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要重视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
——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破坏地方工业的反革命修正主义两种谬论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写作小组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光辉思想的指引下,湖南省兴办地方工业的群众运动正在蓬勃开展,形势很好。
湖南省地方工业的成长,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广大干部和群众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伙的一个重大原则分歧就是: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要不要在中央统一计划下,发挥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要不要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搞群众运动,兴办地方工业。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贯十分重视发挥地方积极性,早在一九五六年就教导我们:“有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要“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毛主席的伟大指示,为地方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刘少奇一伙一贯反对和抵制毛主席关于发挥两个积极性的伟大指示,疯狂地破坏地方工业。特别是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一九六一年,刘少奇窜来湖南,打着“调查研究”的幌子,恶毒攻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疯狂反对发挥两个积极性的伟大方针,大砍地方工业。
驳 “消 极 平 衡” 论
刘少奇一伙反对地方办工业的一个“借口”,就是诬蔑发挥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这完全是一派胡言乱语。
发挥两个积极性,实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伟大方针。这个方针,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的强烈愿望,又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坚决按照毛主席的这个方针办事,在经济建设中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就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发展。
人为地制造“比例失调”的正是刘少奇。刘少奇一伙在一九五八年就鼓吹什么“越不平衡越好”,大搞高指标,瞎指挥,推行一条形“左”实右的路线,力图从“左”的方面干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破坏大跃进。一九六一年,刘少奇一伙又利用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从右的方面干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破坏“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砍地方工业。
刘少奇一伙被蓬勃兴起的地方办工业的群众运动吓得目瞪口呆,惊惶失措。他们刮起一股反革命妖风,大砍地方工业。他们狂叫什么“砍要砍得伤筋断骨,砍得地平线上不留痕迹”。结果,把一些实际需要又有可能办下去的地方工业都砍掉了。就以宁乡县为例,由于刘少奇亲自出马,直接指挥,把全县在一九五八年以来兴办的二十三个地方国营厂矿,一下子砍掉十八个,连支援农业的水泥厂、肥料厂、煤矿也给砍了。全县八百多个社、队企业几乎全部砍光。
刘少奇一伙有一个反动的理论,就是“消极平衡”论。他们看见地方工业在发展中出现了某种不平衡的现象,就诬蔑为“破坏平衡”、“比例失调”。他们所要的“平衡”,不是促进落后向先进转化,而是搞“短线平衡”,把先进拉向后退,向落后看齐。他们的“消极平衡”论是促退的理论,是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
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辩证法总是这样,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波浪式前进的,决不是象刘少奇一伙臆想的那样的“平衡”。
反对刘少奇一伙的“消极平衡”论,但决不是不要平衡,听任不平衡的现象自流发展,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搞好综合平衡。承认矛盾,正是为了解决矛盾。综合平衡的过程,就是一个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地方工业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进程中,发生不平衡,出现矛盾,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现象。认识了这个规律,就能够自觉地掌握和利用它,及时发现矛盾,狠抓薄弱环节,搞好综合平衡,不断促进落后向先进转化,推动地方工业的发展。
在我省地方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煤炭生产赶不上需要这种不平衡,影响工业生产计划的完成。对待这种情况,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这就是:不顾国家计划的要求,不尽最大努力增产煤炭,让落后的煤炭生产拖住其他工业部门的后腿。另一种是积极的态度,这就是:狠抓薄弱环节,组织社会主义协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把煤炭搞上去,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计划的需要。我们采取了后一种态度,狠批了刘少奇一伙鼓吹的“江南无煤”等谬论,放手发动群众,既发挥省里面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地、县、社、队的积极性,兴办小煤窑。这样,就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煤炭自给。煤炭问题基本解决后,工业生产有了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产生新的不平衡:矿山建设赶不上冶金工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的重点转到矿山去,加强矿山建设。这种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综合平衡,而每一次新的平衡都促进地方工业向前发展。
事实证明,发挥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有利于搞好综合平衡。但是,地方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并不是就能自然地达到综合平衡。要实现综合平衡,就需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计划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订计划的时候,必须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提倡顾全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必须保证重点,照顾一般,使计划做到切实可靠,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才能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使兴办地方工业的群众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驳“小土群化不来”论
刘少奇一伙为了反对地方办工业,胡说什么“小、土、群”的工厂没有“机械化”,“化不来”。他胡说什么:“到什么程度才能办工厂,什么情况不能办工厂……要到一定的机械化程度才行,因为他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就化得来了。”
没有机械化办工厂到底是“化得来”,还是“化不来”?这是关系到在工业战线上要不要大搞群众运动,和能不能高速度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为了高速度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兴办一批大型的现代化企业,作为我国工业化的骨干,这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小、土、群”的巨大作用。多搞“小、土、群”,有利于贯彻执行“大家动手”、“自力更生”的方针,调动地方兴办工业的积极性,大搞群众运动,使地方工业因地制宜地遍地开花;有利于抢时间,争速度,做到当年兴办,当年投产;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省各地兴办了很多社、队小煤窑,它们大都是在一无设备、二无资金、三无技术的情况下开办的。一九六九年全省社、队小煤窑的煤炭总产量,就相当于当年全省国营煤矿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由于社、队小煤窑的大量兴办,对实现我省煤炭自给起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落实了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谁能说“化不来”呢!大中小并举,大的作骨干,多搞中、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机械化的程度。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工业战线上,只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群众路线,大搞社会主义协作,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农村中,许多分散生产的手工业小组,通过公社化,加入社、队企业工厂集体劳动,虽然还是用土办法,但是由于集体生产的协作关系,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生产出先进产品。例如,长沙市向东五金电器厂,是一个由家庭妇女组织的街道小厂,原来一无现代设备,二无技术工人。他们依靠群众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终于试制成功了精密度较高的薄膜介质可变电容器,并且投入成批生产,填补了我省电子工业的一个空白。土法上马的工厂在攻尖端的过程中,还可以依靠群众自己武装自己,没有机器可以造机器,用土机器可以造洋机器,可以从土到洋,土洋结合,不断提高机械化的程度。相反,如果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见物不见人,“贪大求洋”,那么就是条件再好,机械化程度再高,也会少慢差费,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只要心红意志坚,鸡毛也能飞上天”,土办法同样可以攻尖端,小厂同样可以办大事。我们并不否认机器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机器要靠劳动人民去创造,还要靠劳动人民去使用,机械化要革命化去统帅。如果认为没有机械化就不能办工厂,没有洋设备就不能攻尖端,那就象在革命战争中认为没有最新式的武器就不能打仗一样,首先自己解除了自己的武装。认为没有机械化就不能办工厂,就只有不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如果要搞,也只能向人讨乞过日子。其结果,必然陷入“洋奴哲学”和“爬行主义”的泥坑。刘少奇一伙胡说什么没有机械化就“不能办工厂”,其罪恶目的就是妄图用“洋奴哲学”和“爬行主义”的枷锁,束缚广大革命群众办工业的积极性,阻挠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践证明,每当毛主席关于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光辉指示得到正确贯彻执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前进、发展;反之,当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受到右的和“左”的干扰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出现曲折,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中,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关于发挥两个积极性等伟大指示,彻底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余毒,排除右的和“左”的干扰,使地方工业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第4版()
专栏:

合理解决地方工业的劳动力
湘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要夺取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保证农业战线有足够的劳动力。农业生产丰收了,工业发展的速度才能加快。劳动力的分配要首先满足农业的需要,发展地方工业不能与农业争劳动力。这是被实践证实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湖南攸县的地方工业发展比较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县开展了发展“五小”工业的群众运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各种类型的小厂、小矿,已经建立起来。生铁、土钢、煤炭、化肥、水泥、纸张等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县的需要,有的还支援了外县、外省。农机修配已经成龙配套,基本上做到了“小修不出社,中修不出片,大修不出县”。每个公社都办起了小水电站,农副产品的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在发展地方工业过程中,这个县始终把农业生产摆在首位;安排组织劳动力,总是首先满足农业战线的需要。几年来,全县工业和农业互相促进,既夺得了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又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一九六九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和工业总产值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九七○年,粮食在连续八年丰收的基础上,又增产百分之二十三,工业总产值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一。
挖 掘 劳 动 力 潜 力
劳动力的分配,既要首先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满足地方工业的需要,这是一个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攸县在发展地方工业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开动脑筋从各个方面挖掘潜力,合理解决地方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
首先,组织城镇居民、职工家属和小手工业者,参加地方工业。攸县全县三十个公社,社社都有小农机厂、修配厂,这些工厂的绝大部分工人都是城镇居民、职工家属和小手工业者。
其次,充分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这是解决劳动力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攸县一些小厂,原来多是手工操作,生产效率很低,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做到了增产不增人,减人也增产。有一个煤矿,搞了十二项技术革新,在人员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还能大大提高产量。这个县的一个麻绳厂原来人数就不多,开展技术革新后,又节约了一部分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节约下来后,再加上部分职工家属,又办成了一个灯泡厂。
再次,合理地利用农闲时的劳动力,解决地方工业的基本建设和运输的需要。有一个纸厂,每年要用几千吨麦草作原料。这些麦草,如果用专人运输,全厂的人员投进去还不够。他们采取一次收购,分处贮藏,事先布置,统一规划,利用农闲劳动力,集中力量,组织运输。这样,既保证了生产用料的正常需要,又弥补了工厂本身劳动力的不足。
最后,一业为主,兼做别样,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效能,是解决地方工业劳动力的一个有效办法。攸县有的工厂,利用本厂的废料,开展综合利用,安排多种生产,做到了一人顶几人用。
采取了上述措施,攸县地方工业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而所用劳动力却一直保持在全县总劳动力数的百分之五左右,没有发生过与农业生产争劳动力的现象。
纠正错误思想
有人说:“地方工业是为农业服务的,要多少劳动力就从农村抽调,理所当然。”
为农业服务,就可以随便从农业战线抽调劳动力吗?不对!
地方工业为农业服务,有着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说,不仅在安排生产方面要从农业的需要出发,而且在解决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问题上,也要从有利于农业生产来考虑。千方百计节约劳动力,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牢固地树立没有农业的发展,地方工业也不能发展的思想,急农业之所急,想农业之所想,才是真正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正确方向。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和农业争劳动力,以致妨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那里还谈得上为农业服务呢!
地方工业不能随意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抽调劳动力,绝不是说发展地方工业统统不能使用农业劳动力。为了把地方工业办好,合理地抽调一些农业劳动力,是可以的。地方工业发展了,多制造一些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现代技术设备,反过来,就会为农业生产节约更多的劳动力。问题是一定要坚持一条原则:不影响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业发展。
还有人说:“农业连续九年丰收了,抽出一些劳动力搞地方工业,问题不大。”这种看法同样是错误的。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连续九年获得了丰收。这是广大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结果。但是,应当看到,目前,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还不很高,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任务还很大,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作战。要夺取农业生产的新丰收,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相对稳定的劳动力。那种以为农业连续九年丰收了,就可以随意抽调农业劳动力的想法,是对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的表现,直接妨碍“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的落实。不是“问题不大”,而是大有问题。
还有人说:“地方工业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办不好,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抽调劳动力是迫不得已。”真是“迫不得已”吗?不对!
攸县有许多小厂、小矿,开始创办的时候,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弱。但是,他们既未两眼向上要设备,也未两手向外要劳动力。他们凭着一颗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红心,发挥革命干劲,克服重重困难,厂、矿越办越好。一个由二十几个小手工业者组成的社办农机修配厂,只有几样简单的生产工具,就主动地承担了生产插秧机的任务。他们没有设备自己动手造,不识图纸就用硬纸板比着画样,苦干巧干几个月,没有增加一个劳动力,终于造出了一批合乎规格的插秧机,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事实说明,办好一个工厂,不仅是靠设备条件,更重要的是靠人的思想革命化。地方工业中的某些厂矿,虽然在一段时期内,设备条件差些,技术力量弱些,但只要坚定不移地按毛主席革命路线办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是完全能够由差变好,由弱变强的。
我们要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一系列伟大教导,彻底批判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合理地解决发展地方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使地方工业和农业真正做到互相支援,共同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