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红旗指处清水来
——记古山公社党委带领群众大办小型水利的事迹
甘肃省永登县古山公社的广大贫下中农和干部,以大寨为榜样,大搞以打井为中心的小型水利建设,改砂田为水田,使千年干旱低产的古山,开始改变面貌,成了甘肃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一年前,古山公社的大部地区还是“风砂满天飞,地面无水流,灾害年年有,无雨干发愁”的旱砂滩。全公社近十二万亩耕地,砂地就占十万亩,水地只有三十亩。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这里靠铺砂压田与干旱作斗争,平常年景,亩产不过百十斤;遇上旱年,有时连种籽也收不回来。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
今日古山,换了新装:一队队水利大军,英姿勃勃向自然开战;一项项水利工程,遍地开花;清澈的地下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出地面。全社开工的五十项水利工程,已有二十六项完工,可以发展水地六千余亩。在今年大旱的情况下,水利工程发挥了效益,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六,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算三笔账 大吃一惊
一九七○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大好形势下,古山公社党委结合当地情况,考虑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昔阳能办到,咱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长工出身的公社党委书记朱长善想了很多:自己到古山公社工作已经九年了,可是古山面貌究竟有多少变化呢?古山的现状同党和群众的期望差距又是多大呢?自己思想上满足于“单产不高,总产不少,贡献不小,生活还好”;工作上因循守旧,缺乏共产党人改造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胸怀和英雄气概。这是在新形势下继续革命觉悟不高的表现。他认识到,要改变古山的自然面貌,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提高自己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团结好公社党委一班人,树雄心,立壮志,带领群众前进。
在公社三级干部会议上,朱长善和党委其他同志引火烧身,主动检查,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还和群众一起,对照大寨精神,结合实际,算了三笔账:
第一笔账——根据现在的增产幅度,粮食上《纲要》需要经过多少年?从一九六四年以来,全社每年粮食平均亩产只增长六斤。一九七○年粮食亩产量是一百三十斤。照这样的增长速度,要上《纲要》还得几十年。
第二笔账——古山公社对国家贡献究竟怎样?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年,平均每年净交售公购粮四十七万斤,全社一万七千人,平均每人贡献只有二十七斤多。
第三笔账——铺砂压田是不是粮食增产的唯一措施?铺砂压田固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抗旱保墒措施,但它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一是砂地越种越弱,新砂地二十多年后就变成“一斗砂地五升碱,磨掉耧铧打掉铲”的薄地了;二是铺二、三十亩砂地就得挖一亩大的砂坑,搞得遍地窟窿,耕地越种越少。
三笔账一算,全社干部大吃一惊,公社党委也震动很大。不少人说:以前我们只顾眼前,在“压砂一条路”上爬行了多少年,还沾沾自喜,盲目骄傲;现在看来,我们继续革命的觉悟太低了,发展生产的步子太慢了,为国家贡献太少了。
他们下决心彻底革命,闯出新路。于是,从实际出发,草拟出一个开发地下水,变砂田为水地的方案。
顶住冷风 闯开新路
修水利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有人吹冷风,说什么:“鸡不和狗斗,人不和水斗,地龙王不能露头走”;“打井掏泉冒险,铺砂压田保险”。部分基层干部对搞水利信心不足,担心打不出水来。
究竟怎样才能把水利工作开展起来呢?公社党委从五联大队打井的实践中得到了启发。
五联大队有二千多亩地是风砂滩。每年初春风一起,落下的砂子把地埋住了,有的砂丘积得和小院墙一般高,驴都可以上房。偶尔在三、四月下一场雨,勉强种上一点小秋庄稼,产量也很低。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五联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决心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打一场农业翻身仗。他们说:“我们现在这个干法,只能混饱肚子,可农民种粮不能光想自己吃喝,还要想到国家建设,想到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受苦的人。我们要为革命多做贡献!”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决定在风砂滩找地下水,就于一九七○年六月,首先打响了开挖地下水的战斗。党支部书记巨文礼和大队革委会副主任魏至福带领几十个社员,学习在工地,战斗在井旁,风餐露宿,日夜奋战,终于在年底打成了三十米深的七眼串井,可浇地四百八十亩,在风砂滩上第一次种上了玉米、大豆、蔬菜和药材,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行动为全社闯开了一条新路。
七眼串井出水后,五联大队反骄破满,继续前进,又开始了开挖百眼串井的新战斗。
七十多名打井队员,迎着风砂,面对困难,心红志坚,毫不畏惧。工程进入最艰险的阶段,地下串洞要通过一段岩石层。火药炸不成,他们就一锤一锤地把它凿通了。姑娘们打破“妇女下井要冲走龙王”的封建迷信思想,组织了铁姑娘队,下井挖砂。
全大队男女老幼都积极投入了打井战斗。就这样,原预计一年的工程只用了一百天时间就完成了,打成了串井九十三眼,挖了近五里长的地下串洞,可浇地八百亩。
公社党委及时总结了五联大队的经验,在打井工地上,前后召开了九次现场会,推广五联大队的经验,大造兴修水利的革命舆论。一个远学大寨、近赶五联,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战斗,在全公社范围内展开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水利建设坚持什么方向,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向上伸手,依赖外援?是因地制宜,土法上马,还是脱离实际,搞“大、洋、全”?这是摆在公社党委面前的一个非常实际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年,旧县委和公社党委先后三次在四泉大队搞截引地下水工程,由于刘少奇一伙推行的“专家治水”、“大、洋、全”等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花了国家投资十万多元,未见成效,最后整个工程被洪水淹没。
公社党委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以前旧县委几次修水利失败的严重教训,认识到,只有依靠群众,坚持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事,才能搞好水利建设。他们把这个严重的教训,反复地向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宣讲,联系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教育大家进一步坚持正确方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这次,四泉工程又上马了。工程一开始,公社党委就把意图交给所有参战人员,千斤担子万人挑。深冬季节,天寒地冻,山峡风口,飞砂扑面,一百八十多名水利战士身在砂坑,胸有朝阳,很快挖成了深十九米、长六十米、宽四十米的基坑。地下截引墙是工程的关键,原设计需用二百吨水泥、七十方木料。贫下中农说:“学大寨,看行动,我们决不能向国家伸手!”大家根据红胶土粘性大、修水窖不漏水的特点,提出用红胶土代替水泥的建议,得到公社党委支持。他们从三十里外运来二千多方红胶土,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奋战,终于砌成了坚实的截引墙。整个工程在洪水到来前胜利竣工,截引出的地下水,能浇地四百多亩;并延伸三十里,解决了六个生产队的人畜饮水问题。
两条路线,两种结果。四泉截引工程从正反两个方面,生动地教育了古山的干部和群众:搞水利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他们大搞群众运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没有资金自己筹,不懂技术干中学,没有打井机械,就靠铁锨、大锤、钢钎和辘轳,取土打井;没有仪器测量串洞的曲直,就在直井中吊两根垂直线进行土法测量;要向三十米深的井下放一吨半重的柴油机,没有吊车、钢丝绳,就集中一百多人用八股大绳往下吊……。
他们结合本社实际,学习外地经验,开挖百眼串井。有些地方流砂大,土质松,容易塌方,就挖大口井。井下水源不足,就顺着水路挖串洞,把点滴流水汇集起来提灌。有些队靠山,就拦洪蓄水,漫地肥田。他们就是这样,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小型为主,使水利建设进度快,见效早。
万里长征第一步,继续革命创新篇。面对农业学大寨的大好形势,古山人民决心乘胜前进,为了夺取明年的更大丰收,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已经全面铺开。
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陕西省咸阳市为了彻底解决渭北高原的干旱问题,自力更生,因地制宜,修塘蓄水。这是战斗公社魏家泉大队社员在高原上兴修塘库。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编后

一个好例子
从古山公社学大寨前后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两条路线、两种精神状态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许多年来,古山公社的一些领导同志满足于“单产不高,总产不少,贡献不小,生活还好”的状况,光是根据千百年来的老经验,铺砂压田,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在水利建设上,则是向上伸手,搞
“大、洋、全”,未见成效。那时他们执行的是一条不相信群众,不敢革命,少慢差费的路线。
去年,他们与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对照大寨精神算了三笔账,这才大吃一惊,认识到自己过去继续革命的觉悟不高,发展生产的劲头不大,对国家的贡献太少,同国家和人民的要求相差太远。他们振奋起革命精神,相信群众,充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闯开一条新路,大办小型水利,为从根本上改变古山面貌打下了基础。这是一条坚决相信和依靠群众,不断革命,多快好省的路线。
各地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广大干部,可以从古山公社党委的斗争实践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更清楚地认识到“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夺取更大的胜利。


第2版()
专栏:

坚持勤俭办社 依靠群众理财
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财务管理,与集体经济的巩固密切相关,与社员群众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密切相关,这决不是只靠几个会计员拨拨算盘的单纯经济工作,这里面也有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如何管好财务?这里的几篇报道反映的情况说明:加强党的领导,依靠群众理财,是在财务管理中执行正确路线的关键;干部以身作则,会计敢于坚持原则,是执行财务制度的重要保证。 编者
集体经济的好管家
山东牟平县埠岭观大队会计林梵,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阶级敌人斗,心红胆壮;与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妖风斗,寸步不让。他已经这样斗争了十六年。
一九六一年,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三自一包”黑风吹到了埠岭观大队。一个干部对林梵说:“上级指示要咱们把土地下放到户,包产到人,你给算一算,每人每户摊多少?”听了这话,林梵心里直翻腾。他想,毛主席领导咱闹革命,为的是社会主义,这分田到户,包产到人,不是和单干一个样吗?他越琢磨越不对劲,便对这个干部说:这是一条资本主义的死胡同,咱万万走不得。他还和这个干部一起进行新旧对比,忆苦思甜,提高觉悟。林梵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干部和广大贫下中农在一起,最后把这份“上级指示”顶了回去。埠岭观大队依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胜利前进。
一九六六年冬天,一小撮阶级敌人,刮起了反革命经济主义妖风。他们以“关心群众生活”为借口,炮制了一个现金分配方案,阴谋把这个大队几年来积累的资金全部分光,逼着林梵算账提款。林梵理直气壮地说:“我听毛主席的话,不给你们搞反革命经济主义打算盘。只要我林梵在,集体的钱财一分一毫不能让你们胡动!”他不怕围攻,不怕威胁,同贫下中农一起与这股妖风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胜利地保卫了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十六年来,林梵在为贫下中农管家理财的过程中,在阶级敌人的进攻面前,站得稳,顶得住,在错误倾向面前,也敢于坚持原则。
去年秋天,有人打算建一个十二间的蚕室。林梵想,队里有好几间蚕室,已经满够用了,为什么还要建这么大的蚕室呢?他深入群众一了解,才知道是有人想以修建蚕室为名,盖一个大礼堂。他对革委会说:“讲排场,摆阔气,这和毛主席说的可是两条路啊!大礼堂不能盖,这笔钱不能花。”他建议把准备盖房的石头用到修建灌溉水渠上。林梵的正确意见,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和干部的支持。
埠岭观大队购买了很多农用机械,公积金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去年年终结算时,有人想超出规定多扣公积金,再买一台拖拉机。林梵觉得,这种主张不符合党的政策,也超出本队的实际可能,就提出不同意见。有人说他“右倾”,他耐心地用党的政策进行说服,使他们放弃了错误主张。
林梵经常外出开会,但他从不乱动公款。他每次主持分粮草,总是把自己排在最后,先把好的分给社员。一年秋天,他主持分配玉米,当最后轮到他的时候,把场扫了扫,一过秤比他应分配的数字多了半斤,在场上的人说:“你每次分粮都有泥呀砂呀,这次多这丁点算不了什么!”可是他还是把多余的玉米捧了出来。
大队年终结账的时候,社员怕林梵办公时受冻,就对他说:“咱队上有木头又有煤,你就不能生着炉子烤烤?”林梵笑笑说:“为公事也要处处注意节省,咱省一点,集体就会多一点,就能多支援国家一点。”林梵办公用的尺子也是自己动手做的,社员觉得集体家底富裕了,劝他买个新的,他仍然坚持使用。
十六年来,林梵就是这样,坚持原则,心向集体。贫下中农热情称赞他是“好管家”。
干部以身作则
浙江瑞安县隆山公社红岩桥大队党支部,教育干部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维护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五年多来,大队和各个生产队的二十三个干部,以身作则,都没有向集体乱借支、乱预支、乱垫支,使集体经济越办越好。
红岩桥大队党支部从实践斗争中深深体会到,乱借支、乱预支、乱垫支,是个政治问题。如果我们的干部和群众被反革命经济主义腐蚀了,农村的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够巩固。大队党支部十分重视抓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他们针对各个时期干部和社员群众的思想动态,经常对大家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教育,树立以艰苦朴素为荣,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思想。同时,还组织大家狠批“干部特殊论”和“借支、预支有理论”的错误思想,使干部永葆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安土,家有七口人,吃口多,劳力少,生活较困难。但是,他经常用自己解放前的苦难家史教育全家,做到翻身不忘本。他从一九六○年当大队干部以来,从来没有向集体乱借支、乱预支、乱垫支一分钱。
第七生产队队长张福兆,住屋年久失修,有的贫下中农劝他向队里借点钱修理一下,他不但不借,还向群众宣传干部遵守财务制度的重要意义,直到去年年终分配以后,他才修房子。
依靠群众理财
湖北钟祥县板桥公社四年多来狠抓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依靠群众民主理财,建设一支革命化的财会队伍,集体经济越办越好。全公社现有公共积累三百一十万元,基本上队队有积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户有存款。
板桥公社党委领导各级干部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勤俭办社的教导,狠批了“财务工作特殊论”、“专家理财”、“关门算账”等黑货,认识到,在财务管理上是依靠群众理财,还是靠少数人关门算账,这是执行不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原则问题,只有把财务工作置于党的统一领导和群众的经常监督之下,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他们坚持凡重大事情都通过群众讨论决定。每年夏秋两季,公社党委坚持依靠群众制定分配方案,组织有贫下中农代表参加的清理财务班子,对生产队的工分、财务、固定财产进行清理,张榜公布,交给群众审查。这样作,有问题能及时发现,有浪费能及时杜绝,有错误能及时纠正。
公社党委还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通过群众讨论,建立和健全了现金审批、财务开支、现金管理、工分按月公布等财经管理制度,使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关心集体的自觉性大为提高,遵守财经纪律蔚然成风。
板桥公社党委还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为革命管好财务、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思想。幸福大队会计、共产党员张明林,十年如一日,不挪用集体一分钱,也从不乱花一分钱。一个挂包整整背了十年,破了又补、补好了又背。社员们劝他买一个新的,他回答说:“集体的钱都是大伙用汗水换来的,一分一厘都要用在刀刃上,背着旧挂包一样干革命,何必多花钱呢!”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