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冈底斯山上的英雄哨兵
——记人民解放军甲岗边防站靠毛泽东思想建设政治边防的事迹
在西藏阿里地区有一个边防站,叫甲岗边防站。它挺立在冈底斯山群峰中。这个边防站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靠毛泽东思想在边疆扎根,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当地藏族群众,同人民群众一起团结战斗,把祖国的边防线建设成为铜墙铁壁,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欣欣向荣。
靠毛泽东思想扎根边疆
甲岗,是很寒冷的地方。这里海拔四千五百多米,抬头是林立的冰峰,迈步是皑皑的雪原,空气稀薄,气候多变,时而狂风大作,时而云雾缭绕,有时六月天还飘着鹅毛大雪。出生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乍来到这里的时候,对高原的严寒不习惯,对多变的气候不习惯,对缺氧的生活更不习惯。许多人一到就觉得头痛、胸胀,脚步沉甸甸的,快走几步就喘不上气来。但是,这些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英雄战士,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面前,毫不畏惧。他们不顾高山反应,翻冰峰跨雪原,巡逻放哨。休息的时候,他们围坐在牛粪火旁,学习毛主席著作,朗读古田会议决议和一九六○年军委扩大会议决议。他们纷纷表示:边防线上扎下根,风雪高原炼红心,两个“决议”指方向,千辛万苦为人民。
建站的工作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砖头他们打土坯,没有工具他们自己造,木材不足砍红柳,没有技术大胆闯。战士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边巡逻边施工。在艰苦的劳动中,一把把十字镐磨秃了,一双双手起了厚茧,他们终于战胜重重困难,盖起了房子,打出了水井,使全站人、畜在隆冬腊月有房住,有水吃。
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这里已成了冈底斯山区的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温暖的“战士之家”。如今,山顶上,设立了哨所;山崖下,从巨石之中平出了操场和篮球场。每逢到了夏季,望远处,战士们放牧的羊群在草原上滚动;近处,战士们在荒原上开渠造田,种出的蔬菜青新翠绿。
在这战斗的岗位上,一批批青年战士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茁壮成长。战士刘德国,满怀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万里跋涉,来到甲岗。初上高原,他对缺氧的生活不习惯。从营区到山顶哨所,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没走多远他就累得满身大汗。这时候,指导员来到他的面前,用毛主席的教导鼓舞他奋勇前进,并向他介绍老战士们遵照林副主席关于“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的指示,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在艰苦环境中刻苦磨练自己的事迹。从此以后,刘德国更加努力读毛主席的书,处处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在这战斗的日子里,刘德国和战友们一样,从来没有误过一班哨,没有缺过一次勤,始终是百倍警惕地守卫着祖国边疆。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
甲岗边防站同志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伟大教导,从建站开始就深入群众之中,积极开展群众工作。
甲岗地区,散居着几十户藏族群众。边防站党支部为了加强同藏族人民的联系,每次新兵到站,都要带领他们挨家挨户地进行访问。战士们说:甲岗军民是并肩战斗的兄弟,我们边防战士就是要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服务。他们走到那里,就同那里的藏族群众打成一片,学藏族语言,跳藏族舞蹈,军民关系水乳相融,亲密无间。春天,指战员帮助藏族群众挖渠开荒,把一片片荒原变成良田;夏季,指战员帮助藏族群众垒砌石墙,防止牲畜、野兽糟踏禾苗;秋季,庄稼黄熟,他们又帮助藏族群众精收细打,颗粒归仓;冬季,大雪飞扬,他们赶到冬季牧场看望老乡。见那家没柴烧,他们便去拾牛粪;见那家没水吃,他们便去背冰块。听说贫牧丹珍卓玛得了病,他们便翻过雪山,用担架把病人抬到站上,给她精心治疗。看到孤老汉托卖加错缺乏御寒衣服,他们便把站上积累下的九张羊皮给他做大衣。藏族群众激动地说:“毛主席呀,毛主席!是您派解放军帮我们砸碎了千年枷锁,是您派解放军帮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向解放军学习,世世代代永远忠于您!”
党支部群众工作委员、副班长尚书生,在同藏族群众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藏族语言。一个晚上,尚书生坐在灯下写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心得笔记,想起藏族群众用木犁耕作的落后状况,他考虑了很久。第二天,他就向群众介绍内地的耕作方法,鼓励大家搞技术革新。他一面建议群众到县上买来新式步犁,一面回站和会做木匠活的战士连夜做出了一副夹板和套具。试验那天,尚书生把铁犁套上了牲口,亲自挥鞭示范。铁犁过处,土地开花,翻得又深又快,群众便主动学习。在解放军战士的帮助下,藏族群众抛弃了许多旧的耕作习惯,新的生产技术在这里不断得到推广。
甲岗边防站指战员认识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是最大的爱民。边防站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长年活跃在群众中。他们把毛主席的书送到牧民手上,把毛泽东思想宣传到农牧民的心坎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发表,他们立即收抄,迅速出动,很快传遍甲岗的家家户户。他们还帮助群众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落实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引导群众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前进。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在甲岗地区深入发展。
一轮红日照甲岗,冈底斯山换新装。一九七○年,甲岗地区藏族群众遵照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教导,在解放军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粮食获得了历史上最大的丰收,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靠毛泽东思想建设边防
甲岗边防站的指战员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的伟大教导,组织了军民联防。
甲岗地区人民,在边防站的帮助下组织起来了。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地方,对边疆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战士们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群众立场最坚定,眼光最锐敏,情况最熟悉,斗争最勇敢。”一次,边防站的哨兵看到一匹马飞奔而来,跑近了才发现骑在马背上的是个孩子,经了解,原来是贫苦牧民索南穷宗九岁的儿子登珠,因他在一片茅刺中看到冒出一缕青烟,便专门赶来向边防站报告。一天深夜,贫农次仁多吉听到狗咬,他起来查看,发现是“外乡人”的脚印,便飞身上马,急驰几十里,连夜将情况送到边防站。
甲岗边防站帮助当地群众组织起一支精悍的民兵队伍。这支由翻身农牧民组成的民兵队伍和解放军一起长年活跃在边防线上。
一个严寒的冬季,边防站长蒋德仁和民兵班长带领几个战士和民兵共同外出巡逻,他们骑着马直奔深山旷野。当他们翻越一座冰大坂时,只见山高直插蓝天,大雪掩盖了道路沟壑。要翻过去是很困难的。蒋德仁昂首阔步走在前面。民兵和解放军战士手拉着手,一个紧跟一个,顽强地爬上了山顶。夜里,他们在一个避风的地方垒起一道雪墙,铺上民兵的毡毯,围上战士的大衣,挤在一起,收听来自北京的广播。他们说:心中想起毛主席,一轮红日东方起,爬冰卧雪心里暖,雪拌炒面甜如蜜。就这样,甲岗军民联防巡逻队,在风雪边防线上坚持战斗了五天五夜,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前些日子,甲岗边防站进行四好总评。他们请来民兵代表,共同总结落实两个“决议”的经验,解放军指战员和民兵共同表示,继续贯彻执行“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祖国的边防线建设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解放军报》通讯员 新华社通讯员
《解放军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甲岗边防站的指战员和民兵并肩巡逻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革命传统谱新篇
一九七○年除夕晚上,人民解放军某部指战员行军途中,来到山东省文登县高村公社初家大队宿营。他们一放下背包,就围在收音机旁,收听中央两报一刊一九七一年元旦社论的广播。社论中关于“全国军民要‘拥军爱民’,‘拥政爱民’,加强军政团结、军民团结”的战斗号召,激励着他们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突然,从村南边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喊声:“饲养室失火了!快救牛啊!”一连指导员王岩林同志就象在战壕里听到冲锋号,向同志们一挥手:“紧急集合!”立即率领着部队向火场飞奔而去。
饲养室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拴在槽上的耕牛被烧得乱蹦乱窜,嗥嗥直叫。眼看烈火就要烧到四周围贫下中农的房屋、草垛和生产队的饲料仓库。
在这紧急的时刻,王岩林同志带领战士们齐声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冲上去了。一会儿,兄弟连队也闻讯赶到。
正在救火的贫下中农激动地高呼:“解放军来了!”“向解放军学习!”“毛主席万岁!”
烈火熊熊,隔四、五米远就烤得人头昏目眩。每个指战员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革命战士的神圣职责。人民的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冲上去了。
共产党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李振峰,在饲养室快要烧塌的危急时刻冲了上去。他的弟弟李振功,就是为了抢救战友,献出了壮丽的青春。李振峰入伍后,决心以弟弟为榜样,永远忠于毛主席,一片丹心为人民。李振峰看着在烈火中拚命挣扎的耕牛,就象烧着了自己的心一样,周身热血沸腾,毫不犹豫地闯进了火海。火舌舔着他的脸和手,浓烟呛得他喘不过气来。不大一会儿就昏倒了。一醒过来,弟弟为抢救阶级兄弟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忽地爬了起来,又扑上前去。在浓烟烈火中,他终于摸到了耕牛,用尽全身力气把它拖了出来。
共青团员、新战士何虎大,赶到现场,正是火势最猛的时候。有人喊着:“危险,不能进去!”他仍然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烟呛得他两眼流泪,视线模糊;火烧得他满脸水泡,疼痛难忍。但他仍然摸索着前进,终于抓住了一根牛缰绳。缰绳是铁链子作成的,一道一道地缠在木桩上,已经被火烧得滚烫,很难解开。火球一个一个地从房顶掉下来,衣服烧着了,头发烧焦了,眉毛也烧光了。他坚持着,使劲解着缰绳。何虎大平时常说:“党和人民需要我,粉身碎骨也心甘!”这位顽强的战士,今天正是这样做的!他终于把缰绳解开了,牵着牛走到门口,刚把缰绳递到战友的手里,就扑通一声昏倒在地上。贫下中农心痛地一拥而上,用身体压灭了他身上的火焰。
英雄的指战员与英雄的贫下中农一起,经过一场奋不顾身的激烈搏斗,终于扑灭了烈火,救出了耕牛。
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热爱子弟兵。一些解放军战士在灭火战斗中被烧伤,人们涌进医治烧伤战士的屋里,急切地要求着:“医生,解放军同志要用血我们抽,用皮我们献,一定要快点治好他们的伤啊!”
六十三岁的老贫农田大娘,在旧社会亲身遭受过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对解放军有无比深厚的阶级感情。她轻轻地抚摸着战士烧伤了的手和脸,热泪盈眶地说:“两个社会,两种军队。毛主席最亲,解放军最好。烧伤了解放军,就象烧了俺的心一样啊!”
夜深了,繁星满天。贫下中农挂念着烧伤住院的战士,关切着子弟兵的寒暖,谁也不能入睡。大队办公室里,党支部和革委会的干部们围坐在一块,细细地研究着进一步向解放军学习的决定和措施,又一次重新修改了拥军公约。煤油灯下,老奶奶和小孙女精心地刷洗着战士救火时弄脏的衣服、鞋袜。炉灶旁边,大娘、大嫂把战士湿漉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烘干。屋檐底下,基干民兵冒着严寒,紧握钢枪,站岗放哨。村子里,处处是拥军的动人情景。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白云深处的红色宣传队
在南海前哨的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上,驻守着一支连续十年荣获
“四好”的小分队。这支小分队的指战员们在两个“决议”的光辉指引下,发扬人民军队的革命优良传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情地向当地人民群众宣传毛泽东思想,被群众称赞为“白云深处的红色宣传队”。
去年六月的一天,哨所副所长肖腊生带领同志们怀揣革命红宝书,下山宣传毛主席的指示。他们刚到半山腰,天气突变,乌云密布,狂风呼啸,顷刻间,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大雨从头上淋到脚跟,淋得连眼睛也睁不开。副所长想到宣传毛泽东思想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是革命战士的最大爱民,便领着大家齐声背诵毛主席关于“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教导,顶着狂风暴雨来到了村庄。
社员们见战士们个个被雨淋得浑身湿透,很受感动,要他们赶快换下湿衣服,好好休息一下。但是,他们脚没有停,衣服没有换,就到各个民兵排宣传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班长周泰山来到民兵黄文花的家,和他一起谈心,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还由于有人民自卫军和民兵这样广大的群众武装组织,和它一道配合作战”的教导,一起赞颂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英明伟大,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破坏民兵建设的滔天罪行,并一起回忆二十年来军民并肩战斗同保边防的事迹,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民兵协助八路军打击日寇的英勇事迹,使他受到了很大教育,加强了战备观念。从此,黄文花积极参加站岗放哨,在工作学习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和五好民兵。
在高山哨所指战员的帮助下,大队的民兵和人民群众,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红小兵,都主动协助部队巡逻放哨,保卫边防,使这个山村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堡垒。


第3版()
专栏:

一颗红心为人民
去年八月三十日上午,由南向北的一列客车,风驰电掣般地向一座大桥飞奔而来。解放军某部五连战士陈德领,英姿勃勃地站在南岸的哨位上。当他习惯地扭过头来观察桥面时,突然发现正在桥上铁轨间行走的三个贫农妇女,被列车的突然出现吓慌了,跌跌撞撞地迎着高速驶过来的火车跑去。
距离只有五百米!司机虽然很快采取了紧急制动,可是,巨大的惯力仍然使列车飞也似地朝大桥猛冲过来。
在这危急关头,陈德领耳边响起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眼前出现了王杰、刘英俊、欧阳海等一心为人民的英雄形象,他立即命令自己:
“冲上去!”
陈德领象离弦的箭,朝着三个妇女冲上去了。他迅速地把第一个妇女推出了轨道,接着,又把第二个妇女救了出来。这时,巨大的火车头已经逼近。陈德领脸不变色心不跳,果敢地反身把最后一位老大娘推下了轨道。就在这一刹那,列车“唰”的一声冲过去,把陈德领摔下桥去,负了重伤。
列车立即刹车,司机和旅客急忙把陈德领抱到岸上进行紧急抢救。
在医院里,大家全力抢救英雄战士陈德领,陈德领也用毛泽东思想战胜伤残。现在,他已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大桥哨所继续战斗了。(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