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配合农村做好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
——江苏省扬州市琼花居民区的调查报告
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以后,城市怎样配合做好再教育工作?江苏省扬州市琼花居民区几年来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
还要不要管?
琼花居民区从一九六四年起,就有一些知识青年陆续奔赴农村干革命。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光辉指示以后,有更多的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知识青年下去以后,城市还要不要管?这个居民区的少数干部曾经认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好比是接力赛跑。我们只管组织青年下乡,下去以后的教育工作就是贫下中农的事了。”但很多干部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了统一思想,居民委员会举办了干部学习班,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系列指示和“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同时分析了知识青年下乡后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情况。这个居民区的广大知识青年的家长,积极支持子女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干革命;但也有少数受“读书做官论”等修正主义黑货毒害较深的家长,轻视农村,轻视劳动,老是拖子女的后腿。因此,个别知识青年名义上下了乡,实际上却长期蹲在城里吃闲饭。街道上的一小撮阶级敌人则造谣破坏,并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拉拢、腐蚀青年。面对这一激烈、复杂的斗争现实,广大居民干部认识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每个革命者都应当关心和支持这场革命,都应当关心和促进青年一代的成长。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青年的斗争还在继续。这些知识青年能不能健康成长,同城里有关的人用哪个阶级的世界观去影响他们,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城市的党政领导机关怎么可以撒手不管呢?
琼花居民委员会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发动和依靠广大革命群众,展开了配合再教育的工作。居民区成立了配合再教育领导小组,并按地段建立了联络站,具体负责同有关社、队挂钩联系,针对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情况开展工作。
从那儿着手?
配合再教育的工作,应当从那儿着手?琼花居民区分析了历年来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情况,发现他们能不能扎根农村,能不能迅速成长,同家长的态度密切相关。家长的思想觉悟不同,对子女的影响、教育不同,效果也往往不同。家长的一封信,一次谈话,一件包裹,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不是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就是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同时,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活动容易在家长面前流露,家长的话也容易为下乡青年所接受。因此,配合再教育工作必须从抓好家长思想革命化入手。
琼花居民区抓下乡青年家长的思想革命化,首先抓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开展革命大批判。举办过多期下乡知识青年家长学习班,召开过多次批判会,主要是帮助一些家长克服“养儿防老”、“读书做官”、轻视农村、轻视劳动等封资修的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居民赵大娘原来旧思想多一些,女儿下乡插队以后,她认为孩子读了十多年书,下乡去拿大锹、扁担,一不“光彩”,二没“前途”,便想方设法要把女儿弄到城里工作。她女儿在农村里也安不下心。居民区的干部同她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启发她忆苦思甜,同她一起批判轻视农村的思想,批判“读书做官论”等修正主义黑货。赵大娘终于想通了,不仅不再拖女儿的后腿,还经常鼓励女儿在农村好好锻炼。每到大忙季节,她还到女儿插队的地方,和贫下中农、知识青年一块劳动。她逐渐爱上了农村,并主动申请到农村安家落户干革命了。
琼花居民区还采取请上来介绍、派下去走访的办法,用事实来教育下乡青年的家长,提高他们的觉悟。通过请进城办事的有关社、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介绍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情况,请锻炼比较好的知识青年介绍在农村成长的过程,以及派居民干部和革命家长代表到农村访问下乡知识青年,广大下乡青年的家长了解到农村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好课堂,贫下中农是知识青年的好老师,深刻体会到毛主席指引的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知识青年革命化的必由之路,因而更加自觉地支持子女扎根农村干革命。
重点抓什么?
毛主席教导说:“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贫下中农为老师,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改造世界观。但是,有的知识青年到农村以后,却满足于学农活,炼身体,甚至只考虑挣工分,而忽视了思想改造。有的家长对子女也是从生活上关心多,从政治上关心少。琼花居民区的配合再教育领导小组,十分重视下乡知识青年的世界观的改造。领导小组经常给知识青年寄送学习材料,鼓励他们认真读马、列著作,读毛主席著作。经常同有关社、队联系,了解下乡青年思想改造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派去访问的代表,着重检查他们学习和改造思想的情况。对下乡青年的家长,也经常提醒他们注意通过子女的一言一行发现世界观上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工人汤成林的儿子汤贻瑞,到农村插队落户以后,在参加劳动等方面表现比较好。可是,有一次回家探亲时告诉父亲,贫下中农叫他当会计,他不愿意当。老汤当即追问为什么不愿意。原来他怕当了会计脱不了身,进不了城。老汤便帮助他从世界观上找原因,教育他树立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思想。汤贻瑞回去后愉快地接受了当会计的任务,并且更加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劳动和工作都很出色,后来被评为县和地区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毛主席教育青年:“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有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后,有埋头劳动不问政治的现象。少数有旧思想的家长,也往往笼统地让子女在农村搞好关系,不要得罪人。针对这种情况,琼花居民区在配合再教育工作中,强调要提高下乡知识青年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并把它作为帮助下乡知识青年改造世界观的中心课题。每当知识青年回城探亲,居民区就通过办学习班等方式,教育他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有一次,居民委员会发现一个阶级敌人暗中拉拢、腐蚀知识青年,马上发动革命家长、居民群众和知识青年对他进行了批斗,并且组织群众连续出了三期革命大批判专栏,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从此,许多下乡青年的家长更加注意帮助子女提高阶级斗争觉悟。居民许大妈的女儿有一次回城探亲,在谈到批斗一个盗窃集体粮食的富农分子时,说了句“这家伙磕头作揖,样子可怜”。许大妈立即同她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帮助她认清阶级敌人的反动本质和狠毒心肠,使她增强了阶级斗争观念。她回村以后,积极地投入了“一打三反”运动。
琼花居民区积极做好配合再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也促进了自身革命化,推动了街道的斗、批、改。扬州市革委会政工组宣传组上山下乡办公室联合调查


第2版()
专栏:

在三大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
——记回乡知识青年、山西武乡县大有公社党委书记王月书
在山西省武乡县大有公社,有一位受群众称赞的青年干部,他就是大有公社党委书记、回乡知识青年王月书。
王月书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的教导,回乡多年来,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中,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老老实实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认真改造世界观,得到迅速成长。
一九六二年的秋天,王月书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北京回到自己家乡武乡县峪口大队安家落户。他刚刚踏上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就经受了一场深刻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当时,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鼓吹的“三自一包”妖风,刮到了峪口大队。一小撮阶级敌人趁机兴风作浪,妄图破坏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闹土地、牲畜、树木“下放”。刚刚回乡的王月书对这场阶级斗争很不理解。他看到峪口大队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阶级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中,贫下中农对王月书进行了阶级教育。共产党员赵全忠给王月书讲峪口大队阶级斗争史和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赵大爷说:“阶级敌人要‘下放’土地,就是要拆散集体,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我们就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我们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王月书想着老贫农的话,联系村里发生的问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等著作。毛主席的教导,使他明白了这是一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他和贫下中农站在一起,顶逆风,战恶浪,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和社员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同一小撮阶级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就这样,王月书和峪口大队的贫下中农一道,打退了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经过这场斗争,王月书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他和贫下中农的心贴得更紧了。王月书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成长很快,被选为大队干部,一九六五年七月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峪口是个“天旱苗不长,下雨全漂光,保种不保收”的地方,粮食产量很低,长期吃国家供应粮。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王月书和贫下中农一起,决心以大寨为榜样,治山治水,改变峪口大队的落后面貌,为革命多作贡献。于是,他们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治山治水的战斗。
一九六七年春天,王月书和贫下中农一起,对全大队的自然面貌作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建设峪口的规划。他们先从筑坝拦河修滩造地开始。要筑坝拦河,就要开山劈石。但是,队里却没有石匠,怎么办?是请石匠还是自己动手?王月书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自己买了工具,学起石匠来。队里有些青年和社员也都跟着干起来。开山没炸药,他们就自己制造土炸药;筑坝没工具,他们就自己造;没有技术,就刻苦钻研学习。就这样,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出了上万块石头。接着,王月书又和社员们一起踏着冰河运石头。有一次,王月书连人带石头掉进冰窟窿里,冻得他直打颤,但他不管自己,坚持踏冰趟水把石头背到对岸。王月书和社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团结战斗,终于把开采出来的石头运到了冰河对岸,为筑拦河坝作好了准备。他们顶风雪,冒严寒,奋战五十天,提前一个月筑起了拦河坝,在旱坡上修成了一百多亩水浇地。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王月书带头组织了一个科学实验小组,和老贫农相结合,在山地上试种玉米。有人说:咱们峪口山高土薄只能种山药蛋、莜麦。但他们坚持试验,第一年玉米亩产五百三十三斤,第二年全面推广,提高了峪口大队的粮食产量。今年一月,王月书又和贫下中农一起商量,提出在峪口试种水稻。当时,有些人听了又摇头说:“在峪口山地里能种玉米就不错了,又想种水稻?真是枕着扁担睡觉‘想的宽’。”
王月书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发扬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带领五名青年社员开始试种水稻。他们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科学实验,在老贫农吴书珍的帮助下,修边垒堰,把两亩坏地修成了畦田。经过他们的精心培育和管理,两亩试验田收了一千七百斤稻谷,平均亩产八百五十斤。
由于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实行科学种田,几年来峪口大队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一九六七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纲要》规定的指标,一九七○年跨过“黄河”,今年又上升到六百一十斤。从一九六三年以来,这个大队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为革命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一九六九年,王月书被选为峪口大队党支部书记。今年二月,他又担任了大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使王月书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他更加谦虚谨慎,随时严格要求自己。他刻苦地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同时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从一九六五年到今年,他当干部七年来除了办公和外出开会,平均每年都劳动二百八十天以上。今年六月的一天,县里通知王月书去开会,开会那天早晨,他还扛着锄和社员一起锄玉茭。等长途汽车开到地边时,他才放下锄头跳上车,赶到县里去开会。从县里开会回到公社,传达完会议精神已是深夜,他又想起峪口大队贫下中农还在南崖山顶连夜赶挖蓄水池。他马上赶回峪口,不进家,不睡觉,一口气登上南崖山,和贫下中农一起战斗,同时向大家传达会议精神。
新华社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河北宝坻县司家庄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茁壮地成长。这是邢燕子(右三)和科技小组的下乡知识青年一起,在小麦丰产田里分析小麦生长情况,研究越冬管理、提高产量的措施。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不寻常的药店
前些时候,长春市南街药店东方红门市部,接到一张表扬他们的大字报,上面写道:“我是贫农出身的家庭妇女,去药店买药时旧病复发,在生命危险时刻,幸亏药店全体同志积极抢救,使我转危为安。药店同志还亲自把我护送到家。你们这种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
事情原来是这样:一天,东三道街居民段凤霞到药店隔壁的百货公司买东西,突然感到头晕,急忙来到药店买药,一进门便昏倒在地。幸亏营业员张尚志懂点针灸技术,立即给她扎针,进行抢救。段凤霞很快清醒过来。
这件事引起了门市部负责人姜淑芬的深思,她想,那天如果不是懂点针灸技术的张尚志在柜台上,别人就会束手无策了。我们经营着药品,如果再学会一点医疗技术,既卖药又看病,为人民服务的本事不就更大了吗?她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了,大家都支持。从此,他们开展了学医活动,刻苦地学习针灸、注射、量血压、试体温、诊病和开处方等医疗知识和技术。营业时间忙,他们就在业余时间练习。为了使同志们学会注射和针灸技术,姜淑芬和张尚志带头让大家在自己身上练习。现在已有八名职工学会了打针和针灸技术。
来药店看病打针的人渐渐地多起来了,药店工作比较忙,这时有的人对开展学医活动发生了动摇。姜淑芬针对这种思想苗头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教导,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不能只是热心一阵子,而是要坚持一辈子。从此,他们不仅给找上门的群众看病,还身背药箱深入街道,走街串户给军烈属和贫下中农送医送药到炕头。


第2版()
专栏:

一支受欢迎的手术队
今年初,河北省宣化县西望公社在解放军医疗队帮助下,经过短期训练,建立了一支由七名“赤脚医生”组成的医疗手术队。他们坚持边干边学,医术提高很快。平时,他们在动物身上反复做脾切除、胃修补、阑尾切除等手术。为患者治病时,他们认真研究,精心医治,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有一次,他们为了成功地给患者切除一个较大的脂肪瘤,事先练习了切割、缝合技术;同时,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一套周密的手术方案。结果,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今年以来,这支手术队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先后做过阑尾切除、疝气修补、输精管和输卵管结扎、各种肿瘤切除等二十多种手术。他们所做的一百三十多例中、小手术,效果都很好。贫农女社员刘世花经常肚子痛,诊断是畸胎瘤,手术队为她作了手术,切除了一个二斤多重的瘤子。在“赤脚医生”的精心护理下,她的伤口很快愈合。患者一家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手术队从群众需要出发,经常到各生产队巡回医疗,爬山坡,走沟壑,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一天晚上,手术队在常峪口大队刚刚为一个社员做完手术,听说南湾大队一位老贫农病重,几个“赤脚医生”就打起手术包,急忙奔向南湾大队。原来那位老贫农患了急性阑尾炎。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立即为病人动手术,切除了阑尾,受到贫下中农的热情赞扬。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医务工作者,组织医疗队,经常深入边远山区,为各族贫下中农防病治病,推广普及中草药,深受群众的欢迎。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