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英雄更比当年勇
  ——记共产党员、北京部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某部副团长郭恩志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共产党员一定要有朝气,一定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一定要有不怕困难和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克服任何困难的精神”。共产党员、北京部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一级英雄、某部副团长郭恩志,就是努力实践毛主席这一教导的好党员。
革命的本色永不变
郭恩志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历来作战勇猛顽强。熟悉郭恩志的同志都说他在当年的战斗中,总是把二八盒子往腰里一插,三八大盖手里一端,带领部队打头阵、当先锋。抗美援朝时,他在铁原阻击战中,带领全连五十八名战士坚守阵地六昼夜,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消灭了美国王牌军“华盛顿开国第一师”八百多名。如今,他的年岁比过去大了,职务比过去高了,可是他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那股子勇猛冲杀的劲头,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中,永不停步。
建国以来,郭恩志先后二十一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多次出席北京部队和地方召开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荣誉面前他不居功,不骄傲,红心永向毛主席。他经常把从自己身上取出的那块美国侵略者的炮弹片拿出来看看,暗暗地提醒自己:郭恩志啊,郭恩志!现在国内外阶级斗争这样激烈,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受苦的人民没有解放,你可千万不能有了权,就忘无权苦;千万不能自己翻身解放了,就忘了支援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啊!革命给了你生命,你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
一九六九年五月份,在郭恩志的坚决要求下,团党委才决定让他带领部队到农场插秧。行前,团长、政委一再关照他:如果身体不行,马上回来。可是,郭恩志到农场后,一头就扎在基层,每天到各村了解部队的活思想,检查部队的居住、伙食等情况,找干部、战士谈心,和战士们一起,淋着大雨挑秧,顶着太阳插秧。郭恩志经常说:“我的身体是属于革命的,只要革命需要,豁出老命也要干到底!”
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郭恩志还特意买了一副裹腿,经常起早摸黑打着裹腿练爬山。有个战士问他:“副团长,你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又不好,为啥老练爬山?”他笑了笑说:“不进行艰苦锻炼,就不能担负起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郭恩志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认识到:思想改造不能一劳永逸。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是紧握枪杆子继续革命的大敌。他坚持自找苦吃,自觉磨练,永远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
革命的锐气永不减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郭恩志象战争年代带领部队冲锋陷阵那样投入了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战斗。
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激烈搏斗的战场上,郭恩志牢记毛主席关于“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的教导,经常不分白天黑夜,走村串户,教育群众,宣传群众,把毛主席最新指示一字一句地送到群众心窝里,和群众一起向阶级敌人作坚决的斗争。紧张的战斗,使他的病更加严重了。每天,他只能喝一碗稀饭,睡两三个小时的觉。但是,郭恩志从没有停止过战斗。肝痛了,他就用手使劲顶一顶,再讲;头昏了,他就蹲下来歇一会儿,再干。领导和同志们几次催他回去治病,都被他婉言谢绝。有一次,他在一个村里宣传毛泽东思想,领导上看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就派车来接他。同志们你拉我拽,他仍然不肯上车。这时,他脑海里浮现出解放战争中一次战斗的情景:一九四八年初,在向化稍营进军途中,为了给部队寻找通路,郭恩志冒着敌人炮火的封锁,跳入冰块滚滚的桑干河侦察水情。他完成任务回到岸上时,已冻得浑身青紫不省人事了。同志们给他往嘴里灌酒,盖上几层棉被,他才渐渐苏醒过来。醒来后,围歼化稍营的战斗已经打响了。他蓦地爬起来,推开看护他的卫生员,迅速投入了战斗……。那时的情景和现在的情景不是一个样吗?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战场。在这没有枪声炮声的战场上,同样需要有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劲头!想到这里,他坚定地对同志们说:“首长和同志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阶级敌人还这样猖狂,我怎能走下火线呢?”郭恩志象当年那样推开接他的同志,又继续投入了战斗。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刻,身为省革命委员会委员的郭恩志,日夜所想的是如何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他发现有的支左人员产生了“松口气”的思想,马上认识到这是在阶级斗争的新形势下和平麻痹和骄傲自满情绪的反映。于是带着一个小组,深入到本部队所属的各个支左点,一次又一次地举办学习班,一个人一个人地谈心。郭恩志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革命的大好形势是从那里来的?还不是同阶级敌人斗出来的。革命的形势越好,我们越要百倍地提高警惕,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革命的步伐永不停
党的“九大”的灿烂光辉,更加焕发了这位老战士的革命青春。郭恩志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学习了林副主席的政治报告,越学心里越亮堂。他激动地对同志们说:“我们取得的胜利是伟大的,可今后的工作更是艰巨的。一个革命战士,要经常掂一掂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看一看革命的征途有多远,坚定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永远不停步。”
一次,郭恩志坚持爬了七八个山头,到三连检查工作。返回时,又听说一炮连有的战士对使用八二炮有活思想,他不顾劳累,马上赶到一炮连,和战士们一起学习一九六○年军委扩大会议决议,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他还给战士讲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用比八二炮小得多的六○炮消灭敌人的许多战例。这样一来,大家对八二炮的威力有了正确的认识,练的劲头也更大了。战士们编了一段顺口溜:“八二炮,威力大,革命战士掌握它,敌人见了就害怕。帝、修、反胆敢来侵犯,定叫他的脑壳大搬家!”
去年冬季,部队野营训练开始了。郭恩志跟随三连徒步行军。那天,部队经过连续七个多小时的行军,遇到了一座大山。郭恩志带领部队冲到半山腰,一个大悬崖挡住了去路。他首先爬上悬崖,然后把全连的干部战士一个一个地拉了上去,带着部队继续向上爬。这时,一天没有吃饭,而身体又很虚弱的郭恩志,脸色苍白,两腿不停地颤抖,时刻都有昏倒的危险。但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周围的同志。一个新战士快要掉队了,他就向前赶了几步,把这个战士的背包夺了过来;另一个个子很小的战士扛着机枪很吃力,他又跑上前去把机枪夺了过来。看到他背着战士的背包和机枪,斗志昂扬地向前进,不由得使人们联想起在一九四九年七月向大西北进军的途中,当时的爱兵连长郭恩志背着一个病号走了三十多里地的情景。真是英雄更比当年勇啊!
《解放军报》通讯员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一个永葆革命青春的共产党员
  ——记老红军女战士、总后勤部某职工医院药剂师黄云同志
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某职工医院的药房里,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红军女战士。她就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黄云同志。
黄云同志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的路上,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十多年来,她牢记毛主席关于“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的教导,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地去完成。在战争年代,党先后两次调她到工厂当工人,她愉快地拿起针线为红军做衣裳。后来又两次调她当护士,她勇敢地背上急救包跟随部队上前线,抢救伤员。从一九四七年开始,她一直在药房里当司药。她把药房当做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战场,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深深爱上党交给自己的工作。
黄云同志以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年,领导上派年轻干部曹镜銮去药房负责工作。当时,小曹有点顾虑。他想:黄云同志是个老红军战士,军龄比我年龄还大,在药房工作又有经验,我能领导了她吗?可是,他“上任”的第一天,黄云同志就热情地给他详细介绍药房情况,主动协助他工作。她说:“小曹啊,你可别拿我当老红军看待,咱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革命目标。要同心协力,互相帮助呀!”小曹工作有了成绩,黄云同志总是勉励他戒骄戒躁,不断前进;工作出了问题,黄云同志又及时帮他总结经验教训。他俩相互帮助,把工作搞得很好。
黄云同志有一句口头禅:“我是一个普通党员!”她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以一个普通党员、普通战士、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从不摆老资格,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工作有了成绩,不往自己账上挂,归功于毛主席,归功于群众;受到表扬时,她总是说:“我还做得很不够”;听取批评意见时,不计较方式、场合,不计较对方态度。有一次开会时,有个同志由于不了解情况,给她提了一条很尖锐的意见。别的同志感到有片面性,满以为黄云同志会当场辩解,可是她态度很冷静,事后还说:“这个同志的出发点是好的,是给我打‘防疫针’,欢迎大伙以后对我多提意见!”
去年春天,黄云担任了试制新药剂的任务。制剂室设备条件差,工作较累。领导再三嘱咐她适当参加点劳动,可是她专拣重活干。她对青年人说:“过去咱们红军队伍里经常说‘老兵最爱打硬仗’,干革命就不怕担子重!”
制剂室在楼下,消毒和洗瓶在楼上,每制一次剂,先在楼上洗瓶,然后拿到楼下装药,再到楼上消毒。黄云和另外一个同志抬着六十来斤重的药箱,上上下下,每天往返十几次。她坐骨神经痛得厉害时,就悄悄吃一点止痛片。同志们发现后,不让她干重活,一再劝她保重身体。她说:“这怎么行呢!共产党员的身体是用来干革命的,那能让革命工作服从身体。为革命,我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斤。”
平时,黄云同志专拣重担挑,危急关头,她总是挺身而出。有一次,制剂室内温度过高,引起电路跑电,排风扇突然闪出电火花。隔壁药库放有易燃物品,若不赶快关死闸门,就会发生事故。黄云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关闸。闸门手柄上传电,手刚一伸过去就被打麻木了。这时,她默念着毛主席关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教导,又第二次冲了上去,用另一只手猛地拉下闸门,截断了电源,保护了国家财产。大家赞扬她不愧是一个永葆革命青春的共产党员。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山西省榆次液压件厂党委会和革委会,作出向解放军学习的决议,决心象解放军那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把政治思想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这里介绍的是他们向解放军学习,抓活思想的两个故事。
  “废毛坯可以熔铸成好铸件”
青年工人李志堂,一度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不遵守劳动纪律,干起活来热一阵、冷一阵。在车间大会上,几次点了他的名,但是你点你的,他干他的。这时候,有的同志赌气地说:“真是个废‘毛坯’,干脆处理掉算了!”
党支部书记李正海把这一情况,向军代表作了汇报,军代表老陈却说:“废毛坯经过熔炼,还可以铸成好铸件嘛!难道小李就不能转变了吗?”他们两人一起学习和讨论了一九六○年军委扩大会议决议,并对小李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小李出身一个贫农家庭,父母都是老工人,由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出身好,成了他的包袱,但他在本质上是积极要求上进的。过去看他的消极面多,看积极面少;对他批评多,表扬少,这是形而上学。要把废“毛坯”变成好铸件,就必须注意发现他的优点,用他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有一次,小李去外厂拉煤粉。在老工人的带动下,他不怕脏、不怕累,车上车下忙个不停。党支部抓住这件事,在全车间表扬了他。晚上,支部书记李正海又主动找他谈心。灯光下,老李沉痛地讲述了自己苦难的家史,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小李啊!你我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我们翻身做主人全靠毛主席,可不能忘记了旧社会的苦啊!”小李听着李正海的苦难家史,想想自己的出身经历,热泪盈眶,没等老李说完,就激动地说:“书记,我明白了,我要永远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接好革命班。”他俩一直谈到深夜,越谈小李的心越亮堂。后来,班里还主动分配他搞板报、宣传栏工作,每当他作出成绩时,就及时表扬。
在党组织教育下,小李进步了。他经常是毛主席著作学在前,斗私批修走在前,脏活累活干在前,技术革新挑重担。在老工人帮助下,他还制造成功一台打芯机,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去年,李志堂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从小李的转变中,党支部得到一个经验:一定要象解放军那样,做好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的工作!


第3版()
专栏:

  心要和群众贴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某车间党支部书记马文通,发现老工人刘兆杰和青年工人不够团结,心里结下了疙瘩,情绪消沉。老马几次找他谈心,刘师傅总是沉默不语。这件事引起了老马的深思:为什么自己一片真心,话没少说,夜没少熬,力气没少费,结果还是收效不大呢?
晚上,他打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离开群众。这样,我们就可能知道群众,了解群众,同群众一道,也就可能好好地为人民服务。联想起厂党委书记、军代表王廉修同志蹲点劳动、改变炊事班面貌的先进事迹,他决心象军代表那样,汗和工人流在一起,心和工人贴在一起。
从此,不管刮风下雨,黑夜白天,老马有空就到刘师傅家去走访,交换意见,商量工作。发现刘师傅生活上有困难,就主动帮助他。一次,烈日炎炎,车间里正进行新工艺试验。在上千度的电炉旁热得人喘不过气来,炉内冒出的有毒气体呛得人头昏目眩。老马叫工人们到外面休息,自己却冒着被飞溅七八米高、高温九百度的液体烫伤的危险,守候在炉旁。
这件事,刘师傅看在眼里,深受感动。下班后,刘师傅主动找到老马,第一句话就说:“老马,真对不起你!过去我对领导有看法,对同志有意见,你找我多次,我都……”老马抢着说:“还是我没有把工作做到家。”树荫下,他俩共同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教导,相互交心谈心,消除了误会。
刘师傅还主动找和他意见最大的青年工人,结成“一对红”,从思想和技术上帮助青年工人。在他的带动下,车间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大家都称赞刘师傅干劲足,进步大,他却说:“是老马把思想工作做到我们的心坎上了。”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驻广东翁源县国营铁龙林场解放军支农人员,牢记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积极加强和林场干部的革命团结,维护党的一元化领导,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促进自身思想革命化,推动了林场斗、批、改的深入发展。这是支农人员和林场党委成员在召开定期交心通气会。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