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
——记人民解放军部分领导干部朝气蓬勃干革命的先进事迹
战斗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岗位上的人民解放军领导干部,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他们中间,有的是跟随毛主席转战南北、久经考验的老战士;有的是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新干部。在迎接人民解放军建军四十四周年的日子里,他们豪情满怀,斗志昂扬,决心在新的万里征途上,高举革命红旗,为执行和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
学习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
南方盛夏,骄阳似火。一个两鬓花白的解放军老战士,经常背着挎包,风尘仆仆地到工厂、农村,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革命实践。他就是当年跟随毛主席长征的老红军战士陈昌奉。
一九三○年,陈昌奉参加红军后不久,就到了毛主席身边。毛主席曾谆谆地教导他要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在江西,他跟着毛主席到兴国县长冈乡作过调查;到延安,毛主席又亲自找他详细了解干部的学习情况。打那时起,陈昌奉就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一边战斗,一边学习,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在工作中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位革命老战士,坚持看书学习,活学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朝气蓬勃地战斗在三支两军第一线,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立了新功。
有一次,陈昌奉到一个“老大难”的钢铁厂蹲点。工作千头万绪,该从那里着手呢?他重温了毛主席的教导:“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他从多年来的斗争实践中体会到,只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以甘当群众小学生的姿态,白天,和工人们一起劳动,一起促膝谈心;晚上,走东家、串西家,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多方面听取意见。在调查过程中,他反复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导,认识到,这个厂所以成为“老大难”单位,是因为有的领导成员在大好形势下,头脑中阶级斗争的弦松了,看不到阶级敌人散布无政府主义思潮,拉拢腐蚀青年工人。要摘掉这个厂的“老大难”帽子,就要帮助领导班子狠抓阶级斗争,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基层。于是,他建议厂革委会举办学习班,联系本厂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认真学习毛主席提出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大大提高了领导班子成员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接着,陈昌奉和这个厂的革委会主任韩海清一起,深入到无政府主义思潮比较严重的铸造车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工人群众的头脑,发动群众向一小撮阶级敌人展开猛烈进攻。在车间的大批判会上,韩海清带头忆苦思甜,陈昌奉讲述了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闹革命的伟大实践,大大激发了广大工人的革命热情。一夜之间,革命大批判的大字报贴满了车间。在革命大批判的熊熊烈火中,工人们揪出了一小撮在幕后煽阴风、点鬼火的阶级敌人。在陈昌奉和韩海清的耐心帮助下,一部分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的青年工人也提高了觉悟。钢铁厂出现了一派抓革命、促生产的动人景象,迅速改变了后进面貌。
带领群众学大寨,沂蒙山区换新颜
在革命老根据地沂蒙山区孟良崮下,人们经常看到有一个解放军老战士和贫下中农一起,在山梁上凿石开渠,挥汗劳动。他就是蒙阴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县革委会主任于国祥。抗日战争时期,于国祥在沂蒙山区蒙阴县一带打过游击。解放战争时期,于国祥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现在他又回到当年曾经杀敌立功的战场,同人民群众一起投入了改天换地的战斗。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的一天,于国祥背着背包重返沂蒙山区执行三支两军任务。贫下中农看到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老于,俺山区人民早就盼你回来,你可要象当年打日寇、斗地主那样,带领我们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于国祥听着贫下中农对自己的期望,回忆起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满怀信心地说:“是啊!紧跟毛主席就是胜利,我们一定要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山区。”
于国祥回到蒙阴县的第二天,就召开革委会,讨论在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的问题。他深深懂得,要改变山区面貌,关键在于带头人的思想革命化。革委会根据他的建议,举办了全县社队以上主要干部参加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在学习班里,于国祥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和“农业学大寨”的教导,鼓舞大家改变后进面貌的斗志。
为了改变山区面貌,于国祥和县革委会成员们带着毛主席著作,攀悬崖,爬峭壁,查地形,看水情,走遍了全县的每个山岭,查看了一百多个沟泉,访问了山区的村村寨寨,集中群众智慧,制定了治山治水方案。接着,他又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和社员们一起,泡在水里,劳动在渠旁,修建水库。
蒙阴县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于国祥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先后建成了九个大水库和二十八个小型水库,增加蓄水量三百五十万立方,扩大水浇地五十万亩,开挖渠道三百二十里,修建水平梯田二万三千亩,开垦山地二千五百亩,大大改变了全县的落后面貌。
人老心红志更坚,革命锐气永不减
一天清晨,在某地万山丛中的羊肠小道上,行进着一支勘测小分队。铁道兵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老红军战士苏大元,背着沉重的测量器材,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最前边。战士们望着这位两鬓花白、精神焕发的老战士,敬佩地说:“老苏真是人老心红志更坚,革命锐气永不减的带头人啊!”
一九三五年夏天,苏大元跟着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是个冲锋在前的尖兵。全国解放以后,这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又打起背包,离开了城市,来到山高林密、荆棘丛生的地方,长年蹲山沟、住帐篷,战天斗地,架桥铺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一次,他带领战士到一个新工程去施工。在新工地施工,首先要把施工器材运进去。可是,当时正是雨季,运输便道泥深路滑,汽车经常陷进泥潭里。苏大元就和战士们一起推车前进,车轮带起的泥浆溅满他全身,他也全然不顾。就这样,一连十多天,他和大家泥里来,雨里去,硬是把施工需要的器材运到了新工地。
完成了这个工程,苏大元又带领战士到新工区执行架桥任务。这座桥,要抢在当地洪汛到来之前修建起来,否则工期就要推迟几个月。可是,修桥器材还在几百里外的地方,这里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为了争取时间,苏大元召开了“诸葛亮会”,让战士们献计献策。战士们豪情满怀地说:“靠山用山,靠水用水,我们在这峡谷间的激流险滩上开辟一条‘水上运输线’。”苏大元支持了大家的意见,亲自带领战士沿江察看地形、水情,并走访了有关部门,周密地研究了水上运输方案。不久,一只只机动船带着一串串货船,乘风破浪航行在峡谷间的水道上,把架桥器材及时运到施工现场。
经过广大战士的辛勤劳动,一座座高耸的桥墩,屹立在激流之中。
走上领导岗位,不走出群众行列
两年前,人民解放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黄祖示,从基层单位走上了团一级的领导岗位。职务变了,但他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没有变。他常说:“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时时和群众在一起,心里才踏实,工作才扎实,步子才坚实!”
一九六九年五月的一天,黄祖示接到上级命令,到某团担任政治处主任。晚上,他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教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告诫自己:走上了领导岗位,决不能走出群众行列。
第二天一早,他就背着背包出发了。这天,团里听说黄祖示要来报到,派了两个战士特地赶到公路口接他。可是,等了好久,既没见车,又没见人。后来,在三连的工地上发现了他。原来,黄祖示经过三连驻地的时候,被工地上沸腾的战斗景象吸引住了。他向正在这里蹲点的李团长报了到,就一头扎到群众中去了。同志们要把他的背包搬到团里去,他笑着说:“连队就是我的家,不必搬啦!”从此,他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始终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为了防止脱离群众,他对自己“约法三章”:能在连队办的事,坚决不在机关办;能亲自下去办的事,坚决不要别人代办;遇事同群众商量,坚决不搞个人包办。
黄祖示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不要有一时一刻脱离群众”的教导,注意把出主意、想办法建立在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时时相信群众,事事依靠群众。一次,部队接受了一项紧急施工任务,人员分散,工程艰巨,需要轮班作业,给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黄祖示就和政治处的同志一起,深入连队、工地,到群众中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每到一地,他就找干部战士谈心,开“诸葛亮”会,把大家谈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再逐条研究分析。有一天,他到一座高山作业点去开调查会,山高路陡,两面都是悬崖峭壁,他象十年前背着防毒面具苦练杀敌本领那样,卷起裤腿就往上攀登。汗水湿透了衣服,乱石划破了手脚,他毫不在意,顶着烈日一个劲地往上爬。当他到了作业点时,正碰上战士们在悬崖边的老虎口上架桥,他放下背包就和战士们一边干,一边交谈,摸清分散执勤的特点和战士们的思想情况。然后,他把来自群众的经验集中起来,制订了在分散施工情况下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措施,经团党委讨论决定后在全团推广,效果很好。
黄祖示和群众打成一片,很快熟悉了全团的情况。但是,他没有停止不前,而是更加虚心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有一段时间,原来是四好连队的二连掉了队,党委派他去二连帮助工作。连队的干部战士看到黄祖示来了,热情地请他出点子、作指导。他想,自己过去虽然对二连的情况比较熟悉,但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连队的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得从群众中来,决不能凭“老印象”办事。于是,他一到连里,就深入到班排中去,发动干部战士摆问题、提建议。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心里有点底了,又到炊事班、副业组等零星人员中去一个一个地征求意见。由于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很快找到了二连的主要矛盾,依靠群众把这个连队的问题解决了。年终总评时,二连又跨入了四好行列。
万里征途不停步,谦虚谨慎永向前
列车向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飞奔。这一天,沈阳部队炮兵某部政治部副主任郅顺义,要到北京去参加炮兵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他坐在车厢里,心情很不平静。他想: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的哺育,离开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离开了人民解放军这个战斗的集体,我郅顺义就算是一块好铁,又能打几个钉呢!一定要牢记毛主席关于谦虚谨慎的教导,永远把荣誉看成是前进的起点。
郅顺义的英雄事迹是人们熟悉的:当年在著名的隆化战斗中,他机智勇敢地配合董存瑞同志,完成了炸毁敌人碉堡的任务;在解放昌黎的战斗中,他在全班同志的掩护下,单身闯入敌群,俘虏敌人一百四十多名。郅顺义获得了“特等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一九五○年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自那时以来,他继续革命不停步,坚持做到:职务变了,普通一兵的本色不变;生活好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变;荣誉多了,谦虚谨慎的作风不变;年纪大了,旺盛的革命干劲不变。
郅顺义从北京一回到支左的某工厂,就听到许多群众在议论:“老英雄二十多年坚持‘四个不变’,真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晚上,他反复地琢磨着:我郅顺义紧跟毛主席革命到底的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带着这个问题,他又一次学习了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回顾紧跟毛主席的战斗历程,深深感到,决不能把前半辈子的革命经历和党给的荣誉,当成世界观改造的“合格证”,误认为前半辈子没有变,后半辈子也变不了。今后如果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必定会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摔大跤。
从此,他处处注意防骄斗满,虚心地当群众的小学生。在农村,白天,他和社员们一起劳动,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晚上,他登门访问贫下中农,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在工厂,他只要有时间,就到车间和工人们并肩劳动,亲切谈心,从群众中吸取丰富的政治营养。
有一次,车间正在抢修硫酸管道,他赶到现场,一句话没说,拿起工具就干起活来。一个老工人说:
“老郅,你在一边指挥指挥就行了!”他笑着说:“我是来向你们学习的,你们能干,我为啥不能干呢?”他坚持参加抢修。事后,他反复考虑着老工人的那句话。为什么他们让我“指挥指挥就行了”呢,这说明自己平时在工作中还没有完全放下架子,这是脱离群众的苗头,决不能轻易放过。他重温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狠斗了灵魂深处的官气,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摆在小学生的位置上,劳动中脏活、累活抢着干。工人们每当看到他那满脸汗水、两手油腻的时候,都感动地说:“老郅从那里看都和咱们工人一模一样”。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郅顺义同志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二十多年来始终保持和发扬了我军的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并经常深入连队,言传身教,使艰苦朴素的传统在部队更加发扬光大。这是他在一针一线的教战士补衣服。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在碧波万顷的黄海海面上,有一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岛。战斗在这里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守岛连和岛上渔民,遵照毛主席关于“拥军爱民”的伟大教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建立了鱼水般的情谊。下面介绍的是岛上几则拥军爱民的故事。
吕大娘热爱子弟兵
贫农吕大娘是岛上拥军模范,她把人民解放军看成是自己的亲骨肉,年年月月给解放军洗被褥,补军衣,从不怕麻烦。看到战士们迅速成长,她打心眼里高兴。
今年春上,吕大娘看到一批年轻的新战士来到海岛,乐得几夜没睡好。一天,吃罢晚饭,她正准备到营房去和新战士拉拉家常,恰巧碰上五个新战士到她家来看她了。战士们捋起袖子就要担水、扫院子,吕大娘笑着夺过扁担和扫帚,把他们一个个让进屋里。然后,吕大娘给他们讲述了军民并肩守海岛的光荣传统,介绍岛上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好形势。
吕大娘为了勉励新战士们扎根海岛,紧跟毛主席干革命,用自己的苦难家史给战士们上了一堂阶级教育课。在旧社会,她家里过着比黄连还苦的日子。六岁那年,在讨饭的路上,她被“人贩子”卖给了一个姓刘的财主。一天,她给刘老财端菜,稍微慢了一点,狠心的地主飞起一脚,把她踢倒在灼热的火炉子上,顿时,眼前一黑,倒在地下……。说到这里,吕大娘顺手挽起裤腿,一块紫色的伤疤出现在战士眼前。吕大娘接着告诉战士:她先后被卖过三次,连个姓名都没有人知道。后来,她跟贫农吕其义结了婚,别人就称她吕大娘。
吕大娘的回忆,激起了战士们对旧社会的无比仇恨。来自黄河地区的一位新战士说:“旧社会,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阶级不管人们死活,弄得黄河三年两头发大水,俺全家背乡离井,逃荒要饭,过着和吕大娘一样的生活。是共产党、毛主席把我们救出了苦海,见了太阳。”
军民越谈越亲热,吕大娘嘱咐战士们:要不忘过去苦,牢记血泪仇,握紧手中枪,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五个新战士当场向吕大娘表示:坚决在海岛扎根安家,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战斗。


第2版()
专栏:

顶风迎浪送亲人
深冬的一个早晨,民兵排长吕志京突然接到上级的紧急命令,叫他带领几个民兵,驾船把部队火速送到十多里外的一座小孤岛上,执行战备任务。他立即带领民兵拔锚起航。
机帆船开足马力向小孤岛飞速驶去。船离小孤岛越来越近,只有一百米远了,突然间海上狂风大作,整个海面霎时就象千万匹野马奔腾呼啸起来。吕志京意识到,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抢时间,登上小孤岛,不然困难就会越来越大。他大声向掌舵的民兵命令道:“掌好舵,准备靠岸!”机帆船顶着狂风巨浪,矫健地向小孤岛驶近。就要靠岸了,可是风大浪急,机帆船怎么也靠不上去。这时,吕志京和民兵吕志友迅速地从船尾解下小舢板,送战士上岸。小舢板在风浪中,就象一个抛来抛去的皮球,一会儿卷上丈把高的浪峰,一会儿又落进几丈深的浪窝之中。
吕志京沉着无畏地驾着小舢板顶着浪涛迅速地向小孤岛靠去。可是,由于巨大的风浪的冲击,小船围着小孤岛转了好几个圈,几次想找一个安全登岸的地方,都落空了。小船随时都有被礁石碰得粉碎的危险。怎么办?吕志京想到战备任务,猛一挥橹,把船尾调向岸边。他向吕志友喊道:“你使劲顶住船尾,当心别碰到礁石上。”说完,他跳下海去,用右肩膀死死顶住了船头,高喊着:“同志们上岛!”这时,战士们一个个象猛虎一样纷纷跳上岸。风浪越来越大,吕志京在水中,却象一座铁塔顶住船头,纹丝不动。他心里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力地顶着。
战士们全部安全登岸了,民兵吕志友赶紧把吕志京拉上小船,给他披上棉衣,问他:“排长,你冷吗?”吕志京笑着指着正在岛上执行战备任务的解放军战士说:“天再冷,水再凉,我们的心却象一团火啊!”


第2版()
专栏:

军民友谊田
去年冬天,守岛连队党支部向大队党支部建议把岛上的一片荒沙滩改成粮田。大队党支部中有少数同志不同意,认为花劳力多,不划算。
连队党支部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助大队党支部解决这个问题。在守岛连的连部里,连队党支部和大队党支部的成员聚集在一堂。指导员杨清令带领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大队支部委员们认识到开荒种地,有利于备战、备荒,是符合群众利益的。
第二天清晨,一场改造大沙窝的战斗打响了!解放军战士和大队男女社员一起,顶风冒雪,并肩战斗。
正在这时,连长马清福探家回来了。他一踏上海岛,连营房门没进,就把行李放在工地上,投入了紧张的战斗。有的战士手上磨起了泡,不叫一声苦。有的社员脚被海蛎子皮扎破了,不喊一声疼。他们从二里多远的山脚下,一筐一筐地把土运到大沙窝。
经过军民的艰苦奋斗,终于造出了五亩多平整的田地,并播下了一粒粒金黄的种子。如今,玉米长势很好,丰收在望。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