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千方百计为工农兵服务
河南鄢陵县文工团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光辉著作教导我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们经常学习《讲话》,深入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明确了服务方向,克服了脱离群众的“剧院化”作风,深入农村,坚持为广大贫下中农演出。
我们初到农村时,不少人晚上登台演戏,白天在屋里休息,很少与群众接触。演出时也不够严肃认真,不受群众欢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习毛主席在《讲话》中关于“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等伟大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如果不从世界观上认真改造自己,不去主动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身子虽然下到农村,但思想感情还是旧的,立足点还没有移到工农兵方面来,与贫下中农没有共同的语言,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深入农村为贫下中农演出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家投身于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在斗争中活学活用《讲话》和“老三篇”,狠抓每个人的世界观的改造。我们每到一地演出,都把参加阶级斗争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把参加生产劳动当作一门必修课,并广泛开展访贫问苦,为贫下中农办好事。通过各种形式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有两个女演员,过去有娇气,怕苦怕脏。通过一段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一次,文工团到一个村庄演移植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村上一位五保户老大娘因病没有出来看戏。这两位女演员知道后,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特意到老大娘床前为她演唱了《红灯记》中的几个唱段,同老人谈心,听她讲述家史。还替老人把被子拆洗干净。老人不住地说:“毛主席领导得好!”她再三嘱咐这两个队员听毛主席的话,跟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我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在深入农村的过程中,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以前,文工团下乡演出,都由当地群众用车接送,群众还得停下生产搭舞台。另外,还常因舞台问题耽误演出,影响演出质量。开始,大家习以为常,认为演员不管搭舞台是历来的老规矩,农村条件差,演出质量差一点也没啥。但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引起了大家的深思:“这样作,是我们为贫下中农服务,还是让贫下中农为我们服务?”大家对照《讲话》和“老三篇”,查感情,找差距,继续清除头脑里“演员特殊论”的余毒,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思想。
用《讲话》武装了头脑,就有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千方百计地为工农兵服务。为解决下乡演出的舞台问题,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自己动手,群策群力,经过多次设计,反复改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创制成一座活动舞台。这个活动舞台由七辆特制架子车、折叠台板、十三根大竹竿和台篷(包括围篷)组成。活动舞台的面积,同剧场的舞台差不多。行动时架子车当运输工具,台板折叠成木箱装服装道具。演员自己拉架子车,走到哪里演到哪里。每到一地,大家一齐动手,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就把舞台搭好,不费群众人力物力和畜力,就能演出。社员们高兴地说:“你们这种办法,我们很欢迎。”一次,我们要到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演出,那里的贫下中农听了很高兴,可就是发愁村小劳力少,又缺少木杆,搭台子困难。后来看我们拉着架子车来到村头,一袋烟工夫就把台子搭起来了,顿时群情沸腾,不断高呼“毛主席万岁!”贫下中农说:“这舞台可搭到俺贫下中农的心坎上了!”
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是无止境的。创制了活动舞台以后,大家继续动脑筋想办法,又对布景进行了改革,把死景框改制成能够拆卸的活景框,自制了折叠桌、椅、床等道具,便于下乡携带,改变了以往在农村演出景缺道具不全的状况。我们还添置了一个小发电机,利用当地生产队的动力机带动发电,使用电力照明、打景和扩音,以保证革命样板戏演出的质量。
回顾几年来我们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所走过的道路,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关键是世界观的改造问题。而改造世界观,必须在和工农兵相结合的实践中踏踏实实地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怕苦怕累,贪图安逸,培养不出真正的革命文艺战士。环境越艰苦,越能锻炼人,汗水流得越多,思想上的污泥冲洗得越净。同志们说得好:“坐车下乡,身子舒坦了,思想变懒了,与贫下中农的感情疏远了。”大家都以毛主席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教导激励自己,争拉重车,挑重担。每到一个地方,演员们不顾疲劳,放下行装,就深入田间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为他们宣传演出,给贫下中农担水,扫地,理发,扎针治病,开展多样性的服务活动。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无产阶级文艺永放光芒的指路明灯,也是造就无产阶级文艺队伍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深深体会到,照《讲话》办事,就是方向,就是胜利;用《讲话》武装头脑,就出智慧,出力量。我们决心把《讲话》作为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基本课程,反复学,经常用。在《讲话》的指引下,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不断前进!


第3版()
专栏:

要当“椰子树” 不做“水浮莲”
广东屯昌县文艺宣传队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光辉著作教导我们:“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对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我们是在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的实践中才逐渐加深理解的。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队员们的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流毒没有肃清,对于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有些同志愿意演大戏,不愿演小节目;愿意占大舞台,不愿占小土台;愿意跑城镇,不愿跑农村;愿意跑平原,不愿跑山区。贫下中农说我们“有点象水浮莲,老在上面漂。”而我们有些同志却说:“我们现在班子新,人员新,又不是演才子佳人,少下几天乡,有啥问题?”
针对这种思想,县革委会要求我们讨论根子究竟扎到哪里的问题。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联系“四愿四不愿”的思想及其危害,狠批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大家认识到,是否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是为什么人服务,执行什么路线的重大问题。我们的班子虽新,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自觉地捍卫和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就会走老路,犯方向性错误。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解放军支左人员带领我们到农村广阔的天地去,在火热的斗争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进行社会调查。工农兵群众日夜奋战在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的革命精神,使我们受到极大的教育,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为工农兵服务,必须面向基层,深入群众,把戏送到工地,送到田头,送到连队去。
我们到从来没有人去演过戏的琼台岭苗族小山寨去演出。苗族同胞看了以后,十分激动,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贫农王大妈热泪盈眶地拉着我们的手,唱起歌颂毛主席的民歌:“红太阳咧照山寨,五指山上红花开;感谢救星毛主席,带俺苗家朝前迈,紧跟毛主席,幸福千万代!”苗族姑娘把她们心爱的衣服借给我们演出,还特地绣了四套苗族衣服送给我们。这一切,大大激发了我们的无产阶级感情,提高了我们扎根基层的自觉性。
我们遵循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者“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的教导,采取一些措施,保证长期扎根基层。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决定选择全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单位——木赖生产队,作为挂钩的点。
我们来到木赖生产队,首先学习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经验,遇事“三对照”:行动上对照找差距,思想上对照找问题,世界观上对照找原因。广大贫下中农对毛主席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有高度的阶级觉悟,是我们的好老师。有位七十七岁的老贫农陈如锦,参加管生产队的水电站、碾米机和办养鸡场,还觉得自己“太清闲”,稍有空就挖山开荒地,种上各种作物。我们问他:“阿公,你这样干,不觉得苦吗?”这位老贫农说:“解放前我给地主打了三十多年长工,尝尽了人间黄连,那才是苦,今天我们为革命干活,怎么会苦?我觉得是乐!”他的话给我们很大的教育。
我们在扎根基层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
第一、挂钩不能只挂“一阵子”,要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我们每年以两、三个月的时间到点上接受再教育,已经坚持了三年。离开点上来之后,还经常派人回去了解生产队的新人新事,并向贫下中农汇报我们的思想和工作,使贫下中农经常了解我们,及时帮助我们。
第二、在基层接受再教育时,接受生产队党支部的领导,列席参加当地党、团员的组织生活。这样,生产队也就把我们宣传队看作自己人,因而管得周到,管得及时,更有利于我们接受再教育。
第三、要诚心诚意地当贫下中农的小学生。贫下中农对我们实行“一帮一”,和我们结成“一对红”。当小学生,不能停留在同贫下中农肩并肩劳动,更重要的是心连心地战斗,从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才能收到交心、知心、同心的效果。
第四、扎根基层,不仅有利于接受再教育,而且有利于我们熟悉生活,从而更好地完成文艺宣传的战斗任务。毛主席教导我们:“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过去,由于我们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就象毛主席批评的那样,对工农兵不熟,不懂,写不好,演不象。通过调查研究,每个队员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个村的过去和现在,熟悉这个村的各种人。同志们为贫下中农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产生了表现工农兵的强烈愿望。我们队没有专业创作人员,队员们人人动手,实行领导干部、贫下中农、队员三结合的方法,同贫下中农一起讨论创作提纲,一起修改,写出一些受群众欢迎的节目。
在演出中,我们力求做到观众多少一个样,条件优劣一个样,气候好坏一个样,城镇农村一个样。今年初,我们走遍全县,结合野营训练进行演出。走一路,演一路,学一路。有一次,听说琼中、屯昌两县交界的草坡水库,有三个管水员,长年累月在深山旷野管天管水,曾多次在十二级台风的侵袭下,奋不顾身,制服洪水,保住水库。大家激动地说:“工农兵战斗在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学习到哪里。”于是,我们翻过了几座山,走了三十多里山路,来到群山环抱的草坡水库。我们先听他们介绍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然后在大堤上为他们创作和演出。
为了“能分能合,一兵多用”,我们常常分成二、三个小组,分片活动,深入偏僻地区,根据不同的观众,有时用海南话演出,有时用普通话演出。一次,我们到水利工地演出,正遇上民工们在几米深的排灌沟里挖凿大石头。我们立即放下背包,跳进水沟,和民工一同劳动。劳动后又到各个工地去宣传演出。贫下中农说:“你们象村头的椰子树,根子深深扎下来了。”去年七月,我们到南海前哨西沙群岛演出,在大风大浪的海上航行了一天一夜,我们一登上西沙群岛,立即到群众家里进行访问。老贫农陈大伯,人老心红,是一位守岛英雄。领导见他年老,曾经劝他退休,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在岛上同敌人斗争一天!”我们听了老贫农的讲述,个个对照找差距,斗私心,表示要象老贫农那样,革命路上不歇脚,洒尽热血为人民。我们立即根据岛上群众的英雄事迹,编成《歌唱西沙英雄多》等文艺节目,顶着风浪,划着小船,深入到各小岛去演出。大家豪迈地说:“海滩就是舞台,海滩就是战场!我们心里想着工农兵,浑身添力量!”我们高唱战歌,身在南海上,心连北京城。感到作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战士,是多么幸福!


第3版()
专栏:

边防前哨的红色放映组
在祖国东北边疆山区,活跃着一个三人电影放映小组——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某部电影放映组。
这个放映组,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刻苦改造世界观,坚持为兵服务,为连队建设服务,为战备服务。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不怕山高路远,不分白天黑夜,顶烈日,冒严寒,克服重重困难,身背放映机下点放映,把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送到战士的心坎上,为部队革命化战斗化建设和加强战备作出了贡献。指战员们热情地称赞他们是边防前哨的红色放映员。
左上图:电影组同志们为连队服务努力做到“完全”、“彻底”,传播毛泽东思想不漏一人。这是他们给因值班而没有看到电影的炊事员、卫生员放映。
左下图:电影组的同志们想连队所想,急连队所急,冒着刺骨的寒风,趟过冰河去放映。
右下图:电影组同志们深入施工现场,宣传革命样板戏。图为他们在施工休息时间和同志们一起听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海港》选段。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