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持实践 掌握规律 攀登技术高峰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人工程师、车工 张国良
我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十几年来,我遵照毛主席关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的伟大教导,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扫除唯心主义灰尘,和同志们一起,为革命革新技术一百多项,十二项在全国推广,有几项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践使我体会到,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实践,就能逐步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规律,不断攀登技术高峰。
勇于实践 创造车工新工艺
我刚到汽车厂的时候,就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一些书上规定,普通车床根本不能加工精密细长轴。我想,出过国的工程师,都对它没办法,自己文化低,一定也干不了。
后来,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发觉自己这种想法不对。我根据毛主席关于“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伟大教导,认真地分析了这个问题。细长轴和粗短轴都是轴,为什么单怕细长轴呢?就是因为粗短轴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掌握了它的加工规律;对细长轴还没有掌握它的加工规律。只要实践,这个规律也是可以掌握的。我还没有干,就认定干不了,这是被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束缚了思想。思想不解放,手脚不敢动,问题就不能解决。
为了打破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束缚,我刻苦地学习“老三篇”和毛主席哲学著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一次,我们车间承担了一批细长铜轴的加工任务。这种轴象香烟那么细,精度要求非常高。我把细长轴夹到车床上,一上刀,它象根琴弦一样直颤动,把活啃得破破糟糟。我采取了各种稳定措施,都没解决问题。我想,不能光闷着头干,必须把“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找出失败的原因。我把车过的轴一根一根地仔细测量,检查,加以比较,发现每根废轴的两头,都有一段又光又直。为什么轴的两头符合质量要求呢?经过分析,找到了原因。原来加工的时候,细长轴在车床上一头被夹住,一头被顶住,在加工两头时,轴不太颤动。加工中间部位时,轴直颤动,所以就不合格。如果创造一定的条件,使轴不颤动,加工出来的轴不就可以合乎要求吗!为了尽快找到这种办法,我到别的分厂去,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蹲在旁边观察他们操作。一天,我发现一位车工师傅正在加工一种不太长的小轴,用一个活动小支承架在中间架着,加工起来小轴较平稳。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我想,如果把车刀和支承架装在一起,车刀走到哪,支承架跟到哪,就可以保证加工轴的任何部位保持稳定。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制造了一种刀架,加工细长轴时,轴再也不颤动了,只用半个小时就加工一根,精度稳定在一根头发丝的七分之一以内,合乎技术标准。后来,我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同志们帮助下,又进行一百多次试验,五次大改进,使刀架结构更加合理,在普通车床上能加工各种特性的精密细长轴,解决了车工工艺上的一个难题。
反复实践 掌握使用车床的主动权
普通车床加工精密细长轴的问题解决以后,但是还有些精密度较高的活干不了。我决心在车床上挖潜力,让有限的设备,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更多的财富。
一次,我们接受一批细长油缸的加工任务。这种油缸内壁要求象镜面一样光亮。过去,普通车床加工不了。这次,因为专用机床有了新任务,我们决定自己干。为了这件事,我日夜琢磨,经过与同志们几次研究,设计制造了一个滚压工具,想用滚压来解决长油缸的加工问题,连续试验三次,都失败了。有人劝我说,趁早死了这条心吧。这时我也有点动摇。后来,我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我想,滚压工具也是个新事物,试制它的实践过程就包括成功和失败。成功一次,取得一次经验,是向胜利前进了一步;失败一次,否定了一些错误,也是向胜利靠近一步。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它的规律。只想一次成功,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这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反映。既然害怕反复的思想是错误的,为什么自己还接受了呢?就是因为灵魂深处怕艰苦。这使我感到,搞技术革新的过程,也是刻苦地改造思想的过程。思想不断革命,技术才能不断革新。我狠斗了私心杂念,下决心摸出滚压的规律。我把滚压工具和废油缸都拣到一起,一个一个地检查,对比,进行具体分析,发现三次试验虽然失败了,但是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我坚定了信心,又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搞成了一种滚压工具。可是一试用,又发现了新问题,油缸的尺寸怎么也弄不准。原来金属是有弹性的,容易出现变形。
为了摸清弹性变形的情况,求出准确的变形数据,我找来各种孔径的废钢管,一个一个地进行试验,观察变形尺寸,加以分析比较,摸透一个,记下一个数据,每天都干到后半夜。我想,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给伤员作手术。我为革命搞革新,也必须坚持到最后。就这样,我经过三十多个晚上,数百次试验,终于摸清了各种油缸弹性变形的尺寸,搞出一套比较准确的参数表。后来滚压工具及时投入生产,使普通车床起到了专用机床的作用。这次革新使我认识到,只要在反复实践中,掌握事物的规律,就一定可以变失败为胜利,实现预想的结果。
后来,我和小组的同志们针对车床加工各种难活的问题,不断摸索规律,又搞了十几项革新,使普通车床能起到珩磨机、座标镗床、螺丝磨床、精密丝杠车床和大型铣床等多种专用精密机床的作用,实现了一机多用,进一步掌握了使用车床的主动权。
学习别人实践经验 不断创新
我在使用车床上取得一些“自由”以后,发现加工汽车油封圈的工艺还很落后,就决定革它的命。
油封圈是一种比碗口还小的小铁圈,原来是在大车床上加工,劳动强度很大。我想搞一种专用车床,代替这种笨家伙。搞什么样的呢?我憋了好几天,也没想出个好方案。我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的教导,思想豁然开朗,认识到,一个人的实践经验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而我一事当前,没有想到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这是因为灵魂深处有个自我高明的思想。这种思想如果不克服,就会把自己的认识局限于一个狭小范围内,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也就不能在技术革新中不断作出新贡献。
认识提高以后,我主动请一些工人师傅来一起干。我们接连开了几次分析会,总结经验。后来,我们吸取各种机床的长处,设计出一种新机床。它象一张三屉桌那么大,体积小,占地少,机动灵活,操作半自动化。经过检查,没发现问题。实际一干,刀架就不动了,反复试验了几次,结果都一样。有人说,这是气缸力量小,建议把它加大一倍。我想,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换个气缸倒容易,但是气缸一大,有的零件也得相应的加强、加大。如果这也加大,那也加大,小车床就要变成“傻、大、黑、粗”了。
我们反复测量,气缸的力量已经达到了设计要求。现在不够用,是不是被别的部分影响了呢?我和同志们把与气缸有联系的部分作了一番检查、分析,发现有一个部件不合理,过多地消耗了气缸的力量,使气缸带不动刀架了。于是,我们合理地改进了这个部件。经过试验,效果非常好,很快投入了生产。用这台小车床加工油封圈,效率比洋机床提高三倍,一个人坐着就可以操作。
以后,在毛主席哲学思想指导下,我又和同志们一起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机床革命的途径,设计、制造了花键冷轧机、蝶形螺母组合机等四种新机床,使许多同志摆脱了笨重的劳动。有的同志说:“张师傅,你脑瓜真灵啊,搞出的新机床威力真大!”我说:“不是我脑瓜灵,是毛泽东思想一用就灵;不是新机床威力大,是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威力大!”


第2版()
专栏:

在调查研究中获得真知
武汉空军某部连长 彭丑平
在某一工程中,我们连队推斗车供应混凝土。由于满足不了施工用料的需要,造成了窝工现象。起初,我以为是干劲问题,后来我想起毛主席的教导:“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认识到,推车这件事,同样也是一件复杂工作,它既包含有干劲问题,还有轨道问题,车子问题,技术操作问题,等等。如果自己不经过调查研究就作出结论,那就会陷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为了获得真知,我便同大家一起推车。我看到同志们的情绪高昂,干劲十足,料供应不上显然不是干劲问题。有一趟,我推车到叉道转弯处,突然车子掉了轨。这样掉轨一次,就要耽误十几分钟的时间,直接影响到运料。凭以往的经验,斗车掉轨是因为斗车行驶久了,使轨道宽度超出了规定,或是车轴上的螺丝松了。我把轨道的道钉和车轴上的螺丝检查一遍,进行加固,满以为马上可以解决掉轨问题了。可是,掉轨继续发生。这是为什么?开始,我冥思苦想,怎么也想不出斗车掉轨的原因。后来,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连队有那么多的战士,许多人有丰富的推车经验。只要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向他们请教,一定会得到解决的办法的。
于是,我放下架子,深入到班、排召开座谈会,调查斗车掉轨的原因。有的同志说,斗车掉轨是转弯角度小;有的说,是车禁太紧,转弯时容易把后车轮卡住,引起前后车轮转速不一样;有的说,是在转弯时车子推得过快,由于惯性作用容易直线冲出。开了几次座谈会使我收获很大,得到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我根据同志们的意见,到施工现场去检验和研究,并且作了不同推车速度的实践,完全证实同志们提供的意见是正确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便同推车的同志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加强推车的科学性,车推到转弯处,掌握好速度,同时,把转弯处的角度加大,把车禁也稍拧松了一些,这样掉轨现象大大减少了。
毛主席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我们经过实践,摸出了一些斗车掉轨的规律,减少了掉轨现象,但是还不能够完全杜绝掉轨。这说明我们对斗车行驶的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还必须进一步实践,进一步调查研究,才能完全认识和彻底解决掉轨问题。我推着一辆空车在叉道转弯处反复多次推动。偶然一次,我用双手在斗车右角边一猛推,斗车便掉了轨,我连续这样推了几次,都是如此。我从中得到了一个启示:力的作用不当,也容易引起斗车在转弯时掉轨。我们的轨道是向右弯的,把力量全部作用在右边,由于惯性作用,就容易产生掉轨。通过这样的实践和研究,我对斗车在转弯行驶的规律的认识更加完全了。我把这个认识告诉了推车的同志们。以后大家都非常注意在转弯时正确地掌握对斗车的作用力的适当位置,再也没有出现斗车掉轨现象,从而克服了窝工现象,加速了任务的完成。
从斗车掉轨到不掉轨的过程,正是我调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深刻地教育了我,使我懂得了,正确的认识只能是认真实践的产物,只有在不断的调查研究和认真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掌握客观事物规律。(附图片)
铁道兵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共产党员、某部宣传干事邓志高同志经常深入工地,调查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勇于实践 善于分析
解放军某研究所工人 马元珍
我是车工,使用一台旧车床,常常出毛病。我心里十分着急,想向领导要求调换一台新车床。一位老师傅知道了我的活思想,便对我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那时用的车床,比你现在用的车床更旧。可是,我们就在那样的车床上,动脑筋,想办法,生产出了大批军工产品,狠狠地打击了敌人。我看,你应当好好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弄清人和车床的关系。”
我在老师傅的启发下,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调查了厂里各种车床的生产情况,发现同样是旧车床,有的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不错;同样是使用新车床,也有的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不那么理想。从这里我想通了一个道理:在人和车床的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车床新,若忽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照样搞不好;车床旧,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也能搞上去。车床是搞好生产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的条件,决定的条件是掌握车床的人。我原来总是怨车床不争气,不去用心摸它的“脾气”,结果生产老是搞不好。现在我要听毛主席的话,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这台旧车床发挥最大的能力,为革命事业服务。
为了解决“老爷车床”经常自动停车的问题,我遵照毛主席关于
“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的教导,生产时,我就仔细地观察车床的运转情况,终于发现停车首先是由于车头不转而引起的,而车头不转又是由于主轴不转引起的。主轴不转的原因在哪里呢?一检查,原来是由于车床破旧,工作起来震动大,变速用的拨叉上的紧固销子和变速箱档上的紧固螺丝容易脱落的缘故。原因找到后,我经常检查紧固销子和螺丝。这样,保证了“老爷车床”的正常运转。
车床正常运转了,但是别人的车床一把新刀能切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零件,而我这个“老爷车床”,一把新刀经常切上几十个甚至只有几个零件,刀刃就崩了。这种现象叫作札刀。这是为什么呢?毛主席教导说:“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要解决札刀的问题,首先要把“老爷车床”同其它车床作一比较,掌握它自身运转的规律,捉住矛盾的特殊性。我对新、旧车床进行反复的鉴别和研究,在工作中精心观察,发现由于“老爷车床”制造的落后,主轴磨损快,轴和轴瓦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工作起来产生松动。主轴一松动,就形成上下跳动,结果就碰坏刀刃,这就是我这部旧车床的特点。毛病找到后,我就主动地去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定期紧固主轴,使它不松动,就这样杜绝了札刀的现象。同样一把刀,在“老爷车床”上也能切上上百个零件了。
故障一个个地排除了,但“老爷车床”毕竟比较落后,生产速度仍然赶不上新式车床。我想,要使旧车床赶上和超过先进车床的生产水平,就必须要人给它创造条件,使它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我就琢磨:车床的马力和转速虽然是定了的,但可以在刀具上下功夫。过去,“老爷车床”带一个单刃的刀具,一次只能切一个零件。如果把一把刀磨成多刃,工效就可以提高几倍。在老师傅的帮助下,经过反复试验,我终于研制成功一个三刃刀具,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几年来,我使用这台“老爷车床”,照样加工出高精度零件,较好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事实证明,只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实践,善于分析,精心摸索事物的规律,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