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欣欣向荣的里下河地区
黄海之滨,京杭大运河以东,苏北灌溉总渠和通扬运河之间,有一片广阔的平原,这就是淮河下游的苏北里下河地区。解放后,在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这里的人民群众同水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现在,这个千年的灾区,面貌改观,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屹立在西边的运河大堤,挡住了淮河洪水,东边的黄海堤防拦住了咆哮的海潮。我国最大的引江枢纽工程江都抽水机站和长达数百里的苏北灌溉总渠,为这个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源。过去大片大片的老沤田、盐碱地,如今披上了绿色的新装。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这里的多灾低产面貌初步改变,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解放前,里下河地区是江苏省淮河下游有名的老灾区。洪、涝、旱、风、海潮各种灾害交相袭击。
全国解放不久,毛主席以伟大的气魄,作出了根治淮河的重大决策,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指引下,里下河地区掀起一次又一次治水高潮。解放初期,他们废除归海大坝,兴建了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修筑了沿海堤防和挡潮闸,加固了运河堤防,初步控制了洪水,挡住了海潮。一九五八年以后,又相继完成了拓宽大运河、开辟新通扬运河等工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一步加固洪泽湖大堤,续建江都抽水机站枢纽工程,开工修筑淮水入江水道。这些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淮河下游的排灌条件大大改善。在征服洪水的同时,广大人民还建成一批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上形成一个配套的水利系统,初步改变了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和“洪涝不分,卤水倒灌”的局面。
里下河地区广大群众在治水斗争中,坚持自力更生,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
地处里下河腹部地区的兴化县,原来是有名的“锅底洼”,遇水先涝,遇旱先干,解放初期粮食亩产不到二百斤。全县革命群众为了改变多灾低产面貌,在一九五八年掀起了治水高潮。后来,走资派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给这个县的排水灌溉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县的广大群众狠批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他们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决定在地势低洼的地区进行联圩并圩、开挖沟渠,狠抓配套工程;在河少水浅的地区实行开河分圩,做到排得出,灌得上。全县各社队相继建立了治水队伍,坚持常年治水,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几年来,全县开挖的干支渠总长达一千多公里,兴建小型建筑物上万座,建成机电排灌站四百多个。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县的粮食连年增产,去年平均亩产达到了九百多斤。
里下河地区的广大革命群众在治理淮河的斗争中,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大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断掌握治水的主动权,使水利建设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地势低洼,一直被人称为“大水缸”的高邮县东风公社,过去粮食产量很低。他们也搞过排水工程,但是,低产面貌依然如故。后来,这个公社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遵照毛主席关于“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的教导,全面地分析了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深刻认识到,地势低洼,受水威胁,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里又是无雨即旱,只有水、旱灾害兼治,才能改变生产面貌。据此,他们改进了水利设施,一改过去排灌不畅的局面,做到了排得快,灌得快。如今,这个公社的土地上,沟渠成网,绿树成行,一派喜人景象。清清的流水灌溉万亩良田,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在里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会合处的淮安县境内,河渠两侧有许多进水闸和退水闸,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当群众提出利用这些水力资源兴办水电站时,有人说,平原地区水位落差低,不能办水电。到底能不能办呢?广大干部和群众带着这个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认识到水位落差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人工抬高水位落差的办法:在建造水电站地点的上游渠道上,打起大坝蓄水,通过节制闸抬高水位;把水电站下游挖深,作为电站的出水渠,这样就可以使上下游水位落差大大提高,满足水力发电的要求。淮安县革委会及时总结推广这一先进经验后,全县各社队迅速建起几十座小型水力发电站,为发展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里下河地区过去由于长期受淮河洪水和海潮的侵袭,大片的土地盐碱化,使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那些能种庄稼的土地,也由于地势低洼,终年泡在水里,成了一年只长一熟水稻的老沤田,粮食产量很低。解放以来,广大群众在与水患作斗争的实践中,懂得了:治水不改土,有水也无用,只有既治水又改土,才能进一步发挥水利促进农业增产的作用。他们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造了不少治水改土的新经验。
泰县沈高公社河横大队过去是一个穷队。在学大寨运动中,这个大队的群众通过反复试验,抓住了兴修水利这一根本措施,有计划地联圩并圩,开沟修渠,平田整地,并积极发展机电排灌,从而控制了河水,降低了地下水位。在这同时,他们深翻土地,增施磷肥,改造土质。经过三年的苦干实干,终于在一九六七年根治了水患,把一千六百多亩一年一熟的老沤田,全部改成了排灌自如,每年稻麦两熟,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目前,河横大队改造沤田的经验,已经在整个里下河地区普遍开花。
水利电力部调查组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自力更生 兴修水利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安徽省天长县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现在,在为害多年的高邮湖边上,已经筑起一道长达三十五公里的防洪大堤,使二十多万亩圩田不再受灾;在经常干旱的丘陵岗区,兴建了三百多个中小型水库,并且改造和新修了两万多处塘坝,解决了一向水源奇缺的困难;对于横贯境内时常泛滥成灾的五条河流,加深拓宽,裁弯取直,改成排泄畅通的人工新河,解除了沿河两岸几十万亩农田长期以来的洪涝灾害;同时,还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兴建一批机电灌溉站,开挖排灌沟渠,提高了抗旱排涝的能力。目前,全县灌溉面积已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二十五万亩增加到六十五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六以上,连年获得农业的好收成。
一九五一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了天长县广大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斗志。他们发扬自力更生革命精神,因地制宜地兴修水利,改变生产条件,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也受到了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天长县广大革命群众狠批了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焕发出冲天干劲,决心彻底改变多灾低产的面貌。
最近几年来,在县革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各社队把除害兴利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从圩区平原到岗区丘陵,从高邮湖畔到白塔河两岸,每年都有几万人投入兴修水利的斗争。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风里雨里指挥,泥里水里战斗;广大群众不怕天寒地冻,手不离锹,肩不离筐,挖土建库,修渠建坝,因地制宜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几年中,全县完成五千多万土石方的工程量,超过文化大革命前十几年所完成土石方任务的总和。全县有效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过去几年没有建成的六个水库,现在全部续建成功,已能灌溉十一万多亩农田。这个县北部有一条铜龙河,河道狭窄弯曲,历年为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沿河两岸几个公社的群众大干两个冬春,把旧铜龙河开挖成一条新铜龙河,不仅遇涝能排,而且遇旱能引高邮湖水灌溉,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天长县的干部和群众在兴修水利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开始大搞水利建设时,有些人曾有两眼向上的依赖思想。县革委会及时总结和推广了团结公社自力更生办水利的经验,对全县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团结公社处在十年九旱的丘陵岗区,有时吃水都困难。文化大革命前,有些干部和群众存在依赖思想,连做一个小塘坝都向国家要钱要粮要材料,结果越依赖志气越短,家底越薄,落后面貌长期不能改变。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批判了这种依赖思想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挖了一条“大寨河”,把水引上高岗,又建了电灌站,有一万多亩土地得到灌溉。红光公社原是一个干旱的地方,过去人们两眼望着山坡岗岭上的雨水顺着沟白白流走而觉得毫无办法,后来他们学习了团结公社自力更生兴修水利的经验,苦干加巧干,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在沟里打坝蓄水,几年内就修起总容量一千五百多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十九座,灌溉农田两万多亩。现在,全社十四个大队,队队都有小水库,基本上解决了缺水的问题。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临沂人民驯服了千年害河
山东省临沂地区的广大群众,在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治理沂河、沭河。千百年来一直为害鲁南、苏北广大地区的沂、沭河,经过治理,今天已经变成了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两条利渠,它既能排除下游五百多万亩农田的沥涝,又能灌溉两岸四百多万亩旱季作物和稻田。由于治理了沂河、沭河,再加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临沂地区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过去,这个地区每年需要国家调进几亿斤粮食,最近每年都向国家提供四、五亿斤商品粮。
沂河和沭河都发源于沂蒙山区,是淮河水系的两条重要河流。它在山东临沂地区的流域面积有十一个县,达两万多平方公里。在旧社会,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压在人民的头上,这两条河流的堤坝年久失修,每到汛期山洪暴发,在中下游经常泛滥成灾。当时,沿岸人民把沂、沭河的洪水,比做两头凶龙,怕它,恨它,又想制服它。
全国解放以后,临沂地区的人民,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同苏北民工一起,投入导沭整沂的工程。一九五一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更加鼓舞了沂、沭河流域人民战胜水害发展生产的斗志。他们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连续奋战三年,在近二百里的山岭岩层中,开挖了新河道,为沂、沭河的洪水打开了新的入海通路,同时,还做了加高培厚沿河堤坝等其他治河工程,保证导沭整沂工程胜利竣工。从此,汛期沂河洪水的一部分和沭河洪水的大部,都顺着新河道直流入海,大大减轻了下游的洪涝威胁。
接着,临沂地区广大人民又投入彻底根治沂、沭河的新战斗。每年有上百万的民工,在上中游山区治山治岭,封山造林,修水库,建塘坝,大搞水土保持工程;在下游平原,兴修台田、条田,开挖排灌渠道。莒南县厉家寨的贫下中农,以愚公移山的英雄气概,大战穷山恶水,大搞水土保持,靠着一双铁手,几年就凿平了十个岭头,凿通三道山岭,迫使竖水横流。他们还填平三百道小沟,把瓢一块、碗一块的一千多块零星小块土地整成了一百一十八块大田,整修水平梯田一千六百多亩。一九五六年,粮食平均亩产就达到五百多斤,成为山区低产变高产的一面红旗。一九五七年,毛主席在他们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毛主席的光辉批示,给临沂地区八百万人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从那时起,山区、平原各社队都以厉家寨为榜样,掀起了治山治水的新高潮。十几年投入大约六亿多个劳动日,做了五亿六千六百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工程,使沂、沭河流域的山山水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上中游的山区,共建成四十座大、中型水库和一千多座小型水库,以及两万多座塘坝,整个沂蒙山区形成了一个星罗棋布的水库群。同时,还大力植树造林,整修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程,水土流失面积已控制百分之七十以上;在下游平原、涝洼地区,已经建成初步的排水系统,结合改种水稻和整修台田、条田,使几百万亩农田免除水涝灾害;在河流两岸,由于兴修了灌溉设施,上中游水库的水就通过沂、沭河这两条大干渠,灌溉着沿岸四百多万亩农田。灌区人民用这样的歌谣来赞美今天的沂、沭河:“沂沭河银浪翻,今昔面貌不一般,从前河水猛似虎,如今驯服浇农田。”
根治沂河、沭河的过程,也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激烈搏斗的过程。
正当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指引下,为了驯服沂、沭河,在上、中游山区大力建起了三十座大、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库的时候,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水利部门的代理人大刮黑风,胡说什么“修水库占地,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强令工程“下马”,严重地干扰了临沂地区治山治水的进程。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之后,这里的广大人民遵照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狠抓阶级斗争,煞住了破坏水利建设的黑风。他们在沂、沭河上大搞灌区配套工程,迅速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到文化大革命前,这里的水稻种植面积就已扩大到一百五十万亩。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临沂地区人民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增强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治山治水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这期间,全区又新建成十座大、中型水库,完成了六十多处大、中型灌区配套工程,扩大水浇地一百四十六万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历史老灾区的巨变
豫东永城,历史上内涝、干旱、盐碱三害严重,是淮河流域有名的多灾低产县。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焕发了永城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革命精神。他们坚决落实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指示,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沟疏河,打井修渠,全面治理涝、旱、碱,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全县已开挖、疏浚沟河四十三条,兴建桥、涵五百五十多座,打机井四千多眼,建大型拦河节制闸七座,机电灌溉站三百一十多座,修台田、条田六十四万亩,发展水浇地三十万亩,初步形成了一个遇涝能排、遇旱能灌的水利系统,推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一九七○年全县粮、棉夺得了有史以来的丰收。
永城县位于淮河水系主要河流之一的沱河两岸。解放前,沿岸人民长期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困境。解放后,全县人民在毛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决心改造自然。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开挖疏浚河道,兴修除涝治碱工程,打井修渠,发展灌溉,大大减轻了涝、旱、碱三害的威胁,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干扰、破坏治淮工作,严重地影响了这个县的治水进程。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永城县广大革命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治水路线,改变全县自然面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县革委会同群众一起认真分析了永城的自然条件,认识到全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主要是受涝、旱、碱三害的影响,而造成这“三害”的根源又在于“水”。为了掌握治水的主动权,永城县革委会组织了有干部、贫下中农和技术人员参加的近千人的水利调查队,踏遍全县各个社队,了解大小沟河的自然流势,观察地势和土质,取得第一手材料,制定了排灌两手抓的综合治理规划。这以后,全县各社、队对境内的沟河逐段勘测和规划,本着以大局为重、上下游兼顾的原则,综合治理,大搞水利配套工程。在沱河主干上建造拦河节制闸,在其他沟河上建成一批机电灌溉站,修筑了一座座桥、闸、涵。从此,结束了沱河洪水泛滥的历史,使为害千年的害河开始造福于人民。
在治水除害改变灾区面貌的过程中,永城县革委会认真总结和推广了酂阳公社卜子大队学大寨改变落后面貌的经验。这个大队原来是全县有名的积水洼、盐碱窝。全大队三千二百亩耕地,分布在六洼、两坡、一堤上,旱、涝、碱三害俱全,粮食产量很低。一九六五年,大队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贫下中农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大搞除涝治碱、打井灌溉、深翻改土。他们经过几年的奋斗,开挖排水治碱沟十九条,打机井十二眼,建小型电灌站四处,修灌溉干渠四公里,挖淤压碱一千多亩,挖条田一千四百亩。就这样,全大队三千多亩高洼不平的土地,基本上建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粮、棉产量大幅度上升,为全县彻底改变多灾低产面貌作出了榜样。在全县各级革委会的带领下,一个“学大寨,赶卜子,彻底改变灾区面貌”的群众运动,在永城广大农村蓬勃兴起。在县城以西古老的大堤与沱河南大堤之间,有一条柳叶般的狭长地带,人们称它“柳叶湖”。在沱河未治理前,那里一直是“无雨地开裂,小雨便成灾;夏秋一片水,冬春种季麦”。一九六九年冬,酂阳公社的干部,怀揣红宝书,肩扛行李卷,带领有关大队的群众,开进柳叶湖。在那里,他们领导群众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远学大寨,近学卜子,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隆冬腊月,冒严寒刨冻土,修筑了十条灌溉渠道,开挖了三条排水沟。第二年春,有关大队的群众,又自己动手,在沱河大堤上兴建了一座大型排涝闸和两个电灌站,并把耕地深翻平整一遍。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斗,基本上解除了旱涝灾害。这块从来没种过秋收作物的涝洼窝里,一九七○年秋第一次飘出了五谷香。
就这样,昔日大雁出没的老湖坡被开垦,野兔不拉屎的盐碱荒变成良田。永城人民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振奋起来了!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指出的:“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老灾民”在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辉照耀下,成了驾驭大自然的主人!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