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实践多也要认真学习
上钢一厂第三转炉车间党总支书记 耿心
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我过去也学过,但没有学进去。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公报号召全党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以后,我是个党员干部,更应该响应党的号召。于是又翻开毛主席的五篇光辉哲学著作,准备要好好学习。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的第一篇就是《实践论》,我刚读一半,还没有真正领会这篇光辉著作的精神实质,就产生了一个错误思想,认为《实践论》强调的是实践,要接触实际,象我们这些车间干部,天天与实际接触,一天到晚在实践,《实践论》学不学没有多大关系。
有一次,一个工人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主观主义是什么矛盾,应该怎么解决?实质上这位工人同志指的是我们存在主观与客观脱离的问题。我带着这个问题,回过头来再学《实践论》,越学越感到自己认为《实践论》学不学关系不大的思想是非常错误的。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实践得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解决本质问题。
用毛主席的指示一对照,我感到自己的问题很多。主要在于:实践不少,认识不高;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只感到事物许多片面的表面的现象,不掌握相互联系和本质性的东西;感觉的材料虽然不少,规律性的东西却不知道。整天忙在事务堆里,一个问题还未解决,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又来了,弄得自己一天忙到晚,打不完的被动仗,忙不尽的事务,经常忙到晚上十一、十二点钟,甚至一、二点钟才睡觉,问题还是一大堆,工作做不好。面对这种状况,我还原谅自己,常常这样想:工作做不好是困难多,水平低,办法少。这样“辛辛苦苦”,也算尽到责任了,也可以说有党性了。但是,毛主席并没有表扬我这种“辛辛苦苦”的革命者,而是严肃地批评了我这种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细细体会毛主席的批评,我认识到自己犯了狭隘的经验主义的错误,也是一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批评说:“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过去,我以为只要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党性很好了,现在用毛泽东思想一对照,才认识到:主观思想和客观规律不相符合,主观主义地处理问题,再辛苦也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发展的规律性,打被动仗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就拿增产矽钢的问题来说吧。原来我们几个车间干部认为,去年九月份的计划,比前年的平均月产量提高了很多,如果再要增加,各方面的条件就有困难了。不料,在冶金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上海矽钢片厂给我们送来一张“求援书”,要求我们生产更多的矽钢,满足他们生产的需要,希望我们在九月份计划的基础上,再增加百分之七十左右。一下子要增产这么多矽钢,我们参加会议的同志感到十分为难,最后下了很大的决心,在会上只保证再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引起全场哄堂大笑。我们车间的工人知道后,第二天就贴出了大字报批评领导右倾保守。工人们对生产实际情况最熟悉,他们具体分析了生产上的各种困难,研究出克服困难的各种办法。结果,九月份在设备没有增加,还抽了七十八人支援内地建设的情况下,矽钢产量却比原订计划增加百分之八十左右,比兄弟厂要求的还多。
根据自己工作中的教训,我得出三条初步体会:
一是,象我这样自以为“实践”比较多的干部,更要好好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正如毛主席所教导的:“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不这样做,庸俗的事务主义家的帽子,永远也摘不了。
二是,象我这样自以为“实践”比较多的干部,任何时候也不能迷信个人的实践。所谓实践,是社会的实践,群众的实践,任何个人的实践都有局限性。“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因此,遇事必须同群众商量。
三是,象我这样自以为“实践”比较多的干部,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的弱点是习惯于动手动脚,不习惯于开动脑筋。实践再多,感性材料再丰富,不下苦功夫,不开动脑筋去分析研究,还是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性,只能停留在片面的、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上。如果以此来指导工作,那末,还是要打被动仗,还是要碰壁的。


第4版()
专栏:

在解决主要矛盾上下功夫
三五二七工厂五车间设备维修小组
我们车间有一台生产宽面薄膜的二十吋三联辊,辊筒上的六个大瓦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漏油问题。这不仅给国家造成大量的浪费,而且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我们不知道修了多少次,可就是堵不住漏油。
随着全国农业的大发展,我们车间生产宽面薄膜的任务不断增加。不解决三联辊的漏油问题,生产任务就没法完成。可是有的同志信心不足,说:“三联辊漏油是不治之症!”
三联辊究竟能不能检修好?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毛主席说:“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我们认识到,失败之中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在实践中失败,这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只要注意吸取经验教训,失败就可能转化为成功。那种灰心丧气,认为三联辊漏油是“不治之症”的想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我们认真地总结了修理三联辊失败的经验教训,大家一致认为,过去我们没修好三联辊,是由于没有揭露事物的本质,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就去解决,堵漏没有堵在关口上,结果必然失败。通过学习,坚定了大家认识三联辊漏油、修好三联辊的决心。
我们又对三联辊漏油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许多漏油的原因,提出了机器轴和瓦的空隙太大、油封圈不严等许多矛盾。毛主席教导说:“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是主要矛盾在哪里呢?大家一时还摸不准,心里都很着急。后来我们从一条输水管上得到了启发。输水管由于管道不够长,在后端接上一根口径小的皮管,用铁丝把两根管子接头捆紧,但由于粗管送水量大,皮管输水量小,接头处压力很大,水从接头间隙里喷射了出来,飞溅得很高,怎么堵也无济于事。见此情景,我们立即联想到机器上的油管,主要矛盾是不是在油管上?大家来到现场进行分析,主要矛盾果真就在这里。原来三联辊上的进油管粗,进油快,而回油管细,出油慢,这样,油在瓦里就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油就从油封里挤压喷射出来。因此,不控制进出油量,其它方面的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于是,我们就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上下功夫。经过大家研究,在每个瓦上又增加了两个出油口,同时加粗了回油管,并且改进了回油管和出油口的接触方法。这样一来,使回油道畅通了,油在瓦里保持一定的量,而不产生压力,漏油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油不再是象小泉眼似的往外喷了,而是一滴一滴地滴了。接着,我们对造成漏油的一些其它矛盾也一个一个地进行了认真的解决,制止了点滴的漏油。就这样,三联辊的漏油问题终于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不但保证了宽面薄膜生产任务的完成,而且每个月可以给国家节约一千二百公斤到一千四百公斤机器用油。
在检修三联辊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变革一个事物,只有运用毛主席的哲学观点,分析它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主要矛盾,并集中全力解决它,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第4版()
专栏:

学习辩证法 当好小学生
大连玻璃厂革委会主任、军队代表 宋学岚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怎样胜利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一光荣任务呢?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学习,认真改造世界观。要学习理论,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要老老实实地在实践中学习,向群众学习。只有把自己摆在小学生的位置上,不断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防止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克服经验主义,在实践中当好小学生
我刚进大连玻璃厂支左的时候,对工厂各方面的情况都很生疏,为了迅速打开局面,取得工作的主动权,比较谦虚、谨慎,有一股子勤奋学习的劲头。那时经常找地方干部摸情况,与工人群众谈心,下基层作调查,作风还比较深入。但是,掌握了一些第一手材料以后,特别在工作上取得了一点成绩,总结了一点经验以后,便认为情况熟了,经验有了,就是不学也能够干一阵子了。思想一自满,虚心学习的劲头就小了,调查研究也不过细了,更不大注意研究新问题、新事物了。结果,在许多问题上出现了主观脱离客观的被动局面。
去年上半年,在“一打三反”运动中,我到玻璃棉车间蹲点,正遇上这个车间连续发生两起生产事故。当时,我和党支部的同志一起,从调查研究入手,发动群众,迅速将一小撮破坏生产的阶级敌人挖了出来,对他们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事后,我帮助这个车间总结了几条放手发动群众,深挖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经验,拿到面上推广,推动了全厂的“一打三反”运动。后来,机电车间发生了类似的问题,我想,只要把玻璃棉车间的经验搬去照办,问题就会很快解决。可是,费了好大劲,却不见效果。我很纳闷,心想,玻璃棉车间的经验是自己亲自从实践中总结的,为什么在面上管用,拿到机电车间却行不通呢?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毛主席的教导打开了我的心窍,原来玻璃棉车间的经验拿到机电车间行不通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取得了一点经验以后就满足起来,把经验绝对化了。没有看到玻璃棉车间的经验是在一定范围内总结出来的,有它的局限性。阶级斗争是复杂的,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机电车间与玻璃棉车间发生的问题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是玻璃棉车间的领导班子和广大革命群众比较团结,思想一致,行动统一;而机电车间在团结上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同样是发动群众,玻璃棉车间效果就好,机电车间就不大好,是非一时搞不清。认识提高以后,我又组织几个同志到机电车间去。这次不带框子,从调查研究入手,针对车间存在的不团结问题,首先举办学习班,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放手发动群众,打击了一小撮破坏生产的阶级敌人。这样,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多和群众商量,当好群众的小学生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遇事多和群众商量”、“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我在支左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毛主席的这些教导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凡是按照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去办事的,工作就胜利,凡是离开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去办事的,工作就碰壁。去年年初,全厂广大革命工人满怀雄心壮志,提出要使二十年代的老设备在七十年代创高产的计划。当时,我们领导成员认为,要完成这么重的任务,非得花点力气,拿出几项过得硬的措施来不可。措施靠谁拿呢?我想,搞生产,不懂技术不行,于是,便派了一名生产经验比较丰富的革委会副主任带领几名技术人员,组织了一个技术小组去办这件事。我认为他们技术上熟,业务上行,一定能够提出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来。谁知几个人一头扎到大窑头,这里查资料,那里选方案,冷冷清清地搞试验。看起来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可是时间过了近两个月,新的措施还是没有拿出来,影响了生产计划的落实。
一天,我到窑上去,工人碰见我,说:“你们整天围着大窑转,生产上不去,为什么不找我们工人谈一谈?”这番话问得我脸上火辣辣的。回到革委会,我带着工人的批评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越学心里越亮堂,越学越觉得工人的意见点到了自己的要害处。进厂几年以来,自己越来越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了。有时常想:担任领导工作已经二十多年,支左又有三、四年了,工厂的工作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努力点,凭自己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在玻璃厂搞出点名堂没有什么大问题。这样,慢慢地相信自己多了,依靠群众少了。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才深深认识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只有坚持历史唯物论,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搞好。如果骄傲自满,只相信自己,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和创造性,就会一事无成。认识到这一点,我就狠反头脑中的唯心论,把相信自己换成相信群众,把相信少数人换成相信多数人。我们领导成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向群众请教,广泛发动群众挖潜力,寻找实现增加生产的措施和方法,并且把原来那个技术小组改为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技术革新试验小组,把他们放到生产第一线,和广大革命工人一起解决生产关键。结果,短时间内就提出了上百个实现大幅度增产玻璃的方案。
根据群众提出的大量建议,我们革委会成员再次深入车间,与工人同志一起分析研究,终于确定了移动大窑热点,扩大熔化面积,提高熔化能力,加快生产速度的方案,交群众进行试验。广大革命工人在试验中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发扬了敢想、敢干、敢闯的彻底革命精神,粉碎了大窑“生产定型”、“潜力挖尽”的谬论,玻璃产量大幅度地跃了上来。
面对工厂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我进一步体会到,任何工作只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只有拜群众为师,当好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当好群众的带头人。
发挥集体智慧,当好“一班人”的小学生
在革委会领导班子中,地方干部出于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对军队代表十分尊重。这就给我们军队代表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同志们的尊重和信赖的问题。开始我对这个问题注意不够,认为自己是从解放军派来的,又是班子中的第一把手,大家对自己尊重和信赖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在“一班人”中,一度遇事指示口气多,商量口气少,当先生多,当学生少,影响了班子的民主作风和集体智慧的发挥。譬如有时研究一些问题,自己本来是发表个人的意见,结果大家却把它当成决定,因而给工作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损失。去年八月份,装卸队的革命工人给革委会送来了一张大字报,内容是:由于管理制度不严,工厂发出的玻璃破损现象较重,使用率低,要求革委会严格对出厂产品的管理制度,并且主动提出要对出厂的产品把好关。当时,我一听,觉得这个意见很好,便马上表态支持这张革命大字报,并且建议到装卸队召开现场会议,充分发挥装卸队工人的积极性,把出厂玻璃管起来。这时,革委会有的同志为了落实装卸队工人提出的意见,打算首先召开一个有关生产车间的座谈会,详细调查一下情况,统一一下思想再作决定。可是见我一表态,就纷纷把自己的想法收回了。会议开过以后,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考虑不周,解决得不好,结果装卸队检查出来的破损玻璃无法处理。最后不得不重新调查研究,从头把各项工作一个一个地落实,才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充分调动“一班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集体的智慧,才能使领导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从此,我比较自觉地对自己“一分为二”,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一班人”,把革委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当成自己的老师,虚心向同志们学习,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然后形成比较正确的领导意见,贯彻下去,使革委会逐渐成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战斗堡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