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认真落实党的政策 正确处理农副关系
——吉林省集安县发展多种经营的调查
吉林省集安县革委会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不断克服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全县农、副业生产都有了很大发展。去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产百分之四十三,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结束了集安县吃返销粮的历史;副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向国家交售的副业产品价值六百多万元,比一九六九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三点五,从多方面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集安县位于长白山区,资源丰富,搞多种经营条件好。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旧县委极力推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金钱挂帅”、“物质刺激”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十分严重,山区资源遭到破坏,粮食生产落后。县革委会成立后,发动全县人民,深入地批判了弃农经商的资本主义倾向,粮食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批判了“弃农经商”以后,有些同志由于没有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不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看到“以粮为纲”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把发展粮食生产和搞多种经营对立起来,甚至有的同志觉得“抓粮食保险,抓副业危险”。在这种错误思想影响下,有些社、队砍掉了本来应该发展的多种经营项目,出现了只抓粮食,不抓多种经营的偏向。
这个苗头一出现,就引起县革委会主任、军队代表王安平的重视。他组织县革委会常委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的伟大教导,对照大寨找差距。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弃农经商背离毛主席革命路线;光抓粮食,不全面发展,同样不符合毛主席的教导。
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认识,县革委会调查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一个是坚持学大寨,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比较好的头道公社苇沙河大队。这个大队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参园、果园、蚕场和蜂场等十多种经营项目,每年为国家交售大量农副产品,为集体增加大量资金。从一九六八年以来,这个大队购置各种农业机械二十二台,胶轮车三台、耕畜十四头,修电灌站一处,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不仅向国家交售了余粮,还向国家出售了价值五万多元的副业产品,从多方面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另外一个大队,由于他们只抓粮食,不重视多种经营,因此,丰富的副业资源得不到很好利用,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粮食生产发展缓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大家认识到: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缺一不可。各社、队都重新安排了自己的生产规划,根据本地的人力、物力和副业资源等实际情况,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一些生产队把准备放弃的参园重新经营起来;在闲置的养鱼池里又放进了鱼苗;许多大队、生产队把粮食生产上多余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搞种参、养猪、养蚕、养蜂、编织等副业生产。
集安县革委会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过程,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因此,必须象大寨那样,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经常不断地对干部和社员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的社会主义教育,认真落实党的政策,才能排除“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他们正确处理了下面四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农业和副业的关系。副业生产发展起来以后,农、副业争劳力的矛盾就显得比较突出。他们根据本地人力、物力、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在劳动组织上采取不同的形式:对技术性较强的副业,如种植人参、管理果树、养蚕等,抽调一部分有技术的社员,成立副业生产专业队(组);对不宜集中搞的副业,如编织等,抽调辅助劳动力,组织社员分散搞。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生产不受到影响,又保证了副业生产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当年收益的关系。有些干部和社员存在“当年红”、“现得利”的思想,愿搞收益大、收益快的项目,不愿搞收益小、收益慢的项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对干部和群众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本着当年收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国家、集体和社员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去安排生产。
(三)正确处理集体副业和社员家庭副业的关系。有些社、队干部划不清副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倾向同正当家庭副业的界限,出现了“集体搞不了,社员不敢搞”的现象。县革委会反复向干部和社员讲清楚,社员正当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部分,在不妨碍集体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应当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以增加社会财富和社员个人收入,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四)正确处理积累和分配的关系。开始,对副业收入的分配,有的人片面强调多积累,有的人片面强调多分配。针对这两种片面性,他们对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教育。既注意不断地扩大公共积累,壮大集体经济,又使社员在增加生产的年景下不断增加收入。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河南省林县城关公社郭家园大队党支部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的伟大教导,在落实党的农村各项经济政策中,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依靠群众把好政策关,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蓬勃开展。去年,粮食亩产跨过了“长江”,林、牧、副业生产一片兴旺。
过去,这个大队有少数干部存在着只相信自己能够掌握政策,不相信群众能够掌握政策的错误思想,说什么:“党的政策只要干部知道就行,群众一天到晚在地里劳动,懂不懂政策没什么。”还有少数干部担心把政策交给群众会束缚群众的手脚,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队党支部认为,党的各项政策,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具体体现。要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就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那种不敢把政策交给群众的错误思想,是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相违背的。为此,他们组织干部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在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机关中,有的人认为,党的政策只要领导人知道就行,不需要让群众知道。这是我们的有些工作不能做好的基本原因之一”的教导,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群众落后论”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提高了大家的认识。从此,这个大队坚持群众路线,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经常总结执行政策的经验教训,使各项工作沿着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前进。
在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过程中,大队的领导成员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错了就改。这个大队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群众多次提议要挖一条渠道,引水浇地。但由于个别领导成员存在弃农经商的思想,使修渠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贫下中农写出大字报,批评有的干部弃农经商的资本主义思想。党支部一次又一次学习讨论,积极制定了农业发展规划,具体研究粮食增产措施。苦战一冬春,挖成了一条长十二里的渠道,扩大浇地面积三百亩。深翻土地、科学实验等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农业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批判了“以钱为纲”的倾向后,有些干部又产生了“抓粮食保险,抓副业危险”的活思想,主张单打一抓粮食生产,影响了林、牧、副业生产的发展。贫下中农对此又及时提出了尖锐批评,并和干部共同学习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大讲农、林、牧、副多种经营,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为了防止和克服在执行政策上的“左”右摇摆现象,贫下中农还和干部一块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做到在注意到一种主要倾向时,也注意到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保证了党的政策全面落实,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林、牧、副多种经营不断发展。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郭家园党支部在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中,争做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员,对有些社员某些不符合党的政策的做法,努力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过去,这个大队个别人认为“社员养猪就是搞资本主义”。党支部针对这种思想,大力宣传党的养猪政策,使广大社员划清了正当的家庭副业和资本主义倾向的界线,大大调动了广大群众为革命养猪的积极性。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
江苏省高邮县一沟公社植树造林促进了农业发展,解决了农用、民用材
本报讯 江苏省高邮县一沟公社牢记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教导,从一九六三年起,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一切能够植树的地方,基本上都栽上了树,使农用、民用木材基本做到自给,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沟公社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粮食产量低。开始造林的时候,有人认为:这里是水网地区,没有大片土地可以造林,只要把粮食抓好就行了。也有人认为:抓农业有饭吃,是现的;抓林业收效慢。一九六二年一场大水,由于打坝护堤的树桩缺乏,许多坝头、圩堤倒塌,造成粮食严重减产。公社党委抓住这一事实,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有关植树造林的指示,批判轻视林业的思想,使大家认识到,发展林业,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必须引起重视。
平原水网地区能不能发展林业呢?经过分析,大家认为,不仅社员家前屋后和许多河浜、圩堤、路旁可以植树,而且随着水利建设的逐年发展,许多新开的大小渠道旁,也可以造林。一九六三年,公社干部在红塔大队搞点,全大队“四旁”植树一万五千棵,经精心管护,绝大部分都成活,农业生产也获得丰收。公社推广了这个典型经验。贫下中农看到发展林业并不妨碍粮食增产,提高了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全公社平均每人植树一百五十多棵。
植树造林为公社提供了大量的农用和民用木材。从一九六八年以来,全公社用自己栽的树木建造了仓库、牛房、猪圈、校舍和社员住房等共二千四百多间;架设广播线、电话线、修桥和中小农具、家具等方面用的木材,也大部分是自己解决的;加上支援外地的杂木,共出产木材一千九百多立方,相当于国家这一时期供应这个公社木材的五倍。
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树木多了,保持了水土,改良了土壤,调节了气候,为农业和畜牧业提供大量肥料和饲料。最近两年,全公社采集树枝一百二十多万斤,作为烧柴,节省了大批稻草,增加了支援工业用草。粮食产量年年增长,一九七○年平均亩产上升到九百多斤。
育树先育人,管树先管思想。一沟公社总结八年来大搞植树造林的经验是:必须不断地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他们把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指示印发到各队,向群众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他们充分依靠群众,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护林经验,制定了护林公约,群众管理与专业人员管理相结合。同时,十分注意贯彻执行党在林业方面的政策,充分调动了集体和社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附图片)
江苏省高邮县一沟公社红桥大队贫下中农,发扬继续革命精神,在大树之中种小树。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

植树造林 锁住风沙
河南省鄢陵县从一九六六年起,大搞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五年来,全县植树四千多万棵,营造用材林、果木林等八万多亩。初步改变了鄢陵大地的面貌,而且发挥了固堤防洪,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的作用。加上兴修水利等措施,大大促进了粮、棉增产。全县木材的蓄积量,不仅可以满足集体和社员的用材和烧柴,而且开始给国家提供了一些木材。林业的发展,使青饲料(树叶)大大增加,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鄢陵县在豫东平原。过去没有植树造林,农业生产受到风、涝灾害的威胁,粮食产量很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鄢陵县革委会继续狠抓植树造林,他们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大力宣传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大讲植树造林对“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组织干部和群众到造林较早的先进单位彭店公社查家大队参观学习。查家大队地处黄泛区。这里风沙大,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威胁。一九六三年,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教导,每年坚持造林。全大队已有“四旁”树三十九万多棵,成片林四千六百多亩,有效地控制了风沙。粮食亩产由过去五十多斤增加到四百多斤,棉花亩产由过去十几斤提高到百斤以上,还向国家提供了很多木材,社员的烧柴问题也得到解决。这个大队的变化,使许多社、队受到鼓舞。马坊公社有个大队的党员干部参观回去后,立即带领群众白天搞春耕,夜晚打灯栽树。他们大干几个冬春,栽树四十多万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绿肥,改变了过去缺肥的状况,促进了粮、棉增产。
老梁大队经常遭受风、涝灾害,农业生产长期上不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队党支部率领广大社员群众狠抓植树造林。为了抢季节,他们白天搞农业生产,晚上造林。不到三年,这个大队造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仅减弱了风灾,促进粮食增产,还解决了社员的烧柴问题。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突出政治 管树护林
山西省夏县过去是童山秃岭,满目荒凉。解放后,全县人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大搞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出现了林茂粮丰的新面貌。到一九七○年,全县造林七万六千余亩,先后共绿化了二千三百多里长的河渠,营造起跃进、青龙等八条防护林带,使全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在多年来的植树造林实践中,他们深深体会到:三分造林七分管,一日造林十年护。管树先要管人,管人先要管思想。
开始植树时,有些同志重栽植轻管理,因而,栽的不少成活不多,毁林现象严重。针对这些问题,他们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狠抓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大力对群众进行管树护林的教育,大大提高了群众管护树木的自觉性。在群众中形成了“爱护树木,人人有责”,“护林光荣,毁林可耻”的社会风尚。在群众中,修路栽树,栽树护树已成为习惯。他们把专人管护和群众性护林结合起来,严厉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破坏山林树木的罪恶活动。一九六○年,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大肆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林权下放”等修正主义黑货,刮起了一阵资本主义妖风,一小撮阶级敌人遥相呼应,掀起了一股毁林开荒,乱砍树木,倒贩木材的黑浪。对此,贫下中农非常气愤,他们说:“破坏造林就是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毁林开荒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脚,我们坚决不答应。”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教导,狠批资本主义倾向,刹住了单干妖风,打击了阶级敌人,教育了广大群众,掀起了植树造林新高潮。同时,他们还注意贯彻执行党的林业政策,调动群众栽树管树、护树的积极性。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