问题。大李庄大队开始造林时,只有三百斤树条,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后,提出了“一节树条一棵苗,三百斤树条绿化全村”的口号,年年平茬搞育苗,逐年增多,五、六年就培育出十万多棵杨树。长城一带山高坡陡,有的地方上一次山,往返就得两、三个钟头,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群众,不怕困难,坚持造林。崇家峪公社田庄大队,为了在高山上发展核桃,攀登陡坡,从山下给树苗挑水担肥。广大贫下中农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持干了七年,出动了十万多人次,在三千亩的荒山上,栽活了四万五千棵核桃树,现在,有的已开始结果。
全县广大群众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使林业生产得到了多、快、好、省的发展。据统计,从建国到一九六三年底,国家先后投资五十多万元,造林七万七千多亩。近七年来,国家投资八万元,造林十九万三千亩。
处理好农林关系
迁安县在植树造林中,经历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开始,有人认为:“农林矛盾,不好解决,只要把粮食搞上去就行了。”在一些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抓农不管树的现象。县革委会发现这些问题后,组织县、社干部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伟大教导。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只抓农业,丢掉了林业,不单是领导方法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能不能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问题。认识提高后,各级领导班子正确处理农林的关系,在抓发展农业的同时,大搞植树造林。许多社队,每到冬季,一边修大寨田,一边栽桑;平原搞起园田化,渠旁路旁就搞植树园林化。现在全县已有三百多华里的护岸林,不仅保护了二十多万亩良田没受洪水危害,而且重新回田和造田四万多亩。全县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和三万亩桑条行,发挥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护笋养竹 支援国家
我们双一大队在浙江省西天目山北麓。解放前,是个山荒地瘦的穷山沟:近山光,远山荒,毛竹树木稀郎郎。
解放后,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开荒造田、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护笋养竹,扩大毛竹生产。一九六四年学大寨以来,我们更加鼓足革命干劲,自力更生改天换地,全大队连续七年粮食亩产超千斤;毛竹面积也逐年扩大,蓄积量达到了二百三十六万支,每年向国家交售竹二十四万支。由于粮竹双高产,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全大队公共积累已达四十万元。
毛竹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材料。但是,在发展毛竹生产上一直存在着尖锐的斗争。春季,竹笋丛生,是护笋养竹的重要时刻,有人从眼前利益出发,就主张多掘笋,多搞些现金收入,把养竹放到了次要地位。为了克服这种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不管国家需要的错误倾向,我们坚持对社员群众进行为革命养竹的教育,提高大家为革命千方百计地养好毛竹、管好山场的认识。每年春天,我们狠抓护笋养竹这一关,做到不挖一支好笋,不留一支退笋,把能成竹的笋全部护养成竹。我们还通过科学试验,认真搞好劈山抚育、松土施肥、鞭根诱导、适时钩梢等管理工作,保证毛竹茁壮生长。为了提高毛竹的产量,我们全面实行了“留六年砍八年”的合理砍伐制度。
广大贫下中农把山上的毛竹看成是社会主义的财富而加强管护,任意砍伐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冒头,就坚决顶住;对阶级敌人的滥砍盗伐,坚决制止和打击。集体搞竹制品加工副业,也都坚持纳入国家计划。有一年冬天,大雪压倒了很多毛竹,有些社员打算把它分掉自用,可是当大家想到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毛竹时,便把它全部卖给了国家。
浙江省安吉县双一大队党支部


第4版()
专栏:

千载崩山披绿装
德庆县地处粤西山区,是个崩山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一遇暴雨,山就成片地崩下,年复一年,山上流下来的红土,填满了河床,吞没了田地,群众称它为“田老虎”。
德庆人民决心制服崩山,保持水土。新圩公社中垌大队的贫下中农首先组织突击队,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关明埇,打响了治山战斗的第一炮。为了战胜山洪的冲刷,他们在崩山顶上开天沟,挖鱼鳞坑;崩山泥土松散,他们就先把崩山削成梯级,然后在梯级上挖穴植树;崩山土瘦,为了保证树苗生长,他们把肥料挑到山上制造“营养盅”,在“营养盅”里育成树苗,然后一棵棵往崩山上栽。经过艰苦战斗,终于在关明埇上种活了松树、油茶和竹子,加上在崩山口筑起的一道道拦沙坝,迅速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垌大队为全县作出了榜样。德庆人民以人定胜天的坚强决心向崩山进军,植树造林三十万亩。正当德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抛出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一度影响了治山的战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贫下中农狠批了刘少奇破坏山区建设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治理崩山的战斗。
几年来,全县在崩山上营造了八十一万多亩水土保持林,在三百七十五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地带筑起了千百道“绿色长城”。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水稻平均亩产从二百五十斤,增长到九百四十四斤,还给国家提供了一万六千多立方米木材。松香生产也从解放初期的四百一十八吨增加到五千六百多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