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
认真读书 努力改造世界观
武汉空军某部排长 卢连枝
我是个知识青年,入伍三年来,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席了空军“三代会”,两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我深深感到:只有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狠斗资产阶级的“私”字一闪念,丢掉包袱,才能逐步改造世界观,不断革命。
出身好不能代替思想改造
我入伍以后,穿上了军装,曾想:自己是“兵”的一员了,又出身于贫农家庭,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已不是自己的事啦!
一次,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挑粪下地。一到粪坑边,一股臭气迎面冲来,我便把口罩带上。这时,社员们都一涌而上,跳下粪坑,铲的铲,装的装,干得热气腾腾。一位贫农老大爷看到我的表现,便对我说:“同志,你家是城市的吧?”听了这话,我的脸直发烧,不知说什么好,立即跟在他们后面干起来。
回到营房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心想:自己明明是农村长大的,为什么贫农老大爷却把自己看成是从城市来的呢?我边想边打开毛主席著作。毛主席指出:“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毛主席的教导深刻阐明了出身与改造的关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问题的根源和要害,越学心里越明亮。粪坑面前的两种表现,不正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吗?我虽然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没有受过旧社会的苦,对新旧社会缺乏鲜明的比较,对新旧社会的认识就不那么深刻。虽然自己从小就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但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自己在旧教育制度下读了十几年书,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不小。象我那种认为出身好,参加了解放军就是进入了“保险柜”,用不着接受再教育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穿上了军装,不等于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长在新社会,也还有旧思想。出身好不能代替思想改造。这才是唯物辩证的看法。我见到大粪出现怕脏的念头,就在于自己脑子里还有资产阶级思想。这怎么能说当了兵就不必接受再教育了呢?
毛主席教导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我如果不接受再教育,不努力改造世界观,头脑里的资产阶级思想就会蔓延、膨胀。因此,我要紧跟毛主席干革命,就必须不断地用唯物辩证法同脑子里的形而上学观点作斗争,坚持对自己一分为二。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分析自己的一言一行,看一看那些是不符合毛主席教导的,特别是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分析自己的思想情况,看一看自己头脑中存在着那些骄傲自满的思想苗头。这样,大大增强了我在斗争实践中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经常用“老三篇”来对照、检查自己,斗私批修。为了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我经常利用一些时间,参加劳动,改造世界观。
思想改造不能一劳永逸
毛主席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接受再教育也不例外,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入伍后,我认为“读书做官论”在自己的思想上不存在了。但是,前年我看到同自己一起入伍的两位同志被送去读大学,心里便想:他们这一回到城市去念书,可比我在山沟里强多了。指导员一下看透了我的思想,便同我一起学习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并问我:“为什么到城市去念书就比在山沟强呢?”这一问,触及了我的灵魂。我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光辉著作,毛主席在批评有些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动摇性时指出:“这些同志的立足点还是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方面,或者换句文雅的话说,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对照毛主席的教导,我问自己:人家念书是革命的需要,是分工的不同。为什么自己对上大学就感到兴趣,而对老呆在山沟里就感到厌烦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资产阶级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又在头脑中回潮了,这证明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我进一步想:为什么自己有接受再教育的愿望,但一遇到情况变化就发生动摇呢?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我认识到,社会上阶级斗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人们天天都在变化,不是向好的方面变,就是向坏的方面变。思想改造“一劳永逸”是不存在的。自己虽然有接受再教育的愿望,但是由于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思想作怪,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出现思想反复。以后,我把天天学毛主席著作同天天检查接受再教育中的思想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阶级斗争观点、一分为二观点、不断革命的观点,认清阶级斗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从此,我比较明确地认识到,思想改造是永无止境的,积极开展思想斗争,坚决肃清“读书做官论”和“劳动镀金论”的流毒,每斗一次就加深一次认识。这样,我在每次施工实践中,总是把施工现场看成斗私批修的战场,挑重活干,努力树立共产主义的劳动观。去年五月份,我大腿上长了一个脓疱,起初头脑里曾出现“休息”的一闪念。就在这时,我又对照副班长王学明处处吃苦耐劳、忘我劳动的精神,就反问自己:为什么同志们不怕苦不怕累,而自己有点小毛病就怕苦怕累呢?我抓住这个“一闪念”一分析,意识到这又是头脑里的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在打架。我觉得,腿上的脓疱,既有使人怕苦的一面,又有锻炼人的意志的一面。只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就可以战胜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一次锻炼。想到这里,我愉快地和战友们紧张地战斗在一起。这时,我只有一个信念:为了改造思想,需要烈火炼真钢。
不能躺在荣誉上睡大觉
思想改造不能停顿,不能改造一阵子,要坚持一辈子。
有一次推车,在吃中午饭时,后面来了一个斗车。我仍然坐着不动,埋头吃饭,可身旁的战士却赶紧放下饭碗,跑去把车推走了。这件事引起我的思想斗争。我想:为什么今天推车中会出现“坐着不动”和“闻风而动”两种不同的态度呢?我透过“坐着不动”的现象分析本质,发现自己灵魂深处还有一种肮脏的东西,那就是“满”字、“官”字在作怪。我觉得自己的手茧厚了,少推一车问题不大;自己也入了党,提为干部,并先后出席了部队、军区空军、空军“三代会”,便产生了接受再教育差不多了的思想苗头。我带着这个问题又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毛主席指出:“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毛主席的教导尖锐地批判了我对改造世界观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先进与落后,成绩与缺点,都是相比较而存在,都是在斗争中不断变化着的。以前接受再教育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和将来。人类在不断发展,阶级斗争没有完结,先进和成绩永远没有顶点,思想改造也绝没有到头。何况一切矛盾着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自己有进步,只是在主观努力下,先进一面战胜了后进的一面,但是落后一面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放松了思想改造,后进因素又会发展起来。如果自己不能从先进中看到后进因素,不能从赞扬声中找差距,而是躺在成绩、荣誉、地位上睡大觉,那么思想上的矛盾就会转化,先进就会转化为后进。今天自己见车坐着不动,表面看来是偶然现象,实际上正是灵魂深处的“满”字、“官”气的必然反映,也正是向资产阶级思想转化的开端。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看不出变化的实质,不采取措施,让它发展下去,势必由“坐着不动”到“脱离劳动”,不仅不能带好一排人,而且自己也要走下坡路。自己虽然在接受再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摆在我面前的,同样存在着接受再教育是“一辈子”还是“一阵子”,是做普通一兵还是当官做老爷的矛盾。
后来,我在全排大会上,以新党章规定的党员五个“必须做到”和“老三篇”为武器,狠斗了头脑中的骄傲自满思想和表现,并发动全排同志进行评论,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是教育别人多,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少;发现战士有问题时批评训斥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少,从而进一步找到了思想改造的差距,决心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从此以后,我经常以毛主席关于“谦虚”、“谨慎”的教导为准则,以战士为镜子,狠挖骄傲自满的危害。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教育战士,自己必须首先受教育;排里每出现一次问题,首先从自己主观上检查原因;排里受一次表扬,自己找一次差距;战士有一点进步,自己接受一次教育,使自己永远站在新的起跑点上,不断改造世界观。我们排一位新战士,入伍以来刻苦学习毛泽东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有一股“小老虎”劲头,我便主动找他谈心,向他学习用“老三篇”改造世界观的经验和体会,并在排里表扬他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检查了自己在工作中怕苦怕累的表现。这样,全排出现了一个比、学、赶、帮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排里的思想革命化和战斗化的建设。从这里使我感到,认真读书,坚持对自己一分为二,虚心向群众学习,努力找差距,不断从群众中吸取政治营养,是促进自己搞好思想革命化的有效措施。


第3版()
专栏:

多实践 多思索 出智慧
湖南永顺县副食品加工厂饴糖车间工人学哲学小组
我们车间生产的饴糖,是做糕点的重要原料。但是,我们的饴糖生产方法还是沿用几百年前的老方法,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出糖率低,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面对这个情况,有的同志提出糯米的出糖率还能不能提高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熬糖方法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发展变化的,决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思索,多实践,一定能够摸索出增产饴糖的门道来。
从那里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次,王春明师傅扑在桶上舀糖,发现衣服被桶边的“糖衣衣”粘住了。他感到很奇怪。第二天熬糖时,他又发现从锅里冒出来的蒸汽被风一吹,背风面的桶外边就有“汽水”。他想:“糖衣衣”是不是“汽水”蒸发后留下来的呢?他正看得出神,跟班劳动的党支部书记胡德厚走了过来,说:“王师傅,你摸出点道道来了吗?”王师傅没有马上回答,回转身把老胡拉到桶边,指着“汽水”和“糖衣衣”,说:“也许道道就在这上面。”老胡凑过去仔细观察,也觉得这个里面有文章。他把手伸到蒸汽中,收回来时觉得手粘粘的,用舌头一尝,甜甜的。王师傅也照样做了,同样感到粘粘的,甜甜的。从这里我们得到了启示,决心把糖从蒸汽里分出来。
怎样才能把蒸汽中的糖分分出来呢?我们召开了“诸葛亮会”,学习毛主席关于“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的教导。会上,有个老工人提出了蒸汽综合利用的设想,即在熬糖锅上面的桶上加个盖子,盖子中间开个口,安上一根管子,引出蒸汽来蒸准备熬糖的米,使蒸汽中的糖分被米吸收。大家决定把这位老工人的想法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第一次试验,我们用一根直径二厘米的管子,把蒸汽引入装有五十斤糯米的桶中。结果,蒸汽把糯米蒸“花”了,饴糖也熬好了。再摸摸米上面的蒸汽,不粘手了,也没有甜味了。后来,用这五十斤糯米竟熬出了四十九斤饴糖,提高了出糖率。
但是,当我们把米的数量增加到二百斤的时候,管子里引出来的蒸汽却没有把米蒸好,造成了“夹生”。这时,有的同志流露出泄气情绪,认为新道道不怎么灵。碰到了新问题,我们就到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毛主席教导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遵照毛主席这个教导,我们就进行反复试验,并发动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终于认识到造成“夹生”的原因是蒸汽不足。于是,我们换了一根直径六厘米的管子。由于管子粗了,蒸汽的量增多了,就没有再出现“夹生”的现象,而且使每百斤糯米的出糖率由八十五斤增加到一百斤。后来,我们又把蒸米的数量从二百斤增加到五百斤、七百斤、二千斤,终于摸索出输汽管的大小与蒸米数量多少之间的比例数据,掌握了用蒸汽蒸米的规律,取得了从蒸汽中回收糖分的主动权。去年,我们车间从蒸汽中回收了饴糖一万八千多斤,利用蒸汽蒸米节约煤炭十八万多斤。


第3版()
专栏:

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
郑州锻压厂车工组
厂里试制几台生产连杆用的镗床,我们组负责加工镗床床面的凸槽。加工这种凸槽,需要有大型的刨床或铣床。但是,本厂只有一台老掉了牙的旧式龙门刨床,还有几台普通小型牛头刨,加上我们组里人员新,缺乏实践经验,有的同志信心不足。
任务究竟能不能完成?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认识到,要完成这项任务,物质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够在缺少物质条件的情况下,创造出物质条件。没有实践经验,可以边干边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勇于实践,细心地了解情况,就一定可以掌握事物的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去变革现实。通过学习,坚定了完成这项任务的信心。
我们对现有的机械设备进行了分析。根据龙门刨的工作台大,适合刨大活的特点,有的同志提出,用龙门刨的“龙门”来加工凸槽,但凸槽是两道横槽,必须把镗床床面横过来放才能刨。这样,就需要改造龙门刨床。我们粗略地算了一下,完成这项改建任务,花钱很多,不符合勤俭办工厂的精神,就决定不用这个办法。可是,凸槽搞不出来,镗床安装不起来,连杆就生产不出来。这可怎么办?
毛主席教导我们:“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改建“龙门”不行,我们又对牛头刨进行分析研究。大家发现,牛头刨的行程距是可以刨这种凸槽的,但工作台比较单薄,镗床床面很重,放上去会损坏工作台。我们采用加固工作台的办法,来固定镗床床面。试验的结果证明,刨出来的槽,不符合技术要求。试验失败了,但是,我们不灰心。“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失败包含着成功的因素。
我们召开了“诸葛亮会”,发动群众,总结经验,献计献策。这时,一位老师傅给大家讲了他用钻床当铣床铣过槽的经过。有件活需要刨槽,但没有刨床,他就在钻床装上铣刀来铣,结果铣出槽来。他的经验对大家启发很大。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把镗床床面竖着放在龙门刨上,把龙门刨床上的原有刀架临时拆下,另做一个由马达带动铣刀的刀架,用铣的办法加工凸槽。
经过几天的准备,又投入试验。同志们细心地调正升降手柄,几个来回就把凸槽的上部铣出来了。凸槽的下部刚铣不大工夫,铣刀突然不转了,我们立即停车进行检查研究。开始,认为是传动皮带松了,就把皮带加紧,开车后,铣刀仍然不转,相反把铣刀刀杆扭断了。为什么?我们对铣刀不转作了分析,原来铣刀太大,接触的面积也就大,被铣的料又较硬,容易发热,所以札刀。矛盾找到了,我们就调换一把小
一点的铣刀。经试验,铣刀能够正常运转,没有发生札刀现象。实践证明,这个办法不但解决了加工凸槽的问题,又把旧式龙门刨床改为铣刨两用,创出了一条新路子,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解决凸槽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变革现实事物中,总会遇到一些难题。只要在斗争中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掌握分析的方法,反复试验,总结经验,就可以在实践中分析出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