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引黄灌溉 变害为利
——河南省黄河下游两岸人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五二年十月视察黄河时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一直激励着地处黄河下游的河南省广大革命人民的治黄斗志。十八年来,他们在同黄河洪、凌灾害进行斗争的同时,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灌溉,治碱改土,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
解放前,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洪、凌灾害频繁,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至于建闸修渠,引黄兴利,则被视为“千古戒律”。
伟大领袖毛主席非常关怀治黄事业。解放后曾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河南省沿河两岸人民,从解放以来,连年组织防汛大军,大力巩固堤防,加高培厚黄河两岸大堤,修建滞洪、蓄洪工程,提高抗洪能力,在一九五八年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确保了黄河不决口,保障了下游广大地区的安全。同时,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综合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积极而又慎重地发展灌溉事业,开展兴利除害的斗争,让黄河水造福于人民,宣告了在黄河下游不能引用黄河水灌溉的这一“千古戒律”的破产。
河南省广大革命人民在发展引黄灌溉事业中,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决抵制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保证了引黄灌溉事业的胜利发展。在多年的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
排灌配套井渠结合
建设旱涝保收农田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是河南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兴办最早的引黄灌溉工程;也是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首创工程。这条大型引黄渠道,位于黄河北岸的豫北平原。灌区内实行渠灌和井灌配合,灌溉着新乡地区的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等县和新乡市郊区的六十万亩耕地。这里是历史上的黄河故道。过去,盐碱遍地,春旱秋涝,受到旱、涝、碱的严重危害,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现在,经过综合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治碱改土,淤泥造田,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灌区总共长达一万五千华里的排、灌渠道纵横成网,两千五百多眼机井星罗棋布,基本上实现了“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要求。历史上的老沙荒盐碱地,大部分得到了治理,不少已建成为稳产高产田。灌区的粮、棉产量逐年上升,粮食平均亩产已由解放前的七、八十斤,增长到一九七○年的四百七十多斤;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也由解放前的一、二十斤增长到一九七○年的一百零五斤。全灌区粮、棉产量连续两年跨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对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人民胜利渠是在一九五一年开工兴建的。一九五二年四月,这个灌区的部分工程建成,并胜利放水。这年十月,伟大领袖毛主席来到这个灌区视察,作了极其重要的指示。毛主席的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灌区的人民,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建设,一个冬春就把灌区工程基本建成,灌溉面积达到三十六万亩。一九五三年,这个地区虽然遭到严重自然灾害,但农业生产仍然获得丰收,粮、棉产量大大超过灌前最好年景。此后,他们更加积极地发展引黄灌溉事业,修建排、灌工程,到一九五八年,农田灌溉面积已经超过原设计面积,全灌区粮食平均亩产上升到三百多斤,皮棉亩产达到六十多斤,一批大队粮、棉产量跨过了《纲要》。
正当人民胜利渠灌区群众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胜利前进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水利战线的代理人,却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大搞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形而上学,提出“一块地对一块天”,大搞“平原蓄水”,在灌区推行“大引、大蓄、大灌”,乱灌无排,造成灌区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引起了耕地盐碱化,一度加重了涝碱灾害。群众痛斥他们这种形“左”实右的瞎指挥是“光吃不拉”。以后,这些家伙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叫嚷“引黄带来了盐碱化”,宣称“一辈子也不引黄了”,并下令平毁渠道。灌区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同这条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决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从一九六二年冬又积极开展了除涝治碱、综合治理的活动。经过三个冬春的奋斗,开挖排水渠道四百六十多条,疏浚了灌区的尾水承泄河道——卫河,畅通了排路,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盐碱化的面积大大减少。
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要搞好引黄灌溉,必须正确处理排和灌、渠灌和井灌、泥沙的处理和利用等问题。在引用黄河水的问题上,如果重灌轻排,只灌不排,必然抬高地下水位,引起土地盐碱化,造成危害。因此,一定要解决好排水问题,有排才能灌。广大群众说:“只灌不排,涝碱成灾。有排无灌,不能抗旱。有灌有排,旱涝不怕。”灌区中的新乡县洪门公社过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是老盐碱地,粮食产量很低。一九六四年以来,广大干部和群众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反复试验,总结经验,根据“碱随水来,碱随水去”的规律,采取“平整土地,大水淋碱,深沟排碱”的方法,利用黄河水治碱改土。现在,全公社百分之六十的耕地已改造成稳产高产农田,百分之三十的耕地可以保收,粮、棉平均亩产量都跨过了《纲要》。
人民胜利渠灌区地处沿黄平原,地下水位较高。如果过多地、长时间地引用黄河水灌溉,容易进一步抬高地下水位,引起土地盐碱化。但是不灌又不能抗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灌区人民在利用黄河水灌溉的同时,从一九六四年起又开展了打机井的活动,大力发展井灌。他们在反复实践中认识到,井灌是游击战,自流灌溉是阵地战。井灌可以辅渠灌之不足,渠灌可以补井灌之不及;井灌吸取地下水,渠灌补给地下水,井灌渠灌配合运用,既能抗旱,又能控制地下水位,为粮、棉增产创造有利条件。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坚持井灌渠灌配合运用,不但把地下水位始终控制在返盐深度之下,而且实现了无雨保丰收。一九七○年,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二百多天中,降雨量只及常年同期的一半,但由于井灌渠灌相互配合,农田得到及时灌溉,全年粮食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七百斤,皮棉平均亩产达到一百五十五斤,成为河南省粮、棉双高产的先进单位。
黄河水含沙量大,引黄灌溉必须沉沙防淤。否则,泥沙俱下,淤塞渠道,影响排灌,就要引起涝碱灾害。人民胜利渠灌区群众,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经过反复实践,找到了比较合理的途径。开始,他们只看泥沙有害的一面,把它当成包袱消极处理,占用大片土地作为沉沙池,年年在那里存水沉沙。结果,不但使大片土地不能耕种,而且使周围耕地发生盐碱化,影响了农业生产。后来,为了减少对周围耕地的影响,他们在作为沉沙池的土地上,实行分区轮换存水沉沙,发现经过这样沉沙的土地,已经淤成了肥沃的土壤,从而得到启示:黄河泥沙不只有危害的一面,而且可以用来淤泥改土。于是他们就把沉沙和改土结合起来,既坚持沉沙,防止河道、渠道淤塞,又改良土壤,及时耕作,使黄河泥沙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原阳县祝楼公社到处沙丘起伏,是有名的风沙盐碱窝。一九五八年以来,这个公社的社员利用沉沙放淤,改造了四万亩沙荒盐碱地,由一个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公社,变为粮、棉、油三贡献的公社。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实践经验证明:如何管好水用好水,是灌区工程能不能真正发挥效益的关键。要管好水用好水,必须坚定地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管水的积极性。几年来,全灌区各公社、大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了有群众参加的灌溉管理组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管水用水制度,有力地加强了对灌溉工程的管理,保证了计划用水、合理用水。现在,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干部和群众,正在进一步总结引黄灌溉的经验,决心更好地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综合利用黄河水沙资源
治碱改土发展农业生产
河南省郑州市北郊花园口公社的社员群众和干部,积极落实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放淤改土,种稻治碱,沉沙固堤,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花园口是国民党反动派一九三八年扒开黄河大堤的地方。这次扒口,造成了黄河历史上一次最严重的改道,使豫、皖、苏三省的四十四个县遭受严重灾害,淹死数十万人,并造成了面积达五万四千平方公里的黄泛区。首当其冲的花园口地区人民更是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广大劳动人民愤怒地控诉道:蒋介石狠心肠,日寇侵略不抵抗,逞凶扒开花园口,村庄城镇一扫光,淹死人民千千万,万顷良田变沙荒。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和帮助花园口地区人民在黄水泛滥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走上集体化道路。一九五五年,又在这里兴建了引黄淤灌工程。花园口地区的人民,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治理黄河,除害兴利,发展生产。现在,这个解放前灾害深重的地区,已经完全变了样。过去的沙荒、沼泽、盐碱洼地,已改造成为农田;黄河水沿着纵横交织的渠道,浇灌着万亩良田,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一九七○年,粮食平均亩产比解放初期增长近四倍,有四个大队的粮食亩产已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花园口公社的广大群众在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斗争中,坚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焕发了战天斗地的无穷智慧和力量。这个公社淤灌前百分之八十的土地是沙荒、潭坑、盐碱洼地,既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危害黄河堤防安全。他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分析黄河水沙,看到了黄河水沙可供利用的一面。他们根据黄河水泥沙多的特点,挖渠修闸,进行引黄放淤,改良土壤,扩大耕地面积。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九年,共淤改土地四万亩。过去蒋匪扒口时冲成的面积二千五百亩、深十三米的大潭坑,经引黄淤灌很快淤平,变成了耕地。
花园口地区紧靠黄河,地势低洼,黄河渗水严重,土地发生盐碱化。针对这种情况,花园口公社的群众学习外地经验,在引黄灌溉中,因地制宜地进行种稻改碱的试验。他们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统一规划,水稻和旱作物分片集中种植,在水田和旱地之间,挖深沟排水截碱;渠水灌稻田,井水浇旱地,控制地下水位;水稻和旱田作物轮作,倒茬种植,降低地下水位。采用这个办法后,有效地解决了本地改碱种稻后影响旱作物稳产高产的问题。
征服盐碱,彻底改变面貌,要与天斗,与地斗,更要与阶级敌人斗,与自己头脑里的资产阶级“私”字斗。花园口人民刚一开始利用黄河水改碱,阶级敌人就跳出来破坏说:“改造盐碱地,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心高妄想。”有些人也缺乏信心,说:“盐碱地是过去留下来的,能改造得了吗?”广大群众和干部揭露了阶级敌人的阴谋,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一次又一次向碱害进行斗争,粮食生产获得丰收。这时,有些人又产生自满思想,说:“盐碱地改造得差不多了,灾区帽也摘掉了,往后慢慢地干就行了。”公社广大群众和干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批判满足现状和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世界观,广泛开展忆苦思甜活动,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树立了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更加深入地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一九六九年冬,花园口公社五千名男女社员,冒着风雪严寒,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搞灌渠配套工程。他们共开挖、疏浚排灌渠道五百条,修桥建闸三百处,平整土地两万一千亩,使灌区工程排灌配套,地平畦正。一九七○年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长百分之四十,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回顾过去,看看现在,展望未来,花园口人民满怀激情地唱道:“黄河水长又长,红日高照闪金光,毛泽东思想威力大,盐碱沙窝变粮仓,感谢恩人毛主席,永远跟着共产党。”
自力更生建设电力提水站
引黄河水上邙山灌溉农田
河南省孟津县送庄公社的社员群众和干部,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在黄河岸上建成了一座扬程一百五十一米的大型电力提水站,把黄河水引上邙山灌溉农田,为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创造了条件。
这个提水站,可浇地四万多亩,加上池塘、水库、机井灌溉面积,全公社基本实现了水利化。一九七○年和建站前的一九六五年相比,粮食平均亩产量增长了一点三倍。一九六五年全公社还吃国家返销粮二十七万多斤,一九七○年就为国家提供商品粮一百七十七万多斤,提供皮棉七十一万九千多斤。如今的送庄公社,渠道成网,绿树成行,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送庄公社位于黄河南岸的邙山岭上,全社有五万三千多亩土地。解放前,这里水源奇缺,人畜吃水十分困难,粮食产量很低。“邙山岭上火龙窝,十年九旱灾害多。”这首民谣,就是当时邙岭山区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解放后,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广大社员群众和干部,在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平整土地,打水囤子,修小水库,使干旱缺水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从斗争实践中,大家深刻认识到,要彻底改变干旱缺水的面貌,必须把山下滔滔东流的黄河水引上山来,让它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一九六六年七月,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开始了修建提水站的工作。一听说公社的大型提水站开工了,有人说:“劈山凿洞,引水上山,国家不出钱,一个小公社咋能干得了!”社员和干部认为,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只有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他们对照两种作法产生两种不同结果的事例,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三十里铺大队狠抓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这个根本,激发全队社员的自力更生精神,到往返六十华里的山上拉石头,没花国家的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一个较大的蓄水池。另一个大队在搞水利工程时依赖国家投资,结果越靠人越懒,花了国家的钱,却一直没有完成水窖、水池修建计划。广大群众经过对比,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他们深有感触地说:“自己动手,样样都有;消极等待,啥也不来。”
修建提水站缺乏资金,怎么办?广大贫下中农想方设法,挖掘潜力,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解决了资金问题。他们自己动手烧了九十七万多块砖,节约开支二万四千多元。缺少水泵、电动机、输水管道,他们就买旧品、废品、代用品,经过修配改制,效能很好。不懂技术,公社干部、技术员和贫下中农组成“三结合”技术小组,集思广益,边干边学,培养出一支拥有九十五人的技术队伍,掌握了机械、管道的安装和修配等技术。
修建七百米暗洞是这个提水站艰巨的工程之一。当时有人按洋本本上的规定,作出了开挖明渠的庞大施工方案。“三结合”技术小组遵照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导,广泛发动群众,反复讨论,吸收了贫下中农的意见,主张开凿暗洞。他们打了五个竖井,分段施工,用竹竿作测量标杆,自制三垂球在洞中测曲直,用一个破罗盘测方向,作出了暗洞合拢的准确测量。结果,节约集体耕地四十二亩。为了加快运土,他们创造了自动升降车,提高工效十倍。
送庄公社一面修建提水站,一面大搞工程配套,做到水到渠成。四年来,他们修成干渠、支渠近三十华里,建成积水池四个、大倒虹吸工程一个、桥涵十三座,建成水泥管道八百七十米。他们在修建提水站的同时,抓紧农田基本建设,深翻平整土地,修建大寨田。仅一九七○年冬天,全公社就深翻土地二万多亩,建成可自流灌溉的水平梯田四千多亩。当黄河水被提上世代缺水的邙山浇灌农田时,许多贫下中农激动地说:“这是靠毛泽东思想引来的幸福水啊!”他们看现在,想过去,禁不住热泪盈眶,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
水利电力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新华社记者联合调查组(附图片)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临视察过的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首创工程河南省人民胜利渠渠首。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