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照毛主席指示办事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陈桥大队在每人平均四分地上闹革命,每年种四造粮食一造绿肥
在广东省潮汕平原,有一个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每人平均四分地上闹革命,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先进单位——潮安县枫溪公社陈桥大队。
去年,这个大队充分利用土地,创造出一年种四造粮食和一造绿肥作物的新经验,并夺得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全面丰收:水稻总产量比一九六四年增长近一倍;甘蔗、花生、黄麻等经济作物也都有大幅度增长。做到了土地少,产量多,贡献大。
学大寨,继续革命永向前
陈桥大队有五千八百多口人,原来只有耕地二千五百亩,平均每人四分多地。解放前,这里非常贫穷。解放后,陈桥的贫下中农发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英雄气概,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与大自然斗,与阶级敌人斗,与自己头脑中的错误思想斗,终于斗出了一个新天地。一九五八年,陈桥村的粮食亩产由原来的七百斤上升到千斤,缺粮村变成了余粮队。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陈桥大队的贫下中农急学紧跟。一九六五年,粮食亩产突破了一千五百斤,向国家提供了四十多万斤商品粮,集体还留了几十万斤储备粮。为了改变陈桥的穷困面貌,这里的贫下中农还到二十多里地以外的山上开荒造田,垦出了九千多亩山地,种上林木、山果和粮食、经济作物,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一九六九年一月,陈桥大队革委会成立以后,新的领导班子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决心带领贫下中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继续前进。他们向全体社员发出“学大寨,攀高峰,为革命作出新贡献”的战斗号召。广大贫下中农坚决支持。但是,也有的人说:“大海再深有个底,高山再高有个顶。就是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事,咱们陈桥这巴掌大的地,再也变不出什么名堂来。”陈桥究竟能不能“再变”?这个问题引起了社员群众的激烈争论。
大队革委会组织社员群众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的伟大教导,引导大家回顾陈桥走过的历程,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只要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就胜利,就前进。否则,将一事无成。他们认为,那种停止的论点,不能再变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是懦夫懒汉思想。广大贫下中农说:地靠人种,产量靠人去提高,只要咱们能象大寨大队那样,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巴掌大的一块地,也能为革命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究竟怎样变?不同思想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在讨论落实一九六九年种植计划时,有的人提出,只要多挤出些稻田种值钱的果蔗,就能使陈桥大变。贫下中农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们说:种粮或种果蔗,必须按照国家计划办,决不能为了钱丢了粮。大家批判了“金钱挂帅”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决心为革命广辟增产门路,增产更多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大家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填平一些废沟烂洼,增加耕地面积,并把一部分旱地改为水田,使全大队一九六九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三百二十亩。其它各项经济作物的种植计划,也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指标。
但是,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的情况下,有些人又产生了不重视多种经营的倾向。移上山的甘蔗没有认真管理,产量没有达到原来的计划指标。针对这种情况,大队革委会及时组织干部社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农、林、牧、副、渔是个整体。单抓好粮食,多种经营不发展,就不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思想一通,干劲无穷。于是干部和群众一条心,一股劲,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终于获得了粮食和经济作物全面双丰收。去年,稻谷总产量增加了八十多万斤,增产百分之三十多。山上的甘蔗,总产量比一九六九年翻了一番。
敢爬陡坡攀高峰 “四粮一肥”闯新路
在潮汕平原,历史上是早稻产量低于晚稻。一九六九年,陈桥大队革委会成立以后,决心打破这个历史陈规,提出了“早造超晚造”的战斗口号,组织群众对早稻生产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寻找高产门路。广大贫下中农在大队革委会的领导下,针对早稻生长期较短、气温由低到高等特点,对早稻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给早造高产创造了条件。
良种是实施高产的重要保证,也是夺取“早造超晚造”的重要关键。为了培育早稻的高产品种,大队试验场负责人卢亚昌,从一九六九年春开始,就和社员们一起进行育种的试验。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出陈桥自己的第一个早稻优良品种。前年,全大队早造亩产达到七百二十斤,比同年晚造每亩增加三十斤;去年早造单产也超过了晚造。
陈桥大队在夺取“早造超晚造”胜利的同时,又勇敢地攀登了另一个高峰,这就是试验了一年种四造粮食作物和一造绿肥作物的新耕作制度,为发展农业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
“四粮一肥”的耕作制度,是在原有一年二稻一麦的基础上,增加一造中稻和一次冬种绿肥。早在一九五八年,在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陈桥大队广大贫下中农为了探索高产再高产的道路,曾经进行过插植中稻的试验。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重钱轻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中稻的试验遭到了破坏。一九六九年,大队革委会成立以后,在落实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中,重新提出了试验中稻的计划,并在大队试验场开始了试验。这一年,试验场的社员们在一亩田里进行了试验。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原来二稻一麦的基础上,多种了一造中稻,获得亩产三百二十斤。加上其他三造粮食产量,这亩地全年共收粮食二千二百七十三斤。同时,他们还在这亩田里种了一季紫云英,收了一千多斤。
“四粮一肥”试验成功了,但在全大队推广的时候,却出现了不同的反应。有的说,多种一造粮,收三百多斤,“不合算”。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蠢蠢欲动,暗地里进行破坏和捣乱。大队革委会认识到,试验和推广“四粮一肥”的新耕作制度,不只是一场生产制度的革命,而且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是一场深刻的政治思想革命。要抓好生产,必须象大寨大队那样,狠抓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改造人,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大队革委会组织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导,擦亮了大家的眼睛,揪出了暗中进行捣乱的阶级敌人,又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在此基础上,大队革委会还发动群众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认真寻找差距,大破怕苦怕累的懦夫懒汉思想,树立敢闯敢创的革命精神,坚定了推广“四粮一肥”的信心和决心。
去年,全大队二十一个生产队,队队都种了中稻,共种中稻五十七亩,平均每亩收稻谷三百二十斤。在这一部分实行“四粮一肥”的土地上,除了收割了大量的绿肥外,每亩产粮达到了二千一百多斤。“四粮一肥”新耕作制度的推广成功,使陈桥大队的社员对农业学大寨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坚决照毛泽东思想办事,人变地变产量变,生产的高峰永远攀不完。
红心巧手绿化山河 间种套种更上一层楼
陈桥大队的贫下中农,早就有一套实行各种作物互相间种、套种的经验,使这里的田野,一年四季,时不空过。稻田地里,套种着番薯、黄麻、绿肥;花生园里,间种玉米、杂豆;甘蔗行间,伴种瓜豆;番薯畦边,长着蔬菜。各色各样高矮不同的庄稼,同时和谐地长在一块地里,各自利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生长、繁殖、开花、结果。许多外地前来参观的人,看了陈桥寸土尺地,皆成锦绣,无不称赞他们心灵手巧智慧高。
在一片赞扬声中,有些人产生了“差不多”的自满情绪。因此,前几年陈桥的间种套种一直停止在原有的水平上。大队革委会成立以后,用毛主席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武装广大群众的头脑,大破“差不多”的论点,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提高了为革命搞好间种套种的自觉性。他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总结成绩,找出差距,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间种套种的工作。
过去,陈桥大队的间套种是以经济作物为主。最近两年,由于原来的大部分经济作物都移种在山上,平原上腾出来的土地基本上都种了水稻。这样一来,旧的一套间套种办法,已不能适用生产发展的新形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创造了在水稻田上间套种黄麻、甘蔗、小麦、绿肥等多项作物,并发展了在经济作物中间种水稻、番薯、玉米等粮食作物。还实行了冬种小麦、番薯、大豆、蚕豆等粮食作物互相间种套种。
去年,陈桥大队在水田和旱地,平原和山区普遍都实行间种和套种,间种套种的形式共二十一项,间套种粮食和各种作物计几十种,全大队土地复种指数大大提高,一亩地当三、四亩地使用。通过间套种,平均每亩地多打粮食二百斤。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为革命种田,土地潜力挖不尽。路线斗争觉悟提高一步,继续革命自觉性就增加一分,生产就会长一寸。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衡水地区打深井成绩显著
河北省衡水地区位于黑龙港流域,地势低洼,土地盐碱,过去粮食产量很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鼓舞下,经过几年奋战,基本上控制了洪水,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经过治理海河,涝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旱就成为妨碍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这个地区曾被一些资产阶级“专家”宣布为“贫水区”、“非宜井区”。为此,一些干部产生了悲观情绪。他们说,“穷衡水,地盐碱,发展水浇地没法办,落后面貌难改变。”为了提高干部和群众的两条路线斗争觉悟,这个地区的各级革委会紧密结合两条路线斗争实际,组织干部和群众,抓住典型事例,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搞以打深井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冀县在文化大革命前,单纯依靠国家投资,花了很多钱,只打成四眼机井。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全县广大贫下中农狠批了刘少奇及其代理人破坏农田水利建设的罪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两年多就打机井六百九十七眼。在提高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以后,各县纷纷行动起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为了解决打深井需要的钻机和排灌设备,衡水地区革委会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兴办县、社工业,做到了县县有农机制造厂,百分之九十的公社和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大队都建立了农机修配厂(组)。这些地方工业,不仅能够生产钻井机,还生产电动机、柴油机、深井泵、变压器等一万一千多台,逐步改变了过去机电排灌设备单纯依靠上级分配的状况,使全区在两年中打成的一万三千多眼机井,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配了套,充分发挥了机井的浇灌作用,为促进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第3版()
专栏:

遂川县办水电 促进生产大发展
江西省遂川县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大力兴建农村小型水电站。目前,全县已建和正在兴建的小型水电站达一百一十多座,装机容量六千一百多瓩。这些小型水电站的兴建,使山区有了廉价的动力,社队解决了农田灌溉、广播、照明等方面的用电,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办工业的迅速发展。
遂川县位于井冈山下,境内溪流纵横,水力资源丰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遂川人民在县革委会的领导下,狠批了刘少奇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专家办电”等黑货,大破“电力工业神秘论”,扫除各种思想障碍,全县掀起了群众性的办电热潮。
群众办小水电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器材。怎么办?贫下中农说:千难万难,有了毛泽东思想就不难。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多快好省地兴建小水电站。
遂川县在发展水电事业中,始终坚持小型为主,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做到一水多用,水利、水电同时安排。在兴建电站时,尽量做到广播、加工、照明、提水灌溉用电相结合,充分发挥水力、电力的作用。县革委会通过调查研究,首先制定出全面规划。根据全县水力资源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分别轻重缓急,分期建设。全县划分四片,由县分别兴建较大的水电骨干工程,加上社队力量,统一组成小电网;有计划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建设水泥、造纸、化肥、农药、机器制造和油茶、茶叶、土特产加工等工业设施,促进工农业更快地发展。
由于兴建了大批小型水电站,现在,这个县的农田灌溉面积,已由解放初的七万亩增加到三十二万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全县粮食产量也逐年上升,一九六九年比建电站前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增加一倍半,去年又比前年增产了二成多。许多过去要吃国家回销粮的山高水冷的生产队,也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有了电力,地方工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上图:宁夏中卫县青松大队钻洞子生产队,地处高山,土地贫瘠。广大贫下中农活学活用“老三篇”,在窄沟、乱石岗上修起稳产高产田,使山区面貌焕然一新。
下图:福建龙海县人民艰苦奋斗一年,提前二年胜利建成九龙江西溪水利工程。图为这个工程之一的九十九孔桥闸,横跨西溪两岸,使江水掉头南流,做到旱时能截水灌田,涝时能排洪入海。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