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努力学哲学,探索常见病多发病新疗法
  济南部队第一○六医院
我们遵循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光辉指示,组成医疗队,深入到连队、农村。在下边大量遇到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医疗实践教育了我们,必须攻克常见病、多发病,这是广大工农兵的迫切需要。我院副院长郭述苏和同志们努力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通过不断实践,认真研究,终于找到了神经衰弱、某些腰痛和神经炎等疾病的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个方法是通过分析兴奋和抑制、收缩和舒张的矛盾的相互关系,采用电兴奋治疗。近三年来,我们收治了军内外部分病人,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广大工农兵的欢迎。
善于分析 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功夫
神经衰弱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近百年来,有关神经衰弱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在抑制上下功夫,采用止痛片或者安眠药等药物治疗,但疗效不理想,成了“老大难”。
这个问题引起我们的思索。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抑制是和兴奋相互依存的,两者构成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那一方面是起支配地位的呢?高级神经中枢的运动,总是离不开兴奋和抑制两大过程,而兴奋可以诱发或转化为抑制,抑制又可诱发或转化为兴奋。大脑皮层的兴奋保持下来,就是人们的觉醒状态;抑制在大脑皮层扩散到一定程度,就是人们的睡眠过程。白天有了一定的觉醒活动,夜间就能诱发出适当的皮层抑制;反过来,夜间睡得好,白天就更有充沛的工作精力。当然,人类一般的习惯是白天活动,夜间睡眠,但也可以夜间活动,白天睡觉。不论如何改变,兴奋和抑制有其内在联系。觉醒状态无论在生理活动以及对抗疾病等方面,都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睡眠、休息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兴奋,更好地干革命。很显然,兴奋是起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神经衰弱,是高级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失调造成的。一般的情况是,白天达不到正常的兴奋,夜间就抑制不好,其表现,白天头昏脑胀,工作无精神;夜间烦躁不安,睡不好觉。时间长了,就成了神经衰弱。治疗这种病的传统方法,主要是服镇静药,加强夜间的抑制,这岂不是把兴奋这个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丢掉了吗。这是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是颠倒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获得治疗神经衰弱的正确方法,就必须在治疗上来一次彻底的革命,紧紧抓住兴奋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神经衰弱患者白天的正常兴奋,促使夜间比较自然的引起抑制,这是问题的症结。
郭述苏和同志们一起反复研究,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又从理疗疗法得到启示,设想用一种适当的电流、电量刺激周围神经,使其中枢兴奋,继一定时间后,由机体本身主动诱发抑制,促使兴奋与抑制两大过程正常化,这样就可以治好神经衰弱。为了获得真知,同志们在自己身上作了反复的试验,又做了多次动物试验,终于研究出一种新的疗法——电兴奋疗法。也就是通过电流这个“外因”加强兴奋,而促使内因起变化,纠正抑制、兴奋的失调,达到治疗的目的。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根据这个原理,创制了适应这种疗法的电兴奋机。几年来,我们就用电兴奋疗法,治好了很多神经衰弱患者。如一个患神经衰弱达二十多年的病人,经用电兴奋治疗,白天兴奋恢复正常,晚上就自然入睡,两年多了,没有复发。
实践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一些神经衰弱症,经过电兴奋治疗,效果不好。一次,郑霞和杨淑敏同志遇到一种病例:白天昏昏沉沉,晚上迷迷糊糊,有时也能睡,睡醒头就疼。经过多次电兴奋治疗,不起作用。这又是为什么?毛主席说:“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过去,我们只是采取治疗神经衰弱的共性疗法治疗这类病患者,当然不会产生效果、我们对这种类型的病人作了较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头疼往往与血压变化有关系,就从观察病人的血压开始。正常人的血压在二十四小时内呈规律性的波动,最低是在黎明之前。这时睡得最沉,抑制状态最好,血压也随之下降。而这一类型的神经衰弱患者,由于血压比正常人低,到了黎明前阶段更低,引起了脑部供血不足,出现昏沉和头痛。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神经衰弱。从一般症状来讲,它具有神经衰弱症的共性,但从它自身的病理反应来看,又有其个性。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操作方法进行治疗,病人就渐渐地消失症状。实践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电兴奋疗法是以提高兴奋诱发自然抑制(即睡觉)的方法治疗神经衰弱的,但绝不能只搞兴奋而丢掉抑制。有些病人通过抑制治疗神经衰弱,同样是需要的。有的病人在病程中的某一阶段很可能抑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少数病人在得病初期及一般短时间的失眠,往往需要连续几夜的充足睡眠,就能够使白天兴奋正常,恢复正常的诱导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能连续服用三至五夜的安眠药,效果较好。总而言之,尽管抓住了在治疗神经衰弱中的兴奋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能绝对化,必须掌握矛盾的变化,才能取得治疗神经衰弱症的自由。
用气力调查 对症治疗
腰痛病是一种不好治疗的常见病。
为了攻破这个难题,郭述苏和医务处主任王述申以及医疗队全体同志深入连队和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大量材料说明,腰疼患者的疼痛部位的肌肉有僵硬感。这种现象说明肌肉处于半收缩状态,也就是说,肌肉长期处于半疲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代谢物得不到及时的排除,长期积存,影响了肌肉的收缩。我们知道,收缩和舒张是一对矛盾,有了高度的收缩,才能有充分的舒张。它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这对矛盾有相似之处。神经衰弱是兴奋和抑制的颠倒,而腰疼是收缩和舒张的失调。要治疗腰痛患者,必须解除肌肉等组织的半收缩状态,让它舒张开来。“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我们想,如果用较强的电流,使肌肉高度收缩,然后充分的舒张,就可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找到了病因,便用电兴奋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一些腰肌劳损病人,经过几次治疗之后,仍有痛感。这是为什么?我们进一步进行了调查研究。原来病人的各部肌肉和韧带,由于接受外力刺激的反应不一致,而出现张力有强有弱,用同样一种电流刺激,肌肉的收缩程度仍不能一致,有高有低。收缩达不到一个同等的最高度,肌肉仍得不到充分舒张,这就是仍有痛感的原因。于是,我们先采用一种象揉面团一样的电流刺激腰部,把各部肌肉渐次推向一个同等的收缩高度,然后再用一种强电流进行刺激,使其统一地来一次急速的最大功能的收缩。这样,各部肌肉继而就出现了统一的舒张,解除僵硬,消除疼痛,得到治愈。张力性腰肌劳损病人,凡是用这种方法治疗的,疗效都较好。这说明同种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是有特殊性的,我们必须用气力了解病人的特殊矛盾,有的放矢,对症治疗,才能得到较好的医疗效果。
医疗实践不断地提高我们搞好调查研究的自觉性。我们曾遇到一种急性腰劳损(也叫急性腰扭伤),这种腰痛发病突然,疼痛剧烈。对于这种病人我们曾用强电流给予刺激,结果越治越重。这是为什么呢?院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的教导,组织医务人员深入部队、工厂和农村进行调查。我们发现这类患者多半有慢性腰痛史,不一定在重体力劳动时才发病,而大部分是在体位突然变动时发生的。突如其来的剧痛,腰部象插了一根木棍一样僵直,检查时可见腰部呈全面性痉挛状态。显然,剧痛和僵直是腰部肌腱韧带高度痉挛所致。发病后腰部肌肉的张力过强,使腰部肌肉韧带造成持续性高度痉挛。过去,由于对这种病的现状和历史搞不清楚,所以用的治疗方法也是错误的。本来,腰部肌肉和韧带的持续高度痉挛,已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我们用电流给它一个外力的强烈刺激,使痉挛加重,必然加重病人的痛苦。现在我们对这类病人,则采用弱电流,造成一个按摩性疏松电场,在腰部产生一种均匀的刺激,在这个基础上,适当逐步加大电量,起到持续、广泛、长时间的按摩作用。经几次治疗,病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痉挛状态逐步解除,其症状也随之消失。如有一个患者,六十岁,过去有慢性腰痛史,在一次弯腰突然直立时,出现剧烈腰痛,随之腰部僵直,不能动。经我院治疗后,痊愈出院,一年多未复发过。
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也叫格林巴利综合症),是神经科来势很凶的一种常见病。这种病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个类型。周围性的一开始有麻木感,在十几天甚至一两天之内便可造成四肢瘫痪;中枢性的一开始也有麻木感,这种麻木感常从脚部向上发展,当发展到胸部,影响到呼吸肌机能时,就会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过去治疗这种病,疗效较差,有人称它为“绝症”。
“绝症”的说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能认识的事物,而要认识客观事物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正如毛主席所教导我们的那样:“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我们决心探索这种病的新疗法。
三年前的一天,我们收了一个上肢麻木,肌肉萎缩,失去握力,下肢也失去大脑的控制,被别的医院诊断为脊肌萎缩症的病人。这种病,在当时我们也没有好疗法。郭述苏为了找到一个好一点的治疗方法,就经常和病人谈心,每天观察病情的变化,用了好几种新药,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肌力不见增加,萎缩的肌肉也不见长。后来,他和其他同志反复进行观察,反复进行体征检查,发现病人具有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的体征,并有许多细微症状是书本上没有的。因此,排除了脊肌萎缩症。初步确诊为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但不象书本上写的那样典型。
毛主席指出:“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我们认为,书本上的理论,对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的某些细微病状的叙述和分析是不够完全的,而将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前进。我们经过多次研究和分析,认为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是神经广泛而轻微的发炎,影响新陈代谢,使神经不同程度地处于抑制状态。根据这一分析,我们设想,如果用适当的电流,刺激神经,使神经兴奋,就会促进新陈代谢,使神经由抑制转化为兴奋。于是同志们先在自己身上作了试验,然后用电流刺激病人的神经末梢。这个病人,经过两个月的电兴奋治疗,配合药物,逐步恢复了健康。治愈一个病人,能否说明电兴奋对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有特殊治疗作用,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请教了有关科研单位,又给若干个周围性的多发性神经炎病人作了治疗,都获得了成功。
既然电兴奋能治好周围性多发性神经炎,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根据这个道理,也一定能治好中枢性的多发性神经炎。郭述苏和内科副主任周绍才等同志又作了大量研究,经过给病人治疗,效果较好。如一个病人在早上起床时突然感到脚趾麻木,早饭后就感到两小腿麻木。经过会诊,确定为中枢性多发性神经炎。会诊后,他的麻木很快就发展到大腿根部,就在这时,给他做了一个小时的电兴奋治疗,麻木不再上升了。后来每天用电兴奋,并配合药物治疗,逐步痊愈了。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是没有完结的。我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认识也是没有完结的,有些认识也是初步的,但是,只要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医疗实践,就一定可以不断地掌握疾病的规律,找到新疗法,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第3版()
专栏:

  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斗争中,继承和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一往无前,谱写出一曲曲艰苦奋斗的胜利凯歌。
  雪山绘新图
今年六月,新疆军区某部指战员奉命来到雪山地区执行测绘任务。这里山高缺氧,气候多变,环境艰苦。他们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排除万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一天,汽车载着测绘战士来到一座雪山脚下。上山的道路被大雪封住了。大家跳下车来,登山开路。山高、坡陡、严寒、缺氧,每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队长张宝善高声朗读毛主席的教导:“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奋勇地带领大家扒积雪,搬石头,经过几小时的努力,终于开出了一条可以通汽车的便道,胜利地翻过了这座雪山。
翻过雪山,战士们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了一条无名河边。河宽一百多米,水面结着薄冰,汽车能不能过去呢?大家正在积极报名要求下河探一探深浅,只听“噗嗵”一声,战士吴世九已经跳下冰河。冰块划破了他的双脚,冰水冻得他脸青唇紫,浑身发抖,他默念着“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坚强的毅力,坚持破冰前进,终于在冰河里探出了一段汽车可以通行的浅水区。汽车在河中徐徐前进,冰块和泥沙被激起阵阵漩涡,快到对岸的时候,突然熄火了。怎么办?吴世九坚定地说:“困难吓不倒英雄汉,汽车熄火了,我们就用双手把它推上岸!”说着,他又第一个跳入冰河。大家在他的带动下,也纷纷脱下棉裤,跳入冰河,使尽全力,手推肩顶,把汽车推上了岸。
测绘战士们就这样顶风冒雪,风餐露宿,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越过了一道又一道峡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顽强地战斗在雪山高原上,胜利地完成了测绘任务。
  奋战炎夏架彩虹
盛夏,铁道兵某部铺架队来到一座大桥前铺轨架梁。这里四面环山,骄阳似火,气温高达四十多度,战士们叫这里是“土蒸笼”。
架梁,首先要在桥头预铺一股岔道,为建桥铺轨作准备。战士们挥锹舞镐,没干多久就热得头晕,闷得心慌。但是大家毫不叫苦,反而越干越猛。战士洪解放,扛着一根油枕在工地上健步如飞,不小心油枕沾在脖子上,烫起了泡,他用纱布包了包伤口,又扛着油枕投入了战斗。铺轨架梁前,要在高达四十多米的桥墩顶端安装和整理沙箱,桥墩上没有云梯,唯一的办法是攀着间隔一米多、每根长二三十厘米的钢筋头往上爬。共产党员张承英挺身而出,把安全带往腰里一扎,抓住钢筋头就往上攀登,并且终于安然登上桥墩顶端,胜利完成了任务。
岔道修好后,铺架队开始架梁铺轨。担负电焊的战士们,要钻进两片巨梁的“肚子”里作业。这里四周不透风,又闷又热。他们拿着焊枪一直在里面工作。汗水湿透了衣裳,脱下来拧一拧再干;手上烫起了泡,包扎一下干得更欢。战士罗会传个子比较矮,站在脚手板上焊不到上面的连接点,他就两脚跨在两片梁壁上,举起焊枪进行焊接。一次,一滴溶化的铁水流下来,罗会传来不及闪开,铁水落在他左手上,烧破了皮肤,痛得钻心,他咬牙坚持着,直到焊接好。
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战士们就这样战胜了各种困难,胜利完成了在“土蒸笼”铺轨架梁的任务。
  千里草原护线忙
在祖国北部边疆的茫茫草原上,驻守着解放军某部的一个电话线路维护连,他们担负着维护两千五百多里电话线路的任务。这里人烟稀少,气候恶劣,春季黄沙滚滚,盛夏烈日炎炎,寒冬冰雪一片。但是,指战员们以苦为荣,英勇无畏。他们在党支部领导下,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一年又一年,出色地完成了护线任务。
严冬的一天凌晨,这个连的七班发现去牧场的电话线路中断了。当时,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气温降到零下四十二度。班长庞旭东带领一个突击组,立即跃马上路,查找故障。狂风送他们翻越一个个山丘,大雪陪他们跨过一片片草滩,从凌晨到天黑,他们走了一百多里,终于找到故障,接通了线路。
八月的草原,烈日炎炎,这个连的三班徒步检修一条长三百多里的线路。每天,群星照他们上路,晚霞映他们宿营,草里行,泥里走,逐段查线,逐杆培土。饿了,他们就挖个小土坑,架起行军锅,拣来干牛粪,进行野炊。战士们说:“蓝天当被地作床,草原野炊饭更香,顶着烈日查银线,千难万险无阻挡。”有一次,大雨在一个劲地下,草原上找不到柴做饭,战士们就喝着雨水解渴,嚼着炒米充饥,顶着风雨继续战斗,虽然被雨淋得浑身湿透,但工作还象往常一样认真负责。经过连续七天的奋战,他们很好地完成了这条三百多里长的线路的检修任务。
  胸怀朝阳战艰险
雅鲁藏布江中一个荆棘丛生的小岛上,工程兵某部四连四排的战士们正在进行施工备料的战斗。这里,皑皑白雪覆盖着周围的群山,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有时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有时冰雹乱飞,暴雨倾盆。为了尽快把施工器材运到工地,指战员们决定用木筏运送。
这天,副连长江开林等七个同志驾着木筏启航了。滚滚的江水汹涌澎湃,浪头不断地向筏上打来,木筏随时都有被打翻的危险。大家齐声朗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勇敢沉着地驾驶木筏,破浪前进。眼看快要到岸了,木筏遇到了深水急流,象脱缰的野马随着咆哮的江水向下游流去。下面不远就是一道险滩,木筏一冲上去,就会撞烂,施工的器材就要受到严重损失。在这紧急时刻,江开林带头跳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接着战士们也一齐跳下去,用自己的身体组成人墙,挡住木筏。这时,岸上的战友们闻讯赶来了。可是,木筏离岸三、四十米,绳子甩不到。为了抢救国家财产,新战士彭科文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口号,冲破层层急浪,游到筏边,把绳子牵到木筏上。战士张耀云、罗来全,几次潜入水中把绳子结好。岸上的指战员用力拉,江中的同志拚命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使木筏靠了岸,把器材运到了工地。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